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权威人士透露,历时近两年的欧、美、加向WTO诉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
规定案将于2008年1月作出裁决,终于可以尘埃落地了,中国将期待此案有个公
平的结果。
2006年9月15日,欧、美、加联合向WTO提出正式申诉,要求成立专家
组调查中国汽车零部件关税政策。这是自去年3月提出初步磋商后,欧、美酝酿已久
的后续举动,平静了一段时间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关税之争终于再起涟漪。
近两年来,中国与欧、美、加就“中国出口汽车存在安全性隐患”、“中国对进
口汽车零部件征收关税过高”等问题摩擦不断,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为此,中国商
务部长薄熙来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曾举行过数次会谈未果:美国、欧盟和加拿大
向WTO提出正式诉讼后,中国的汽车进口制度正经受一场严峻的考验。
如何看待中国目前面临的这场国际贸易纠纷?
汽车出口首遭置疑
2005年夏季,中国“陆风车事件”,被欧洲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10月2
1日,一些欧洲议会的议员给德国候任总理默克尔写信,对德国进口中国陆风车表示
“怀疑”,这是欧洲汽车业代表游说欧洲议会议员的直接结果。
中国陆风车出口德国,必须满足欧洲关于安全、节能、排放等ECE或EC法规
才能出口到欧盟国家,陆风车碰撞门事件说明陆风车碰撞性能尚不过关。要想进入欧
洲市场必须在国内邀请有资质第三方按欧洲ECE或EC法规进行试验合格后才能出
口,如达不到要求,还是不要出口为好。
10月27日,布鲁塞尔一家英文报纸爆出了一条新闻,“欧盟加速准备与中国
的汽车战”。据该报披露,欧盟现正在起草一份报告,指责中国的“歧视性法规”阻
碍了欧盟汽车进入中国市场,并建议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欧间爆发汽车贸易战
,欧盟“应考虑如何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打赢官司”。
欧盟的警戒,源于2005年以来几家中国本土厂家在欧洲市场的“大无畏”闯
荡。先是江铃陆风汽车在荷兰签订200辆汽车出口合同,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向欧
洲市场出口5000辆,包括排量为2.OL、2.4L、2.8L等6款车型;而
后,吉利、华晨和陆风都首次参加全球最大的法兰克福车展,在车展上频频作秀,唐
装、京剧、脸谱等纷纷登场,在车展上刮起小小的“中国旋风”。
中国汽车在价格上的优势,或许是欧洲同行最担心的。江铃汽车生产的陆风(L
andwind)SUV今年7月成为第一款在欧洲销售的中国汽车。这款车基本售
价在1.5万欧元左右,比欧洲市场同类车型便宜约30%。陆风的经销商希望,这
个价格能在欧洲市场新车总体需求低迷之时吸引到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买家。有数
据显示,中国汽车业的劳动成本很低,平均小时工资不到1美元,美国和德国该行业
的平均小时工资分别合26美元和36美元。
欧盟委员会高层监管人士表示,将就“中国出口欧盟的汽车是否绕过欧盟的安全
标准”进行调查。尽管“是否绕过安全标准”是公开的理由,但不少欧洲同行的声音
则是,如果不对中国汽车进口设立门槛,中国汽车在将来可能就会像“蝗虫”般袭来
,杀伤力如同中国的纺织品或皮鞋,给欧洲汽车制造业带来恐慌。
汽车零部件进口再起风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中国汽车出口遭受置疑的同时,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进口
政策也让欧、美、加感到了不快。欧、美、加所指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机制,是指我国
2005年4月实施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这一办法旨在
遏制进口汽车零部件组装车的狂潮,提升国产汽车零部件的比例。按照该《办法》,
对进口汽车零部件是否构成整车特征规定三条判别标准:①进口全散件或半散件组装
汽车;②包括进口车身(驾驶室)和发动机两大总成装车的或一大总成及其他进口3
个总成(变速器、驱动桥、非驱动桥、车架、制动、转向六大总成)(含)以上装车
的。进口除了车身和发动机外,有其他5个总成进口装车;③进口汽车零部件价格总
和达到该车型整车总价60%以上的。
2006年3月30日,欧盟和美国对WTO申诉对《办法》提出异议,要求中
国尽快修改汽车零部件关税政策,放开汽车零部件市场,他们认为《办法》与WTO
规定不符。欧盟特别对《办法》第3条特别反感。我国政府与欧盟、美国进行首轮谈
判后,于2006年8月4日才发布暂缓两年执行的规定。规定从2006年7月1
日起实施的有关整车特征的进口价格百分比界定标准及有关汽车总成特征A、B类关
键件的区分标准,推迟到2008年7月1日实施。
而在该《办法》出台前,CKD(进口全散件)或SKD(进口半散件)组装汽
车的生产模式,在国内汽车行业十分盛行。在上述情况下,跨国汽车制造商们的在华
合资企业,大量进口汽车零部件,在国内组装造车,迅速且频繁地推陈出新。统计显
示,2003年有50多款新车上市,2004年有40多款,2005年高达百余
款。
业内人士指出,制定《办法》主要是为了制止某些跨国公司利用税率差逃税。此
前,因整车与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差别较大,从国外进口汽车零部件在国内组装生
产,成为不少企业“短平快”的发家方式。该《办法》的出台,几手影响到所有的合
资汽车企业,特别像通用、福特、戴·克、宝马等高端轿车。政策从汽车零部件的进
口管理上入手,遏制散件组装的生产模式,避免中国变成组装中心,引导外国汽车企
业将关键汽车零部件引进国内生产,从而提高国内汽车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这一条款给西方汽车零部件出口国带来了“切肤之痛”。目前,进入我国的整车
需缴纳25%的关税,而汽车零部件仅为14%,11%的税差代表着11%的利润
,对于依靠散件进口组装的合资厂商来说,这是致命的一击。受《办法》影响最大的
当属部分欧、美豪华车厂商。由于国产化时间不长,这些企业一方面大批汽车零部件
进口要交整车关税,另一方面又难以找到足够多符合其标准的本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办法》的实施直接导致他们的利润大幅缩水。为此,欧、美、加指责说,这个《
办法》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迫使汽车制造商从中国的本土生产商那里采购大量
的轿车零部件,而这违反了WTO的贸易协议。
对此,我国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不会取消这一条款,推迟两年实施只是为了
给合资企业一个过渡期。到2008年7月过渡期结束后,是强制执行还是继续推迟
执行,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难题。而且,WTO也无法就这一规定制裁中国,比如
加拿大本国就有类似的汽车关税规定。
缘何“风声鹤唳”?
2005年以来,欧、美地区汽车利润普遍下降,美国、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形势
相当不妙,一直走下坡路,亏损连连、陷入困境。在如此差劲的市场表现下,几大企
业自然要想方设法护好中国市场的蛋糕,尽量在这一市场谋取更多利润。2005年
4月开始实施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无疑让他们在中国的
合资企业的利润受到很大影响,形势雪上加霜,跳出来呼吁呼吁也就不奇怪了。
在欧、美车商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日本、韩国等亚洲汽车企业依靠低成本、低能
耗和较好的质量逆势而上。日系车头号代表丰田的势头惊人,5.2%的销售增长令
人叹服,其混合动力车Prius的销量更是暴涨68%;本田的表现紧随丰田之后
,销量增长4%,其中小汽车增长7%。有国外分析师认为,随着丰田、本田等日系
汽车公司的日益强大,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汽车工业的中心可能
由底特律向东京转移。尽管中国出口的汽车产品威力还不及日本产品,但有一点是肯
定的,亚洲制造的低成本控制模式容易在中国企业中复制。于是,欧、美汽车商加紧
了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汽车企业绞劲。
不过,从深层次看,目前的贸易磨擦是由欧、美一手造成的。它们这么做的原因
无非有以下三点:
首先,强者心理作祟。欧、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资金雄厚,技术先
进,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交往时总是以势压人,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其次是为
了缓解内部矛盾。欧、美国家内部都面临着失业率比较高的问题,并因此在不同程度
上产生了社会矛盾。拿汽车业来说,欧、美国家就是要将造成内部问题的原因推到中
国身上。最后,也是出于政治上需要。欧、美当局将矛头对准中国,一来是为了将选
民对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怨气转移到中国身上。今年是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年。在美国历
次国会中期选举、总统大选之年,各党派出于选票需要,将国内某些方面出现的问题
归罪于其他国家,已成为屡试不爽“替罪羊”战术——对国外“替罪羊”越强硬,就
越可能得到更多的选票。二来是找借口对中国施压,至少在气势上要遏制一下中国。
可能只是一个序曲
美、欧和加拿大三方要求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案“动
手”,可能只是一个序曲。据美国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透露,美国或将在知识产权
、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向WTO“投诉”中国。这是中国自加2kWTO来第二次遭
遇此类申诉。近两年来,中国汽车企业频频在知识产权领域与国际汽车制造商发生纠
纷。2006年,欧盟指责中国仿造法拉利、通用SMARK、宝马也对中国国内车
型提出侵权调查,戴·克也对中国一款新车展开“盗版”调查等。2004年3月,
因中国对进口半导体集成电路产品征收17%增值税,美国和日本向WTO提起申诉
,指控中国在半导体生产方面实行的税收政策使其半导体出口商“处于非公平竞争的
地位。此案最终以双方在磋商阶段达成谅解备忘录而化解。
而这次,与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的汽车零部件纠纷将我国汽车贸易面临的危机推
上了焦点位置。事实上,中国的汽车贸易隐患还不止于此,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
司长王琴华表示;中国目前正处于汽车对外贸易纠纷的高峰期,汽车产品频发的贸易
摩擦将成为重大难关。
近年来,中国在WTO争端解决项下的贸易争端形势日趋严峻,随着我国的汽车
产品快速遍布200多个国家,各种贸易纠纷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商务部统计,截
至去年,仅汽车零部件,我国就已接到近10起国外反倾销调查,产品涉及到制动盘
、制动鼓、汽车风窗玻璃、轮胎等,光轮胎向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有印度、墨西哥、
南非、土耳其、埃及、秘鲁、委内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而风窗玻璃,美国、加拿大
等也已对中国福耀、信义等企业进行过多次反倾销调查。而应付这些诉讼所需要的时
间与财力损耗都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此外,整车的出口虽然主要集中在亚非等发展
中国家,但是,在中国车尚未登陆的美国,针对中国低价车的威胁论已经从议会大厦
传出。除了汽车零部件案,2007年2月,美国联合墨西哥,将中国9项政策诉诸
WTO争端解决机制,声称这些政策构成禁止性补贴;2007年4月,美国再将中
国知识产权问题诉诸WTO。
而在我国目前的外贸产品中,汽车类产品最具增长潜质。对于汽车企业本身,专
家指出,除了在质量、研发、服务、营销战略等基本功上做足以外,同时必须清醒地
认识到,随着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类似的贸易磨擦以后不可避免地还会出现,
而且可能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心里准备。毕竟,应对贸易摩
擦几乎是每—个经济体、特别是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在走向发达经济过程中是一门必
修课——研究准入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及规范出口秩序都是必修的内功。
这对涉世渐深的中国来说,当为金玉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