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原创]误读的背后——读《致加西亚的信》有感

[复制链接] 1
回复
123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7-3 09:4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算不上经典,但创造了一个销量神话,堪称图书营销策划的成功案例。它讲述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要求中尉罗文把一封信交给加西亚将军,罗文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任务。后来一个名叫埃尔伯特·哈伯德的作家(书商)将这个故事写了出来,意外成就了这篇史上最值钱的短文,同时罗文也被塑造成为企业优秀员工的典范。但实际上,这个神话的产生实际上源于一个个“误读”,以下试举四例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误读一:罗文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就完成了任务fficeffice" />

书中作者哈伯德开篇就强调:美国总统将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却最终把信送到了加西亚手中,这也成为这本书宣扬的重心以及后来被“老板们”引为知音的重点。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书中附录的罗文自述:《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实际上罗文在见到总统之前,首先见到的是瓦格纳上校,瓦格纳已事先提示罗文要坐去往牙买加的船,更为关键的一个被哈伯德刻意忽略的地方是,实际上总统明确地对罗文说了加西亚进军可能在古巴东部的一个地方。罗文知道了这一点,再加上后来一连串的周密安排,只要运气不是太差,当然可以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

误读二:罗文仅靠自己个人力量就把信送给了加西亚

根据书中罗文的自述,事实上罗文的行程早已被精心安排妥当,并有一个团队的力量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全力协助罗文。我们不妨看一下整个过程,罗文在接收总统的命令后,瓦格纳上校让军需官哈姆菲克斯把他安排到金斯顿上岸,然后乘坐阿迪伦达克号轮船前往牙买加,之后被安排乘坐马车见到了向导瓦西奥,在瓦西奥的护送下,又见到了瑞奥将军派来的卡斯特罗上校,之后瑞奥将军又派两百人的骑兵部队护送罗文,于是最终见到了加西亚将军并把总统的信带给了他。这一切的周密安排、无间配合,难道仅仅是个人的力量吗?

误读三:罗文可以成为效仿学习的对象

首先,故事的背景是美西战争,是在美国急迫地需要了解西班牙军队的情况,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如果不是战争环境,绝也不轮到让一个年轻中尉完成这样一个重大任务。其次,罗文是一个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商业组织不同于军队,不可能奢求员工绝对地服从,企业的民主化管理已不容否定。另外,这本书实际上其实是一本很“美国”的书,宣传的是一种硬汉精神,歌颂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这在国内背景下,特别是企业中是不现实的。

误读四:这本书的销量很高,受到了个体读者普遍欢迎

实际上,哈伯德的文章只有三千字,要在国内根本不能算作一本书。它的畅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购买”。先是纽约中心铁路局,后来“俄国铁道大臣希拉科夫亲王在读了丹尼尔重印的文章后,又让人将它翻译成俄文,并且将《致加西亚的信》分发给他的所有铁路员工,让他们人手一册。”“接着,俄国军队也引进了这篇文章:每一个被派往日本前线的俄国士兵都拿到了一本《致加西亚的信》。日本人在俄国俘虏的物品中发现了这篇文章,随后将它翻译成日文。根据天皇的指令,每一位日本政府人员都要人手一册《致加西亚的信》。” 书中又提到美国总统布什也读过这篇文章。连日本天皇和美国总统这样的人物都对它如此重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原因不外乎与《圣经》、《毛选》得以成为最大销量图书类似。 

    很多企业老板总是认为是企业养活了员工,员工应该感恩戴德,誓死效忠,但事实上应该是员工养活了企业,员工创造的剩余价值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很多老板都喜欢拿马云说事,但奇怪的是马所倡导的“员工第一、客户第二、企业第三”却没有几个企业愿意倡导并践行。

   国内公司在所谓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共同推崇《致加西亚的信》,究其原因,奥秘就在于这本书宣扬了“员工要学会服从上级,始终忠诚于公司,主动克服任何困难,直至完成任务。”这实际上才是《致加西亚的信》得以流行并被刻意误读的背后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3 9:46:44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9-7-6 21:16:48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我对这类洗脑的东西抵触,可能这也是我现在混的不顺心的原因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