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中国创造VS中国教育

[复制链接] 0
回复
54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23 17:3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金融危机爆发开始,各大媒体就没有停息各大专家的预测与点评,其中关于中国经济最显著的问题莫过于中国制造的未来之路。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三大引擎

    外贸出口

    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

    其中外贸出口即中国制造,但由于人民币汇率,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消耗过量,中国制造已经逼迫到苦苦支撑的边缘。房地产泡沫目前正在消退,市场回暖依靠政策仍难预测。站在改革开放ANG="EN-US">30年的路口,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

    很多学者专家指出,中国制造从某些角度来讲,促进世界经济,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甚至有一档节目专门采访美国的一个家庭主妇,问题是:如果没有中国制造,对你们的生活有影响吗?当时这个孩子的母亲说:“一开始她觉得没有中国制造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但是当她为孩子选择鞋子时,同等质量的鞋子意大利制造的要ANG="EN-US">30-40美元,而中国制造则只需要ANG="EN-US">10美元左右,于是毫无疑问,她选择ANG="EN-US">MADE IN CHINA。”

    外国人以大量的采购为饵压取我们的利润,他们的逻辑为: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中国的生产资料便宜,所以中国生产出的产品也便宜。

    这种逻辑为我们换来了大量的外汇,也就是时涨时跌纸币。消耗的却是不可再生的无可挽回的资源,并且附带环境污染。当我们的中国工人熟练的把一件件产品变成出口商品让国外的工人享受物美价廉,享受带薪年假时,换来的是世界人民公认的:ANG="EN-US">MADE IN CHINA = cheap =廉价。ANG="EN-US">cheap在汉语口语中还有一个更不好听的同意词,叫贱。

    不光如此,由于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污染,中国的环境问题被注重环保的资本主义国家公民所恐惧,奥运会时期美国参赛选手坚持自带食物与水,中国对此深表遗憾。

。。。。。。。。。

    中国制造是时候转型中国创造了,这也是很多专家学者的共识,但是知易行难。中国制造需要的是大量熟练的工人,中国创造则需要大量的不安现状有着独特思想且兼顾国际视野与高级品位的创意型人才。这种人才太罕见了,甚至有人疑问:“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是否可能中国制造?”

    对于这种怀疑暂可能有人同笔者一样咬牙胸闷,但是从事实来看,的确,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是抄袭专家,是模仿秀,从来都是拿来主义各种各样的仿制品(ANG="EN-US">A仿),盗版即是现实的物质佐证。

而在文化品位层面,虽然北上广深是中国最前沿的一线城市,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文化的渗透,可能在某些方面要比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民见多识广一些,在审美与品位也相对与国际接轨的更接近。但是这些仅仅是由于眼所能见,耳所能闻的国际品牌,国际广告多一些,实质性的独特的审美,个性,品位,风格,全是模仿。所谓的非主流与另类也全是模仿。完全没有真正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由此我们必须反思,在物质商品上,我们ANG="EN-US">A仿,在文化品位上,我们模仿。所谓的文化侵袭到底是别人侵袭了我们,还是我们模仿了别人?

    写到这,想想我们的邻国,韩与日。两个在不同历史时期被我们中国文化侵袭的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曾经被中国深深影响的两个国家,现在被我们的新一代“哈”的无可奈何,哈韩哈日,哈巴狗一样摇着尾巴被侵袭,真是风水轮流转。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中国人果真天生就没有创意吗???

    反思一个现代普通中国人的成长轨迹,从人之初到而立之年,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的答案。

从记事之日起,中国孩子被灌输最多的意识是,听话与别犯错。在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幼儿园要听幼儿园老师的话,在小学要听小学老师的话,在中学在高中在大学依然继续听话。如果在此期间听话且别犯错,正常读完大学本科为ANG="EN-US">22周岁,然后找工作继续听老板上司的话,继续听话不犯错在ANG="EN-US">30岁左右可能成为部门领导,在此期间可能会有婚姻生子,由新生命的诞生,继续进行听话不犯错的循环。

    或许这个例子举得过于极端,人在青春叛逆期在校园在社会不可能完全听别人的话,但是笔者想表达的是这个社会中主流的教育思想。个案的特别,例如韩寒,例如茅侃侃,例如王小平,例如李想等的出现,只能表明这些青年才俊个人及家庭的思想解放,并不代表绝大多数80%以上的中国家庭。

如果说听话是用经验主义禁锢年轻人有独立的想法有些言过其实,毕竟善听人言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那么别犯错绝对是以教育之名毁灭了创意的源头。

    且不说爱迪生发明电灯犯了6000多次错误,有拿伟人比常人之嫌,仅从牙牙学语之时,哪个孩子是不犯错误一次性学会的?科学的发展观也是如此,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

    很多专家学者悲叹中国当今社会的各种问题,究其根源皆与教育有关。除了听话与别犯错扼杀了中国人的创意之外,我们祖先的思想与遗训几乎抛弃殆尽。五千年文明留给我们的历史与总结,尽在诸子百家的文学经典,但应试教育把同学们变成,只会死记硬背的鹦鹉牌复读机。并且在进入社会之后,由于死记硬背无可学以致用,又重新学起,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用不到的背诵与套用公式方面,人生苦短,花样青春不过20年,用去10年死记硬背80%用于应试,岂不悲哉???

    而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教育,则忽视的一干二净,只要100分,管你真不真,只要你有证,就是通行证。所以造就中国最无孔不入的广告就是“办证13XXXXXXXXX。”

    试想,如果我们教育出80%以上的学生,都是只会听话的,怕犯错的,没有独立价值观与是非观念的考试型人才,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在知识经济中与国际化的人才比拼?

如果真离开了中国制造,高能耗,高成本,低利润,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引擎,我们能否在金融服务业,旅游业,创意文化产业获得新突破?如同日本一样用漫画故事就可以获得财富,像韩国一样用肥皂剧就可以获得利润,像新加坡与泰国一样在旅游业中获得大幅度增长?非消耗大量国家资源的经济增长引擎,这才是真正的增长。否则,即使我们的天黑了,我们的水黑了,我们的空气黑了,换来的美元即使不贬值也换不来了。

    中国创造何时能够让世界认同,或许需要我们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努力,这就好比日本汽车在战后给予世界的整体印象是生产廉价汽车的国家一样,至今仍在努力改变。改变别人的观点,首先要改变自己,这是很难的,尤其是经济文化极度不平衡的大国。而这一过程亦如我们努力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达社会主义国家一样,需要不断的在否定之否定中曲折向前。

    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十字路口,作为一个自认为具有民族责任感的思考者,期待中国的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因为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