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sunzimba - 

[读书评论] 【连载】战略经典《孙子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

[复制链接] 175
回复
5029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00: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  
  ● 经过对上述“五事”的评估之后,接下去……
  ○ 接下去是比较敌我双方的实力。
  ● 孙子说:“所以,通过计算,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行比较,以探求真实情况。包括……”
  ○ 慢点慢点,他说的“计”,是计算的意思?
  ● 这里的“计”,指计算结果。校之以计,就是将敌我双方的综合战斗力计算出来,进行比较。现在我们作战略研究和竞争对手分析,其实也这样。
  ○ 看不出,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居然这样先进——我们一项一项计算吧。
  ● 第一:“国君方面,哪一方更能获得民意支持?”孰:疑问代词,谁。
  ○ 道,就是上下一心——经过定量调查,我吴王的民众支持率,已达到8.7个百分点,他楚王的支持率,目前仍在5.5到6百分点之间徘徊……
  ● 呵呵,象真的一样。
  ○ 不好意思,很粗糙的评估,战争真打起来,我可不会这样啊。
  ● 第二:“将帅方面,哪一方更有才干?”
  ○ 我军猛将如云,精于剑术,有万夫不当之勇者达三十多位,楚王手下的将领,能达到这一程度的仅六位……
  ● 别忘了,将帅必须五材兼备。
  ○ 该死,“将孰有能”的“能”,应包括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的综合比较,怎么刚学就忘!我们分析下去吧。
  ● 第三:“天时地利方面,哪一方更有优势?”
  ○ 这就是五事中“天”和“地”两项评估要素了。就天时而言,战争必须在一个月内结束,不然进入隆冬季节,我远征的南方士兵就会陷入困境;就地利而言,对方国家湖泊纵横,我军则习于水战,机会均等,问题不大。
  ● 第四:“军队的法律和号令,哪一方更能贯彻执行?”
  ○ 我知道,对方的法令虽也完备,但执行力很成问题,这方面我军占有优势。
  ● 第五:“武器装备、物资保障方面,哪一方实力更强?”兵:指兵器。
  ○ 我军科研部门研制出一种新型弓箭,可杀人于百步之外,最近已用于装备军队;至于军粮物资的保障,看看双方的民众支持率就清楚了。
  ● 第六:“士卒方面,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士:甲士。卒:步卒。士卒:泛指士兵。
  ○ 既然早有战争准备,针对性的训练一天也没停止;对方呢,经我方间谍来报,正规军兵力有限,投入战斗的多为临时征调的平民……
  ● 第七:“赏罚方面,哪一方更公正严明?”
  ○ 这也有双方军队的调查数据,可以比较,总的来说,双方差不多。
  ● 照你这样纸上谈兵,不用开打,战争就结束了。
  ○ 呵呵,我觉得,战争和我们日常作业差不多,只是,工作要做得更细,战略情报的掌握要更准确,关键是不要象我这样报喜不报忧……
  ● 所以,孙子才说了两遍“以索其情”,这“情”字,就是指真实情况。
  ○ 这“索”字,便是深入的细致调查。
  ● 孙子最后说:“根据上述诸要素的比较,我就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了。”
  ○ 我发现,孙子的“七计”,就是“道、天、地、将、法”五项要素的展开……
  ●“五事”偏重于治内,“七计”偏重于知外。后世兵法家把孙子这个评估体系合称为“五事七计”,认为是他战略思想的核心纲领。
  ○ 孙子不仅告诫我们“不可不察”的态度,还教导我们“察”的方法。我看他那套方法,隐含了统计学和数字化的思考模式……
  ● 按照“五事七计”的评估体系,你就必须在战前,对敌国的国力和资源做彻底考察,并随时拿来和自己作详细比较。
  ○ 我们现在开展工作,是否也可参照执行?
  ● 不但可以,而且应该——但你也不能太教条了,得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考察项目,可能是“三事六计”,也可能是“七事十计”。孙子在这里建立的,是一套行动原则,也就是说,在任何行动之前,必须制定完备周密的计划,这一计划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精确估计……
  ○ 这个估计,也许就决定了今后的作战方针,决定了我方使用手段的范围和所用力量的大小,甚至可能影响到军事行动的最小环节。
  ● 不过,眼前的“五事七计”还只是孙子兵法的开局——自此以后,从战略到战法,从战术到战斗,从进攻到防御,层层深入,层层展开,每一篇展现一片奇景,真可谓波谲云诡、波澜壮阔……
.
.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00: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  
  ● 讲完“五事七计”,孙子话锋一转:“如果认同我的计划,用于战争一定获胜,我便留在这儿;如果不认同我的计划,用于战争一定失败,我就向您告辞。”将:如果之意。
  ○ 突然插上这句话,什么意思?
  ● 就象你去应聘一个高级主管的位置,总不会把你的计划和盘托出吧?何况孙子讲的五事七计,属于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如果在这一点上与最高决策者达不成共识,后面的一切就免谈了。
  ○ 嗯,可以想像他讲话时的态度,既显示了充分自信,又非常策略。不知吴王阖闾看到这里,心情如何……
  ● 不单是地处一隅的吴王,我想,即便当时中原诸国,甚至在后世兵法家中,象孙子这种天才的构想,这种战略性的恢弘开局,也非常罕见。
  ○ 他这套战略,总有来历吧。
  ● 我想这与孙子出身齐国,恐怕有些关系——齐国位于今天山东的东北部,东临渤海,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也算一个物产丰富、实力强盛的大国。而说到齐国,就要说到姜太公……
  ○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他吗?
  ● 正是。姜太公又名姜子牙,老年时辅助周文王、周武王励精图治,兴兵伐纣,统一了天下。周朝建国后,其后代被封在齐国。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姜太公“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初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 看来姜太公还是兵家的始祖,他有兵书流传后世吗?
  ● 后世有一些托名姜太公的兵书,大部分失传了。今天能见到的,就剩我们前面提到的《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虚拟了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谈兵论道的言论,虽属伪托之作,但看他们君臣间你来我往、一问一答,多少也可领略旧时的阴谋奇计——但就兵学境界而言,比孙子是差远了。
  ○ 孙子出身于齐国,其兵法的渊源,受到了姜太公影响?
  ● 一国有一国风尚,一地有一地习俗。就山东一带来说,以中部的泰山为界,北部为齐国,齐国的国都临淄,也就是今天的淄博,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都市。由泰山往南,就是鲁国,鲁国的都城就是曲阜,鲁国的始祖,便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
  ○ 就是那个制礼作乐的周公?
  ● 是的。周公的鲁国和姜太公的齐国,代表了两种风尚:南方鲁国民风纯朴,礼乐制度发达;北方齐国的民风急功近利,经济和军事比较发达,后世称“齐人好议兵”,就源于这个传统。到春秋时期,齐国出了个管仲……
  ○ 我知道,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
  ● 管仲在齐国改革军制和政治,他与齐桓公讨论攻伐之道时,曾说:“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
  ○ 这与孙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啊。
  ● 管仲死后大概一百多年,齐国的孙子来到吴国,向吴王阖闾呈上他的兵法,与此同时,鲁国的孔子则在家乡广收门徒,开始宣讲他的儒家学说。
  ○ 呵呵,山东那一带可真是神奇,有时间得去淄博和曲阜拜访拜访。
  ● 现在那里的状况却不知如何了。反正在当时,齐鲁两国的文化如双峰对峙,兴盛一时:齐国讲究智,鲁国讲究仁;齐国讲究利,鲁国讲究礼;齐国人老练世故,鲁国人忠厚质朴;齐国尚武,鲁国崇文……
  ○ 孔子重理想,孙子重行动;孔子目标遥远,孙子目标现实;孔子的理想缺乏计划性和执行力,孙子的行动,目的明确,计划周密……
  ● 呵呵,差不多。不过我们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孙子吧。
.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00: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  
  ○ 现在,“五事七计”的构想得到认可,各方面的优势也已确立,下一步怎么做?
  ● 计划可以在战前从容不迫地制定,但临到大军出征,乃至两军对峙,还是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 是否必须告诉前线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 孙子说:“通过计算,一切都处于有利地位,并且被采纳,便需要设法制造‘势’,用以辅助对外行动……”以:并且之意。听:听从。
  ○ 他说的“势”,具体指什么?
  ● 如果说“五事七计”属于内部计划制定,“势”就是对外战略的具体部署。
  ○ 就是说,对外的战略部署,必须配合“五事七计”进行,就如军事战略必须符合政治战略,具体战役必须符合整体战略……
  ● 所以孙子接着说:“所谓‘势’,就是根据有利的原则,制定应变的谋略。”权:权变。
  ○ 这个“权”字,值得玩味。
  ● 所谓“权”,原义是秤锤,引申为“称量”,古人云:“权,然后知轻重……”
  ○ 就象拿着秤杆称物,那秤锤必须随着物体的轻重,不断地调整。
  ● 对手强大,有针对强大的部署;对手弱小,有针对弱小的部署;对手戒备森严,有针对其森严的部署;对手防守松懈,有针对其松懈的部署……
  ○ 充分权衡利害得失,怎样有利,怎样部署。
  ● 对。前面讲的“五事七计”,有点类似统计学,属于不变的常法;这里讲“因利而制权”,告诫我们根据对手情况,灵活部署,以形成有利态势……
  ○ 嗯,你会“五事七计”,对手也会。战争是一门艺术,需要在“五事七计”的基础上展现创造性,光凭科学统计,打不赢战争。
  ● 所以孙子讲完常法,马上提出“因利而制权”的变法——以科学统计为基础,然后进入艺术的创造,逻辑非常紧凑严密。
  ○ 接下去,我们看他如何变法……

.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00: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zimba 于 2015-5-14 13:45 编辑

     —————————————————————————————
   
         
         兵者,诡道也。
         
         —————————————————————————————
         
         ● 孙子说:“用兵,是一种违反常理的‘道’。”
         ○ 这里的“兵”,不是战争,而是用兵?
         ● 对,从这里开始,我们进入指挥战争的阶段,也就是你说的艺术领域。
         ○ 可是,大家都说“诡道”是一种诡诈之道。
         ● 那是大家理解错了!诡,有违反、违背之意,与“正”相对。用兵之道,有正道,有诡道:正道是常规之道,诡道是变化之道;正道是直接之道,诡道是间接之道……
         ○ 正道诡道合参,方能领悟孙子的用兵之道?
         ● 对啊,道家的祖师老子曾说:“反者,道之动”,有一股相反的力量出现,万物才会运行。在用兵上,凡采用违反常理的计划和行动,都可称为诡道。
         ○ 看似这样,却是那样;应该这样,我偏那样;逆向思维,不循常规,每一次出招,犹如每一步棋,都出人意料……
         ● 孙子的诡道,不仅隐含用兵的要诀,更贯通着人性和社会的许多道理——这,哪里是简单的欺诈可以包括的。
         ○ 那兵法书上常说“兵不厌诈”……
         ● 诡是违反常理,诈是欺诈,属于两个层次上概念。孙子说的诡道,当然包括战术层次的欺诈,这我们在后面会谈到——不然,孙子为何不直接说“兵者,诈道也”?
         ○ 还是有点抽象,能否具体点?
         ● 具体点,就是下面的“诡道十二法”……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0: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鼓励,还望各位兵法和管理高手多多交流。

暂未看到有此书的电子书,看来只能慢慢载完再做了~~只是本人还不知如何做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6 10:30:23编辑过]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0: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  
  ● 关于诡道的运用,孙子说:“……所以,有能力,要显得没有能力;想开战,要显得不想开战;靠近,要显得趋远;趋远,要显得靠近……”
  ○ 为了达成目的,所有的行动,都循着相反的路径。
  ● 这儿的关键词是“示”,也就是兵家常说的“示形”,属于制造假象的心理战范畴。
  ○ 看他连用四个“示”,算是“诡道十二法”中的前四法?
  ● 是的。大概四年之后,吴王阖闾用这“四示”之法,在豫章之战中大败楚军……
  ○ 豫章,那是在哪里?
  ● 豫章的范围争议比较大,这里大约指今天的安徽巢湖一带。我们不管这些了,说眼下的战事吧——那一年夏天,桐国背叛了楚国……
  ○ 桐国又在哪里?
  ● 安徽桐城县北面——吴王阖闾接获桐国叛楚的情报后,即派遣间谍到楚国的领地散布谣言,声称吴国惧怕楚军进攻,希望以讨伐桐国来讨好楚国。楚国君臣信以为真,认为有机可乘,便在这年秋天,派令尹子常率大军伐吴。
  ○ 这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了……
  ● 吴军的行动方案是:一方面大张旗鼓调集水军前往豫章地区,将战船布满桐国以南江面,摆出进攻桐国的架势;另一方面暗集军队奔赴楚国的另一重镇巢邑,就是今天安徽巢县东北一带。
  ○ 这算是“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 楚将子常得报,以为吴军真要进攻桐国,便将大军松松垮垮地驻扎在豫章地区,静观其变。不料这年十月,吴军突然向豫章的楚军发起攻击,楚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与此同时,巢邑告急,随即被吴军出其不意地攻占,驻守巢邑的楚国公子亦被俘虏……
  ○ 这场战争,是孙子指挥的吗?
  ● 史书上没说,按时间推算,他应该参与其事吧。
  ○ 看这场战役的战法风格,“四示”之法连环使用,确实有孙子的影子。
  ● 宋代的兵法家王皙,看到孙子的“四示”之法,觉得不够,便继续发挥道:强示弱,勇示怯,治示乱,实示虚,智示愚,众示寡……
  ○ 够了够了,凭我的领悟力,不用他发挥,也能一通百通。我们听孙子继续说吧。


.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0: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  
  ● 前面的“四示”之法,是为了迷惑对手,我方主动造成的“势”;接下去,就该根据对手的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部署了……
  ○ 目前敌我双方的态势如何?
  ● 按原定计划,十月初八日太阳下山前,我军必须对敌人的营寨形成合围之势,并将其一举歼灭……
  ○ 呵呵,那就按计划执行。
  ● 正式接敌前,我们必须考虑几种可能的状况。孙子说:“对手贪利,就以小利诱惑;对手混乱,就趁机攻取……”
  ○ 哦,如果对手贪利,可以引蛇出洞,未必一定采用围歼战术;如果对手陷入混乱,现在就可下令出击,也不必等到什么十月初八……
  ● 孙子说:“对手兵力充实,就严加防备;对手兵力强大,就暂时回避……”
  ○ 如果真是这样,原定的围歼计划得作些调整,另谋他策了。
  ● 孙子说:“对手愤怒,设法使之泄气;对手卑怯,设法使之骄傲;对于安逸,设法使之疲劳;对手团结,设法使之离心离德……”挠:挫败之意。
  ○ 对手,对手,对手,每一项部署,都针对对手而来……
  ● 这就叫“因利而制权”。
  ○ 上述八项临战应变之策,可否称作“八权”?
  ● 可以啊,不过得说明理由……
  ○ 我认为实施这“八权”有一个共同前提,就是必须对敌情了如指掌,比如敌将的个性,军力的虚实,乃至士卒的背后议论,都得调查清楚……
  ● 对,这和实施“四示”之法不同:“四示”的目的在于隐瞒自己的兵力和动向,“八权”的重点,在于掌握敌情。
  ○ 但也必须防备敌人的疑兵之计啊……
  ● 这孙子早已安排,具体他会在最后一篇透露,现在不便说明。
  ○ 万一掌握敌情有误,比如那位将军并非真的贪利……
  ● 放心吧,一切都安排妥贴,非常严密。我们回到本题——前面的“四示”,加上这里的“八权”,被后世兵法家合称为“诡道十二法”或“十二诡道”——紧接着“十二诡道”,孙子就提出了他关于用兵的千古名言……
.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  
  ● 孙子说:“进攻的方向,总在对手毫无防备之处;出击的行动,总令对手意想不到。”
  ○ 这句名言,应该是“十二诡道”的精髓……
  ● 哦,为什么?
  ○ 仔细品味那“十二诡道”,感觉处处显示了我方的主动性和控制力,所有的部署和行动,都在诱导对手,令对手陷于“无备”和“不意”之中。
  ● 对于作战部队来说,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具有极强的机动性。
  ○ 嗯,计划周密,行踪飘忽,机会一旦出现,便疾如电光石火,剑指对手咽喉。
  ● 最后,孙子总结道:“这就是兵家获胜的奥秘,不可能事先传授。”
  ○ 他不是在传授了么,怎么又说不能传授?
  ● 孙子的意思是,他的“五事七计”有一定章法可寻,可事先了解,他的“十二诡道”却必须根据对手的情况灵活应变,战前并不能预先知道……
  ○ 哦,敌变我变,确实难以传授。

.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0: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  
  ● 这样,从治内、知外到应变的战略规划就接近完成了……
  ○ 以“察”字为灵魂,由“兵者,国之大事”开始,到“五事七计”、“十二诡道”,分别对应于治内、知外和应变……真是一篇令人惊叹的伟大开局!
  ● 这对你个人的生涯规划,或者,对你们团队制定未来的计划,是否有些启发?
  ○ 个人与团队的规划——虽说规模没那么宏大,但原理还是一样。
  ● 差别在于你们的规划在小范围内制定,吴王阖闾的战略计划,则在庙堂进行……
  ○ 庙堂,就是朝廷吧?
  ● 庙,原指太庙,为古代举行祭祀大典、兴师命将等重大活动的场所,朝廷在庙堂中进行的战争筹划和决策,被称为“庙算”,或“庙策”、“庙谋”……
  ○ 孙子的《计篇》,讲的就是“庙算”?
  ● 是的。孙子说:“战争发动前,能在庙算阶段战胜对手的,是因为取胜的筹码多;战争发动前,不能在庙算阶段战胜对手,是因为取胜的筹码少……”庙算之“算”:指决策。得算多少之“算”:指计数用的筹码。
  ○ 筹码筹码,怎么象赌博一样?
  ● 即使近代的军事理论家,也曾感叹:战争无论就其客观性质来看还是就其主观性质来看,都近似赌博。
  ○ 既然是赌博,筹码的多少,和赌博结果就很有关系……
  ● 所以孙子说:“取胜筹码多的胜,取胜筹码少的不胜,何况根本就没有取胜的筹码呢!”
  ○ 看来,孙子没有因为战争的赌博性质而显得消极。
  ● 对,孙子相信筹码,相信只要掌握足够多的筹码,就掌握了战争。他所谓的“算”,本来就有两个意思,一个作为动词——
  ○ 就是计算的意思。
  ● 另一个作为名词,是一种长六寸,直径一分,用竹棍制作的计算工具,也叫“算筹”,相当于古人的计算器。
  ○ 所谓“运筹帷喔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这意思吧?
  ● 正是,比如刚才孙子讲的,国君支持率的比较,天时地利诸要素的比较,将军能力指数的比较,军队战斗力的比较……
  ○ 拥有坦克数量的比较,拥有航母数量的比较……
  ● 呵呵是啊,如果各方面都具备压倒性的优势,结果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00: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  
  ● 通过一系列计算、比较和评估,孙子下结论了:“我们从这些方面考察,胜负就很明显了。”见:同“现”。
  ○ 可单单的统计比较,就能决定胜负?
  ●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当然不止这些。目前我们考察的,也就是孙子这一篇的主题,还只是“计”——回到本篇的篇名,什么是“计”?
  ○ 孙子的“计”,应该是计算和计划,也就是对敌我双方综合实力的估算和对比,属于战略层面的规划和决策。
  ● 所谓计谋,就是先计而后谋,先计划全局,再决策具体。
  ○ 原来我一直以为他讲的计,无非是诡计妙计,或三十六计呢——看来后世兵家大多满足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灵感,也是没能领会孙子的精髓,在于全局的计划对于行动的重要性。
  ● 问你一个问题,曹操认识吗?
  ○ 三国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谁都认识。
  ● 曹操博览群书,几乎读遍了当时能见到的所有兵书,不仅深深服膺于《孙子》,还对它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注解,我们今天看到的《孙子》,就是经他整理流传下来的……
  ○ 那真得好好感谢他——不过,他注解《孙子》,见解如何?
  ● 他的见解,许多非常精到,但对于孙子的“计”,他的解释是:“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 错是没错,但感觉缺乏战略高度——我倒觉得,《计篇》给人印象最深的,在于其宏大的构思和严密的体系。
  ● 可在当时,曹操也算得上最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了……
  ○ 那又怎样,至少他对于“计”的理解,也仅此而已。

.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