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转: 一个陌生人加入我的MSN,让我知道了中国缘,只浏览中国缘一次,只加了一个人,只和这个人聊过一次,然后就是delete。 半年过去了,2006年12月16号,北京的天气很冷,我心情不好,约了哥们去喝酒,正要关机走人;屏幕里出现一个陌生人的对话框,一个笑脸,我搜肠刮肚的终于还是没能想起这个人是谁。管他呢,约个女孩出来喝酒也是件快事,于是发出邀请,对方居然痛快的答应了! 原来是阴差阳错,她把我当作另外一个人,以后的故事大家可以想象! 我大学毕业4年,基本以吃喝玩乐为主,仅存的积蓄还和姐姐合伙看了酒吧。基本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类人,不过自从认识女友后,也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毕竟不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境况了。 偶然一天,女友的妈妈问我们相处的怎么样,什么时候结婚,我心跳真的加速了,问题太现实,太严酷了,因为后期的支持就是钞票。我们支支吾吾的说挺好的,还没说下半句,女友的妈妈说那我给你们买房子吧!
正传: 就像所有人一样,开始满世界的看房子。 麦肯锡方法说:结构、假设、逻辑、事实是我们咨询的拿手好戏。说得好,这套东西用途太广泛了,我既然没钱只能出力,于是装模作样的设计了一套购房流程(在此不献丑了),拟定了一系列访谈提纲(基本都是从网上看的),罗列了事实获取的各种途径,最重要的就是把开发商、中介公司、房主等对立面都假设成不诚实、不可靠、不可信、甚至是诈骗犯,再加上一通忽悠,于是购房的谈判权都落在了我的手里。 但是又形成我们通常遇到的“权、责、利”不匹配的问题,我有决策权但是没有承担风险和责任、也没有既得利益(风险就是分手,利益就是结婚有房子)。 谁买谁知道,买卖双方的谈判真是一场战争。 说了你都不相信, 北京青年路四环以外附近的房子5600元/平,108平,我昨天2007年4月11日签的合同,周边的房价都过万了,为什么这个房子这么便宜,于是艰苦的怀疑-诱惑的博弈就开始了。我这个代言人还真不是好当的。可能存在的风险要全部考虑到。 假设1:中介公司是骗子,收取定金,在4月15日政府监控政策生效之前卷款蒸发; 假设2:卖方产权不清,是共有或者小产权不能分割,甚至也是骗子。(相关证件、合同、票据都上缴办理产权证了,我们看不到相关证明) 论证假设: 通过网络、报纸、工商查证中介公司的资质;通过周边商户调查中介公司的经营历史和状况;通过同行业企业调查中介公司的信誉度和行业地位,结论是没有问题。 通过派出所调查户主身份的真实性,通过物业公司调查户主的底档,通过开发商调查产权的状况,通过房管局调查产权证办理的状况,结论是没有问题。 难道真的天衣无缝,不可能吧!看来只能咬住必须出示证件原件不放,结果经过卖方周旋还真拿出原件,还附带了其他的证件。唉!难道不是骗局,看来事实却是如此! 签合同吧,必须到中介公司总部,没想到总部审核的相当严格,甚至给我提醒了我意料之外的风险,补充协议甚至比合同原件还要多,经过一番侃价,中介服务费给打了7折,合同就签了4个小时! 毕竟房地产交易涉及环节复杂、金额大,不得不谨慎从事! 其实,没必要如此,为什么? 各位家人,要注意了!居住购房其实根本没有任何风险,专指二手房。 1、通过中介公司交易。 规避中介公司风险: 2007年4月15日,政府出台房地产经济公司监管政策,以后任何款项直接打入银行监控的专款账户,中介公司不能代收代付,避免了中介公司诈骗的可能; 交易全部是三方透明交易,中介公司不能暗箱操作吃差价。 规避卖主风险: 卖主的各种手续必须通过中介公司严格审查,避免卖主产权不清的可能; 中介公司在双方交易中承担的责任,节省了交易双方将来牵扯过多精力的可能。 所以,二手房交易最好还是通过中介公司,省时、省力、费用也不高,因为很多中介公司是可以谈服务费价格的,再说周围的朋友亲戚买卖房屋要是通过你介绍,作为答谢中介公司会给你不少返点呀! 2、买卖双方单独交易 更加没有风险了,还规避了中介公司的服务费,不过就得自己费心费力了!产权核查肯定没有问题,钱划给银行,类似网上购物的支付宝,等到产权过户,银行划帐,一切OK。都有点像信用证了。 社会越进步,经济交易越安全。 购房全流程下来,我是不是能考个房地产经纪人的资格证书了!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