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在完成这篇短文的最后一部分之前,本人到外面溜达了一圈,着重考察情人节的市场,那可真叫火爆啊,真想立马加入卖花的行列去大声吆喝! 真的很羡慕他们啊,瞧:那个捧花的女孩走得多骄傲!! 祝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经过家人的大力举荐,这几天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小说,先说一下总体感觉: 我没有感到任何的震撼、也没有感到不得了的启迪。作为一部类似于《三国演义》类的野史小说,它确实具有可读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历史方面的感性知识比较欠缺的人们来说,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中去重新感知往昔的岁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但对于那些亲身经历过或一直关注社会民生的人们来说,此部小说却不免有很多矫情,最主要的矫情之处在于人物的命运安排过于政治化与人为化。本来小说的魅力往往在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但本篇小说给我的感觉却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因而在生活的逻辑方面,违背了一些最本源的东西。当然,小说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如贯穿始终的网络环境与互动影响的描写,确实是“与时俱进”的典范;再有就是大时空背景的频繁转换,意识形态、社会万象、文学艺术、政治事件等要在几个人的生活、工作中完全展现出来,而且还要富于戏剧性、合理性,并要有冲击力,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些作者都有较好的突破。 总的评价我不想多说,下面着重围绕几个关键性的人物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最为真实的人物——毛子 毛子在整个小说中着墨是最少的,很多时候是以其他人物的配角形式来加以叙述的,但恰恰是时隐时现的描写,勾勒的毛子形象却最为丰满,戏剧而不失真实。这样的毛子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的代表意义,因为中国很多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与他类似的心路历程:少年时期激情满怀,一腔报国理想与救民心愿;青年早期在严酷的政治运动中接受残酷的洗礼,或麻木、或偏激;青年晚期面对着精神世界的破败与物质世界的贫乏,面对着道德理论的坚守与花花世界的引诱,他们挣扎、他们寻觅,极端者完全抛弃一方而进入另一个世界,这样的人倒也没有太多的思想束缚,但更多的人如毛子那样,经历了一个由“蛇”到“龙”的蜕变过程,这个“龙”就是“变色龙”的练成。他们学会了周旋、学会了太极、学会了巧妙的利益表达,特别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而又巧妙地维护了自己的所谓“精英”尊严。小说中毛子那场亘古未有的心灵恐惧的描写,在很多中老年知识分子中是颇有象征与代表意义的,而后来他的“大部头”著作问世以后的躲躲闪闪,此种现象在如今的学界可以说已到了司空见惯的程度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今天的知识界只能徒具抽象的标杆意义,心与形、表与里、小圈子与大社会的两极背离在理论圈子中具有普遍意义,毛子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二、 最不真实的人物——江晓力 江晓力在小说中的作用起初是黏合剂,后来变成了推进与转向的阀门。这一人物的描写是所有人物中最失败的,也是最不真实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她的言行违背了人性的很多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不具普遍代表意义。在她的身上,有着太多两极性的矛盾冲突,作者偏偏让这些冲突都能够合二为一,这不能不引起读者的质疑:质疑之一是作为一个见多识广、身心成熟的女人,在四十多岁这样的一个无论是进入优雅或坠入琐碎的年龄段,对于男女的感情问题完全不同于少女时代,哪怕有1%成功可能性的情况下也会“放手一博”,哪有“拱手相让”甚至“百般撮合”的道理?在青春的尾巴阶段,女人的嫉妒之心应该是登峰造极之时,因而小说中她对茹嫣的盛情好意实在是让人觉得虚伪与不实;质疑之二是她的政治操守与政治活动的取向是自相矛盾的。文中一方面描写了她受父辈的影响,有明确的信念与正直的精神,但可惜的是她的所有实际行动都是取悦于官场的上方而非社会的下方,特别是在那种特定的时候,对于民生与民声她可以置若罔闻,但对于官场的微妙变化却表现出她的职业所不应有的敏感与兴趣,这也使得读者对她的多次帮忙联系手术的“五院长”的做法产生怀疑,而最想问的就是她帮助的这些人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物?其助人的目的何在?质疑之三是以梁晋生的阅历与能力,可以被其影响,但完全被其“要挟”,并在最后与其“比翼齐飞”,这一点是不足为信的。如果说让茹嫣美梦破灭,让两个女人都鸡飞蛋打,这样的结果倒是可以接受的结局,但江梁大逆转式的结合实在是有些牵强与荒唐;质疑之四是以江晓力对政治的渴望,以其所拥有的政治智慧、政治资源来说,居位于一个十分清贫的研究所中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这一点大概与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官场的场情是不相吻合的。 三、 最没性格的人物——卫立文 卫老师是整个小说的灵魂,作者在其身上着墨颇多,可以说是上下八十年,纵横九千里。他的政治命运坎坷、学术生涯多桀、感情生活更是一波三折。按理来说,他的身上戏剧性的东西应该最多,人物应该最为丰满才对。但可惜的是看完整部小说以后,除了对他的那声“我的娃儿”的大声恸哭有深刻印象之外,其它剩下的都是大篇大篇的说教,没有活生生的生活语言,没有经历大灾大难以后在生活方面表现的淡然、幽默与从容,因而人物的形象就很空洞。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没有“大道至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卫立文的很多谈话,不加修改就可以拿去发表,也许是好文章,但这种“生活理论化”的人物恐怕不是读者所喜欢的。在卫立文身上,我们除了重温一遍多变的历史事件以外,在其个人身上,你大概找不到“可爱”的地方,有一点“可恨”的地方也可以,但可惜也没有!而在小说中,一个完美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除了理性认同而没有与读者感性呼应的人物,其性格特点是灰暗的,这样的人物描写无疑是失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5 10:36:2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