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与运用岗位绩效工资体系? 工发咨询 白桦 我们都知道,价值分配是价值管理过程的终结,同时也是价值管理过程的起始。当一次价值创造过程完成时,如果价值分配不合理,那么,人们就不会开始第二次价值创造,因此,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好价值分配的问题。 然而,自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中国还没有一套比较规范的薪酬体系在企业中得到普遍使用,而旧有的、国家统一的级别工资制已经不能够适用于企业的发展需要。很明显,目前国有企业有些仍被旧的分配机制所束缚,这种贡献与回报相背离的分配制度不可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渐渐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企业为了激励员工或利益平衡,都在苦苦思索着各种各样的薪酬分配方式,与此同时,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薪酬分配制度正在悄然而生,这种新的薪酬分配制度就是在今后的几十年中运用较为广泛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1991年国家深化事业单位工资体制改革,提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企业未来发展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必然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迫使国有企业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入国际市场并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作为转换经营机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工资管理直接服务于企业的人事政策并最终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战略,因此企业的目标和任务是工资管理的首要考虑。 其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由于市场上人力资源的竞争以及工资对劳动者的特殊意义,企业的工资管理还必须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行情、劳动者的最低生活费用要求以及企业的人工成本支付能力,企业在处理工资问题时,还有更加细微的因素需要全面地加以考虑。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相适应的、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工资分配制度,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自主地决定工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追求工资效益。 再次,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了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成为经济活动中生产经营决策的主体。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必然努力降低包括工资在内的产品成本,力求提高劳动力投入的经济效益。工资不再是作为福利来使用的,而是作为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方法、工具和手段来使用的。职工工资也就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是创造财富的能动力量,运用各种手段激励、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管理好现代企业的核心。因此,人才的开发是第一发展战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摆脱传统等级工资制的束缚,打破单一的分配形式,逐步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形式的基本工资制度,通过加强岗位分析科学地区别岗位之间的劳动差别,合理确定岗位工资,理顺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分配关系,使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倾斜。工资分配必须坚持将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实际劳动贡献挂钩,向劳动力市场价格靠拢,建立起工资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进一步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最后,是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需要。 如果工资制度在各单元的相对比重设置上不科学,顾此失彼,就会出现工资价格不能一目了然,难以把全部工资标准同实际劳动量联系起来,一些工资单元往往成为与劳动无关的“死工资”的现象,造成同工不同酬,不同工同酬,工资分配关系背离了市场劳动力价格,急需的骨干人才收入低于市场价位,从而使得高层次人才流失,而简单劳动岗位人员的收入却大大高于市场价位,人浮于事,工资分配的保障职能过强,激励职能不足,只有执行以岗位为主体的岗位绩效工资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6 15:25: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