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coolpirate - 

[读书评论] [原创]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笔记(2009年2月)[2月21日新]

[复制链接] 18
回复
731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0:57:3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

一、 什么是社会互动

由于我们总是意识到自身行动对于他人的后果,所以几乎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以他人为导向的

互动和意义

马克斯韦伯是最早强调研究互动及其意义只重要性的社会学家之一。实际上,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解释他所讲的“社会行动”。为了做到这一点,韦伯觉得社会学家们必须把他们自己放到他们所研究的人的位置,然后去阐述他们的思想和动机。他把这种方法叫做移情式理解。

二、 符号互动论

1、 乔治•赫伯特•米德

       他的研究集中在他所认为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单位,即行动。按照米德的观点,行动是指某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全部反应。这种与自己“交谈”的过程,是人类意识的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特征。
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

2、 符号互动论的原理
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理:

第一、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
第二、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第三、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的交谈”。

人们如何理解他人对于某些符号所赋予的意义?米德认为,这种重要的理解是经由他所说的角色借用过程而获得的。

3、 共享定义
这种关于定义的共识是人类互动得以进行的关键。由于某个社会的成员以同样的方式解释和定义多数同样的情境,所以他们可以以某种组织化的方式共同采取行动。

托马斯定理:如果人们将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比如,如果我们自认为自己长的很帅,那么就会真的表现的很自恋)

4、 批评
批评者认为,符号互动论仅仅关注的是个体的互动方式,这种理论方法不能够解释个体无法控制的力量对其行为的形塑。换句话说,它忽视了社会结构对于我们生活的很多影响。

某个人的态度取决于他在首次遭遇时如何看待事物,他所见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他们的意义,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反应。

三、 关于社会互动论的其他理论

1、 拟剧论
人类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表演者的尴尬通常也伴着观众的尴尬,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观众通常忽视表演中的过失,因此也就帮助表演者保全了脸面。戈夫曼用“有意忽视”一词描述这样一个过程。

2、 关于拟剧论的批评:
一次批评者认为拟举据论太过于静态底考察自我了。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以了解我们自己,由于每个人对我们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当我们与不同的人在一起的时,自我的确是有些区别的。

3、 本土方法论
本土方法是某种简化程序,他使人们即便实在彼此并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沟通和互动。
本土方法论与拟据论有着共同的兴趣,就是关注人们在社会情境下为了制造印象而使用的一些技巧。本土方法论就这些技巧提出了一个不同的问题:“这类技巧或规则是如何帮助人们形成关于现实的共同意识的,即人们之间为什么有相同的理解”。

四、 非语言沟通

借助符号而不是语言所进行的沟通被叫做非语言沟通。其中,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
1、体态语言
2、个人空间
人们可以有意识的利用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四周的直接区域-----以传达某种意义。个人空间的一个方面,即谈话人之间的人际距离,尤其有意义。

五、 社会互动的形式

人们已经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
1、交换
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期待回报却是这种关系中的一部分。多数社会交换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互惠。
人们做事情是为了获得奖赏,并且,如果某种行为得到正面强化或奖赏,那么,这类行为将来更有可能重复出现。
按照交换论者的观点,许多人类社会生活可以还原为某种关于酬赏与成本的计算。

2、合作
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的额个人或群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到,于是人们或群体就联合起来一致行动。
有人区分出了四种主要的合作类型:自发合作或互助援助;传统合作;指导合作;契约合作。

3、冲突
冲突是针对珍惜物品或价值的斗争。四种冲突的主要类型:群体之间的战争;群体内的冲突;打官司和理念之间的对立。

4、竞争
竞争是遵循某些规则的一种合作性冲突,在这种形式的互动中,达到所追求的目标要比打败对手更重要。为了防止竞争转变为冲突,竞争双方必须预先就“游戏规则”达成一致意见。

5、强制
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另外一方时,强制这种互动形式就出现了。

六、 社会网络

研究社会互动的另一种方法侧重研究人们所属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由个人之间复杂的联系网组成。与将群体成员凝结在一起的各种关系相比,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一般更具有局限性和弥散特征。
尽管机会平等在口头上说的好听,但在事实上算数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认识谁”。

1、网络特性
各种社会网络之间相互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们的密度。
网络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多重关系卷入的程度。
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也可以根据其强弱程度进行分析。

2、小世界研究
六度空间理论

3、网络分析的重要性
网络分析强调个人在社会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作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超越个人层次的更为强大的社会力量。

12
发表于 2009-2-16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good idea,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2-21 13:58:38 | 只看该作者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在一步一步的被社会化,这章重点揭示我们是如何被社会化的,您将看到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弗洛伊德理论的缺陷。最重要的,如果你有孩子,那么适合一看。

第六章 社会化

一个孩子要想生存下来,必须向他人学习如何思考和行为。这种互动和学习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正式定义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一、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人类行为完全是由遗传基因或者环境所单独决定的。大多数的额科学家都确信,人类行为是由两者共同形塑的。
在生物学的术语中,适应与生存的三个含义:个体的适应与生存,繁衍的适应与生存,基因的适应与生存

二、婴幼儿的社会化
1、与人类的接触
幼婴对接触和互动有着基本的生物和情感需求。
2、情感发展
        新生婴儿似乎只有四种情感:满足感、惊讶、厌恶和沮丧。6~8周以后,婴儿才会有快乐感,3~4个月后,才会生气,悲哀和害怕到8~9个月后才出现。

参看附录一:人类情感发展的连续过程
 
三、人格发展理论

什么是人格,人格常指的是社会技能。对社会学家来说,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他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
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人格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社会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则更多的认为,人格是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自我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就是我是谁。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
当在思维中把自己当作客体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加以想象和思考的时候,自我就形成了。他们可以与自己的自我“交谈”,可以对自我作出反应。他们本身成了自我的客体。
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与“客我ME”。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自然”的特征。“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及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形式:模仿、嬉戏与群体游戏

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越是文明,我们就必定越不幸。这是因为,文明的生活要求我们去压抑许多深层的生理欲望。
弗洛伊德,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超我大概相当于米德“客我”,即对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这就是对人格的审查、意识和社会监控。本我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里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一个中介角色,大多数情况下出于无意识之中。如果一个人要达到心理健康,人格的这三个部分,必须终其一生都是和谐的。
弗洛伊德太过于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塑造的影响,而对社会因素强调不足。

4、艾力克•艾力克逊 认同危机
   艾力克逊相信,人格发展是终其一生的事情,而不仅仅在儿童期。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是由“认同危机”来定义的。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源于对这些认同危机的积极解决,在现代社会中,这也囊括了人们对生活的许多基本关怀。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
2)、自主与怀疑(儿童早期)
3)、主动与内疚(学龄前)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
6)、亲密与孤独(青年时期)
7)、代际关于与自我沉浸(中年期)
8)、完美与绝望(老年期)

对艾力克逊的批评者认为,他的模型很难进行经验研究,没有考虑社会阶级、种族群体或可得性机会的影响。

5、 让•皮亚杰 认知发展
他所关心的只是人格发展的某个局部,也即认知的发展,或者说,我们学会思考的途径。皮亚杰感到,像“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孩子教以任何东西”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事实上也是荒谬的。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为了学习,儿童必须吸收知识并加以消化。儿童智力发展要经过下列几个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
2、前操作阶段
3、具体操作阶段
4、形式操作阶段

四、养育孩子的方式
 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说有专制型和放任型两个极端。中产阶级所强调的特征:灵活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和个人成就,是中产阶级的工作所必需的。
一项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说,最为有效地培养出独立的、社会责任感强的孩子的父母,既不是专制型,也不是放任型,而是权威型的。权威型的父母试图强调与特定的儿童发展阶段相应的权利与责任的平衡。

五、 社会化的主体
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家庭、学校和日托中心、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播媒介。
1、 家庭
社会化从家庭开始,在这里,孩子学会了认识他们是谁,他们能够和应该从他们的社会期望些什么,这个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什么。
2、学校与日托中心
对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的遵从,是现代社会顺利运作的调节基础,对此,学校社会化尤为强调。
3、同辈群体
4、大众传媒
电视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化主体,他有一些有害的影响,尤其是儿童,但也有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潜力。

六、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1、青春期与青年期
事实上,把青春期当作一个单独的延续的人生阶段,在前现代社会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他们经常过分地意识到其他人在评价他们的行为,并且他们容易在唯我主义与自卑之间来回变动。青春期是一个人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大多数人发展幽默感的时期。显然,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欣赏幽默的能力也会提高。
大量青少年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的:即指向未来角色的社会学习过程。
2、成年期
进入成人期后,所谓的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进入成人期后,正常来讲,人们已经发展起了关于自我的形象,既包括真实的、也包括理想的;遵从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达到一定的自我控制的程度;使个人的欲望服从社会的规则,事实上,不断出现的证据表明,他们的人格咋继续成长并字整个成人期都在变化。
3、晚年生活
4、死亡与濒临死亡
死亡的社会化通常被限制了或不再存在。
濒临死亡的体验
大多数人接受死亡经过了五个阶段。首先是拒绝并与他人隔绝;其次是愤怒;第三是讨价还价;第四阶段是沮丧;第五个阶段是接受。
悲伤、哀痛与失去亲人
有四个连续的情感阶段伴随着失亲之痛:首先是震惊,麻木地拒绝所发生的一切;其次是拒斥死亡事实,经常盼望死者重新出现;第三是绝望,常常是极度的消沉;最后是适应,或者的人试图建立新的生活。

七、再社会化
在某些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经历着一种再社会化过程,即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八、社会化与人的自由
人远非是由社会通过社会化来操纵的木偶,社会是由人来创造的,尽管不是某个人所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就像社会是人们的一部分一样。人们通过他们的互动创造了社会规则。
具有创造性的人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信以开展新的、有时是冒险的工作计划,也必须能够忍受与此类工作相伴随的孤独与寂寞。这种自信最终来自于父母及同辈群体所提供的社会化
一个不遵从的行为也许就是一种偏离行为,但当这种行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出现的时候,他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革命。

附录一:人类情感发展的连续过程

14
发表于 2009-3-2 16:08:19 | 只看该作者

顶,楼主真的太强了,而且这个提议非常的好,强烈支持!!!

15
发表于 2009-3-4 18:58:4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我考研的时候就看的这本书:)

16
发表于 2009-3-10 00:22:59 | 只看该作者
cool兄笔记做得着实的好,幸苦了
[em17]
17
发表于 2009-3-29 20:19:3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主的笔记!学习了!
18
发表于 2009-4-7 20:29:13 | 只看该作者
理论性太强 有点晕~~
19
发表于 2009-6-21 23:04:5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太强大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