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咨询手记----对兰州一家汽车服务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 [打印本页]

作者: 寒江雨雪    时间: 2006-5-15 11:13
标题: 咨询手记----对兰州一家汽车服务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

    算起来应该是前不久的事情了,本人以企业兼职营销培训师的企业进驻公司,同时针对企业内的不同部门进行培训,可以想象但是的工作量和工作的难度有多大?受训的员工从基层的洗车工到店长\到总部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啊.说真的,是硬着头皮接下来的,当然了各位可以推测效果,有些部门的效果比较好,有些部门的效果也一般!当然效果的好与坏是从几个方面来考虑的,有培训师课件的设计方面的因素也有受训者自身素质和工作经历及接受能力方面的东西.

    一个月的企业内训几乎占用了我全部的时间,即使没有培训的时间也要做课程设计也要做效果评估,甚至就这家公司的一些总部管理方面的东西因为不完善\部门人员能力比较差工作进度慢也要我协调,上帝,能做这个单子的,也只有一个理由支撑着:因为我刚进入培训咨询行业需要一家公司实行我的"三维一体"整合方案.机会,很好的机会,很难得的机会!
   后来,咨询方面的问题多了,我就提出来做"三维一体",经过认真仔细的了解,把第一个入手点定位在了人力资源部门,并界定如下工作工作方案:
   第一:完善各职能部门.
   第二:让完善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其功能,同时对正常运转的职能部门和具备框架的职能部门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并严格\有效的监控过程.
   第三: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第四:马上进入招聘流程,从候选人中选择适合的人选进入培训并借助本次招聘建立人才储备体系.
   经过与总经理\代理人力资源部主管的协商并以我的意见为主,从职位分析\职位描述\确定招聘职位及人数,并把人力资源的招聘放在了第一部的工作.
   分析历史招聘情况:这家服务公司以前发布好多次招聘广告,但是从招聘的效果来看,很不尽人意,以前发布广告的方式也是选择了当地的一家商业性报纸,几乎招聘的候选人每次就是四\五个,当时我觉得是不可以想象的事情.具体原因,我觉得只有一条,该合理的不合理,不该合理的乱合理.
   当然,我的工作也就出来了,第一步是设计招聘信息发布的文稿.考虑到本区域连锁人才相对比较缺乏,职业经理层面比较低并且人力资源工作在当地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决定从学习和培养\能力发挥及共同成长三方面做文章解决候选人不足而很难有选择余地的问题.设计文稿:"给时间让你学习\给平台让你发挥\给机会让我们共同发展",这个主要文稿的设计也暗合了企业的文化和发展理念,在第二天,讨论后获一致好评,几乎不动一个字做为广告发布的文稿.
   第三天,招聘广告还在以前选用的报纸媒体发表,从当天反映情况,获得很大的成功,当然界定人力资源招聘的时间是一周也就是初试时间了,当然面试后隔了一天有发布了一次,前后两次的招聘广告的发布粗略算了一下,候选人几乎是以前招聘的50多倍,并且来应聘人员的素质\层面比以前要高的多好的多,当然初试的问题就很简单的解决掉了.事后,总经理的打分是100,哈哈!
    总结了一下成功的因素:
    第一:从学习\培训和共同成长的角度对相对连锁人才的本地市场进行引导,定位准确.
    第二:广告的发布选择了隔天发布,并且发布两次,有效增加了候选人看到招聘信息的机会.
    第三:对公司的服务\应聘职位\招聘人数做了明确的界定.
    第四:避开了写字楼知名度不高而地址难找的问题.
    当然也有不成功的地方:
    因为时间比较短,没有建立晚上的薪酬体系所以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比较麻烦.
    管理体系框架没有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完成.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434941843


作者: loveta    时间: 2006-5-16 10:58
谢谢分享.想知道楼主的3为1体具体是什么意思呢?还有是打算如何建立其薪酬体系呢?谢谢
作者: 寒江雨雪    时间: 2006-5-16 21:15

对人力资源的工作才是刚开始,薪酬体系如果要我做的话,就是几大块的内容

在体系设计里面我都是以模块化运作的


作者: Ericzyr555    时间: 2006-7-8 15:07

没有祥细分析案列


作者: 寒江雨雪    时间: 2006-7-9 14:59
QUOTE:
以下是引用Ericzyr555在2006-7-8 15:07:18的发言:

没有祥细分析案列

兄弟说的很对

只能是把一些主要问题分析然后提出来解决的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