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听了IMC舒尔茨的讲座,感觉也没什么啊(是这种场合根本就不是传播知识的,还是我理解力不够;小样,也许是我理解不够),就讲了一些general 的东东,读他的书就可以知道!那还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干嘛来啊,只从传播知识的角度讲看来是没有必要的。 这使我想起了2004年Porter和Welch同时来华的事情。一开始媒体对Welch炒得特别高,沸沸扬扬,使所谓的企业家期望抬的超高,结果事后大家对Welch极其失望,觉得他是名不副实。但是我们深思一下,这能怪Welch来着吗?至少不能完全怪!怪只能怪这些所谓企业家们,怪他们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心态,怪他们不能踏踏实实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与所处环境想一致的匹配决策,怪他们不懂得只有沉的下去,才有可能浮上来的道理……. 其实很显然,这种场合传播知识是次要目标,能够为主办方带来足够的社会效应才是最最主要的,所谓的大师或者真实的大师都是一个幌子与木偶,是拿来摆设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其满腹经纶,但是他们在主办方心目中的角色与定位是这样的)。而对于在坐的诸位来讲,也是被利用了想省劲的最原始的动机,被忽悠而来。 接下来,我们仍然回到Porter与Welch二大牛2004年来华的事件。据媒体报道,Porter是老老实实的讲了几天的课程,把他的三把斧中的两把(《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系统的介绍给了听课的听众,听众觉得还是蛮有收获的。 更绝的是Haier的张瑞敏,在同一天他既没有参加Welch的所谓的Lecture,也没有参加Porter的战略课程,而是去和《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的主编牛文文来了个深度对话,二者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从商业实践和理论高度进行了交流。仔细想来,一石三鸟:既显示了张瑞敏的卓尔不群(差异化),让大家记得住啊,又为Haier整个企业赢得了美誉度与知名度,最重要的是张瑞敏真真正正的学到了他想要的知识。因为张瑞敏和牛文文显然都不是等闲之辈,二者的交流肯定是高层次的对话,深度交流(这种方式被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推崇),隐藏在二者对于问题看法背后的假设可以清晰的显现出来,这样的话,就不仅仅是知道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可以知道这个结果来由的过程与轨迹,这样的交流很显然要高过前两种的。 也许,对于企业来说,引用鲁迅的话是最恰当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企业只有根据自身资源与环境的特征,找出二者之间的匹配,埋头苦干,才可以真正的赢得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