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胡园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体现了中央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潘总怎么看这个文件? 涉及经济适用房的回购问题是否应该按新房新政策, 老房老政策走, 而不是一刀切? 潘石屹:国务院的这个意见确实提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具体办法,如经济适用房限制面积为60平方米,购买的对象也做了限制,这就避免了过去经济适用房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比如建设经济适用房面积过大,甚至有些经济适用房面积比普通商品房的面积还大,购买对象基本没有做限制,后来虽然有了限制但又不明确,操作性也很差等等,这些问题让政府的补贴并没有用到实处。而现在国务院的这个意见出台,就可以把政府的补贴真正体现在那些困难家庭的住房上,而不会让那些中高收入的人抢走这些补贴。其他的意见都是进一步重申和明确了过去的一些政策和规定,例如集资建房的问题等。 经济适用房如何回购,这个问题“意见”中没有提出,这也不是国务院的文件中所要提出的问题,这是每个地方政府要出台的政策。 《中国日报》胡园园:《中国青年报》不久前曾做过一个调查,69.7%的人认为,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是政府最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但同时有59.8%的人认为,受高房价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群体--一方面,中等收入群体同样难以承受高房价,另一方面,政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却无法顾及到这个群体。对于城市中这个中等收入阶层的买房问题,您认为有何解决的办法?请您给这群中间层一些建议。 潘石屹:住房的保障和其他方面的福利一样,政府所能帮助的人群总是那些收入最低的,和偏低收入的人群,绝大部分人的吃穿住行还得靠自己去解决。对于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也要看具体情况,要看这个城市是什么类型的城市,可能影响中等收入阶层解决住房最严重的是那些在特大型城市、国际化城市的人群,如北京、上海。像其他的一些国际化城市,如纽约、伦敦,他们市民抱怨的和北京上海中等收入市民抱怨的是同样的问题:国际的资本抢走了他们的市场,他们的收入无法在本城市中购买普通城市中的居民所能拥有的住房。一些中小型城市因为房价比较低,中等收入阶层购买房子的困难实际上要远远低于这些国际化的,特大型城市。 《上海证券报》于兵兵:经济适用房出新政,建筑面积设定50、60平方米,并首定为有限产权。这一政策意义何在?对楼市降温作用多大? 潘石屹:新的政策出台后,我看到有媒体议论,对经济适用房产权的限制和其建筑面积的限制提出质疑。我认为这个政策最大的意义是把政府的补贴真正地用在那些困难户、该补贴的家庭中去,而别让富人占了他们的便宜,“防止了让富人抢了穷人救济粮的现象发生”,这就是这个政策的意义所在。 限制产权,限制面积可能对那些中高收入的人来说,在居住上和物业的升值等方面会感觉到一些不舒服,但对真正解决那些困难住户家庭的住房却是很有意义的。 如果你的心脏取得阶段性胜利,那离死亡就不远了 《中国日报》 胡园园:由于最近房价涨幅较大, 有专家预期政府可能会出台新一轮的地产调控政策, 潘总认为是否有这样的可能? 如果有的话, 会从哪些方面着手? 潘石屹: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还是其他任何市场,政府都可能随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调控,例如,美国出现了次级债券的问题,他们的央行就注入资金去救市。中国的市场也是一样,政府应该根据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采取措施,所以调控是伴随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连续的过程,有时可能是大的调整,有时可能是微小的调整,而不能把对房地产的调控理解成只是“国六条”、“国八条”每年一次的调控。这就好像司机驾驶汽车一样,他会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方向、油门、刹车等调整,而不是每走100公里加一次油,每走10公里打一次方向。 房地产调控最重要的是土地,土地政策是影响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因素,它比资金的影响要大得多。 《中国房地产报》张杰:近来,银监会暗示商业银行需要注意信贷风险,同时建议提高首付比例,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做出了收紧信贷、提高二次购房首付的动作。国务院也召开了一个跨部委的住宅会议,同时,几个部委督察组已经下派针对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展开专项调研。第三轮地产调控是不是已经静悄悄地开始了?预计,这应该会是本周在博鳌地产论坛的一大议题吧? 潘石屹:土地的问题的确是目前房地产市场中,甚至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奇怪的问题,每年国土资源部都要处理违章的土地,中国一共才有几万家房地产公司,可是每年公布的违章土地数字都是几万起,甚至超过十万起,这还只是违法占用土地的情况。同时,利用农民的宅基地进行房屋建设、销售量也非常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些非法的销售和出租在一些城市,甚至有超过10万套的房子,这种现象持续了几年、十几年之久,这也是目前媒体谈论的焦点——小产权房。另外还有囤积土地的问题,中国的法律规定:“两年不开发的土地要无偿收回”;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就说得更严格了:“一年不开发的土地要收土地滞纳金”,这是明确的法律和政策。可是从另一方面看,许多房地产公司却标榜他们拥有十年、二十年开发不完的土地,他们拥有的土地储备量高达四、五千万平方米。北京市所有的区县,每年的销售量加起来也只有两千万平方米。从这几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土地问题是房地产市场中的一个非常复杂又非常紧迫的问题。 土地的“招拍挂”是土地市场能够公开透明交易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但一些城市“招拍挂”的地块限制条件太多,慢慢地演变成:拍卖这种最市场化的方式越来越少,而那些可以操控的挂牌、招标的方式越来越多,这就使人们对这种制度越来越失去了信心。任志强在一次发言中说:“去年华远参加了十几次土地‘招拍挂’,利息损失七千多万元,没有一次中标的,出价最高中不了标,出价最低也中不了标,出价中间还是中不了标。”其他公司的情况也差不多。这都是目前土地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政府的有关部门肯定也注意到了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些只是严格执法的问题,与房地产的调控没有太大的关系,不属于调控的范畴之内。 《上海证券报》于兵兵:近日,有关部门总结楼市称"宏观调控初显成效",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此总结与事实不符。潘总如何看待这一总结?显效与没有显效的依据何在? 潘石屹:经济的发展和对应的宏观调控措施总是相联系的、持续的,当市场平稳、和谐发展时,我们感受不到振荡,这就是健康的市场。如果对经济的发展和调整总用一些战争和运动的语言和思维,什么:“大见成效”、“初见成效”,“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些思维和做法常常会伴随着一些后遗症的。经济的发展是个有机的整体,当人的肌体总感到心脏在拼命地为肌体工作时,证明心脏出了问题。当你感到你的心脏为你“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时,离死亡就不远了。相反,当你感觉不到你的心脏在为你工作时,才是健康的。 美国次级债券市场的风险在中国不存在 《中国房地产报》张杰:地产调控几年来,国有地产公司的实力和规模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复兴,各种各样财团背景、部委背景的国企的土地业务近年来声势颇大,这一点从地产上市公司的前十名排行中也能看出。您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市场生态?它很"意外"吗? 潘石屹:如果说国内的股票市场有泡沫的话,国内的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就更大了。以8月9号A股的市场的PE值为例,PE值是40倍左右,但房地产上市公司的PE值是111倍,一个正常的股票市场PE值应该是20倍左右。换句话说,就是购买股票靠分红资金收回的期限是20年左右,而中国的股票市场是40年,而中国上市房地产公司的投资回收期是111年,在如此高的PE值的情况下,房地产公司就只能在利润之外做文章,比如从强调自己的发展速度,强调自己的土地储备上做文章。其实,任何一个市场健康的发展总是与它的利润有关,其它的指标都是辅助的。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出现什么样的“意外”都是可能的。 《中国房地产报》张杰:围绕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90平方米以下小户型的入市,大家有一些争议,您个人预测,那时市场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