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中国金融人才不便宜

[复制链接] 0
回复
64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3-31 18:3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金融人才不便宜

    这个过程被称作“中国价格”——过去十年,中国公司开启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的大门,将价格压低到从前难以想象的水平。低成本一直是中国非凡经济增长的核心。

    但最近,中国作为低成本商业天堂的形象多次受到打击。南方一些工厂报告新工人人手短缺,制造业薪酬正在急剧上升。这还不算,中国产品质量丑闻频传,令人不禁怀疑,那些成本究竟是怎样被削减的。

    实际上,在某些经济领域,中国的业务运营成本一点也不低。国际金融服务公司很快就发现了这点。在金融业某些领域,中国价格与纽约或伦敦价格其实相去并不遥远。

    与其他很多行业类似,中国的潜在成长前景令金融服务业“智昏”。但和中国的其他白领职业一样,它们也发现,虽然选择余地很大,但找到合适的却很难。

    尽管每年都有大批年轻人从大学毕业,但外国企业经常抱怨称,难以聘用到足够数量适合在其环境工作的毕业生。麦肯锡(McKinsey)两年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工程专业毕业生大军中,仅有10%的人实际拥有在跨国企业工作的语言或团队协作技能。

    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的调查经常发现,聘用和留住员工是在华跨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知识产权遭窃或官僚主义干涉。

    在金融领域,有几个行业的人手尤其短缺。其中之一是基金管理业。世界上每家投资公司几乎都在试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监管机构现已批准了大约60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半数都是外资参股的合资企业,如JP摩根(JP Morgan)、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和景顺(Invesco)等。由于股价不断上涨和散户资金的大量流入,基金管理行业管理的资产急遽增长,从2005年的400亿美元,增至2007年底的大约4500亿美元。

    然而,真正有资格管理这类基金的人群却相对有限。一位业内管理人士称,只有大约300人获得了符合监管规定的所有必要资格。此外,一些业内最具天赋的人士受到吸引,去管理对冲基金。风险基金可承受更高风险,并为他们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基金公司的必然回应,是在薪酬方面变得非常大方。中国基金行业去年首次派发了大批上百万美元的奖金——按照华尔街标准衡量,这个数目也许算不上震撼,但却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管理投资银行的高管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尤其是在证券承销领域。去年,中国的新股上市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在沪深两市筹集了约650亿美元资金——比全球其它任何市场都多。不过,有技能和资格管理这场融资狂欢的人才同样稀缺。

    即便是在对技能和规定资格要求不那么高的零售银行业务领域,招聘也可能是一种挑战。比如,在华外资银行努力通过提供更高标准的服务和展现国际成熟企业的氛围,将自己与规模较大的本地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但高管们指出,在华拓展业务的最大阻碍,不是从监管机构获得在其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的许可,而是找到足量合格的员工。

    那么,除了支付上百万的奖金以外,如何把人留住?中国企业刚刚开始向管理人士提供股票期权,给予他们更大的激励,换得更多的忠诚。不过,基金管理公司不许给员工股票,而且由于中国的资本管制,外国公司要设立股票期权计划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晋升也很重要。中国的年轻人喜欢一开始就为知名外企工作,因为这会给简历添彩。但是,他们常常感到在向上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玻璃天花板,于是很快就会另谋高就。要留住优秀的中国雇员,跨国企业需要证明,他们的晋升之路可以直达公司顶层,而不会被仅仅视为中国专家。

    华尔街的问题也许能提供另一条出路。美国投行到处都是年轻的华裔员工。猎头机构指出,自美国去年夏季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它们收到了大批希望回国发展的在美华人的简历。

    过去,驻华企业雇用这类人是件棘手的事情,因为他们通常要求很高的工资,而在本地的人脉又比较少。

    归国华人过去经常非常招人恨。然而,员工短缺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内地薪酬暴涨,可能会让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如果华尔街人士大举涌入上海,结果却让中国的薪资水平下降,而不是上升,那可真是极大的讽刺。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