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谈话节目啊,真的感到很无语。跟风、扎堆、抄袭、这个台有什么,马上别的电视台就会效仿,不看也罢。”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出这样的感慨。 的确,眼下荧屏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看得多了,便渐觉不是个滋味。不仅节目雷同,而且鲜有新意,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克隆出来的。这也导致很多电视访谈节目难以长时间存活。 为什么谈话类节目总是来去匆匆呢? 问题一: 资源限制 供不应求 按照节目内容主流划分,谈话类节目可以分为4类:新闻时政类、社会生活类、情感交流类、专业话题类。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级电视台谈话类节目将近200个,由于其运作成本低,几乎每家电视台都有谈话类节目。 在目前市场条件下,明星和大腕儿是有限的,访谈的资源在如此众多的类似节目竞争之下,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尽管不断地会有新人出现,不同的人会不断有新的故事产生,但是仍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到那个时候,再巧的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目前这类节目很火,是因为满足了广大受众渴望了解明星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了解名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但从现状来看,要有危机意识,不能满足于一时的热闹。 问题二: 跟风严重 缺乏创新 现在的访谈节目,大都是抄袭国外和港台的,没有原创更谈不上创新。往往是一个节目火了,所有的电视台都会在第一时间克隆出一个类似的节目。但是,观众会有审美疲劳的。久而久之,这些节目也就无法刺激观众的味蕾了。 “尤其是综艺访谈节目,千篇一律,就如同一个节目看上几十遍,谁能不烦?”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尽管有些栏目也在进行创新改版,但只是节目表面频频变脸,真正深入人心的名牌栏目还是寥寥无几。 一档好节目不能靠短平快,不能坐在演播室里拍脑袋,也不是靠模仿就能够生存下去的。目前,谈话节目还处于相对幼稚的阶段,缺少一整套成熟细致的运作程序,也缺少对不同受众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人云亦云,这才导致了“克隆风”的盛行。 问题三: 主持不专 照“本”宣科 著名节目主持人田歌在最近一次的采访中说:“我有一个朋友在地方电视台做谈话类节目制片人,他每次都要给主持人写厚厚的台词,主持人靠死记硬背才能录节目。不管嘉宾回答的内容如何,主持人还是按照台词的顺序照背不误。”田歌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国内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存在的普遍现象。除了少数优秀的主持人,大多数主持人缺乏现场应变能力和洞察力。 另外,谈话节目主持人应当是一个会听的人,并非单用耳朵听,要用心去听。对于主持人来说,自己说了什么、展示了怎样的口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调动嘉宾、观众真诚地表达感情、交流思想。 一位网友这样评价凤凰卫视的金牌谈话节目《鲁豫有约》:陈鲁豫故做高雅——一只手撑着脑袋,倚靠在沙发上,或深思或同情的看着嘉宾,就好象自己是上帝。谈话节目最忌讳的是主持人或嘉宾不进入状态,不能以真实状态面对镜头,面对观众。 有专家表示,访谈类节目采用“克隆”技术不是长久之计,所获得的利益也是短暂的,观众很快就会腻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