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4年4月1日,希特勒入狱了。因为他领导了一场不成功的暴动——啤酒馆暴动。不了解内情的人会觉得,这个战争狂人这次不知又残害了多少无辜生灵。其实,这次暴动不但不恐怖,反而让人觉得像在看喜剧,很搞笑。 一场极其搞笑的暴动 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答应支付宿敌法国巨额赔款,这一决定使德国政府尽失民心。其中,巴伐利亚邦的不满情绪最严重。该地区是希特勒的活动重心,极有政治野心的希特勒,妄图利用这一形势扩大自己的势力,甚至直接夺取政权。在这一背景下,希特勒直接领导了啤酒馆暴动。 关于此次暴动,事先并非没有征兆。一个女人,在事发之前几乎预料到了一切。 关于女人和星象 1923年9月的最后一天,希特勒收到了一封令他心神不安的信。这封信是“你们党的一个老党员、一个狂热的党员”写的。写信人指出,在著名的占星学家埃尔斯伯特·埃伯汀太太所著的年鉴里,载有一条令人吃惊的预言。“一个出生于1889年4月10日的行动家”,书中说,“由于行动过于不谨慎小心,可能会出现人身危险,并非常可能触发一场无法控制的危机。”星象表明,此人确需认真加以对付;在未来战斗中,他注定要扮演“元首的角色”;他也注定要“为日耳曼民族牺牲自己。” 对这一预言,许多人认为应认真加以注意。但是,希特勒对埃伯汀预言的评语是:“女人和星象究竟与我何关?” 希特勒的自信是有理由的。自1923年1月以来,希特勒所领导的国社党已经吸收了3万多新党员加入,这使希特勒相信,人民已作好了进行另一次革命的准备。他曾对听众说,“当我的狂想和对整个德国人民的热爱要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只能采取行动。” 希特勒拥有众多追随者,这与他极富煽动性的演讲不无关联。 对于他的演讲,一个现场聆听过,并且离他很近,几乎能看见他涂沫横飞的听众这样评价:“对我们说来,此人是个旋风式的苦行僧。但他知道如何燃起人们胸中的火焰。他不是用辩论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在煽起仇恨的演讲中是不灵的,而是用狂热地高声喊叫的方法,但主要的还是震耳欲聋的重复和在一定程度上富有感染力的节奏。这他学会了。这种方法能强有力地鼓动人心,且具有原始的和野蛮的效果。” 对于希特勒的激愤言论,虽然许多人表示遗憾,但他们也与他一样,梦想德国强大和恢复青春。因此当时,执政者们虽然满腔怒火,但却没有采取干预措施,眼看着希特勒一步步壮大。 临时改变的计划 啤酒馆暴动最初选在11月11日,因为这天是星期天,同时也是德国投降五周年纪念日。但后来的一件事让希特勒改变了计划。 11月9日晚,巴伐利亚州的三巨头——文官卡尔、洛索夫将军、赛塞尔上校要在慕尼黑的贝格勃劳酒馆举行群众“爱国示威”大会。希特勒也受到邀请。有人认为那是陷阱,劝希特勒不要去,但希特勒执意要参加,并决定把暴动时间改为当晚,他想争取三巨头的支持。 希特勒的追随者们斗志昂扬。一个好抽烟叶的人是希特勒百人卫队的头头,行动前,他大声训话:“谁不是全心全意的,现在就走。”他说,不管当晚在贝格勃劳酒馆会发生什么情况,他们的任务是首当其冲。“我们要将政府赶下台!” 当晚的阵势的确唬住了一帮人。贝格勃劳酒馆,当希特勒的冲锋队将之完全包围时,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警察,见此情景,一个个目瞪口呆。 希特勒想进入大厅,20多名警察堵住了去路。卫队队长大喝:“别挡道——到那边去!”20多名警察竟然乖乖地向后转,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前门出去了。 刚开始时,大厅里人群躁动不安。希特勒穿着不合身的晨衣,汗如雨下,挥舞手枪向人们喊:“国社党革命爆发了!大厅已被包围!谁都不准离开大厅”。为了压住场面,他还向天花板开了一枪。 巴伐利亚州政府的三巨头被希特勒请到另外的房间进行交涉。希特勒软硬兼施,但三巨头不肯就范。 因此,当希特勒再次走进大厅时,大厅里嘘声一片。此时,希特勒非凡的演讲才能又显出了效果。他的一个支持者回忆说,从讲第一句话开始,这个穿着可笑的小人物,这个活像陈列在巴伐利亚乡间照相馆满是灰尘的橱窗里的“省城新郎”的希特勒,便成了一个超人。“这活像是斯特拉迪瓦利小提琴放在盒中,它不过是几块木板,几根肠线;若让名师演奏,它便产生美妙的乐声。” 演讲取得的效果显而易见。希特勒真诚地说,“卡尔、洛索夫和赛塞尔在外边,他们正在努力作出抉择。我能不能对他们说,你们支持他们?” “可以!可以!”群众吼叫着。 但是,最终让三巨头屈服的是一个名为鲁登道夫的受人尊敬的将军。他是后来赶到的,他对他们说,“好啦,先生们,与我们一起干吧。把手伸出来。” 事情就这样解决了。看起来似乎皆大欢喜,人们纵情欢歌。 随后,希特勒离开啤酒馆,去其它地方指导暴动。三巨头和鲁登道夫呆在一起。 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就有些搞笑了。 失误连连的暴动 从外部因素看,此次暴动开始时得以成功,多亏了一个叫弗里克的人。他是慕尼黑警察局的领导,是他说服了值班警察不对暴动者发动反攻,并且自己还守候在电话机旁,让不断打电话前来询问情况的、迷惑不解的警官们保持镇静,拭目以待。结果警察局很快被暴动者占领。 而最终导致暴动失败的,还是三巨头。希特勒离开啤酒馆后,三巨头之一的洛索夫说,要去办公室下命令,鲁登道夫没有任何怀疑,就把他们三人放走了。 洛索夫的确是去下命令了,但内容却是如何向暴动队伍进攻。这件事很搞笑,洛索夫把电话打到自己原来的办公室,通过值班军官发布命令,调兵遣将。让人捧腹的是,此时,暴动的几个领导人正在隔壁房间里商谈暴动的事,没人想到首先要把电话机监控起来。深夜,他们终于想起这件事时,洛索夫的镇压命令早已传了出去。 凌晨2时,洛索夫发出通电: 冯·卡尔州委员、冯·赛塞尔上校和冯·洛索夫将军业已镇压希特勒暴动。枪口下发表的支持无效。请勿误用上述人名。 至此,希特勒这边原来抱有的三巨头不会公开反对暴动的希望破灭了。 得知这一消息时,希特勒并未放弃。“如能成功,很好”,他阴沉地说,“否则,我们自己上吊。”他们再次返回啤酒馆商议对策。 商议的结果是,步行进内城示威游行。“我们进城的目的”,希特勒后来作证说,“是要把人民争取到我们这边来,看看公众舆论的反应如何,然后再看看卡尔、洛索夫和赛塞尔对公众舆论作何反应。毕竟,这些先生们还不致傻到向人民的总起义放机关枪的程度。” 2千多人散兵游勇式的游行队伍沿途没有受到多大阻碍,但在马利安广场,不知是枪走火还是有人故意开枪,双方竟然交上火了。 希特勒命大,一个追随者在中弹前,跃至他跟前,替他挡住了五六颗子弹。倒下去时,他还不忘猛地把希特勒拉倒在地,造成后者左膀脱臼。 至此,暴动注定失败了。 留守咖啡馆指挥部的,被这一灾难吓得魂飞魄散,一枪未发便向警方投降,把武器堆好后,回家悔过去了。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从啤酒馆得胜回朝的警察部队却遭到市民们的唾骂。他们高喊:“去!犹太保护者!卖国贼!猎犬!希特勒万岁!打倒卡尔!” 可笑的劫持人质案 暴动的搞笑场面不止这些。 在街上,市民们盘问年轻的暴动者,“你们在街上玩弄如此危险的把戏,你们的父母同意吗?”结果一个10人的暴动小分队被问得无话可说,腼腆地奔回啤酒馆。 混乱不堪随处可见。在有些地方,市警在撕毁暴动者的标语口号和逮捕暴动者;而在另外一些地方,暴动者却在逮捕市警和撕毁政府谴责暴动、宣布解散纳粹党的告示。 希特勒的忠实卫队,曾被派往警察总部去营救一位暴动领导人,他们架起机枪,对准大楼,好像要发动猛攻。但是,思量了半天,因为不想看见流血,最后只能收起家伙,奔回啤酒馆。几分钟后,他们又被分配去执行另一项较容易完成的任务:逮捕拒绝在市政厅上空升起卍字旗的市政议员们。 这次他们顺利完成了任务。据一位执行任务的当事人说,马里安广场上,一大群人“以讥讽和谩骂迎接议员们的出现。事实上,他们是靠我们这些军人的保护才免受群众的袭击的,否则,伤亡在所难免。经过我们诸多帮助后,他们才得以安全上车。” 本是去劫持人质,最后竟成了人质的保护者! 一个叫赫斯的人,乘卡车往城外押送这批议员。赫斯成功地将他们运至郊外的一间别墅里,他给慕尼黑打电话询问情况,就这一会儿功夫,看守议员的青年战士竟然被说服,用车送他们回家了。赫斯不但丢了人质,还把交通工具丢了。 无奈,赫斯最终给他的未婚妻伊尔塞打了电话,把走失人质的事告诉了她,并让她帮忙找辆车来。得知消息后,伊尔塞骑着自行车从慕尼黑出发,然后二人一同返回。该地离慕尼黑30多英里,所以,伊尔塞与赫斯回城的行程异常艰苦。一人骑车先行一段,然后将车靠在树上,继续步行;另一人赶上来后,骑车追上前者,然后再重复这一过程。这是赫斯的主意。 终于又回到了慕尼黑,赫斯非常沮丧,他认为,人质若未走失,暴动就不一定会失败。他想自杀。收留他的人,认为这次暴动 “荒唐可笑”,但仍然喜欢赫斯,认为“他的优点不在于他的聪明才智,而在于他的心肠和性格”。因此极力为他开解,并建议他去投降。赫斯当然不会接受,几天后,他到城外与友人一起藏身去了。但不久后,他又常骑自行车回城照料伊尔塞——她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