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明(香港) 盛夏由雪域度假归来,一方面怀念当地的蓝天空气,一方面,对于旅游过热的现状,甚为担忧。 最早一次去西藏约莫是十年前了。第一次接触壮丽的雪域高原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气息,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然而,这次再去西藏,看到因为旅游一再升温带来的一些改变,让人实在有点高兴不起来。 一切向钱看的潮流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西藏旅游经济呈现持续大幅增长态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140多万人次,比2006年同期增长82.7%,创历史新高。也有预测说,今年来西藏旅游人数有望突破300万人次。 而据初步统计的2004年西藏自治区人口总数才273万6800人,再算上这几年的自然增长,应该不会超过300万人。一年之内,就有和当地人口同样多的游客涌入这个地区,会不会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承带来冲击呢?目前来看,多少有点这样的迹象。 事实上,众多由天空、铁路和公路涌入西藏的旅游人潮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言行是不恰当的。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已经算是小事。过分强调物质消费的内地游客,财大气粗地改变着当地的商业习惯,也改变着当地的纯朴民风,一切向钱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例如,笔者亲身遇到的,就是在拉萨大街上被喇嘛打扮的人拉着强行要钱,而不像我们通常见到的化缘。同样,还看到几个小孩,十岁不到,也不上学,在街头洋洋自得地拿着毛皮招揽游客照相。他笑言,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但是,这还是我熟悉的那些乐天知命、热爱自然的藏族儿童吗? 同样,旅游服务业的品质也难如人意。即使是找到名气很大的旅行社,付出了相当高的费用,但是旅行社依然派来的是一个刚刚毕业的旅游学校学生,她怯生生的,没有经过专门的客服培训,更没有专业水平的导游表现,对于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几乎说不出一句。这名职业导游最大的作用,只是给大家领路指指方向,所以司机倒是蛮高兴的。 人为和自然环境都受考验 诚然,这样年轻人是不应该指责的,要对顾客负责的应该是派她来上岗的人。用这样的员工,影响的是数千里外专门到西藏观光者的心情,也影响了西藏的形象。显然,正是为了多赚钱,旅行社才不顾自己的接待能力,不断扩容,也就出现了比起顾客更不了解西藏的导游的怪现象。 钱是西藏人民最关注的东西吗?这和我了解的历史相去太远了。对于一个面积如此广袤的自治区来说,预期中的34亿元旅游收入并不多,真没有必要为此而牺牲太多千百年留下来的宝贵东西。 除了人文环境,西藏的自然环境也正经受着考验。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旅游的热度始终没有消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在被称为西藏旅游淡季的冬季,也随着大批游客的到来而开始“解冻”。 但是,正如科学家们一直担心的一样,世界屋脊上的这块宝地,本身的生态均衡维持就很脆弱。一旦游客突然激增,仅仅是垃圾遍地这一点,就已经使得这个雪域高原魅力大减。更何况许多原来的优美自然资源被急速地开发,由此带来的短期利益,显然无法弥补环境破坏所可能带来的长久损失。中国只有一个西藏,多方面的悉心保护,是刻不容缓的。 写这篇文章的这一刻,笔者正在飞往印度的飞机上。午夜时分,飞机静静地穿越国境,穿越喜玛拉雅山。月光下的雪山是那样的神圣静谧,但听说亿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让人心生畏惧,也让人感叹大自然和造物主的伟大和神奇。 西藏旅游必须有序开发,切不能放任自流,任不同主体各自为政,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惜牺牲大环境。同样属于藏区的稻城和亚丁,今年就发生了很多不愉快事件,正在迅速失去游客。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和控制,西藏可能会出现令人心痛的环境恶化。所以,政府的主管部门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才是藏民族之福,也才符合中国的利益。 ·作者是旅居香港的投资银行家、中国全国政协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