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面对新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市场对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时,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残酷,以IT业为例,人才考核的必备条件就是实际能力。为了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谋求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和空间,不少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培训“充电”。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效益。面对日益火暴的培训经济,培训市场中也出现了诸多不该发生的事件,主要体现在一些机构的欺诈行为屡见不鲜。 近年来,面对新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市场对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时,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残酷,以IT业为例,人才考核的必备条件就是实际能力。为了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谋求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和空间,不少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培训“充电”。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效益。面对日益火暴的培训经济,培训市场中也出现了诸多不该发生的事件,主要体现在一些机构的欺诈行为屡见不鲜。在此,笔者借3·15到来之际向大家一一揭穿不法机构欺诈行为的惯用手段,并告诉大家如何防范,如何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陷阱1:前后不一 目前不少缺乏影响力的IT职业培训班,为了增强学员的信心都借鉴了商家们先尝后买的促销策略,在开班之前先举办一些免费讲座,意图“请君入瓮”。往往这些“样品”讲座的主讲都是些“精英”人物或所谓的“名师”。先是招生老师的一通鼓吹,某某老师在业内多么有经验云云,鼓吹之后开始上课。这样的人非常了解听众的心理,内容都说在点子上,却是欲言又止,想听具体分析,且听下回分解——报名去吧。或者把内容说得神秘兮兮,其中极富诱惑力也不乏煽动性的语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叫你掏钱报名。一些培训班的免费讲座相当精彩,但等你交钱后就是敷衍了事。在试听课上,内容充实、节奏紧凑,语言精彩,但接下来大部分课时由另一名老师上课,都是在插科打诨中度过,讲的内容毫无实际价值。然而学生真正意识到上当后想维护合法权益要求退款的时候,培训方却能用他们事先已经叫你已经试听过课程,你已经认可了教学质量为由来百般抵赖。 亮眼防范法:这样的培训班其实属于培训机构最狡猾的表现,也是最难防范的。先在培训者心中打好形象牌,利用试听的形式给人们打下先入为主的好印象,但后来的课程就无法保证了。但此类情况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真正胸中有料的正规培训机构一般不会采用这样先尝后买的方式进行营销的。其次,如果在试听的过程中发现老师有出现类似鼓吹某某老师是“精英”是“名师”的情况出现,那咱们千万不要被他的花言巧语蒙骗的。作为理智的消费者对应该都明白,如此营销的背后一定是个陷阱,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脑筋就可以防范。 陷阱2:偷梁换柱 众所周知,师资决定了培训的最终效果,因此它是每个求学者最为关注的方面。“名师坐镇,依托名校资源”这些广告词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但考生们可千万要小心,因为这其中也许不乏“挂羊头,卖狗肉”的骗局。名师出高徒的概念深入人心,所以现在的IT培训机构无不在自己的师资上大做文章。一些培训班先打出“名师、名校”的旗号吸引生源,在正式上课时却以“老师生病”等各种理由临场换人。这样一来,慕“名师讲座”之名而来的学生大失所望,然而遇上“名不副实”的已经是运气不错了,运气坏的,则有可能遇上“半桶水”的江湖郎中。 还有就是些培训机构为了招徕顾客,纷纷打上“与某名牌大学合作办学”的招牌,名义上和某大学合作,其实除了名号以外和大学根本没有关联,讲师也是从外面请来的,而不是广告声称的“依托名校师资力量”。还有些实力不济的机构,不仅花不起大价钱请优秀的培训教师,还置自身实力不顾,只要是热门的项目都匆匆上马,其培训水准可想而知。 亮眼防范法:如果不是事先宣称的“名师”上课的话,学生们尽可以大胆地向培训机构发出质疑:为什么当初承诺的“名师”不能按承诺上课?经过交涉如果还是不能来上课那就必须要求退款,因为这样的事情明摆着是对方的问题,学员的态度要坚定,没有什么和培训机构商量的余地。而对于打上“与某名牌大学合作办学”招牌诈骗的防范方法,其实并不难,只要上网或打电话咨询该校是否和该培训机构有合作办学的事情,就可以了然于心了。 陷阱3:偷工减料 学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培训质量的尺度,大家都清楚,花同样的钱培训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现在一些培训班机构都是按学时来计算上课时间的,但学时和小时概念有什么不同,一学时究竟等于多少分钟,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少数培训机构就故意模糊这两个概念,达到偷工减料的目的。一学时可以是45分钟也可以是40分钟,总之培训机构的解释只会比小时时间短,当真上课了学生往往也不会在意自己到底上了多少小时的课。就算是在意了,对方也会以学时的长短理解不同为由拒绝处理。 亮眼防范法: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明确学时和小时的具体对应关系,以免事后掉进学时陷阱中。 陷阱4:模糊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