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月主题探讨】之200711——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

[复制链接] 5
回复
395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0-31 09:3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是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时常用的两种方法。本月主题探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介绍。

       首先从二者基本概念入手。

        一、德尔菲法

  德尔菲(Delphi)是古希腊地名,该方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当时美国为了预测在其“遭受原子弹轰炸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而发明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一些预测和预测的场合,广泛用来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编制规划工作。

1、德尔菲法的基本特征

  德尔菲法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其大致流程是:在对所要预测的问题征得专家的意见之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再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集中,再反馈,直至得到稳定的意见。

  由此可见,德尔菲法是一种利用函询形式的集体匿名思想交流过程。它有区别于其他专家预测方法的三个明显的特点,分别是匿名性、多次反馈、小组的统计回答。

  (1)匿名性。匿名是德尔菲法的极其重要的特点,从事预测的专家彼此互不知道其他有哪些人参加预测,他们是在完全匿名的情况下交流思想的。(后来改进的德尔菲法允许专家开会进行专题讨论)

  (2)多次有控制的反馈。小组成员的交流是通过回答组织者的问题来实现的。它一般要经过若干轮反馈才能完成预测。

  (3)小组的统计回答。最典型的小组预测结果是反映多数人的观点,少数派的观点至多概括地提及一下。但是这并没有表示出小组的不同意见的状况。而统计回答却不是这样,它报告一个中位数和两个四分点,其中一半落在两个四分点内,一半落在两个四分点之外。这样,每种观点都包括在这样的统计中,避免了专家会议法只反映多数人的观点的缺点。

2、德尔菲法的工作流程

  在德尔菲法的实施过程中,始终有两方面的人在活动,一是预测的组织者,二是被选出来的专家。首先应注意的是德尔菲法中的调查表与通常的调查表有所不同,它除了有通常调查表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要求回答的内容外,还兼有向被调查者提供信息的责任。它是专家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德尔菲法的工作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在每一步中,组织者与专家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

  第一步
  (1)由组织者发给专家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只提出预测问题的开放式的调查表,请专家围绕预测主题提出预测事件。
  (2)组织者汇总整理专家调查表,归并同类事件,排除次要事件,用准确术语提出一个预测事件一览表,并作为第二步的调查表发给专家。

  第二步
  (1)专家对第二步调查表所列的每个事件作出评价。例如,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争论问题和事件或迟或早发生的理由。
  (2)组织者统计处理第二步专家意见,整理出第三张调查表。第三张调查表包括事件、事件发生的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以及事件发生时间在四分点外侧的理由。

  第三步
  (1)发放第三张调查表,请专家重审争论;
  (2)对上下四分点外的对立意见作一个评价;
  (3)给出自己新的评价(尤其是在上下四分点外的专家,应重述自己的理由);
  (4)如果修正自己的观点,也请叙述改变理由。
  (5)组织者回收专家们的新评论和新争论,与第二步类似地统计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
  (6)总结专家观点,重点在争论双方的意见,形成第四张调查表。

  第四步
  (1)发放第四张调查表,专家再次评价和权衡,作出新的预测。是否要求作出新的论证与评价,取决于组织者的要求。
  (2)回收第四张调查表计算每个事件的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归纳总结各种意见的理由以及争论点。

  注意
  (1)并不是所有被预测的事件都要经过四步。可能有的事件在第二步就达到统一,而不必在第三步中出现。

  (2)在第四步结束后,专家对各事件的预测也不一定都达到统一。不统一也可以用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来作结论。事实上,总会有许多事件的预测结果都是不统一的。

3、德尔菲法的预测结果

  德尔菲法的预测结果可用表格、直观图或文字叙述等形式表示。

  (1)楔形图。楔形图的顶端表示中位数,底边长为最迟和最早时间间隔。纵坐标上的数字为项目代号。如图1所示。

图1 楔形图

  (2)截角楔形图。截角楔形图的顶点表示中位数,截角端点为上下四分点。底边长表示四分点间隔。截角楔形图上的号码为所代表的事件的号码。如图2所示。

图2 截角楔形图

  (3)表示两种概率的预测结果的截角楔形图。预测组织者有时要求专家按一定概率预测事件可能发生的时间。如果要求按两种概率回答(例如,40%和70%),那么,对每一事件的发生时间的预测结果有两种结果(一般来说,概率越高,预测的事件发生时间越迟)。把这两种结果都用截角楔形图表示出来,如图3所示。

图3 表示两种或然率的截角楔形图

  (4)直方图。直方图的横坐标表示不同时间段,纵坐标表示赞同事件发生在相应时间段的专家的比例,如图4所示。

图4 直方图

        二、头脑风暴法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

       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其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发行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的基本程序
头脑风暴法力图通过一定的讨论程序与规则来保证创造性讨论的有效性,由此,讨论程序构成了头脑风暴法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从程序来说,组织头脑风暴法关键在于以下几个环节:

1,确定议题
一个好的头脑风暴法从对问题的准确阐明开始。因此,必须在会前确定一个目标,使与会者明确通过这次会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不要限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一般而言,比较具体的议题能使与会者较快产生设想,主持人也较容易掌握;比较抽象和宏观的议题引发设想的时间较长,但设想的创造性也可能较强。

2,会前准备
为了使头脑风暴畅谈会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可在会前做一点准备工作。如收集一些资料预先给大家参考,以便与会者了解与议题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外界动态。就参与者而言,在开会之前,对于要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有所了解。会场可作适当布置,座位排成圆环形的环境往往比教室式的环境更为有利。此外,在头脑风暴会正式开始前还可以出一些创造力测验题供大家思考,以便活跃气氛,促进思维。

3,确定人选
一般以8人~12人为宜,也可略有增减(5~15人)。与会者人数太少不利于交流信息,激发思维;而人数太多则不容易掌握,并且每个人发言的机会相对减少,也会影响会场气氛。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与会者的人数可不受上述限制。

4,明确分工
要推定一名主持人,1~2名记录员(秘书)。主持人的作用是在头脑风暴畅谈会开始时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如通报会议进展情况,归纳某些发言的核心内容,提出自己的设想,活跃会场气氛,或者让大家静下来认真思索片刻再组织下一个发言高潮等。记录员应将与会者的所有设想都及时编号,简要记录,最好写在黑板等醒目处,让与会者能够看清。记录员也应随时提出自己的设想,切忌持旁观态度。

5,规定纪律
根据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可规定几条纪律,要求与会者遵守。如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不消极旁观;不要私下议论,以免影响他人的思考;发言要针对目标,开门见山,不要客套,也不必做过多的解释;与会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切忌相互褒贬等等。

6,掌握时间
会议时间由主持人掌握,不宜在会前定死。一般来说,以几十分钟为宜。时间太短与会者难以畅所欲言,太长则容易产生疲劳感,影响会议效果。经验表明,创造性较强的设想一般要在会议开始10分钟~15分钟后逐渐产生。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指出,会议时间最好安排在30~45分钟之间。徜若需要更长时间,就应把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分别进行专题讨论。

2、头脑风暴法成功要点

一次成功的头脑风暴除了在程序上的要求之外,更为关键是探讨方式,心态上的转变,概言之,即充分,非评价性的,无偏见的交流,具体而言,则可归纳以下几点:

1,自由畅谈
参加者不应该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

2,延迟评判
头脑风暴,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作出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某个设想,又不能否定某个设想,也不能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会议结束以后才能进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评判约束与会者的积极思维,破坏自由畅谈的有利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力先开发设想,避免把应该在后阶段做的工作提前进行,影响创造性设想的大量产生。

3,禁止批评
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法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有些人习惯于用一些自谦之词,这些自我批评性质的说法同样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自由畅想。

4,追求数量
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的首要任务。参加会议的每个人都要抓紧时间多思考,多提设想。至于设想的质量问题,自可留到会后的设想处理阶段去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设想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产生的设想越多,其中的创造性设想就可能越多。

3、会后的设想处理

通过组织头脑风暴畅谈会,往往能获得大量与议题有关的设想。至此任务只完成了一半。更重要的是对已获得的设想进行整理,分析,以便选出有价值的创造性设想来加以开发实施。这个工作就是设想处理。

头脑风暴法的设想处理通常安排在头脑风暴畅谈会的次日进行。在此以前,主持人或记录员(秘书)应设法收集与会者在会后产生的新设想,以便一并进行评价处理。设想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专家评审,可聘请有关专家及畅谈会与会者代表若干人(5人左右为宜)承担这项工作。另一种是二次会议评审,即由头脑风暴畅谈会的参加者共同举行第二次会议,集体进行设想的评价处理工作。

4、避免误区

头脑风暴是一种技能,一种艺术,头脑风暴的技能需要不断提高。如果想使头脑风暴保持高的绩效,必须每个月进行不止一次的头脑风暴。有活力的头脑风暴会议倾向于遵循一系列陡峭的"智能"曲线,开始动量缓慢地积聚,然后非常快,接着又开始进入平缓的时期。头脑风暴主持人应该懂得通过小心地提及并培育一个正在出现的话题,让创意在陡峭的"智能"曲线阶段自由形成。

头脑风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就特定主题集中注意力与思想进行创造性沟通的方式,无论是对于学术主题探讨或日常事务的解决,都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途径。惟需谨记的是使用者切不可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因为头脑风暴法是一种生动灵活的技法,应用这一技法的时候,完全可以并且应该根据与会者情况以及时间、地点、条件和主题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参与风脑风暴的好处
(1)极易操作执行,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非常具体地体现了集思广益,体现团队合作的智慧。

(3)每一个人思维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能有效开阔思路,激发灵感。

(4)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批量生产灵感,会有大量意想不到的收获。

(5)几乎不再有任何难题。

(6)面对任何难题,举重若轻。对于熟练掌握“头脑风暴法”的人来讲,再也不必一个人冥思苦想,孤独“求索”了。

(7)因为头脑越来越好用,可以有效锻炼一个人及团队的创造力。

(8)使参加者更加自信,因为,他会发现自己居然能如此有“创意”。

(9)可以发现并培养思路开阔、有创造力的人才。

(10)创造良好的平台,提供了一个能激发灵感、开阔思路的环境。

(11)因为良好的沟通氛围,有利于增加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精神。

(12)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更快更高效解决问题。

(13)使参加者更加有责任心,因为人们一般都乐意对自己的主张承担责任。

 

该贴来自群组:项目管理

沙发
发表于 2007-11-13 11:04:33 | 只看该作者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组织者对该法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控制能力。曾经尝试过第二种,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比较简单:很难把大家很奇怪的想法进行归拢,比较难引导大家的思想,分寸很难把握。

板凳
发表于 2007-11-14 13:55:48 | 只看该作者

i agree with you, upstairs.

i have the similar experience with you

4
发表于 2007-11-19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05年为公司编写了一个项目风险管理规程就是采用的Delphi方法,只是简化了些,没有LZ所说的哪么复杂,我相信一句话:项目管理就是努力使事情变得更简单!!!
5
发表于 2008-2-23 13:55:29 | 只看该作者
hao 
6
发表于 2008-2-24 13:18:5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新书<点亮解决问题的阿拉神灯>中有关于头脑风暴法的章节,更有被我称为"人人头脑风暴法"的创新思维,相信对各位会有帮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