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明灯和方向 面对喜忧参半的时局境况,我们既然用“夜路”来形容目前服企品牌走向世界的状态,那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明灯”?欠缺的是什么“东风”?我们应如何迎接如何向看似遥远的千亿销售额挑战?如何奋起直追,一路稳走属于自己的品牌之路? 在寻求“明灯”和“东风”答案之前,提及中国的服装业,世界第一的“服装制造大国”和世界第一的“服装出口大国”这两大头衔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中国服装制造业如火如荼的虚假繁荣背后,却是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培育国际品牌和养活国外设计师的尴尬真相。时任中国商务部长的薄熙来曾经向欧盟的官员算账,称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而且这种并不平等的“双赢”,还是在不受干涉的“自由”贸易过程中才能实现,一旦加以如美国已经实施,欧盟也在酝酿的人为限制,则中国连以8亿件衬衫换取一架“空客”的机会也被剥夺。“8亿”思考引爆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自主品牌发展”等一系列转型话题。 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原来我们所需要的“明灯”、所欠缺的“东风”就是品牌,就是对品牌战略的正确理解,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思想转化。为他人做嫁衣很多年,中国的企业迫切地希望打响自己的品牌,迫切地希望走出国门彰显“中国魅力”,却不知真正的大牌是没有国界的,是不突出原产地概念的。“Made in China”的未来不是“Design in China”或者其他什么“in China”,而是像乔木一样高大挺拔的世界品牌,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潮流完美结合的“内质”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的品牌“外感”。中国品牌的真正崛起是弱化表面化的中国特征,把中国元素和谐地根植于世界潮流之中。品牌无国界,市场才能无疆界。 然而,值得人扼手痛惜的是很多服装企业家根本不了解品牌,他们对品牌的认识就是认为注册一个商标,贴到服装上后开始招商、开店销售即可。结果店也开了,人员也很有激情,促销也做了,就是销量上不去。殊不知,注册一个商标,设计一个LOGO就可以操作市场的形象年代已经过去,品牌最核心的并不是企业有什么,而是消费者在想什么,要什么,根据需求才开始设计产品,设计形象,提供服务。未来谁了解消费者,才能够真正把品牌建设好。对此,在日益激烈的品牌竞争中,有以下三个方向值得服装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所参考。 首先是从传统的单个品牌的竞争向细分品牌的品牌集团化竞争转变;传统的单一品牌包打天下已经不在,不同年龄、个性、价值的消费需求不一样,不但要求产品的个性化,更要求品牌的细分化,象包括国内品牌的七匹狼针对年轻品牌中推出的马克华菲和杉杉在高端休闲男装推出的玛珂·爱萨尼品牌,而国际品牌就更细分,在同一档次中针对不同消费个性都会进行品牌细分。最终品牌形成的是细分品牌抢夺准确的目标人群,品牌集团成为企业间的资源、实力的竞争。 其次是从传统的广告传播向体验式品牌的竞争转变;央视广告,只是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一个载体,整个品牌推广运动的一个层面,而未来,消费者的接触体验将是品牌推广和提升销量最好的载体,如终端中的空间、环境、人员、陈列、形象、促销等体验都会令消费者深刻体验品牌的性格和氛围,导致直接购买,还有现代网络的网上购物商场的体验,还有品牌月刊杂志的体验等等,让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和互动接受的转变,将更加容易建立品牌。 三是从传统拍脑袋建品牌到系统化的品牌管理;企业品牌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建设过程,许多服装企业由于受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往往随意改变原有的品牌策略,品牌的定位、个性、价值、识别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是要坚持的,通过坚持才能形成品牌资产的累积,而由于没有一套系统的品牌规划方案会导致品牌发展目标的不清晰,品牌执行过程摇摆不定,最终无法建立真正的品牌,所以对于服装品牌构建不擅长的企业,最好邀请熟悉服装行业专业的品牌规划管理公司进行品牌管理工作,象当年香奈尔与扬罗必凯的合作就是一段品牌推动的合作经典。 最后,“资本能够改变一个品牌,产业的整体兴旺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全球化的品牌发展和虚拟经营时代的到来,正在赋予我们一个新的成长机会。在这个新的发展时代,成长的准则不再是加法,而是减法和乘法——通过母体分离实现虚拟经营,把重点转移到品牌塑造上;通过品牌效应实现附加值的几何增长,踏足价值链的最高端。这正是中国服装企业下一步的方向与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