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接受现实的残缺

[复制链接] 50
回复
671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8-1 10: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实是什么,现实等于不如意?

    别人有车,有房,有妻,有子,有成功的社交圈,看起来好象是很成功,于是在我们理想化的心中,就有了如下的定义。

    对于妻子,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男人的要求均不同,但大部分男人会希望自己的妻子内可当贤内助,外可独当一面,人又长得漂亮。人一但建立起心目的衡量标准,便会对周围的事物冷眼相待,于是以自己的标准来看待妻子,当埋怨一多,家庭便逐渐有了裂缝。

对于孩子,看到别人聪明可爱的孩子,巴不得自己的孩子能够懂事,聪明,又讨人喜爱。孩子一但做出一些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行为,便轻易下结论,此子不可教也。聪明的孩子便会开始远离你,从而在彼此心中种下距离。

对于朋友,只要是涉及利益关系,便认为这是在逢场作戏,天下没有真正的朋友。

唯独对于父亲,我知道欠他的实在太多了,某次父亲知道我经济危机,居然拿钱给我当生活费,自从懂事起,从来还没有这么尴尬过。未婚前,我赚的钱足够我去潇洒,婚后,当入不敷出时,我才知道,原来经济才是葬送婚姻的主要原因。作为一个男人,当然知道婚姻的重要性,所以让家庭根基稳固就成了我努力的方向。这便又成为一个衡量家庭稳定性的标准,可事实呢?事实是什么,事实难道是妻子见你经济困难时便离你而去吗?当然不是这样,那么你又担心什么呢?

现在想来,原来唯一担心的是,别人有车,有房,有一个看似不错的社交圈。原来你是在羡慕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啊。

昨天晚上,我又发脾气了,就因为用该死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只有10多个月的孩子,儿童专家们说,小孩的性格在3岁以前就已经形成,而玄学家却说,你这孩子,出生的时日确定了她性格上的暴躁。星相书上却认为,双鱼座的女儿温柔可爱。

女儿,当你这么小的年纪便学会骂人,发脾气,咬人时,你可知你父亲此刻心中在想什么,我在想,是我教得不好,我与你相处的时间不多,还是你妈妈的教育出问题,而对于一个只有10多个月的孩子,你又为何作出如此多的要求呢?

记得前一段时间,妻的同事的儿子因为中考分数达不到设定的目标,就整天泡在KTV,儿子也消极,整个家庭均很不开心。我在想,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仍深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也许不清楚儒家的思想中心是什么,但他们的确在几千年的文化熏陶中,不断的用仁、义、礼、智、信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一但他们达不到这个标准,便认为这是一个无法出人头地的孩子。

中国过劳死的企业家越来越大,昨晚在央视上看到马云,实在瘦得可怜,不禁让人想起武侠小说里那些一剑便能穿喉的高人,同样的瘦骨仙风,执着追求最终能成大器者,与心宽体胖终日无所事事的庸者,他们的生命历程,最后终得入土为安。

人,在生命的历程中,终归是要向现实妥协,也许当我们试着去接受现实的残缺,才能知道生活真正的美在哪里吧。

那平淡似水,那天伦之乐,那幸福安康,也许便是我们需要在残缺中寻找的方向。你呢?你甘于接受现实的残缺吗?你是如何看待成功者与庸者的最终结局?欢迎探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 12:17:47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12: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有道理。

确因很多人对成功的定义比较模糊,可能文中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清晰吧,我的意思是所谓的成功者与庸者是否有各人的标准,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要用出世心做入世事业,不刻意端成功与庸者这个念头,的确也是一种修炼,而目前我正有这种因家庭和事业之间的不平衡而产生的困惑,多谢扬子指点,也欢迎其它家人交流文中最后的问题。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1: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yub_hu在2006-8-1 16:33:58的发言: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
以灰心。兄大不必以己之短较他人之长,方寸之间自有真男儿,消却心中抑郁,眼前自有月到风来。

 

不必以己之短较他人之长,嗯,我想这也是内心作怪的主因之一吧。每一个有志气的人总不免时刻严于要求自己,当自己的理想和想法得不到实现时,总会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制订的个人计划实现不了,中期的目标眼看时间不多。

消却心中抑郁,眼前自有月到风来,多谢提点。

4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2: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狗的骨头在2006-8-1 16:38:12的发言:

最近没睡好,先写一些与gohome兄讨论:

前几天看南怀瑾的书,文中提到,其实这个世界根本无所谓残缺,只是"我们"认为是残缺的,只是我们自以为而已,但"现实"并没有亲口告诉"我们",我是残缺的,它只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自己运转着而已!

成功?庸者?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庸者,是谁定义这名词的,凭什么依据定义?

放下吧,因为这一切都是"前人"告诉我们的,而这个"前人"说的到底对不对呢?如果对,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

那到底哪个"前人"的智慧,才是圆满的,能让我们幸福没有烦恼的活着?

佛家有云:自性自度,道家有云:悟者自得,儒家有云:修身为本

真正的幸福:活在当下

以前看过许多名人,得道之人这么说过,最近终于真正明白了!

 

 

世间因为没有完美,因此也就必定存在残缺,残缺是不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这倒难以验证。但残缺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人生事,十有八九为不如意,如果我们愿意去接受残缺,更能衬托那一小部分的快乐。

多谢你的观点,放下成功者与庸者的区别,这是一个目标,但决不是目前我这年龄能够做到的,人生若什么均看破,也就可以青灯伴佛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rgang在2006-8-1 19:34:09的发言:

本想多说几句,却又不知如何说是好.

有时候,生活就等于一日三餐,锅碗瓢盆,上班下班,老婆孩子,外加上升职加薪.还能有什么?大家都是这么过的,只不过有些人级别高一些而已,各有各的烦恼.所谓幸福其实就在这样平淡无味的生活中,但是我们要用心去找出来而已.试着发现生活中的快乐的一面,美好的一面.需要我们换一个方向去看这种生活,或许就能够找到自己满足的地方?

也许你的小女儿已经依依哑哑地叫你"爸爸"了吧,当你下班以后疲惫的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时,可爱的小女儿为你送来一杯水;当你为工作中的不如意而夜不成寐时,妻默默的为你祈祷;........这是不是平淡生活中的闪光的幸福呢.

嗯,rgang的幸福和我基本是比较接近,所以目前我正在努力为这种幸福提供基本的经济基础,呵。

PS:小女现在会叫爸爸(标准的普通话),daddy,爸。但还不会端水,即使会端,也是将一半水端到嘴里,一半水端到上衣。

6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2: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dayong0211在2006-8-2 8:45:33的发言:

这种情绪在人生中几个阶段出现实属正常,人毕竟活在现实之中,自然会用现实中鲜活的例子来比较衡量;所以社会中的人们才有不同的生活价值观。

关键是这种观念一旦令自己灰心沮丧,就要端正态度考虑自己的过往的一切是否符合自己,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可能需要一次超越。

谢谢,同感.
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3: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sliverwolf在2006-8-2 8:52:55的发言:

岂能事事如意?有时也不要太苛刻了。完满如何?残缺又是如何?其实都是自己,也都是自己的人生,你能摆脱吗?不能。

有些感到激情,有些还带着淡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看见别人如何,却又忘记了自己,在攀比中逐渐忘记了自己。何不追求一种真情真性的人生?

找一些属于自己的快乐吧,每个人的爱好都不尽相同,在这些属于自己的娱乐中疏缓自己,在勾心斗角的生活中找一份安宁,也不是一种和谐人生?

平静、安详、不滞于物,也不是一种自信而潇洒的人生吗?

是啊,在不平静的社会中学习平静,接受生活的残缺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人生不会出现大的残缺,一些残缺不是谁均能承受得了的。

有一位朋友,不管刮风下雨,早上6点基本上会去海里游泳。还有一位伯伯,不管刮风下雨,基本晚上6点到9点均会绕着城市的主干道散步一圈。成功有时候看起来,很接近,就象上面的两位一样,持续做一些小事。成功有时候看起来又很遥远,就象我一样,有时想学习以上两位做一些持续的小事,或戒掉一些坏习惯,却老是半途而废。

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3: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地平线在2006-8-2 11:26:41的发言:

很高兴又看到gohome的文字。喜欢。

曾国藩的书斋名为“求缺斋”。

理解、认同生活中有残缺,才能真正的积极和勇猛。

多谢地平线兄共勉。
9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16: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狗的骨头在2006-8-2 14:00:15的发言:

说白点,佛学是心性之学(通过修行可以证明的),或者打个比喻:如果说心理学是青涩的苹果,那佛学就是瓜熟蒂落的苹果

这也是我参悟佛学之后,放弃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原因........

放下与否,与年龄无关,时机到了,自然放下!


 

我对佛学了解甚少,所以也就谈不上去参悟,这可能是我目前看事物片面性的原因吧。

但是,就我目前对人生的理解,我仍不十分赞成“放下与否,与年龄无关”。

佛祖释加牟尼也是在大难后迫于无奈,才最终修行成佛的,没有苦难的经验,单靠自我的修行,想速成到达彼岸需要很高的灵性,更多依靠的是,对事物,对人生判断的不断累积,不敢说这种积累就一定与年龄有关,但在大千世界里,古老代表永恒,同样一棵大树,没有经历大风雨,难以成就美妙的年轮。

可能我想表达的是,年龄有时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就象你所说的,若我选择生活在快乐与痛苦相对的世界里,我用接受现实的残缺去度过痛苦,有时会比老活在“当下的快乐”更实在。

佛学更多属于一种信仰,心理学更多的是属于一门科学,我倒是希望兄能够考取心理学。

话题探讨不分对错,分享观点,也希望得到它人的启发,谢谢“骨头”兄的指点。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11: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于佛学为什么会落于如此窘境?

一。文字的阻碍,就象我们看不懂文言文一样,根本理解不了文字后面的义趣

二.学佛之人,不求甚解,甚至误解,犹如儒家,道家的遭遇一样,尤其是一些"名人"所造成的危害.

三.以讹传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看看现在大部份电影等一些传播载体,对佛学的理解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

其实有些人不用在当世经历太多的磨难,见道之后,当下就能放下,这牵涉到佛学进一步的理论,暂不用说!

 

想及时回复骨头兄,可惜没有时间。

在人生磨练方面,骨头兄过奖了,我相信对佛有了解,甚至想去参悟的人,人生阅历肯定也不简单。

至于佛法,至少在我身边从小到大都是围绕着的,虽然没有系统的理论,但这种表面的感知却总是深植脑海。

佛法无边,其实我也想知道,为什么最开心的和尚是酒肉穿肠过的人,是否是他们的修行低人一等,或者在他们的心中,佛法仍无到达最高境界。

学佛,在我看来,有两种解释,一是学佛法,一是修炼信仰,佛法深不等于信仰深,表面学佛法理念而没有遭受经验的人,应该无法体会佛祖在心中的感觉,这是需要的一种甚大的信仰力量才能做到的。

有一个身边真实却难以解释的故事 ,听说有一个学佛的人,在抓毒贩时,被用土枪击其背而无损伤,枪被夺后,毒贩却被击出一个大洞。真是难以解释,学佛真的能与此事联系起来吗,个人现在仍有一个疑问,佛法在我央央大国中,真正能够懂其法内涵的民众少得可怜,佛更多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而有时这种精神的寄托反而其力量更大。信仰是在人们对遭遇世间无法解释的万物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传播依靠一定理论,即如果没有理论的佛法,佛教也就不能成为世界第三大教了。

佛产生的信仰力量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仅在于此吗,为何央央大国中独信佛的精神力量,而少有人能够去参悟,少林寺的主持接受布拉特的邀请到德国看球,他说是为了让少林武术能够传播,佛的思想难道最终的目的在于传播,所谓有缘者自然便能入道,那不传播如何发现有缘者。

题外话,兄别见笑哦,实在对佛了解甚少,至少通过这贴有空可得花时间补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4 12:03:51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