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没有“危机感”的国企,怎么改革?

[复制链接] 8
回复
101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1-25 14:4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任何改革,都不是顺风顺水的。面对改革,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实践证明,“危机”或“危机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今天,很多国有企业都在“危机”或“危机感”中推进过三项制度改革;有在利润下滑、竞争剧烈的困境中主动改的,也有在同行业兄弟单位纷纷都改的大环境下被动改的,还有在上级部门要求下不得不改的。

    时至今日,真正还没伤筋动骨改革过的,往往是资源型、垄断性、远离市场或有限竞争的企业,比如煤炭、电力、水务等等。随着全球性资源价格的上涨,凭借既有的资源优势,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股价市值一路看涨,即使对外部市场的变化不敏感,员工日子也过得舒舒服服,这些企业实在没有什么“危机感”可言。

    “为经营上台阶,管理求变”和“经营不下去,管理不得不变”,前者的难度显然更大。这类改革是内生性地“革自己的命”,往往面临着改革动力不足、员工承受风险能力差等困难。对于这类改革,必须把眼光放长远,把心态摆平和,布好整盘棋局。急了,过了,都可能满盘皆输。结合电力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实践,谈几个观点。

    改革原则:不求快速运行,但求进入轨道。国企改革如果既能建立新机制,又能马上见成效,那当然最好了。但对于资源垄断、改革动力弱的企业,很难做到。比如,一些电力企业在改革当年根本不缺钱,工资总额比上年还多,而且工资必须当期发完,不能结转。在这种情况下,试图以岗定薪,薪酬与市场接轨,不太现实。针对这类国企,“成效”与“机制”相权衡,建立“机制”在改革中更应先行一步。必须认识到,企业和员工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员工关注改革会否带来自身利益的得失,会带来多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企业而言,个体结果是否发生变化(某个员工有没有配置到理想岗位,薪资有没有调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的机制有没有运行开来,企业这辆列车有没有进入预定轨道。只要新机制起步了,上轨的列车必然会积攒起越来越足的正向惯性,进而形成一种氛围和气场,将看起来很棘手的现实问题消解于无形。当然,机制能够真正启动的前提,是改革方案一定要给员工留足后路,确保和谐与稳定。有时候,看上去改革进度是慢的,但慢就是稳,稳就是快。今天的慢,为明天的快,为未来的加速,创造了可能。

    改革方案:少针对“人”,多考虑“事”。国企很多问题的产生,源于“人”的因素。正是由于人的背景、资历、关系、面子,才形成了因人设岗、以人定薪的局面。实际上,在国企中评估某个特定人的价值和贡献非常困难,实施起来很容易变形。怎么办?在制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走走“极端”,多考虑甚至只考虑“岗位”因素,把所有“人”的因素都纳入实施中的过渡办法。
举例说,薪资制度的设计,一般要综合考虑岗位价值和个人能力两种因素,依据个人能力的不同,在同岗薪级内区分不同薪点。但是,只要对人做区分,就要有标准、有评估,“麻烦”也就随之而来,那些薪点最终变成了套改工具,“老人”稳稳占据薪资表的高端位置。与其如此,不如在改革的第一年,彻底实行“一岗一薪”制。在无法评估人的时候,暂不评估,先把岗位理顺摆正,把岗位价值的高低秩序建立起来。在套改办法中,为“老人” 设立过渡性的保留工资。

    再举个例子,某电力企业原来根本没有绩效考核,绩效奖金就是每人每月发几百块钱。无论是企业的文化氛围,还是管理者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愿,都不适合大力推行绩效考核。对于这家企业,第一步最好是淡化个人考核,重点做部门考核,部门内部以岗位价值系数为主,进行二次分配。这样的结果,首先保证高岗比低岗拿的多,至于同样岗位不同人的区分,则是下一步的事情。

    改革策略:把握住底线,找准撬动点。有句老话:不怕慢,就怕站(停)。“推行,动起来”,比“精美的方案,却原地不动”有用的多。通常情况是,即使方案设计得再好,在实施的过程中,考虑到利益平衡、内外环境、员工心理承受力、政策变化等因素,也不得不一退再退。后退没什么,但后退时必须把握住“稳定”这个改革底线。想要往前推进,一定不要期望整个管理体系都发生变化,只要一个关键点发生变化就很好了,这个关键点是什么?就是发射子弹需要扣动的“扳机”,就是压死老体系这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某发电公司的改革,组织架构是动不了的,因为牵涉到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岗位也只能是先定方向、传递信号、逐步调整,作为当地最大的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人人有岗位”是改革的底线。真正有文章可做的,其实是薪资体系。原有薪资体系的特点,一是岗位工资透明化,依照职务级别确定;二是绩效工资实行部门二次分配,部门自定分配办法,有些部门管理者采用“平均分配”的做法。这套体系的最大问题,是挫伤了关键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引发人才流失。对于这家企业,改革的撬动点即绩效工资,通过绩效工资改革,确保关键员工的利益。只有激发他们更好地创造价值,公司效益才能有效增长,才能为改革“老人”提供足够的财务资源。

    改革推进:激发管理者,成为改革中坚。改革动到最后是动“人”,人的观念,人的利益,人的心理感受,绝对不容忽视。国企特别关注内部平衡,部门之间的比较、同级人员的比较,很容易引起争议。因此,在方案设计时,重点把框架搭好,不宜做过细的区分,也不宜做硬性的对比。管理者是企业经营的主体,注定是企业改革的中坚力量,要争取他们成为改革的支持者和推进者,而不是评论者或对立者。但管理者也是人,也有自身的利益。在方案设计框架中,应首先考虑管理者的需求;在方案实施时,应优先考虑管理者的实施。对于管理者,不要让他们做是非题,完全设计好方案,然后发布“最后通牒”或“等待评说”;而要做填空题或选择题,留一定空间给他们发挥,比如部门限编、自设岗位,绩效管理制度统一、自主制定部门绩效考核办法,等等。

    没有危机感的国企改革,须格外小心翼翼、步步为营。虽然,看上去不那么大刀阔斧、轰轰烈烈,却务必要通观全盘、巧夺天工。和平时期革自己的命,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艺术。

沙发
发表于 2008-11-25 17:15:41 | 只看该作者
按通常做法,往往是大批人下岗,企业被少数人买断,这样国有资产就进入了少数人的腰包。
板凳
发表于 2008-11-25 20:04:36 | 只看该作者

做好国企改革,又不让国家和个人损失的,太难.

4
发表于 2008-11-25 22:27:59 | 只看该作者

比较经典的说法

不改,结果是慢慢腐朽,直至有一天不出意料的坍塌

改有两种情形,

其一,整体加速倒塌,产生一对上访/投诉/谩骂。。。。。。

其二,企业面临摧枯拉朽之势变革,经短暂阵痛,马上进入正轨,出现勃勃生机

但是,对结果的期望都是好的,其真实结果存在千差万别

5
发表于 2008-11-26 15:51:59 | 只看该作者

危机感? 最好是让人流动起来

一般都没危机感包括我

不过这次经济危机可是对大家触动很大

都有危机觉了

[em01]
6
发表于 2008-11-26 18:15:19 | 只看该作者
危机感需要领导制造出来,同意楼主观点改革渐进,否则是自己被先革了.
7
发表于 2008-11-27 15:57:26 | 只看该作者

那些不是国企但自认为是的企业,改革就更难了。

8
发表于 2008-12-1 21:07:59 | 只看该作者

企业改革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30年,曾经的国企还剩下几家,大批国企倒闭,证明了一点,改革难度大。现在的国企,虽然资金雄厚,也不缺乏优秀人才,但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是寥寥可数。改革要有技巧,还要让员工看到管理层改革的决心,要改就顶住压力,一改到底。

9
发表于 2008-12-1 21:08:01 | 只看该作者

企业改革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30年,曾经的国企还剩下几家,大批国企倒闭,证明了一点,改革难度大。现在的国企,虽然资金雄厚,也不缺乏优秀人才,但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是寥寥可数。改革要有技巧,还要让员工看到管理层改革的决心,要改就顶住压力,一改到底。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