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lionline - 

需要市场调研资料的请进!

  [复制链接] 564
回复
9692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1
 楼主| 发表于 2003-9-29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以下是引用maxyemax在2003-9-29 10:14:00的发言:
对楼主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
小弟想请问有没有光电子元器件方面的资料,如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以及激光器等。
先谢谢楼主!
小弟在这里作揖了!
maxyemax@sina.com

2001年中国光器件市场回顾


报告类别: 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 信息产业/电子设备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时间:2001年
调查机构: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
报告来源: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

报告内容:

  2001年,世界光器件市场规模为220亿美元,其中北美占40%,欧洲占28%,亚太地区占26%,其他占6%。2001年我国国内光器件市场规模为18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而且我国光通信产业在经历了2000年迅速发展之后,2001年遇到了挫折,没能达到预期的增长,其中光器件产业受挫异常严重。

  中国光通信产业在经历了2000年迅速发展之后,2001年遇到了挫折,没能达到预期的增长。与光传输设备和光纤光缆产业比较,我国光器件产业受挫异常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国际大气候的影响,也有我国光器件产业自身发展所存在的不足。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进行合理的投资和产品结构调整,为我国的光器件产业的发展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受挫原因

  国际因素

  在2000年,以北电、朗讯、康宁、JDSU为代表的许多从事通信产品制造和系统构件的公司年增长率都在50%以上,一时间与光通信相关的各项产业一片繁荣,于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数千个厂家,但是随着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人们终于尝到了通信产业发展过快、过热的苦果。从2001年第一季度起,绝大多数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出现了高额亏损,公司裁员、股票下跌的新闻屡见报端。2001年下半年起,虽然国际光通信产业开始有所恢复,但接踵而来的“911”事件,却降低了人们对美国继续投资的信心,对美国和世界信息产业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中国在国际经济大环境恶劣的背景下,2001年依然取得了GDP增长大于7%的成就,因此国际大企业把中国作为投资的避风港,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和开拓力度,重新调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加强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包括朗讯、爱立信、西门子、富士通、三菱、NEC等,几乎所有的知名的光器件企业都已经进军中国市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光器件市场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这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几乎100%的国际光器件企业都来积极瓜分这1%的市场,希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从而消化因在北美和欧洲市场受挫而产生的多余产品和生产能力。如此一来,舞台小而实力派演员太多,必然会出现角色分配困难的问题。

  另外,我国的光器件厂家的主要产品,有相当大的部分直接出口,欧美光通信产业发展的低迷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对我国光通信产品的出口产生了直接影响。

  国内因素

  从国内方面考虑,造成我国2001年光器件市场增长放缓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电信企业的拆分和重组。由于国内电信拆分和重组的影响,使得拆分所波及到的运营商不愿为别人做嫁衣。经CCID统计,作为电信业的龙头企业,中国电信2001年骨干网络才新增0.3万公里,是各个运营商中最低的。这从客观上降低了今年光传输设备的采购量。2000年底,根据当时我国光传输市场的发展情况,业界预测2001年我国光传输市场规模为180亿元左右,但是实际上只完成了150亿元。作为光传输设备基础的光器件,其市场规模大约为光传输市场的10-15%,因此光器件市场至少比预测数减少了3亿元。这对于总规模才18亿元的光器件市场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前景光明

  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与挫折,但是我们对光通信市场依然抱有信心,这是因为:
光网络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随着人们对网络带宽需求的爆炸性增长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服务业也正在迅速膨胀,鉴于光网络是未来宽带、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的基础传输网络,它已经成为我国电信业发展的重点。光通信技术是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所需求的必选技术,它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目前世界光通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后的一个调整期,新技术、新设备正处于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阶段。当调整期过去以后,新技术和产品将会再次推动整个产业经济又一次高速发展。这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应该对光通信市场保持信心。

  国内网络建设需求旺盛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铺设光缆总长度已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长途干线光缆33.5万公里、本地中继光缆75.5万公里、接入网光缆37万公里。预计到“十五”末(2005年),我国省级干线网带宽年增长200%,光缆总长度将达到250万公里,其中长途干线光缆将达到50万公里。这就是说今后四年将新增长途干线光缆16万公里,新增本地网、接入网光缆100万公里。

  光网络的持续高速发展,必然带动光纤光缆、光传输设备、光器件需求量的长期增长,并在技术和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反之光通信产品在技术上的更新和在品质上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光网络的建设。因此中国光网络建设的进步,将为国内光器件市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国内光器件厂商在技术、管理、生产上的实力,使之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市场概况

  2001年,世界光器件市场规模为220亿美元,其中北美占40%,欧洲占28%,亚太地区占26%,其他占6%。  从宏观上观察,2001年我国国内光器件市场规模为18亿人民币。表1显示了近几年来我国光器件市场规模的发展状况。

  2001年我国光器件市场规模为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为20%,幅度远远小于2000年的50%。回顾2001年光器件市场,其特点是:

  国内厂家竞争激烈

  由于2000年的光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光器件产业升温过快,新涌现出几十家新兴光器件厂商。在今年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这些厂家的加入无疑增加了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另外,由于这些新兴厂家在资金、研发上实力的匮乏,其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造成了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因而在面对市场压力的情况下,这些厂家纷纷采取降价措施以赢得市场。从目前情况看来,希望通过高产量、低价位的策略来进行发展,企业将极有可能掉进恶性价格竞争的陷阱;只有切实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生产出不但满足客户要求,还能为客户降低成本的产品,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

  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少

  目前国产光器件只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5%。国产光器件市场销售有其特殊性:因为光器件的主要用户主要是系统制造商,只有少量是针对运营商的;而在我国系统市场中,国外企业占有半壁江山,国产器件很难进入这些企业。主要原因有:1、合资厂使用由进口系统带来的器件;2、有的国产器件性能还达不到进口器件的指标;3、国内的光电器件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水平离国际的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这个角度讲,国外光器件将至少占去国内市场规模的50%。

  而对于国内的系统制造商而言,虽然尽量采用国产器件,但是受某些器件(诸如光开关等)水平的限制,也只能采用国外的产品。因此国产光器件市场份额的增加,不仅仅是光器件企业的努力就能达到的,还需要国内系统制造商的发展与配合。

  企业生产单一

  从光器件产品的角度观察,由于光器件种类繁杂,也导致了所应用的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繁杂,因此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有实力在无源和有源器件上并重,双管齐下,基本都是重点或者只生产其中一类产品。各个厂家的实践证明,在目前的投资和科研水平条件下,搞大而全是不可能的,只有重点突破一种或几种元件,以点带面,才能逐渐在某一类器件上做大。

  技术因素所占比例小

  从产品生产角度考虑,与光无源器件相比,光有源器件的附加值较高,但是也有投资相对庞大的特点。因此目前众多光有源器件厂商以组装加工为主,发展上有众多障碍,真正形成规模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过几家。而光无源器件相对于光有源器件或其他传输设备而言,固定投资少,技术相对简单,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另外产品趋向于规模化生产以及系列产品生产,适合以量产能力为其优势的厂商生产。因此这类产品特别适合中小企业投资发展。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的光器件生产起步相对较晚,其中无源器件的发展比国外落后5-10年。光器件作为基本元件,必然要牵扯到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我国制造业水平不高,生产工艺往往难以满足产品设计的需要,因此出现了虽然掌握核心技术,但不能生产核心元件的情况。许多光器件的核心部件依然需要进口,这客观上提高了国产光器件的成本,降低了竞争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光器件更能体现出中国工业的发展水平。鉴于这种情况,光器件的发展格局是:成规模的生产一般都定位在中低端产品上,而对高端产品的涉足较少。目前国内厂家的生产基本都是光收发器、连接器、耦合器/分路器,而很少有厂家生产技术含量高的滤波器和光开关。即使生产了,其质量与可靠性也不尽如人意。 总的来说,对于光器件方面,在毫无国家市场保护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一席之地,并且在某些产品上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我国的科研开发主要处于跟踪和小批量生产阶段,光电子产业所需要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技术还未有实质性突破。再者,国内研究生产的光电器件和部件有相当一部分还未能满足整机和系统的要求,导致国外器件占据国内市场大部分份额。

CCID的建议

  避免盲目建设规避投资风险

  光器件产业受控因素很多,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从2001年光器件市场来看,国际经济环境的好坏、国内电信及产业政策的改变、国内光传输设备企业的兴衰,都直接影响着我国光器件市场的规模与发展。光器件作为一个投资热点,投资者应该全面考虑自身的综合实力,并且具体考察中国国情。若要在中国对光器件投资,超前的技术、雄厚的资金、稳定的渠道、先进的管理缺一不可。只有具备这些因素,才能具备抵御各种未知的市场风险的能力。

  技术为本以点带面

  在中国发展光器件产业是有相当困难的。首先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主要靠市场牵引,而不是像发达国家既靠市场牵引又靠技术推动。光电子产业过于基础,属于技术推动类型,在中国发展光器件产业,没有属于自己的一支优秀科研队伍是不行的。那种以从境外采购元器件进行组装生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会被逐渐淘汰出局。

  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在光器件的技术和制造实力又明显不足。光器件整体市场规模不过20亿元左右,但种类繁多,造成每类器件的市场规模更加微小;而要掌握所有光器件的生产、制造技术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搞大而全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现实的,企业必须要先抓住几种产品,重点突破,在该种产品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后,才能以点带面,携技术、品牌与价格的优势逐渐开发其他种类的器件。

  走集约化道路

  在光传输的另外两个领域——光纤光缆、光传输设备中,体现了一个特点:销售量最大的前5家企业,占有8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高技术企业中,走集约化道路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60余家企业生产光器件,但是能成规模的却也仅有10家左右。因此从长远利益出发,应该重点扶持几家大型企业,合理分配资源与产品结构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使之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在高、中、低端产品上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光器件产业的水平。
32
 楼主| 发表于 2003-9-29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terry689在2003-9-29 11:09:00的发言:
你好,我需要一份关于打火机内销和出口的调查报告,谢谢。



世界打火机王国

  上世纪80年代,温州人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开始了中国打火机生产的历程。那时,温州打火机生产多以手工制造、仿国外产品为主。由于价格低廉,款式多样,很快畅销了中国、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到80年代末,温州打火机厂商已颇具规模,发展到500多家,温州的信河街也成了世界有名的"打火机配件一条街"。

  大规模的生产,低廉的价格,中国温州的打火机生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经销商。那时,温州火机的出厂价还不到日本工人生产工资的一半。从而取代了60年代以来,世界三大打火机生产基地: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成为世界打火机王国,一些勉强维持下来的日、韩打火机厂商,也转向温州搞贴牌生产,对外经销。

  到了90年代初,打火机已成为温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当时共有打火机生产企业500余家。以后迅速发展,达到年产销金属外壳打火机约5亿只,占中国市场95%份额,出口总量占全国的80%,占有世界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份额70%,可谓"风光无限"。此时的潘松林,看准了打火机行业的商机,毅然离开政府机关,创办了打火机生产、销售企业,在短短几年中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获利甚丰。然而,就在温州打火机行业步入鼎盛之时,长期以来低质低价、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的矛盾也逐步出现。温州打火机行业遭受到两?quot;黄牌"警告。

  1992年底,温州打火机制造企业多达3000余家,由于温州打火机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上大量的生产和无序竞争,终于在一年后,引发了温州打火机企业的第一次大洗牌。许多劣质产品企业纷纷倒闭,只有少数管理有方和产品质量较高的打火机生产企业得以继续发展。

  1994年,美国首先对打火机生产销售实行CR法案,由此,温州打火机全部被逐出美国市场,"黄牌"再次向中国打火机企业举起。

  两次"黄牌"警告已提醒中国打火机制造企业:技术和质量是市场的根本。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处于规模效益较好时期的温州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33
 楼主| 发表于 2003-9-30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Charlesfyh在2003-9-29 14:58:00的发言:
搂主的资料真丰富阿!请问有没有大连液态奶市场的资料?如果有的话万分感谢!


大连牛奶,亟须品牌支撑

谁动了大连农民的“奶酪”?从去年12月份到上月底,大连一共有近1500头奶牛不得不被卖往外地。眼看着新鲜、便宜、优质的本地奶遭遇了外地奶的围攻,有关人士呼吁——

大连牛奶,亟须品牌支撑

■首席记者  宋京

本报讯  “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末,共有近1500头奶牛离开了大连,‘下嫁’到山东、黑龙江等地。”3月24日,本报《大财商》以题为《大连奶市上演“狮王争霸”》报道了今年以来大连牛奶市场群雄逐鹿的竞争局面后,有关人士向记者讲述了大连奶市的遭遇,“这些奶牛是养牛农民家的财神,产奶所得的收入是养牛户一家的全部收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牛奶在大连还非常稀少,产妇需要带着婴儿的出生证明到奶点排队买奶,当时,牛奶是这个城市人最渴望的营养品之一。大连市政府为了让老百姓能喝上新鲜的牛奶,也做过不少的努力,谁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多“穿”着不同“服装”,起着不同名字的牛奶充斥在城市的大小商场,而且占据了超市货架的主要位置。大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范颖看了本报的报道后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大连有很多小的养牛户已经开始考虑卖掉奶牛了,那些大户只是在继续挺着。在北三市,有多少农民是靠这头牛养活了全家,他们的孩子上学,种地用的农药化肥都是从牛身上出的,如今卖掉了奶牛,他们的生活来源就成了问题,要知道,农民要想增收一元钱都很困难啊!”

与大连的奶牛、牛奶打了20多年交道的范颖对今天奶市的竞争感受很深。

据介绍,大连是最早在全国出台《生奶管理办法》的副省级城市,大连市在市民饮用放心奶的问题上也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大连市现有奶牛16000头左右,生产牛奶的企业达16家,养牛的个体户有1700多家,其中有22家企业饲养奶牛达百头以上,最大企业饲养奶牛达2800多头。这个规模与大连这个城市相比还是可以保证供应的,但是由于本地牛奶的份额在市场上不断减少,每天产的鲜奶并不能全部被使用,这与奶源不足的全国形势相比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在大连市场上,本地奶具有新鲜度好,价格低,购买方便等一系列优势,但是仍然没有抵制住一些外来大品牌的冲击。究其原因,有关人士认为,这与大连牛奶品牌繁杂,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有关。一个伊利,养活了内蒙成千上万的农民,他们靠给伊利、蒙牛供奶养活了一家老小。而在大连,由于缺乏这样的知名大品牌,农民的牛就只有外卖的命了。
34
 楼主| 发表于 2003-9-30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redsky在2003-9-29 16:11:00的发言:
楼主,有没有重庆证券市场的调查呢,或者是西部地区证市场调查。


重庆证券市场初具规模
  在构筑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进程中,重庆市的证券市场随之得到了长足发展,已初步形成功能齐备的证券市场体系。
  重庆是我国最早进行综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国家确定的最早一批沿江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的率先突破,为重庆证券市场的发展赢得了先机。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市已有上市公司25家,股票26只,其中B股和H股各两支,共募集资金约75亿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名列前茅。
  重庆市去年底组建的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11.2亿元的资本实力雄踞西部券商榜首,且跻身我国十大券商之列。其业务范围涵盖证券经纪、证券自营、投资银行以及其它证券创新等业务。
  目前,重庆市证券经营机构有近30家,其中具有法人资格的1家、区域性总部3家,这些机构的60多个营业网点已延伸到这个市的远郊区、县。去年,全市仅A股交易额就达1400余亿元,股民人数达百万之众。(完)
35
 楼主| 发表于 2003-9-30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家人见谅,毕竟我不可能有全国每个地区的市场调研报告,大部分还是行业内的,所以有些可能不够完善,请大家谅解。
36
 楼主| 发表于 2003-9-30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jk在2003-9-30的发言:
非常感谢!
关于哮喘的我也想要,请贴过来。十分感谢!![em01]



哮喘病用药市场分析


--------------------------------------------------------------------------------

  据WHO估计,全球哮喘病的患者高达2.75亿人,近10年,哮喘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势态。我国哮喘病发病率约为1%,儿童约为2%~3%,哮喘病防治和新药的研究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哮喘药物市场就已达到17亿元人民币,2000年与1999相比,增长不大,仅为19亿元,主要原因是该类药物国产化速度加快,价格下降幅度较大。2001年,在我国1260亿元人民币的药品销售总额中,呼吸系统药品占4.3%的市场份额,销售总额为54亿元人民币,其中哮喘药占到45%,约为24亿元人民币。

  近来,随着哮喘治疗药物国产化的加剧,片剂、注射剂和复方制剂推广力度越来越大,全身用药份额逐年上升,已经超过吸入剂。在整个哮喘药物市场上,皮质激素吸入剂一直是最为重要的一类药物,但近年其市场份额略呈下降态势。紧追其后的是拟肾上腺素吸入剂。由于该类药物在缓解急性症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年来其市场份额增长较快。

  我国的哮喘用药主要由外资品牌占主导。2000~2001年间,默沙东在中国连续推出数种治疗哮喘的药物。而素有哮喘药金标准之称的葛兰素史克已正式向中国市场推出了哮喘治疗新药舒利迭(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该产品2001年在全球销售额高达12亿多美元。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的哮喘药厂家是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两家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其中喷雾剂市场的90%为这两家公司所占有。在喷雾剂市场上,葛兰素史克占优势,而口服片剂市场则由默沙东和阿斯利康称雄。

  在主要城市医院用药销售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据了60%的份额,基本垄断了该类药的市场。日本三共的复方制剂阿斯美(强力安喘通)近年一直是该市场的第一品牌,至去年仍占有近20%的份额,不过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其份额也在不断地缩小。沙丁胺醇原由葛兰素占垄断地位,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厂家进入,在剂型开发、价格上都占尽了优势,目前该市场增长迅速,份额不扩大。丙酸倍氯松在哮喘治疗药物市场上属于地位较稳固的一类药,始终处于前三甲,至目前为止,尽管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整个市场仍由葛兰素垄断。丙卡特罗主要由天津大冢生产,在全身用药领域,占据60%的份额,远远超过沙丁胺醇。深圳三九作为后起之秀,发展迅速,成为天津大冢的主要竞争对手。

  目前增长最快的哮喘药品大类为白三烯拮抗剂产品,其中默沙东的顺尔宁(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增长最快,该品在国际市场上第一年上市就取得了1.94亿美元的销售额。茶碱治疗哮喘已有百年历史,如今随着新的长效抗哮喘药物的应用,它已不再是临床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但因其厂家较多,价格较低,效果确切,仍深受老年病人的喜爱。近年来,尽管其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但仍占有9%的市场份额。布地奈德、扎鲁司特也是市场上的佼佼者,近几年市场表现不俗,市场增长非常明显。特布他林以阿斯利康的博利康尼为代表,近几年其市场份额一直处于被削减状态,其市场份额主要被沙丁胺醇所代替。据统计,该类药物平均日治疗费用为2.47元,属于中低价位药,但进口药与国产药存在明显的对比,分别占据了高低两个消费群体,而合资药则通过新规格、新定价占据了大部分的普通消费人群。

2000~2001年全国重点城市市场份额排名前10位的抗哮喘药物

排序
2000年
份额%
2001年
份额%

1
倍氯米松双丙酸酯
17.09
扎鲁司特
17.70

2
布地奈德
14.57
倍氯米松双丙酸酯
13.17

3
沙丁胺醇
12.88
沙丁胺醇
10.56

4
茶碱
10.79
布地奈德
10.16

5
强力安喘通
9.67
茶碱
10.13

6
丙卡特罗
8.56
强力安喘通
9.00

7
异丙托溴铵
6.97
丙卡特罗
6.92

8
特布他林
6.96
异丙托溴铵
6.75

9
卡提素
2.92
特布他林
4.68

10
扎鲁司特
1.90
孟鲁司特
1.75


  全国重点城市医院用药分析(金额单位:元):

  1、北京

品名
2000年
2001年

金额
占总额%
金额
占总额%

倍氯米松双丙酸酯
4434378
22.89
4188131
22.27

茶碱
3524163
18.20
3520863
18.72

布地奈德
3561088
18.39
2100622
11.17

沙丁胺醇
1970947
10.18
2064890
10.98

异丙托溴铵
1895868
9.79
1951763
10.38

丙卡特罗
1479226
7.64
1548449
8.24

扎鲁司特
246505
1.27
1458048
7.75

特布他林
1253789
6.47
948810
5.05

孟鲁司特
600
0.00
333166
1.77

卡提素
463318
2.39
254942
1.36


  2、上海

品名
2000年
2001年

金额
占总额%
金额
占总额%

扎鲁司特
8127
0.07
3663143
25.94

沙丁胺醇
2559788
21.83
1758230
12.45

异丙托溴铵
1265840
10.79
1445115
10.23

倍氯米松双丙酸酯
1947086
16.60
1444619
10.23

强力安喘通
871580
7.43
1349844
9.56

特布他林
1150633
9.81
1155343
8.18

布地奈德
1265556
10.79
1031087
7.30

丙卡特罗
529760
4.52
869423
6.16

茶碱
519509
4.43
865398
6.13

二羟丙茶碱
114157
0.97
159468
1.13


  3、广州

品名
2000年
2001年

金额
占总额%
金额
占总额%

强力安喘通
3812682
23.46
4586874
20.78

扎鲁司特
1016777
6.26
4060178
18.40

沙丁胺醇
2007753
12.36
2407934
10.91

布地奈德
1893507
11.65
2394595
10.85

茶碱
1844133
11.35
1771794
8.03

倍氯米松双丙酸酯
2024296
12.46
1768203
8.01

丙卡特罗
1592215
9.80
1678913
7.61

异丙托溴铵
1024370
6.30
1165929
5.28

孟鲁司特
90196
0.56
730848
3.31

班布特罗
350659
2.16
510626
2.31
37
 楼主| 发表于 2003-10-7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国庆没有上来,想不到有这么多家人有需要啊,你们要得资料我会尽力满足的,如果没有请有这方面资料的家人贡献一下。
38
 楼主| 发表于 2003-10-7 0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winterrain在2003-10-1 20:27:00的发言:
微生物肥料及微生态制剂的资料有吗,先谢了


化工肥料行业分析报告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化工/农用化工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时间:2001年
调查机构:华泰证券
报告来源:华泰证券

报告内容:

结论与投资建议

  ●随着国内外化肥价格的回升,我国化肥市场开始回暖,化肥行业逐步将走出困境:氮肥全行业亏损的局面短期虽无法彻底扭转,但会有很大改观,磷肥行业略有盈利、钾肥供不应求,形势最好。

  ●国家为促进农用化工行业的发展,给予化肥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的重大优惠政策,有利于化肥企业盈利局面的大幅改善。

  ●重点关注:盐湖钾肥(0792)和湖北宜化(0422)

  一、化肥行业概述

  化肥是促进粮食生产的主要农用资料,其主要品种由氮肥、磷肥、钾肥,还有一些有机肥料,其中氮肥占化肥总产量的70%左右,氮肥中尿素营养丰富,已逐步取代低营养的碳胺成为最主要的化肥品种。我国化肥生产一直是以氮肥为主,磷、钾所占的比重较小,从生产比例来看,氮:磷:钾为1:0.3:0.1。我国农业生产所需的比较合理的氮、磷、钾肥料比例为1:0.4-0.6:0.2-0.3,由于长期缺钾少磷,影响农作物的养分平衡,化肥利用率低下。另外,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钙、镁、硫肥大规模生产,微肥的生产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000年我国氮肥产量已达到2398万吨(以纯氨计),全世界第一位,其中尿素实物已达3070万吨,碳胺虽大幅减产仍达3000多万吨,碳胺、尿素的生产超出了市场的需求,钾肥因我国钾盐资源短缺,还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这几年化肥总量供大于求,化肥行业减停产企业相当多,特别是地方性小化肥企业处境困难,产能发挥低,整体上化肥行业处于困境之中,化肥类上市公司业绩很多受此影响,业绩一般,缺乏较高的成长性。2001年1-2月份,化肥价格下跌到最低点,受此影响化肥行业同期亏损3.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亏576万元,其中:氮肥亏损3.48亿元,增亏7710万元;磷肥亏损8273;减亏4396万元。

  随着3月份后化肥价格的回升,国内化肥市场逐步回暖,但市场竞争仍然较为激烈,预计化肥行业将逐步走出困境:氮肥全行业全年亏损的局面会有很大改观,磷肥行业略有盈利、钾肥供不应求,形势相当好。

  上市公司中有一部分是从事化肥生产经营的大中型企业,随着化肥行业的复苏,这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将有所改善。目前主营化肥生产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川化股份、沪天化、云天化、赤天化等12家。其中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以尿素、碳胺为主、盐湖钾肥以生产钾肥为主、ST银山、鲁北化工以生产磷肥为主。这些上市公司规模都较大,一部分地处资源丰富的西南等省,自然条件较好。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加入WTO后化肥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要想保住化肥行业的产能,上市公司必须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在这种背景下,化肥类上市公司纷纷加大了技术改造和资本重组的力度,调整产品结构,涉足高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领域。我国“十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对化肥行业加快技术改造、进行企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点是提高国产化肥的竞争能力,保证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进行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原料路线和技术路线的调整,调整基础肥料和化肥二次加工的生产力布局。这些政策的实施强有利于形成这类上市公司新的增长点,而劣势企业将被迫转型,成为其他优势企业借壳上市的“壳”。

  二、化肥行业将走出困境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无粮不稳”,实现粮食的稳定发展,化肥不可或缺,因此,国家对于化肥行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千方百计采取措施稳定化肥生产。国务院提出化工行业增长速度应保持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基本一致,年均增长7%左右。从国家相关政策和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化肥行业的发展将好于前几年。

  1、国家出台强有力税收政策,支持化肥行业发展。2001年7月底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若干农业生产资料征免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对农膜、生产销售的除尿素以外的氮肥、除磷酸二铵以外的磷肥、钾肥以及以免税化肥为主要原料的复混肥等四类货物免征增值税。对企业生产销售的尿素统一征收增值税,并在2001年、2002年两年内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的政策。具体而言,2001年对征收的税款全额退还,2002年退还50%,自2003年起停止退还政策。《通知》还对原征收增值税的尿素生产企业生产销售的尿素,实际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对原免征增值税的尿素生产企业生产销售的尿素,恢复征收增值税和实行先征后退政策以及对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政策,自2001年8月1日起执行。可以看出,相关上市公司将在今明两年受益。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化肥企业的产品价格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而小尿素企业的产品价格相对放开。后来国家放开化肥产品价格后,小化肥企业享受免征增值税的政策优惠,而大化肥企业一般要缴纳13%的增值税。此次政策的出台,表明大化肥企业减免了部分增值税,很多大化肥企业称新政策的实施将对公司起到积极的作用。一些化肥类上市公司在其公告中还预测了具体的影响数,如川化股份预计2001年公司将增加利润约2500万元,2002年将增加1300万元,云天化的上述两年增加的利润分别为3500万元和1500万元。

  2、粮食价格将继续小幅回升。化肥行业的景气与粮食价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几年粮食价格一路走低,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化肥受此影响,市场疲软,价格一路下跌,年初每吨尿素市场价格在900~950元/吨,大大低于相当多生产企业的完全成本,比国际上某些地区的离岸价还低。随着粮食价格的回升,化肥价格也开始有所回升。国内夏粮的歉收将会支持粮食价格继续小幅上升,受此影响,化肥价格将有可能继续有所回升。

  从国际粮价来看,近期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成交价格显示出上涨趋势,国际大米价格也有所反弹。以上这些因素将进一步促使我国粮价回升。粮价的上涨,对化肥生产企业是很有利的因素,但由于国内粮食存量过大,粮食价格也不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化肥供给总量下降,价格上升。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化肥行业恶性竞争、低价竞争。通过控制化肥总量,保持化肥供求平衡,减少进口化肥总量,化肥进口配额由1200万减至1100万吨。减少含氮较多的磷酸二铵和复合肥的进口,进口磷酸二铵恢复征收法定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2001年5月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下降46.1%和30.0%。同时,国家还鼓励化肥出口,化肥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7%,化肥出口环境将更加宽松。

  从国际上来看,美国 2000年12月-2001年2月,天然气价格上浮,导致氮肥产量降低至生产能力的50%以上,美国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泰勒公司由于原材料成本过高以及产品价格偏低,关闭了其3家主要化肥厂。据美国《化学市场报》报道,欧洲的一些主要化肥生产商也将减少化肥生产量。生产厂商能力的削减,将导致化肥产品总量的减少,促使国际化肥价格回升。目前尿素价格已从4月初的82美元/吨(黑海离岸价)涨到8月底的135美元/吨,同期磷酸二铵价格也从148美元/吨(美国海湾离岸价)涨到163美元/吨。国际化肥市场价格的提高,对我国化肥企业是最大的利好。

  4、化肥类上市公司股价和市盈率相对较低。

  表一: 化肥类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总股本(万股) 流通股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上市公司除ST银山继续亏损之外,其他11个上市公司全部盈利,这在一个传统行业中是很少见的。化肥类上市公司市盈率普遍较低,不考虑亏损的ST银山和中期预警的沧州大化,辽通化工外,市盈率大都在40倍左右,远低于沪深两市整体市盈率水平,像云天化市盈率只有27倍,而且这些公司发展态势较好,四川美丰、盐湖钾肥等每股收益增长率都在10%以上,云天化与去年基本持平。次新股沧州大化、川化股份盈利下降较多,很可能要归因其上市前的过度包装行为。

  当然,入世后化肥行业将竞争加剧,面临较大冲击。“入世”对我国化学工业的冲击,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关税的下降,将使进口产品成本下降,进口数量增加,冲击国内市场,使化工企业的竞争环境恶化;二是中国非关税壁垒措施的逐步取消,将导致某些化工产品进口的激增,冲击国内市场。目前中国石油化工系统中,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管理的商品共有5类,即成品油、聚酯切片、汽车轮胎、氢化纳和化肥。尽管国家在化肥专营权上没有让步,短期内化肥进出口不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但由于在农产品方面减让很大,对农业会有较大的冲击,所以化肥行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而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天然气原料成本上升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化肥行业的发展。

  但从总体上来看,随着国内相关政策的实施,化肥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外围环境转暖,如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将促使化肥行业走出困境。

  三、化肥类公司重点关注

  从这12家上市公司来看,盐湖钾肥、湖北.宜化主营业务突出,且盈利能力较强,值得重点关注。此外、ST银山由于主营亏损,将被迫转型,加上其流通盘小,具有丰富的资产重组题材,是不可多得的“壳”资源。

  1、盐湖钾肥(0792)

  盐湖钾肥具有我国独一无二的钾盐资源。我国钾盐资源不仅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西北(占全国总储量的96.9%)和西南(占全国总储量的5.6%)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基本无钾盐资源分布。由于钾盐资源条件的限制,我国氮磷肥发展迅速,而钾肥发展缓慢,造成氮磷钾比例失调。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壤缺钾面积正逐渐由南向北发展。全国只有青海省拥有适宜工业开采的2亿多吨钾矿储量。目前我国每年需钾肥500多万吨,而产量仅为80多万吨,市场供给率只有16%左右,每年需耗费几亿美元进口钾肥,未来几年我国国产钾肥仍然严重不足。

  盐湖钾肥是西部大开发的直接受益者。青海钾肥基地是国家“十五”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今年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的青海100万吨钾肥的先导工程项目和国家2000年第9批基本建设新开工大中型项目—年产30万吨氯化钾反浮选冷结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已开始在盐湖钾肥的母公司上马。整个100万吨钾肥项目主要包括加工厂工程、采输卤工程、盐田工程等三大块,总投资32亿元,其中30万吨项目投资7.3775亿元,已由盐湖钾肥开始承建。青海100万吨钾肥项目总建设周期为3年,达产期3年。达产后盐湖集团将增销售利润3.85亿元,每年上缴税金1.3亿元。盐湖钾肥将在钾肥项目的建设和生产中大大受益。

  从经营状况来看,盐湖钾肥上半年累计生产氯化钾174750.4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650.4吨,增长率为 4%,累计销售氯化钾 156095.35 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6.18%,主营业务增长率达到28.4%,税后利润增长率达到81.66%;上半年货款回收为7433万元,货款回收率达92.46%。公司的经营现金流由去年年底负的54万元一举变成中期正的2000万元。

  公司今年年初收购了大股东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所属公司所持有的三元公司57%的股权,收购完成后,三元公司成为其控股子公司。预计到年底,三元公司的税后净利润将达到1400万元人民币,净资产利润率将达到29.5%,将成为盐湖钾肥又一大的利润来源。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将取消钾肥进口配额制,外国钾肥将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钾肥市场有一定冲击,但国内市场对钾肥的高需求将支持盐湖钾肥未来的快速发展。

  从其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成交一直很活跃,目前价位已经不能反映其未来的市场价值,待其增发新股后可以密切关注,中长线投资能有丰厚回报。

  2、湖北宜化(0422)

  湖北宜化今年通过加大技改力度,优化工艺,扩大生产能力;挖潜节能,调整原料煤结构,运用具有宜化特色的粉煤气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成立湖北宜化经贸分公司,较快地组建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完成了主导产品由关联公司代销到本公司直接销售的重要转轨。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首次实现了国产尿素向美国出口的历史性转变等一系列措施,使企业的经营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加强产品技术开发的同时,该公司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如公司引进的挪威海德鲁技术、美国孟山都技术,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此外公司还实行产学研横向联合,与华中理工大学、江苏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院校合作,引进开发了粉煤成型气化、双季戊四醇等多项课题,实现高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其化肥改扩建二期工程即将完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入WTO 后,公司尿素、季戊四醇的出口量有望加大。

  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9.7%和39.2%。从其收入和利润构成上看,公司四大产品所形成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占到86.12%和84.47%,说明公司非常重视主营业务的开展;主营利润的增幅远大于主营业务的增幅,虽然和国内化肥市场回暖有关,也说明了公司在生产经营成本管理方面很有成效。公司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0.15元,应收帐款大幅下降52%,现金流情况良好。

  公司风险主要在于所有的产品和业务集中于尿素和碳铵等农用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占公司销售收入的80%以上,产品结构相对集中。虽然公司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相对集中的产品结构会降低公司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如果农用化工产品市场总需求随农业的景气度、农民的收入状况发生波动,公司的生产和盈利将会受到影响。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问题的通知》,公司生产销售的碳铵、复合肥继续享受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其余有机产品也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增值税,税率为17%。增值税的减少,将大幅提高湖北宜化的税后盈利。但湖北宜化前3年所得税15%的优惠税率征收将不再享受优惠。

  该公司股价这两年受化肥行业不景气影响,股价一般,比较其收益能力,股价相对低估,但年后成交一直很活跃,说明有大资金开始关注,预计在其配股完成后将会有良好表现。
39
 楼主| 发表于 2003-10-7 0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fangdaniel在2003-10-1 20:47:00的发言:
楼主,有没有比较好的市场调查的书籍(那里可以下载?);和有关市场调查的专业中英词典。



哈哈,问问别的家人啦!
40
 楼主| 发表于 2003-10-7 1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star_xuan在2003-10-2 16:14:00的发言:
有没有关于户型的市场调研资料?大家讨论一下,是卧室 朝南好还是厅朝南好呢?



一篇参考资料

为什么不做小户型

 
小户型,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小家庭、单身贵族设计的面积较小的住宅单位,一般为30—50平方米,是相对于面积更大的“大户型"而言的,是因小家庭数量增多且购买力有限出现的一种住房形态,虽然其早已退出市场主流户型的行列,但其市场需求潜力却一直不容低估。然而,当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楼盘在产品质素、环境质素日趋同质化的时候,竟然也出现了户型结构向大户型一边倒的同质化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发展对大户型那么情有独钟,而又对小户型如此的视而不见呢?

被遗忘的“蛋糕”

“十一”期间,住博会上。人头攒动、观者如潮。在棠下租房的王小姐和她的几个朋友几乎搜索遍所有展位均难以了却心愿。在她们理想的置业地段,各个楼盘为“斗大”概念层出不穷,渲染着“大开间”、“豪宅享受”、“君王品位”,压根儿找不着她这种“凡夫俗子”所需的小户型单位,好不容易找着一家,又言前段时间销售一空,如今最小只剩下75平方米的了。王小姐为此郁闷不已。

然而,从发展商反馈的信息来看,大户型单位在“十一”期间卖的并不咋的。

 而据业内人士估计,在广州,像王小姐这样的置业人士不在少数,而且随着社会小家庭数量的增多,这类置业人群的数量还会上升。他们手头积蓄不多,也期盼拥有自己的物业:面积约在20—50平方米之间,户型设计有房、厅,还有独立的厨、卫、阳台等;总房价在20—30多万元之间;若做按揭,首期款在3万元至10万元之间,月供在500元至2000元之间。

从楼市反映的情况来看,楼市中能满足这部分人的小户型可谓凤毛麟角,一些项目中偶尔出现几十套,亦显得杯水车薪。如天河北天誉花园就曾发生小户型一推出就被抢购一空的情况,许多业主收楼时,发现门上已贴有一些外资企业求租和求售的字张。而楼市中,也有些楼盘,发生过开发商原本小户型设计不多,后来市场看好,遂把大户型改小出售的,结果销售一片飘红。



缘何厚此薄彼

广州开发商为何对大户型情有独钟,为何不走点“平民路线”,多做些小户型呢?

广州市全盛房地产开发公司吕帮强副总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成本上来说,小户型开发成本是要高些。比如240平方米设计成2套和6套,6套小户型洗手间、厨房、阳台按比例增加了,通道分摊面积也多了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户数多了,整个楼盘配套如电梯、车位、绿化面积等相应增加,因而成本要高些。并且小户型设计难度要比大户型难得多。

广州珠江投资设计院朱立本副院长也认同此观点。他告诉记者,开发小户型成本是高些,虽然从总量上来说是可以控制的。但从设计上来说,户型越小设计难度越大。且户数一多,就很容易造成相互干扰,加大采光、通风的设计难度。而这些也是影响到楼房销售的重要因素。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小户型的开发成本要高于大户型。从单位面积来看,同样塔楼,同样标准层面积,做小户型和大户型,面积相差10%至15%,这就使小户型的土地分摊成本比大户型高。另外小户型墙多、管线多,这比大户型又多了些土建成本。而且,更主要的是,开发商卖出一套大户型,回笼资金往往六七十万以上,小户型则只能回收二三十万,往往要卖出几套甚至是十几套小户型才可等同于卖出一套大户型。在目前楼市竞争日趋激烈之下,谁都希望能够早出货,早回笼资金。

当然,小户型如果出货快,资金回笼也快,可是如果定位不准确,卖不好岂不陪了夫人又折兵。小户型开发风险相对较大,因而不被发展商看好也是事出有因。

定位周期变短

除了成本高、设计难、回笼资金慢等因素外,户型比例不协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地块容积率的规定,以及发展商调研中市场目标群定位周期缩短使“户型比”更加难以确定。

广州经纬房产咨询有限公司市场策划部梁晓东主任告诉记者,发展商拿地时,规划局会规定容积率,开发商确定“户型比”受到一定影响,而“户型比”对以后销售影响较大,要做好并非易事,它需要针对目标消费群搞调研,不仅要明白该区域的楼盘供应量,还要根据交通、市政发展状况来定。这是考较发展商眼光长远的地方,一个楼盘建起来也就一两年的事,在这短时间里,往往市场又发生了变化。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华南板块某盘一期项目中曾开发了一些小户型,之前的市调方法、方向都没问题,半年后推出时,市场并不买帐,至今仍难以销售,只好改为大户型销售。

“不是我不小心,这世界变化快”。市场定位周期变短已成为令发展商非常头疼的一件事。对此,广州市国土房管局信息中心黎文江主任持赞同意见。他告诉记者,房管局没有数字信息能说明小户型市场有多大,不同的楼盘小户型定位不一样,买家也不一样,即便是有这样的信息,对市场指导意义也不大,目前市场本身变化很快,定位周期已变得很短。他说,户型早期市场调研很重要,但这是一件比较难做的事,开发商的眼光往往要等一两年后才能由市场检验出来。



莫以户小而不为

出于成本考虑,许多发展商趋向于建“大户型"。但另一方面,广州住宅市场是一个非均衡的市场,在目前买方市场下,价格水平明显供过于求,建成的楼盘两三年才能售罄的并不少见。如果楼盘能够更切合市场需求,推出一些小户型,从而缩短销售周期,加快资金周转,同样可以提高总的利润率。

而从广州目前一些地段的楼盘来看,“小户型"显然更为切合市场需求。有的开发商在一两个月就销出了好大一部分。市国土房管局的黎文江主任也认为,在一些地段如珠江新城,适当增加小户型还是很有市场的。“全盛地产”的吕帮强则称,在目前一些高校区周边,增加些小户型市场还是可接受的。

位于海珠区的南景园是公认小户型卖的好的楼盘。该盘朱金玲小姐告诉记者,他们开发的前两期均以大户型为主,到三期时,就根据前两期的销售情况,调整了开发方向,加重了小户型的比例。他们发现,有两种人的市场一直受到忽视,一是处在创业阶段的年青夫妇,积蓄不多,能拿出个4、5万,买房要求交通好和总价约在20多万左右的。二是一些中年人,一买就是两套,自己一套,父母一套,既保持了相互的私密性,也方便照顾老人。据朱小姐称,南景园小户型销售情况非常之好,目前这两类人的比例为2:3。

而天河北的天麒驿在小户型的开发销售上可谓用功独到。从价位上看,因为设计合理,即便最高总价的一套公寓也仅30万元,最低的20万元就可拿到一套,这为小户型置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可能。在付款方面,也最大限度地给置业者提供方便,除对一次性付款者予以较大幅度的优惠折扣外,还采取了贴近单身一族的灵活付款方式。

由此看来,在广州,小户型并非缺乏市场,而是开发商缺乏发现市场的“火眼金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