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好文共赏

[复制链接] 1
回复
82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7-28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找回我们的文明,找回我们的自豪
作者:李竟恒
我们常常说要发扬中华的文化、文明和传统却很少考虑我们的文明、文化和传统是什么?我们的文化、文明都值得继承和发扬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最清楚我们的文化和文明状况。我们从来不曾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懊悔但我们却常常为中华的文化、文明而叹息。我们的文化和文明中都有些什么呢?充满了奴性,充满了内讧,对内残酷无情对外奴颜卑色。我们常常把这一切归于愚昧,但为什么在蒙昧初开的时候我们尚且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汉朝时我们尚且有那么多的“强项令”,而“文明”越发展中国人的脊梁却越软?我们常常把这一切归咎于中国封建社会太长,但是为什么从汉唐开始就与中国封建历史相伴的日本和韩国没有中国所具有的奴性呢?
现在的中华文化和文明是被扭曲、奴化的文明

我们常常说中国虽然屡遭蹂躏但中华文化、文明却一脉相传从未断绝过;我们常常说外族侵略、占领了中国的土地但在文化和文明上却被中华的文明所同化。这似乎使中国人在无奈之中找到了一丝安慰。但实际上这只是被奴化进而屈服的中国人的一种麻木的表现。野蛮的侵略不仅蹂躏了中华大地更彻底改变了中华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和文化被抹杀被扭曲;现在的中华文明是扭曲奴化的文明。比较元清和汉唐的中华文明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和中国人有四个方面的根本变化。首先,中华文化由俯视或平等的文化变成了仰视的文化;第二,中华文明和中国人由襟怀宽广和开放的变成了狭隘和封闭;第三,中国人由自尊自信变的怯懦自卑;第四,中国人由崇尚高风亮节变的奴颜卑膝。由宽厚仁和变得阴柔鄙琐。

野蛮的侵略者在武力征服的同时从来都没有放松在文化和民族自信心上的征服和打击。他们知道他们的文化文明是落后的野蛮的,要统治比他们人口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中国人他们除了在武力上采取消灭和屠杀外更在文化上、在精神和思想上让汉族自卑起来。几乎所有入侵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无一例外地采取屠杀、歧视汉族的政策。都无一例外地抹杀、卑化、扭曲中华文化和文明。宋辽金时的金国是这样。蒙古元朝时屠杀、歧视汉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里再看看清朝的所为。与蒙元一样,满清也是靠野蛮的屠杀来征服中国的;与蒙元一样,满清也是从头到脚彻底抹杀中华文化文明。元朝时汉人都改穿蒙古服装,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特别于洪武元年诏命衣冠用唐制。满清侵占中原后又一次残酷地推行剃发和改衣冠。这些野蛮的征服者连汉人的头发和衣冠都要彻底改变更何谈汉族的文明和文化?剃发和改变汉族的服装就是要从做人的尊严和自信上彻底打击汉族。也是于蒙元一样,满清表面上尊崇孔子以收汉人之心而行动上对汉族的尊严无情地践踏,把汉人作为贱民称为“一钱汉”等等。大家知道清朝雍、乾两朝的文字狱是中国历代最多的,翻开历史满清雍、乾尤其是乾隆朝每时每刻都有文字狱。乾隆自称“十全老人”,他统治的六十四年是中国文化最恐怖和黑暗的年代。满清除了用文字狱使天下人噤若寒蝉之外更从历史典籍上篡改历史。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四库全书》名为综合古今典籍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彻底的清洗。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缴“诋毁本朝”之书,尽行销毁。乾隆四十年令四库馆臣对所收书籍 “务须详慎决择,使群言悉归雅正”。从这里满清开四库书馆之目的昭然若揭了。乾隆四十一年,高宗命删改旧籍,上谕谓对明熊廷弼等人的著作,可酌改数字,存其原书;明人所刻类书,有触碍字样者可删去数卷或数篇;“南宋人书之斥金,明初人书之斥元,其有悖于义理者自当从删,涉于诋詈者自当从改”可见满清是于蒙元有戚戚焉的,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华夷之别。从这些史实中我们不难看出满蒙对中华文化是进行过彻底而细致的清洗与篡改的。我们如今所推重的实际上是满清蒙元扭曲奴化后的文明和文化。

西北望,几人忆长安?

中国人被征服的太久了,中国人被驱赶被奴役,因为无力反抗而屈服了;中国人远离了,漠视了自己那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

中华文化在汉唐时达到鼎盛,就是相对较为贫弱的宋朝在文化文明方面也是元、清所不能同年而语的。元朝虽然有元曲但元曲除了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外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都难望唐诗、宋词、汉赋之项背。满清一朝则全然是文化的荒漠。

在思想和精神上,不必说汉、唐,就是相对严酷黑暗的明朝思想家也是层出不穷,如王守仁 (阳明先生),王廷相,顾宪成(东林党领袖),吕坤,顾炎武,黄宗羲等等。而一百年的元朝和两百六十年的满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竟然没有一个思想家。蒙元和满清本没有思想的能力但他们却要压制别人压制汉族,使中国在近四百年的历史中,在思想上是一片空白,只有愚昧和野蛮!

在人格和气节方面,我们中国的文化道德中从来都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从来都是教育人们要刚正不阿的;更从来都是要人以礼、义、廉、耻来自律的。所以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铮铮铁骨的人。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在元清之间的明朝也不乏海瑞,左光斗等高节之士。反观元、清,人格和气节对于蒙元和满清而言是太奢侈了。满清一朝没有一个有气节的人。常言说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满清的文武百官、缙绅大夫无不自称奴才、口称主子,奴才们怎么能理解人格和气节呢?两百六十年啊,中国竟无一个真正的人,中国的奴性所以传至今日都是从满清而来。

从胸怀上看汉唐时中国和中国人很类似于现在的美国,对外表现为自信和开放、开明。明朝时也是开放的,郑和就曾七次下西洋;闭关锁国是从满清开始的。清顺治十七年开始实行海禁,强迫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不许商船和渔船下海。

在民族政策方面无论是汉、唐还是宋、明中国均是以宽广的襟胸来对待少数民族的。虽然也有征战但一般都是在少数民族入侵时所作的自卫反击,主要的还是怀柔天下以德感化。这一点与蒙元、满清之疯狂野蛮屠杀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论是汉唐还是明朝,在击败少数民族的入侵后从来没有占领他们的土地,淫掠他们的女子,更没有强迫他们改变风俗和传统,对少数民族是充份尊重的。唐朝时天下一家,太宗在突厥战败时不仅没有屠戮突厥人而是用中书令温彦博之议使降众居朔方之地,酋长多拜官。各族君长感念太宗恩德共推太宗为“天可汗 ”。就是民国时对于奴役中国两百六十年的满清还是以德报怨的。满清皇室在不得不的情况下逊位,而被满清屠戮奴役的中国人还对他们有清室优待条件。而无论是蒙元还是满清却都是侵占中国的土地,屠戮中国的百姓,剃发改衣冠消灭中华文化和风俗传统。

讲中国的历史就不能不讲蒙元和满清,讲中国的文明史更不能不讲蒙元、满清。因为对中华文明文化破坏最彻底的就是蒙元和满清;对中国人的自信自尊摧残最彻底的更是蒙元和满清。中国作为一个民族,整体上的文明堕落和道德沉沦皆是蒙元特别是满清造成的。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样讲会影响民族关系。这里我想讲一下如何对待历史特别是如何对待民族史的问题。首先,历史记在那里不是让人掩盖和忘却的;我们不应当为了所谓的民族团结等功利主义的幻想就讳言历史。一个自信的、勇敢的民族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公正、客观、真实地对待历史。只要是历史的真实就可以说,就应当记住。第二,不能够因为成为一个国家了就隐瞒历史。那与满清有什么不同?如果日本统治了中国那么讲日本侵华就是“暴扬国恶”吗?中国的历史就是不管多么野蛮,只要占领了中国、统治了中国则野蛮就变成了武功,就只有赞美而没有指责了。蒙元是这样满清也是这样的。所以日本人在侵华之前详细地研究中国的历史,认为中国人必须由残酷屠杀才能征服。蒙元、满清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征服中国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残酷在征服之后不仅不是历史的耻辱反而是历史的光荣,中国是这样对待蒙元的成吉思汗也是这样对待满清的努尔哈赤,他们都是中国的民族英雄和祖先;所以对于中国重要的是征服而不必在乎手段之残酷因为征服中国之后东条英机、谷寿夫都不再是屠杀者,都不再是历史的罪人而是中国人的英雄也必将变成中国人的祖先。

这就是中国的历史观!这也许正是日本人拒不道歉的原因。因为相对于蒙元和满清,对日本来说是太不“公平”了一些。第三,掩盖历史、美化侵略者是不能促进民族团结的而绥靖也绝不是民族和睦的保证。中国以那些少数民族为中国人但那些少数民族却从未把中国当作他们的国家也从未把中国人当作他们的同胞。为什么这样讲?还是看历史和现实。满清入主中国两百六十年,时间不可谓不长,但一旦被推翻就到东三省成立满洲国。蒙古元朝统治中国一百年,一旦被推翻就回到漠北还作他们的蒙古、鞑靼;就是外蒙古纳入中国的版图至少也有两百六十多年吧?为什么又独立出去成立蒙古国?这些都是遥远的过去吗?不是,这些就是几十年前的事情。我们是不是从满洲国和外蒙独立醒悟些我们在民族和历史看法上的偏颇呢?现在中国仍面临西藏、新疆甚至内蒙的民族问题,要知道自共产党执政以来对西藏、新疆和内蒙古是多么优待的。第四,汉族要尊重少数民族但尊重绝不是讳言历史。尊重少数民族绝不是以汉族的尊严为代价,尊重是相互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我们礼待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但我们汉族在中国要有主导地位这一点是当仁不让的。这不仅是现实和历史的要求也是我们自信自尊的表现。

中国需要文明和文化的复兴

中国需要文艺复兴,复兴真正的中华文明和文化,同时以中华文明为根基,学习民主文明。中国文明、文化被扭曲抹杀了几百年,现在是我们好好反省我们的文化和文明的时候了,是我们抛弃那些强加于中华文明的糟粕的时候了,更是回归中华文明文化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对所谓的“全盘西化”却不知我们固守的现行文明、文化却是充满了由蒙元、满清所造就的奴性、阴柔、鄙琐的奴才文化和文明。

近三百年以来中国人在文化和文明上是没有根的,由于没有根基中华民族在文明和文化上,在人民的自尊、自信上都是飘泊自卑的。我们不是逆来顺受就是盲目拒绝,根本没有审视和选择的自信和从容,所以我们不是一边倒向苏俄就是全面拒绝西方。

中国要富强、民族要兴盛则必要找回我们的文明找回我们的自豪和自信。就必须要找回我们文明和文化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自尊,自信而又胸怀天下,博采众长的汉唐文明。就是在深厚的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上学习西方的现代文明。有了中华文明和文化,中华民族就不会飘泊也不会茫然;有了中华文明和文化,中国人才能有自信也才能真正做到虚怀若谷,谦虚从来都是以自信为基础的;有了开放、开明,学习人类所有的先进文明,中华文明才能不断进步,不再落后。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7-28 13:43: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完整版)


作者:张祥龙
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所以我们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她的“道统”的人们;(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按这样一个看法,我们就不能说古埃及文化还活在埃及,或两河文化还活在伊拉克。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更具体地说,如果以上讲的四个标志中的一个所指示的现象基本消失,那这个文化就出了较大的问题,有两个或三个标志现象不明显,这个文化就已陷入危机,如果四个标志现象都不可见了,这个文化就已经寿终正寝。
那么,自新文化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了什么异变呢?简单的一个回答就是: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由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以下的讨论将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例来说明这个判断。针对以上的四个标志,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礼、文、仁、德、《春秋》等)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请注意,传承文化道统的生命实践与对某个文化形态感兴趣、做研究、有好感、偶一实践等等都不是一回事。举例来说,道家文化至今尽管十分衰弱,但还是有自己的生命实践团体的,也就是还有道教徒这么一批人或团体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传承着道家文化的精髓。佛家文化的传承团体也是后继有人。印度的印度教、日本的神道教等也是这样,或者还要兴旺得多。至于西方宗教团体就更不用说了。对世界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宗教或准宗教中只有一些相当古老的,比如古埃及宗教、古希腊宗教,才完全消失了。能够存活到近一千年的大宗教或准宗教,后来又完全灭绝了的极少,就像耆那教(天衣教、白衣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明教)这样衰微的宗教至今都还有传人。像儒家或儒教这样,影响曾经那么巨大深入,却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其传承团体荡然无存的情况可谓绝无仅有。其中尽管有一些具体原因,比如儒家团体与历史上的政治形态联系过密,但由此还是可见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的摧毁达到了何等惨烈的地步。
其次,以我的观察,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以西周的“乡遂(村社)”、“辟雍(学校)”为始,在三千年中变化不少,但还是保存了“耕读传家”的特点。但自中国倾全力以西方意义上的工业化为强国之术之后,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相比于工业化、城市化的生存方式,以土地为生的农业生存方式的地位日渐低下。现代的西式教育体制从根本上就不利于农村,村民子女受教育的水准远不如城里,而且一旦有凤毛麟角者脱颖而出,就多半要进入工业和城市而不复回返。农村实际上成了贫乏与落后之处,摆脱贫困要靠城里人,靠“希望工程”,靠脱胎换骨不再做农民。当然,有的调查显示现在农村中的家族结构还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是,由于受到正统意识形态的压制,这种结构要昼伏夜出,得不到有益的引导和调节。而且,由于大环境的恶化,比如乡绅和有社会地位的农村文化人阶层(比如秀才、举人)的消失,或农村的宏观有机结构的衰败,这种家族结构也正在丧失以前曾有过的文化含义(比如家规、祖训)和良性循环的特点,越来越趋向浅层的利益结合和简单的排外。至于城里人的生存结构,是逐渐趋向无机化,不仅家庭越来越小,家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而且即使是小家庭的结构也正受到自愿无子女家庭、离婚、同居而不结婚、以及快乐的单身汉等生存方式的损害。当代的中国人对人伦孝悌的看法与一百年前相比是大大不同了,总的倾向是越来越淡化冷漠,转而注重个人及利益集团的功利及发展。无人伦含义的“单位”、“机关”、“公司”成了人们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一个中国孩子从被怀孕、出生、哺育、受教育(幼、小、中、大学)、找工作、结婚、维持家庭、对待年老父母,到他或她自己如何得到娱乐和精神满足,如何应对疾病、挫折,最后如何面对死亡,这里面还有多少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有多少传统文化的总体形态(包括传统的技艺,如算盘、中医、书法、民乐、京戏或地方戏)的影响?从身体上看,是西医的方法和技术占主导,接生、打疫苗、查体、诊断、下药、开刀、……,不弄到西医束手无策,很少有人会求助中医。教育上,哪里还有传统的私塾、书院、大学、科举的影子?只有西式教育与考试制度的门类与规则。中国教育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比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统一规范与灵活掌握的冲突,教育资源的畸形分布,以及语文教学和不少非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的伪科学现象——背后,确实有民族传统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消亡所带来的恶果。今天我们最好的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西方研究生院的预科,“新东方学校”实际上是“朝西方学校”,培训“托福”、“GRE”之处年年人满为患。出国留学者,类似于农村子弟到城市上学不归,滞留他国而为他人效力者是大多数。至于寻职创业,也很少带有传统文化的动机和内涵的,做官、赚钱、出名在主宰一切。人在面对挫折、死亡时,的确,儒、道、佛似乎还能提供某种帮助,但也已经或正在被边缘化,利益团体的意识形态和西方宗教的影响不断扩大。
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儒家语言集中存在于《四书》、《十三经》等经典中。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教学中的西式“科学化”的影响,当今的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不含标点、竖排的繁体文本),并能用古文写作散文和诗词。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的破碎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以“戏说”的方式闪现在历史小说之中。呜呼哀哉!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非认定它是落后的根源而务必铲绝?留过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成年累月地阅读和使用西文之后,偶一读到中文、古文,那种领会的透亮、亲切和理解的丰富入微让人如饮仙酿。中文的悠久、丰厚和诉诸直觉的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要罪过。
此外,官方承认的节庆假日可看作是一种国家语言、民族语言。我们现在都过什么节呢?从春季开始,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西历)元旦、……。从国家法令上看,没有或边缘化了元宵节、端午节、七七牛郎织女‘乞巧’节、重阳登高节、孔子诞辰、释迦牟尼诞辰、老子诞辰、腊八节等等,只留下一个春节,但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也被禁“哑”了,与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丰富、深入、隆重、神圣化相比,我们的春节已经被剥得相当光秃了。除夕夜里只有电视屏幕上的“联欢晚会”,而[在文革中]没有了或[现在]很少见传统的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那些天人合一的民俗和礼节。而没有了这些能让孩子快乐、让青年纯朴、让成人充实、让老人得安慰的礼俗,和那充满喜庆与驱邪的文化功能的炮仗声,春节还有多少“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春意呢?以放炮仗伤人、引火为由来禁止放炮仗,而不是想办法趋利避害地引导,这样的政府行为中暗含着自觉与不自觉的文化歧视。吸烟每年致死者和引发火灾者、游泳淹死者、车祸撞死者……比短暂的放炮仗烟火造成的损伤要多得多,为何不禁?难道维系传统文化的习俗就“无用”吗?就可欺吗?除此之外,我们的服装、建筑、学术方法等等身体的、材料的和思想的语言又哪一个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化了呢?孩子们玩的玩具、青年人看的电影、成年人的舞会、老年人的黄昏恋,这都意味着什么呢?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