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居士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扰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春华秋实,仓积容满,正是收获的季节。在从立秋起至立冬前的秋三月中,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六个节气,其特点是气候变化快,初秋湿热较甚;白露后雨水减少,气候干燥,日热夜凉;寒露后天气很快变冷。体弱者特别是老年人的身体耐受力弱,适应性差,在此季节,很多疾病会纷至沓来,中老年人常发生哮喘、心绞痛、消化不良、胃脘痛、中风等病症。因此应有秋季养生防病的意识,可从以下方面加强自我保健。 一、秋季养生要防“燥” 燥,是秋天的主气,五行中属金、脏腑中与肺脏相应,所以秋季多以燥邪为病。 从夏到秋,天气从热转凉,天气清明,物候干燥,这时如果人体抵抗力下降,或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或失汗、流血等损伤了人体阴液,都可能引致燥邪侵犯,出现口干舌燥、干咳无痰等燥热病症。 “燥”的特性 中医认为“燥邪”伤人的基本特点:一是季节性,即是与秋天密切相关;二是“燥性则干”,燥邪为病,易伤阴津阴液,出现各种燥象;三是主要侵犯人体的肺、胃。因肺、胃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在生理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润恶燥”。因此,“秋邪”伤人,主要的表现就是肺胃津液的损伤,出现皮肤粗糙、口唇干燥、干咳无痰、咽痒呛咳,或痰黏艰咯,甚至发生气喘气急、呕吐、胸闷气窒等症。 治未病制“燥”邪 关于燥病的调治,中医主张“燥者润之”,意为燥邪为病当用润泽的方法来治疗。平时饮食宜温,以阳和阴。平时应多用凉开水、淡茶、绿豆汤、豆浆、牛奶等饮品。《饮食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秋燥症应多食含维生素A、B、C、E类食品,如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苹果、香蕉、柿子、荸荠、柚子等滋阴润燥、润肺生津的果品,以提高抗病能力。还可多吃些具有去燥降火作用的动植物食品,如鱼类、鸭蛋、猪肝、海带、紫菜、莲藕、银耳等。体质虚弱者及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选食红枣、莲子、雪梨等清补、平补之品,以利止燥咳、生津液。药粥亦为养生保健佳品,适当服用则能起到和胃健脾、润肺生津和养阴清燥等作用。 二、治胃病的具体应用 1、急性胃肠炎 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如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或直接食用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和食物,就可能发生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民谚即有“秋瓜坏肚”之说。这是因为湿邪易损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 建议: 预防秋季胃肠炎应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秋后也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要注意保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切忌暴饮暴食,过甜、过油腻的食品会引发急性肠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病。 贴心提示: “早饭一碗粥、晚饭一碗汤。”同时,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饮食结构要以清淡为主。在吃海鲜和烧烤时,一定要注意新鲜度。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2、十二指肠溃疡 由于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也会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发作。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极常见的消化系统疾患,占消化性溃疡的80%左右,主要症状为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反酸、烧心等,可发作数日至数月而缓解,但极易复发,且多见于秋冬及初春,甚或整个秋季都在发作。 建议: 主张采取少量多次进食方式,选择刺激性小、易消化的食物,秋冬尤须注意少食火锅之类的食品和粗糙食物,如果皮、纤维性蔬菜等。面条、粥、豆浆、乳类、蛋类、菜叶等较为适合,因其具有较高的缓冲酸的能力或有较小的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平日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吸烟能影响溃疡的愈合,且秋冬季节处于室内时间较长,故危害更大,因此吸烟者应坚决戒烟。同时注意防止受凉感冒。 贴心提示: 可用食疗法。用牛奶250克煎沸,调入蜂蜜50克、白芨6克,日服一次;如有气虚乏力、畏寒等表现,可用黄精3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淮山药30克和黑糯米60克熬粥同服,对缓解症状、增强体质有一定作用。 3、习惯性便秘 秋季气候干燥,大便随之也会干结难排,表现为便次减少,粪质坚硬,病人常伴有左下腹腹胀感、欲便不畅等。有些人甚至数日一解或依赖药物维持通便,可有食欲不振、口苦、头晕乏力、精神不振、全身酸痛等症状,结果造成习惯性便秘,使日后大便更加困难。 建议: 要建立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做到劳逸结合,精神放松。秋季天气干燥更宜多饮水,有利于排便。食物不能过于精细,应增加纤维素含量较多的蔬菜和水果,适当摄取粗糙而多渣的粗粮,如薯类、玉米、标准粉等。富含油脂类的食物如蜂蜜、核挑肉、黑芝麻、松子仁等均有利于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尤对体弱阴血不足之人颇有功效。身体较壮实,但时有身热、口干口臭、舌苔黄燥者,可选中成药麻子仁丸、青宁丸等(中药店有售)。另外还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固定时间排便,以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不要抑制便意。 贴心提示: 按摩是简便易行的促排便方法,这种方法可在晚上睡前或清晨起床前进行。 具体操作方法是:身体仰卧,先将两手掌心摩擦至热。然后两手掌心在右腹下部顺时针方向围绕腹部旋转,共按摩30圈。这个方向正好与粪便在大肠中的运行方向一致,有助于大便的运行。 4、心脑血管病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尽管秋季不像冬季那样容易引起疾病的复发,但若忽视了秋天的季节特点,也是危险的。秋季是从夏季到冬季的过渡性季节,寒暖渐变,常常不易立即感觉和体验到,且秋季的寒暖又常反复,寒而复暖,暖后又寒,使人防不胜防。加之秋风落叶,万物凋零,常使人触景生情,尤其是老年人易引起垂暮之感。在晚秋时节,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明显提高,高血压病人秋冬之交血压往往要较夏季的血压增高20毫米汞柱,容易造成心脑血管血液循环的障碍。 建议: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秋季首先要注意季节气候的变化,这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要对自己所患疾病有充分认识,避免思想上的轻“敌”,宜参加一些有益而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走出消极忧郁的困境。 二要重视和了解天气情况,及时收听气象预报,以便能随时增减衣物,应付自如。千万不要在这方面有任何的偷懒、侥幸,否则会因小失大。如果把秋天的工作做好了,就会为冬季的全面预防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此外还要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日常饮食应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成饱为宜,晨起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贴心提示: 秋季气候凉爽干燥,感冒受寒一般较为普遍,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好发季节,对健康人来说,这也许不意味着什么,但如果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这方面也粗心大意的话,就很容易引发原有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心病、脑中风等。因此,预防秋季感冒受寒对心血管病患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5、痛风 痛风,被称为“富贵病”,是一种非常顽固的代谢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它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病久可累及肾脏,并发肾功能衰竭,可伴发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痛风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平时如果食用大量油腻肉类食物,容易导致湿热内蕴,加之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不能畅通则发生本病。深秋之时,天气转冷,人体进食中枢受到寒冷刺激,引起食欲增加,饭量增大,若多食肥甘厚味,则体内血尿酸产生过多,因而容易加重病情。 建议: 节制饮食,防止过胖,秋冬季节慎食火锅,避免进食易引起血尿酸升高的食物,如:猪、羊、牛肉,动物肝、肾等内脏,鲤鱼、沙丁鱼、鸽肉、贝类、各种肉汤、鸡汤及菠菜、龙须菜、豌豆、扁豆及其他豆类。此外应摄取充足的碱性食品,因为尿酸在碱性液体中易于溶解并排出体外。碱性食品包括:白菜、芹菜、花菜、黄瓜、西瓜、茄子、萝卜、胡萝卜、西红柿、土豆、香蕉、梨、杏、桃、苹果等。 贴心提示: 宜多饮水,以促进尿酸排出,防止结石形成。每天需饮水2000-3000毫升,使每日尿量不少于2000毫升,为防止夜间尿液浓缩,可在临睡前或半夜增加饮水量。 6、老年皮肤瘙痒 老年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老年人因皮脂腺萎缩,皮脂减少,皮肤干燥和失去弹性,致神经末梢营养障碍而感觉异常,出现瘙痒。通常皮肤瘙痒以躯干为主,大腿内侧和小腿屈侧、关节周围也常见。痒为阵发性,轻重和持续时间不一,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温度升高时易诱发或加重。其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于初秋发病。这是因为秋天天气干燥,空气中的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得很快,致使皮肤更加干燥,易引起瘙痒。 建议: 平时可服用维生素A、B、C、E和鱼肝油丸,延缓皮肤衰老萎缩,并可适当补充钙剂,止痒镇静。少食葱、姜、蒜等辛味之品,多食一些酸味果蔬,并注意不食鱼、虾、蟹等海鲜食物。中药治疗宜养血平肝、祛风润燥,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生地、百合、首乌、玉竹、珍珠母、苦参、红枣、黑芝麻等。 贴心提示: 沐浴不易过勤,不用碱性重的肥皂,可用香皂或硫磺皂。经常保持大便通畅,可排除体内积聚的致敏物质,避免诱发瘙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