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推荐]别让中国企业家成濒危物种

[复制链接] 1
回复
69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5-26 08:3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别让中国企业家成濒危物种

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编写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称,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能“死亡”10万多家,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企业的“难成气候”致使中国企业家成为一种“稀有物种”。
作为企业经营中人,我甚至觉得企业家已经到了不仅仅是“稀有物种”的程度,而是快到了“濒危物种”的危险境地了。分析从企业主到企业家这种呈“金字塔”式的,由多到少到绝少的诞生、成长艰难态势的原因,既有企业主自身成长发展突破不了的瓶颈问题,也有社会上存在的生存环境恶劣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引不起人们的重视,无论对于从企业主到企业家的类型转变存在着巨大的浪费,更是对国家的经济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企业家相较于常人而言,面临的压力更多更大:早期的企业生存压力、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压力,企业扩张转型中选择战略方向的压力、企业对股东投资回报的压力、企业谈判的压力、企业经营中生产营销技术的管理创新改善和一些部门苛捐杂税等等的压力……万千风险企业家带头承担,他们像陀螺不停地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鞭策下飞速地旋转。在这种“高压”生存状态下,企业家的工作时间比常人更长,不少高层管理者每天工作12~16小时。正是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心力劳动,使企业家的健康更容易受到侵害。上海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38岁病逝,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患癌症去世时38岁,上海中发电气集团董事长南民病逝时年仅37岁。
和一般人相比,企业家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和更艰巨,因此企业家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也更大。许多企业家感觉内心孤独,甚至有少数企业家有厌世心理。从对全国数百名企业家的抽样调查显示来看,中国企业家群体已经成为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多种疾病的高危人群。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涉中心的数据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为自己不可摆脱的心理障碍走向了自杀身亡的道路。
“小富即安”问题是影响企业做强的一个毒瘤,是影响从老板到企业家转变的桎梏,在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人”后,很多人不再像前期那样动力十足,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了几十万上百万的财产,足以过体面生活,以至于跟不上形势被迫淘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国内诞生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这批“刀马皇帝”目前大多到了隐退的阶段,而交接班的对象却使这些企业家们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一是对于企业家的子女们,有的是没有能力接替父辈的经营,有的是对经营企业没有丝毫兴趣;也有的年纪轻轻就到国外留学,之后便未再回国。在父辈财富的荫蔽下,他们大多生活条件优越,不愿再受经营企业之苦。二是职业经理人体制的不完善使企业家不敢贸然交班。现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体系,与之相关的诚信配套措施还欠缺,激励与约束机制均尚未完善,权责、风险等问题未能很好的解决,一旦完全放权给某些工于心计、不讲诚信的职业经理人,整个企业的控制权很有可能会旁落他家。对于企业家来讲,交班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轻则使企业遭受重创,重则可能使企业走向灭亡。所以接班问题成了现今企业家流失的最大问题。
经商、经商、经常受伤,企业家表面看上去风光,一个人一旦选择了以企业家为业,便意味着他的一生从此将与压力、竞争、劳累、焦虑结伴而行,再也不得轻松。社会改善环境之路依然漫长,制约企业家发展的阻力因素还很大,这需要社会来酿造一种好的风气,配合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不让想成为企业家的人们望而却步,不让他们小富即安,不让他们因缺少安全感以至于将财产转移到国外,改变中国企业家的“稀缺濒危”现状,使企业家群体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种群,以使企业家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对经济发展、对国富民强做更大的贡献。
沙发
发表于 2007-5-26 13:51:11 | 只看该作者
人之难,社会之难!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