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如何管理80一代 [打印本页]

作者: ceo_mslove    时间: 2006-9-8 14:38
标题: 如何管理80一代

    进入21世纪以来,管理环境的复杂化给管理者们带来越来越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问题最多的就是被管理者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80年代以后生人,越来越多的成为了时代的主体。这就使得一些管理理论,其中也包含一些经典理论变的无法实施,或者说一些原有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已经变的不在有效了。而很多管理者正在做的并不是随着被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而是在管理典籍中寻找答案,其结果不言而喻。

 

 

    大多数的管理经典都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当然笔者不否认很多管理定律存在普遍性。但同时,管理理论也逃不开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它也在一天天变的苍老。在受施者在理念和行为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今天,我们拿着80年代以前的课本,却在教受着21世纪的学生。这另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出生在80一代的这些新新人类?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我们的管理对象出现了哪些变化。

 

1    学历的改变: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也在通过不断的扩大招生来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在80年代,企业中大学生的拥有率不足50%,而今天,大多数企业的大学生拥有率都在90%以上,甚至有的已经达到了100%。我们虽然不能简单的认为,企业大学生拥有率的提高就意味着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知识体系和对社会的普遍认知已经大有不同,并且知识型的员工占据了企业员工的主流。这大大改变了员工的工作模式和对工作的认可以及追求。

 

2    对工作认知的改变: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用单一的收入来养家糊口,他们甚至不需要在工作中来实现自己。最近这几年,尤其这一两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有了更大的改变。往往他们的第一份工作甚至前几份工作都是迫于无奈,他们并不喜欢他们的工作或者就不意愿工作。工作只是应付或者是痛苦的等待。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带有怨气的或者不满意的,他们更希望在合适的时间内早点结束自己的前一两份工作,把它作为一种经验,或者尝试,然后作为一种资本去寻找新的追求,虽然很多时候他们还不完全清楚他们自己想要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对企业的认可以及责任感在逐渐的淡化或者消失。

 

3    安全性的改变:随着我国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改革。“大锅饭”已经消失待尽。人们在社会生存普遍存在危机意识。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社会经验尚浅的80一代。最近多家媒体报道南方很多企业在招聘本科生时提供的薪金待遇只有600元,这也引发了很多学者们对教育的质疑。大学生们4年间花了几万元的教育费用所得到的到底是什么?月薪600还有无数的竞争者,表现稍有不好就可能被裁掉。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物价的持续走高,80一代的工资却似乎在下降。他们也不得不思考,他们努力工作所得到的是什么呢?是生活,还是生存。

 

 

来源 中国ceo网 www.chinaceo.gov.cn


作者: ceo_mslove    时间: 2006-9-8 14:38

    被管理者的改变就意味着管理的改变,企业将如何管理这些未来的栋梁呢?笔者认为:

 

1  塑造动机:动机是推动个人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在新员工入职培训的过程中,就应该了解新员工的工作动机,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以保证新员工有正确的工作目标和方向,以免出现偏颇。同时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也要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员工自身的工作欲望及能力,避免出现给他人做嫁衣的现象。

 

2  个性再造:个性和动机几乎决定了一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条件下的工作状态。但80一代是张显个性的一代,这给管理者造成很大的麻烦。想改变他们多年塑造的个性是不现实的,所以,管理者要试着建立或打造他们的工作个性,并使其符合工作要求。要让员工学会在工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能使其与自身的角色分开。多做角色互换练习或多研究工作案例是很好的方法。

 

3  自我形象设计和价值观的树立:自我形象是对自我认知的结果,他是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和看法。80一代普遍存在落差感。他们专注的不在只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其中搀杂了很多对自己认知的偏差。合理的为员工设计形象,增加其对工作的使命感和重要意义的认知、认可。缩小自我认识与自我角色的差异,同时为起其树立更符合企业的价值观。是他们变的自信、坚强起来。更意愿于从事眼前的工作。

 

4  社会角色的认知:80一代大都缺乏社会角色的认知。他们很少服从组织接受并认可的一套行为准则。他们喜欢创新,喜欢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做事。甚至他们也不了解合作的重要性,他们总是在充满团队精神的今天去体现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并在其中努力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他们通常最喜欢做的就是改变,甚至改变组织的一切。所以管理着必须很明确的强调什么在组织内是对的,什么在组织内是错的。并可采用换位思考和假想组织变革等游戏等来加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可。并充分灌输组织的开放性,和边际效应。让他们深入的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

 

5  知识灌输:当今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它引起了很多人们对知识的盲目崇拜和认可。深受大学教育的80一代更有同感,他们对新知识有很大的需求性,尤其是和自己工作相关或和自己梦想、爱好相关的知识。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增加员工和工作相关的知识量,是有利于提高员工绩效的。所以,企业不访设立企业大学,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可以设立员工学堂,适时的为员工提供所需的培训,以增加员工的整体素质,并满足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

 

    管理的对象是人。他不存在一定的逻辑定律,它不会像计算机一样输入固定的程序,就会出现固定的答案。管理者们将要改变的也不只是管理方法,还要重新树立管理权威和管理关系,包括建立新的,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激励理论。面对80一代,企业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我本西方一座佛,老子墨子百家说。

 

    世间名儒皆羡我,修身养性笑蹉跎。

来源 中国ceo网 www.chinaceo.gov.cn


作者: 江洋    时间: 2006-9-12 11:35

你不了解80年代的人。

其实70年代的人有60年代\50年代的人再讨论如何该如何管理;

我不赞成按照出生年代来分类,这个分类没有丝毫的可比性。


作者: 芒果mango    时间: 2006-9-14 16:46

80年代的我们确实有不一样的个性,说好听点就是创造力丰富,能带给企业新的活力。其实有很多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对管理我们有用,比如员工关系管理,给我们更多的认同,我们也会认同企业的东西

下面是一篇关于60 70 80年代的文章

60、70、80年代,三代人构成了现今职场最美丽的风景。

  “6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压力;

  “8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误解;

  “70年代”呢?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的夹缝中寻求发展,他们也很无奈。

  六十年代人自语:我们是辛苦的一代

  60年代职场人常用“辛苦”、“压力巨大”来形容自己的生活。他们成长于计划经济之下,吃过不少苦,肩扛各种责任,也正因如此,他们少了很多自我。“圆滑”、“胆小谨慎”,60年代职场人认为,这就是他们给后辈的印象。

  关键词:压力

  解读者:晋先生企业管理者

  60年代的职场人,大都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教育、老人健康……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肩上的负担很重。工作中,老板的期望、新人的追赶也让人不得喘息。重压之下,有的人的健康亮起红灯。60年代的人不常将“老了”挂在嘴边,但工作压力、生活负担、健康状况又让人感叹:“岁月不饶人!”

  关键词:困惑

  解读者:李先生公司老板

  60年代职场人常会感到疲惫和力不从心,如何应对中年危机?如何坚定事业的方向?如何让生活更有品质?许多同龄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有时你会对现在拥有的一切厌倦,有时你会为错过和失去感到遗憾,有时你期待在生活的转弯处能有另一片新奇的风景,而机会真的来到时你又瞻前顾后。

  关键词:学习

  解读者:马小姐财务总监

  他们大多是在90年代以前进入高校读书的。经过多年的职场生涯,他们的阅历不断增加,知识技能却未必能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合。但他们从不讳言自己的不足。虽然笑言“三岁一个代沟,我们之间已是千沟万壑”,但他们也毫不介意向后辈学习。看看那些EMBA班,里面有不少学员都出生于60年代。

   70年代旁观:他们是幸福的一代

  提起“60年代”的哥哥姐姐,70年代职场人的脸上顿现羡慕的神情。有蒸蒸日上的事业,有美满幸福的家庭,有难得一遇的学习机会,这成了大多数出生于70年代的职场人对“60年代”的评价。在他们眼中,压力与困惑与“60年代”并不沾边。

  80年代旁观:他们是令人信服的一代

  提起“60年代”的叔叔阿姨,80年代职场人的脸上浮现出的是信服的神情。没有不屑,没有过多强调“代沟”,“敬业”、“踏实”这样的词汇从这些被称为“新新人类”的群体口中说出,也让人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

  七十年代人自语:尴尬的一代

  一个生于70年代的人这样说过:“我们有着太多的双重,在时尚和传统、进取和保守、张扬和稳重之间徘徊,在工作和生活中既勇于尝试新鲜的东西,又始终恪守着一些规矩。”

  关键词:尴尬

  解读者:汤小姐广告策划

  在喜欢稳扎稳打的60年代人眼里,70年代人是叛逆的一代;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80年代人眼里,70年代是落伍的一代。70年代人苦干实干加蛮干挤进大学后,却发现高考录取率已由10:1变成2:1;好不容易毕业了,却发现国家不包分配了;费尽周折捧了个铁饭碗,却发现在激情创业的时代,工薪族实在太可怜。“70年代”大锅饭的滋味没尝过,福利分房的好事没赶上,八九十年代经济热潮时个人奋斗的大好机会也错过了。职场上前有“60年代”坐镇,后有“80年代”追赶。

  关键词:白骨精

  解读者:胡先生大学教师

  似乎是不经意间,这群年龄在“三张”上下晃悠的人成了人们常说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分子。看看他们,我和身边的朋友总会觉得羡慕。有时提起他们,我们的语气中还有那么点“醋味儿”。他们大都有着不错的职业,工作中备受器重,这也让他们有足够的money担当起“消费的中流砥柱”的称号。于是,衣服是给“70年代”设计的,房子是给“70年代”盖的,车子是给“70年代”开的,“中产”、“BOBO”、“小资”、“新富”等称号也是给“70年代”准备的……

  关键词:牛人

  解读者:加加自由职业者

  和朋友聊天,发现大家有一个共识,如果“60年代”在工作中没做出什么成绩,人们会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赶上好时候,而要是换成“70年代”,人们一准儿认为是他们不够努力。也许是生于70年代的牛人太多,以至于人们对他们这个整体都寄予厚望。随便数一数,一群“大牛”的名字奔涌而出,中国最年轻的富翁丁磊、盛大网络陈天桥、易趣网创始人邵亦波、国美老总黄光裕……

  60年代旁观:后生可畏

  对“60年代”而言,80年代的新新人类离自己远了些,真正的“威胁”还是来自这群70年代的职场人。对着他们,“60年代”沉吟半晌,只一句“后生可畏”,却不乏羡慕与欣赏。

  80年代旁观:榜样力量

  在新新人类眼中,“70年代”可谓牛人辈出。提起“60年代”,新新人类言语尊敬,却透着一种距离感。而说到“70年代”,新新人类言语轻快,更有不少人将其中的佼佼者作为自己的“偶像”。

  80年代职场人,他们玩着电子宠物,听着小虎队、张信哲和周杰伦的歌,看着《流星花园》,一路走来。他们出生时碰到独生子女生育高峰,上学时赶上高校改革,工作时遭遇大学生就业难。他们初涉职场,甚至还带着稚气。对于这样的群体,无论是职场前辈,还是他们自己,都有话要说。

  眼高手低VS志向远大

  非80年代发言:Joe部门主管

  他们自视甚高,有时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他们有向上冲的劲头,却找不到实现的途径。他们每个人都觉得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但却忽略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们认为只有进入大企业、做领导者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却丝毫不理解从基层做起才是真正的锻炼。

  80年代自辩:Mona公司职员

  这不是80年代人特有的问题,而是所有年轻人都可能经历的阶段。每个人都有梦想,而梦想总有超出实际的地方,也因此才更有诱惑力。我们敢于直言梦想,寒窗苦读,谁不希望梦想早日实现?

  不安分VS自由

  非80年代发言:李先生老板

  很多80年代的人现在所找的只是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要做出成就的事业。他们三天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便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单位;6个月没有提升,便怀疑自己受了亏待;一年没有致富,便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没有前途。

  80年代自辩:Susan媒体人

  如果说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在选择工作时更渴求稳定,那么,我们则更喜欢接受挑战,有更强的自主择业意识。“我们期冀着真正的自由,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做我们想做的工作,拥有我们想要的朋友。”这就是我们的宣言。有人说不安分、频繁跳槽的我们缺乏责任感,其实,正是因为有了责任感,我们才不会在一份没有热情和激情的工作上害人害己。

  脆弱VS敏感

  非80年代发言:张女士教师

  这是脆弱的一代。工作中,他们稍有不满就走人,稍遇挫折就放弃。他们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往往遇到打击后就陷在失落、迷茫中难以自拔。他们自我标榜不追风流俗,却掀起哈韩、哈日风潮。他们追求个性,但有时分不清个性与耍酷的界限。

  80年代自辩:Philip公司职员25岁

  从小到大的孤独感、如影随形的压力感,让我们更加敏感。对于80年代的职场新人来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求职大军抢企业的就业、职场前辈的“另眼”看待,都让我们练就了很好的心理承受力和适应力。我们年轻,不怕犯错,因为我们有输得起的资本。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