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学习共同体学校管理理论专题谈 [打印本页]

作者: cai_hoo    时间: 2006-5-2 16:50
标题: 学习共同体学校管理理论专题谈
#isubb#
1、校长要为教师、学生的学习服务

学习共同体学校是通过团队学习来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它是一个能够获得情感支持的场所,它是个人成长熔炉,它是成就一个人梦想的地方,这里有好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同甘共苦”(麦考莱、戴维斯语)。学校领导班子的价值定位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在学习共同体学校中,学校的领导班子仍是学校的管理核心,但是管理理念上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它关注的中心不再是规则与控制,而是强调共同领导与民主管理、关注学校共同愿景的建立与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领导负责学习。

学校的领导班子必须为学校的学习负担更多的责任,领导班子基础的工作就是设计教师的学习,为教师、学生的学习服务。要通过安排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调动起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主动地进行团队学习。领导班子还要比普通教师更忠诚于学校的发展愿景,更能深入细致地考虑学校的发展,向何处发展,能通过自己言行、工作习惯等给教师带来有益的影响。领导班子还应该是教师角色,能够帮助教职员工看清楚学校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参与学校的团队学习。能够通过平等对话等形式解决教师在思想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学校领导班子还应该成为校本知识生产者中的重要一员。

校长为教师、学生的学习服务,就是要创设一个让他们在其中学习的环境。

1、鼓励合作。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学习,是学习共同体学校基本的工作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块基石。领导班子必须为教师间的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持。首先,领导班子要与教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校长要不带任何职务权力色彩,真诚地为教师服务,与教师共享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平等地和教师讨论问题,让老师感觉到:“我不是在校长的命令下作工作,而和领导们一起做着有意义的工作。”教师不但有机会,而且能够自觉自愿地与领导交流信息,探讨问题。这一方法,对于改变多数学校里默认的“监督与控制”的管理文化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其次,要为合作提供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支持。在安排课时计划、作息时间及日程安排时,都要为教师的集会创造条件,让老师体验到由于合作而提高工作成果的快乐,  认识清楚团队合作的必要性。第三,对于教师的合作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创建初期,教师合作得不会非常默契,效率低,成果差,要提高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领导班子一定给予教师合作以积极的肯定,鼓励教师坚定信心,在合作中提高教育成果。

    2、提升教育理念。领导班子在工作中,要重视教职员工的思想引领, 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使教师们对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人格的完善”等理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工作上,不依赖于校长的个人宣讲,而要重视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讨论,交流学习及个人反思。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以及教育方法比较等,让老师们努力发现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育思想、行为方式逐渐成熟起来。

    3、促进团队学习。在学习共同体学校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于持续学习、团队学习的强调,让持续学习成为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校长本人首先要成为一名持续的学习者,还要鼓励教师成为持续的学习者,鼓励教师自我分析,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

    学校要千方百计为教师的学习,团队学习创造机会。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和资源,在校内鼓励教师们共同研讨工作计划,讨论教学策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会议,要求将学习的成果和其他教师一起分享。学校还应尽可能地为教师学习提供资金和物质上的帮助。

    4、把分享权力落到实处。“为学习服务”是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学习共同体学校,所有的决策都不是校长一个人或少数几个的所做的。校长要清楚认识到让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实现民主决策的重要意义,它对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学校活力,培养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都会发挥巨大作用。校长要认识到发扬民主作风就是在创设环境,就是在服务。

    实现权力的分享,首先要建立一套分享权力的组织结构,发展一种全体教师共同决策的体系,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够了解决策的全部过程。例如,学校发展计划、教师发展计划、课程设置、培训方案等,都缘自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商讨,教师参与了决策,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样就把学校的目标变成为学校所有人的目标。

    参与学校决策,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并不习惯,这时学校首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例如:主动与教师交流、讨论教学工作、请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理念的确定。校领导要为教师这一新任务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并且让教师逐渐地体验到分享学校权力的快乐。

    学校的领导班子,在学校里应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习团队。在团队学习过程中,不但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内容、时间,每个成员还应该更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动机。在学习中体现学习性、互动性、开创性,能够形成真正的深度交流,实现集体思考,产生出更高层次的有价值的见解。总之,学习共同体学校的领导班子,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角色定位方面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才能做到校长为教师、学生的学习服务。



2、构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学习文化

    英国学者萨尔乔(R.Saljo)在其著作中提到:学习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自我的变化,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发展;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最终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时,真正的学习才算是发生了。在学校文化特质中,学习文化是核心力量。  学习文化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的弥漫于校园的乐学氛围,是能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文化。是指关于学习的一切文化,是整体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涵,包括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学习型态、学习内容、学习制度、学习途径、学习习惯以及经由学习所累积的成果。学习文化亦是一种学习现象,包括无形的学习价值观与有形的学习行为。

构建学校学习文化,创设学习氛围。从物质层面来说,要求学校的一切设备、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都要贯彻“一切为了学习”的理念。做到学校的每一种物质都为学习“说话”,为育人“说话”。

构建学校学习文化,必须制定能保障学校每一个成员学习的规章制度,形成保障和激励每一个成员学习的强有力的机制。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构建学校学习文化的一个抓手,通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和激励教师学习的强有力机制。    构建学校学习文化,要激发学校每一个成员强烈的学习意识,具有爱学、乐学、笃学精神。  学习意识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它是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只有把学习看成是人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看成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才能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的意义是为了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教师只有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构建学校学习文化要引导教师进行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教师的行动学习也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三句话: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行动学习基于的问题往往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和亟待解决的实践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与学校自身的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息息相关,其现实意义重大。

    构建学校学习文化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合作学习。在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内部,不同的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是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等许多方面也可以说尽显个人风采。在合作性的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的工作动机,往往能够相互激励,相互理解,个体间的信息交流频繁,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由此可见,在教师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中,心与心的对话、手拉手的互助,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最终促进了教师的认知、动机和情感在合作学习中的整合和全面发展。合作学习,不是参与者个人智慧的叠加,而是群体智慧的碰撞,这种碰撞会带来参与者原有认识的超越,生成新的观念,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



3、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制度建设



学习共同体学校的管理制度不是文字规定的制度,而是实际运行中的制度。虽然文字规定的制度是显而易见的,但实际运行中的制度却不是易见的、有形的,它存在于共同体中人们的内心与行动中,我们称为“内心规矩”。这种内心规矩的管理是真正起作用的管理。它与人们的行为具有高度一致性;既然真正的组织与人的行为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通过外显的、可观察的组织成员的行为是研究真正组织的必由之路;进入任何一个组织的个体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组织的影响,而形成与组织中其他规律相似的内心规矩和行为;组织存在于诸多个体一致性中,也就是说,这个组织的大多数人都这样做事,这种做事的规矩就是真正制度。

    杜育红先生说:“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最重要的不是一开始就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是要改变过去过于精密的控制,给学校的发展与变动提供一个充足的空间。即学校要想发生真正的变化,在管理上与学校文化建设上必须首先给不确定性以足够的地位与空间,因为任何创新性活动正像进行科学研究一样,都是在未知的领域的探索。因此,如果连不确定性的空间都不存在,学校的持续变革就只能是想象中的口号,根本没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我很赞成将”不确定性”视作正常与必然的观点,也许,先给出空间和时间对向学习共同体转化的过程是绝对重要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学习共同体学校中管理制度的形成首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

    制度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使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它不应该是一种奴役人的异化制度,不是限制人的自由的工具,不是单纯地挤压和收缩主体的自由活动空间,而是人的自由创造所必须的激励机制,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文关怀。制度建设的实质在于通过对学习共同体学校自由秩序的重构,拓展主体的自由空间,解除旧的“知识生产关系”的束缚,充分解放“知识生产力”,同时,整合各种个性化力量,构建各种力量互动的平衡点,以使追求自由和自主的个性力量形成高效率的有机联合,较快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次,在学习共同体学校要逐步形成鼓励学习的激励机制。第一、形成奖励学习,惩罚惰性的利益分配机制。第二、有效公正的知识水平评价制度:分配机制不仅能够反映个体知识的多少,还能反映个体知识的水平。第三、有效的知识迁移扩散制度(如知识从精英向大众的迁移,从组织的任何一个角落向整个组织扩散、不同组织转移的机制)。

    再次,在教学制度方面,要充分认识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选择自由和个性发展自由,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贯彻个性化的要求,在注意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以及作为个体存在的组织的自主性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教学制度,以利于学生的个性优势充分发掘和释放,实现学生文化对教学文化的解放,使培养出的学生个性张扬、特色鲜明。

    第四、建立知识管理新机制。知识管理作为获取、存储、学习、传播、应用、共享知识的一种管理方式,应该说是对当今学校是决定命运的一种管理。  知识管理的意义非常深远,是继工业时代的泰勒管理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管理上的新革命。

  知识管理建置模式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主要是把“个人知识变为组织知识”的基础,第二阶段主要的目的则在将“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也是希望能启动 “知识螺旋”,并打造学习型组织,第三阶段则是为学习共同体注入知识的活水——“建造创新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我们深信这样的知识管理机制能对学校建构知识管理有所帮助。首先,能为教职员工建立敏慧的知识平台;其次,能把知识管理变成日常作业,将知识流程融入日常的工作流程中;再次,也是非常重要的是让所有的人认同知识管理,投入知识管理,把知识管理变成工作习惯。当然最终目是建立校本知识的储存和分享的机制,建立知识创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学校。

    彼得·杜拉克(PeterEDruker)曾表示下一个社会是知识社会,未来组织都将充满着知识工作者。而知识工作者犹如游牧民族般地逐水草而居,热爱工作但不一定热爱组织,哪里有知识可以追逐,哪里可享受成就感,就往哪里走。未来的人是独立而有个性的,所以他又说:“管理之道不在管人,而在管理知识。”

    第五、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制度建设,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利益共同体,一个必要特征就是要有共同愿景。它不是一个想法,而是在人们心中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共同愿景是对教职员工的一种利益吸引,也是对员工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通过对实现共同愿景的努力,教职员工精神文化逐步形成,概括、总结、提炼出的精神力量得到确立,它是校园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学校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围绕这个愿景,培养学校全体人员所共有的价值观体系。学校共有价值观的形成,是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所倡导的价值标准的认同过程。共同愿景和共同的价值观使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言行与学校行为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使教职员工凝聚成一个整体,并在工作中遵守学校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为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愿景而努力。





4、学习共同体学校的人际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是学校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凝结,是教师心理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存在于教育与管理等交往的双方之中。在学校成员思想互助和行为互助的过程中,由于相互了解和帮助,进而使双方形成了某些情感,如干群情感、同事情感、师生情感、同学情感等。正是人与人之间种种互动行为,把师生员工相互联结起来,形成班级、教研组室等不同团队,形成学校的“小社会”。也正是人与人之间帮助、模仿、协作、竞争等不同的行为互动使校园生活丰富多采,形成了诸多的学校人际关系。

    校内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师与学校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即上下级关系:二是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同事关系;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即师生关系。   

  一、共同学习,共同管理——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

    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是教育工作者,同属于一个团队,因此在工作目标和方向上更具有趋同性,即一切为了本校学生的发展、为了本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往,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主要停留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一层面上,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各自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不同的,作为学校整体精神的引领者和学校一切事务的管理者,学校领导主要负责全校各种大小事务的管理,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主要承担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是被管理者。学校管理模式强调秩序与控制,在组织上遵循韦伯式理性的科层组织结构,是垂直的,自上而下的结构,教师从心理上就认为校长是至高无上的,下面是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然后才是教师。

    学习共同体的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改变,校长只是团队中的—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行政官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管理者管理”的模式正在改变。学校领导者善于倾听,信任一起工作的同事,不惧怕民主政策。教师和校长共同学习,共同决策,形成—种新型的关系,在新的管理方式下,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学习+激励”的人文管理有效地调动教师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环境,使教师充分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充满温馨的大家庭,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良好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在这个大家庭里,人人都是主人,同时人人也都要为她尽义务。

  二、同行相亲,同行相助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在以往的工作中,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独立解决活动中时刻变化的各种问题的,本班教师与其他班教师之间的活动相对来说是彼此独立的,教师的课堂是“自给自足”的,教师的这种“专业个人主义”的特征,使教师已经习惯了“自给自足”的工作生活模式,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离,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意识、愿望,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与他人分享的合作意识不强。

    在学习共同体学校里,教师的这种观念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可以说,没有一项工作可以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合”,即合作、合一,即联合、融合、整合。合是时代精神的精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共处”“学会交流”,团队精神、沟通能力,都无—例外地重视“合”。成功取决于:力量,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外界的力量是无限的。光靠自己的微弱力量难以成功,更难以大成。今天,我们强调个性、自助、自我,更强调合作、团队。事实上,教师们愈能一起工作和学习,效率愈高。“孤立”的工作状态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大部分教师发现最初一起工作感到笨拙和不舒服,需要创造和培养出—种亲密的人际关系,或者是,亲如家人的关系。当教师们开始合作时,彼此之间便能发展出一种很特别的关系,他们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和工作效率提高了。相互信任,相互补台,每个人都是对方前进的助力。

  三、共同成长,体验成功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当学校的管理发生了变化,不仅校长必须倾听教师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教师也会自主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有当校长真正去倾听员工的声音,让彼此之间有深度的交流,才能建立真诚的关系,真正的协作才能产生。更进一步说,只有当教师和校长的关系变化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才会发生实质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单位的,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往往无视学生发展的差异,一律按照统一的教育格调施教,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被人为地分裂开来。

    在当今社会,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日益为人们掌握和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使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庭电脑上接受优秀教师的教育和辅导,也可通过网络随时查阅各国各地的电子图书馆的有关资料等等,享受信息社会带来的快捷和方便。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独占知识的状况已不复存在,教学权威的地位日益受到威胁。

    课程的综合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教师由学科教学中的“我说你听”变为活动中的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倡导了几十年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得到较好的体现,打破了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的惯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组织好群体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师生在民主、和谐、平等的群体关系中亦师亦生亦友,这种亲密的、充满爱的、极富人情味的、以人为本的伙伴关系,使学习过程变成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使知识构建过程成了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过程。教师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完全平等的位置上,与每个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切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1世纪的组织应该是如生物体般有机的,而不再是机械性的。杜拉克也说过:知识是有机的。人类是具有爱心的、体贴的一种生物,就像小孩子,他们在快乐的时候是最有创造性的。所以管理的挑战,是怎样创造这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架构,使员工们都能够喜欢他们的工作。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有开放、和谐的组织气氛的学校。在学习共同体学校的人本管理下,学校教职员工互相关心、支持、对学校目标一致认同、有敬业精神并且从工作中体会到身心的自由;学校校长平易近人、控制欲不强、关心人、注重教育工作质量、身先士卒:学校有浓厚的学术气氛、人际宽松、和谐。这样的管理策略使教师在为学校的发展方面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在学校激励性的氛围中得到提升,教师们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保证学生的成功。充满活力的师生共同学习的组织,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份子,而且整个学校包括教师、家长、学生都在这个共同体中一起学习。



5、学习共同体学校中的参与、对话、交流

    大家都知道,空气流动形成了风,导体中带电粒子的移动形成了电流,有了参与、对话、交流的方式,学习共同体学校就犹如拥有了源头活水,因而我们可以把参与、对话、交流的方式称为学习共同体学校学习的一种媒介。在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建构中,有效的媒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有效学习的血脉”。在研究中,我们意识到,对媒介关注的不足,是导致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常见因素,它会使学习设定的使命、质量、价值和目标等被束之高阁,封存在案头上,尘封在书架里。学校成员依旧穿新鞋,走老路,依旧是“乖巧”的改革者,学校的持续发展的进程也会停滞不前。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参与、对话、交流的媒介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校。

    在学习共同体学校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而不是个人。在一般的中小学校中,从宏观上可以将团队分成教师团队(教师之间按自然状况、专业技能、研究专题等形成的团队),特殊团队(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团队。

    l、教师团队

    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本质特征是增强组织的学习力,教师是学习共同体学校的主力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培养教师的学习意识,增强教师的学习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组织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个体学习的简单总和,它强调共同体学校中教师个体学习相互间必须有整体上的协同作用,即:团队学习的交互性特征和共同输出性特征。团队成员的交互作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需要参与、对话、交流的媒介作为支撑,形成沟通、合作、分享的机制,使每个成员的学习效果得以强化,使学习的成果得以共同输出,久而久之,就会改变组织大多数人的心智模式,增强组织学习的动力、能力和毅力。因此,在快速持续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学校发展必须要增强组织学习力,要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团队成员的参与、对话、交流,智力激励和集体实践,达成教师团队对从事工作的创新性认识。

    2、教师与学生组成的特殊团队

    教师与学生组成的特殊团队是学习共同体学校中特有的团队,此团队的学习就始于参与、对话与交流。靠这一媒介的支撑,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调整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快速学习的技巧,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还可以在这一特殊团队的学习中,感应着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伙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实践中,师生团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伴随着师生工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教育,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创造了师生集体备课,师生、生生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互通等方式,但不管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参与、对话、交流的媒介,它使师生团队的学习充满了生命与活力。

    3、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团队

    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建设中,管理者致力于打造一个思想共同体,倡导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建新课程文化,共建校园文化,形成学校队共同价值取向;倡导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互动关系,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是学生的发展在群体的学习文化中不断持续、不断提升、不断和谐。这就需要管理者发挥自身设计师、仆人、教师的角色作用,搭建一个管理的平台,一个自主管理的平台,把学习和工作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教师自觉的参与到共同体学校队建设中。只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参与, “愿景”才能成为动力。教师才能够愿意为学生的发展负责,愿意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尽责,才能够在遇到新问题时主动学习,主动交流,去寻求同伴的互助,当现实中寻找不到所求的知识和技能时,他们才能有热情勇于实践,去创造出新的知识,实践出新的技能。

      媒介是理论转化成实践的流动载体,方法凝结是理论的操作化,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它们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实践者更多看重操作,在了解了一件事的基本含义和价值后,他更关心怎样做,这对实践者至关重要。在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构建中,参与、对话、交流就是重要的媒介、途径和方法,它使学习共同体学校的管理始于有形,而终于无形。

    一直以来,构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进程中,学校管理者一直都在借助参与、对话、交流这一媒介,但是受传统学校管理方式的制约,这一媒介大多数被认为是开展活动的手段,而没有从管理的层面加以解读。管理可以从活动开始,但不能止于活动。参与、对话、交流也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参与、对话、交流,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呢?

    1、有效参与的策略

    形式上的参与只能称作参加,而学习共同体学校中的参与应该是有效的参与,我们可以考虑几个因素。

    首先,我们参与的目的是什么。当学校形成了推动其实现质量、价值及目标具体计划时,就已经向全体成员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这些应该是优先考虑的领域,这些是值得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学校的优先关注策略可以成为全体成员行动的指针,重要的是全体成员是否愿意真正的参与到其中呢?   

其次,我们的参与能否解决问题。例如: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制定的目标存在的差异是什么?缩小这些差异的具体计划是什么?我们能否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对于不成功的学生,学校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其实这种研究运用了建设性思维的方法,也是改进成员传统思维方式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对现状的不断质询以及寻求更有效的达成组织目标的途径,驱动着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发展,有利于保持创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驱动性的问题必须有利于提高全体成员的成就感,使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工作领域的领导者,人人做事并取得成果。

第三,我们的参与能否得到支持,中国有句古训“身教胜于言教”,拉尔夫.爱默生所说的“行动远比说更有力量,我听不见你在说什么”表达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意见。如果教师鼓励学生成长为一个终生学习者,而自己却显现不出参与的热情,如果校长极力表达对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意愿而实行传统的科层管理,如果管理者倡导革新却漠视那些探索创新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师,势必会导致人们的退缩和观望。只有教师身先士卒,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偶像,只有校长让教师参与决策,教师才能更主动地工作,只有管理者敢于承担失败的风险,教师才能将将失败当作成功之母,睿智地抓住成功的机遇,才能将学习持续地开展下去。参与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四,我们能否创设参与的氛围。尽管我们强调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学习应该是学习工作一体化的历程,然而面对教师超负荷的琐事日程表,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参与学习,来解决与变革相关的问题还是十分重要的。面对教师单打一的工作学习历程,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成为创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尽管学校组织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学习培训等活动,如果让教师、学生真正有效的参与,学校还要为他们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为学校的发展留有足够的探索空间。

    2、深度交流的策略

    学习共同体学校中的参与、对话、交流应该是一种深度交流的策略。深度交流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其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它是学习共同体学校持续变革的动力,是组织学习、快速学习、终身学习的阶梯,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建构“前无古人”,没有任何借鉴,大家都在荒芜中探索不可预知的前途,没有深度交流,组织成员就会发现,学习实践十分地困难,没有深度交流,大家的付出的努力和成果将毫无意义。其次,深度交流代表一种尝试,这种尝试把原先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带入我们观察的视野,是一种转变学校文化的重要策略。第三,学习共同体学校非常重视学校管理过程的知识化,重视知识的分享与使用,知识是流动的认识过程,深度交流能够促进知识的共享、交流、创造、学习与增值。

当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成员参与到深度交流中,他们就会以挑剔的眼光去观察学校的运作和他们自身的行为,寻找在他们认可的价值与自己日常工作行为之间的差异,他们会分析和描述自己所持的假设,力图去发现造成这种假设的缘由,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假设。他们认识到如果他们不想做常青藤已枯萎的叶子,不去消极被动地因循守旧,自己就必须去寻求共同的“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世界”。



6、团队学习——学科教研活动

      在学习共同体学校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团队学习是一种组织学习文化,是通过团队中成员之间的对话、交流、交往,智力激励和集体实践,达成各成员对所从事工作的创新性认识。抓好团队学习是构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基础工作,而学科教研组活动是团队学习的基本形式之一。

    一、把学科教研活动转变为团队学习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有固定的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活动时间,但是学校对这种活动的管理仍然处在传统学习观指导下,没有提高到组织学习的理论上去认识,所以,学科教研活动多数流于形式。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学科教研活动应该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教师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团队学习,是一个合作性的学习过程。当学科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时候,不仅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团队学习,可以让每个成员展开想法、自由交流,发现远比个人深入的见解,从而克服有碍学习的各种障碍。

    二、如何开展这种团队学习:

    1、选好教研组长

    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团队学习的领头人,是关键人物,关系到教研活动成为学习活动的可持续性,教研组长应该是业务精湛的专家。在本学科领域是该校的“领军人物”。教研组长要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教师的老师,要和教师共同成长;教研组长应该是痴心课改的先锋,要成为终生学习的楷模。教研组长应该把学习看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永不停息地学习;教研组长应该是共享合作的赢家。

2、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校建立起一种开放合作、民主发展的校园教研文化。

只有宽松、民主的教研气氛才会让每个人都说出自己心中的思考,并在对话、交流中碰撞,产生新的思考,而这种气氛的形成的基础必须是互相尊重,领导要起带头作用,并要指定专门的时间、地点,如,教研组内可以设立“教研日”,为教师们交流搭建平台。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交流、反思教学情况,思考、研讨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磨课活动”、“同上一节课活动”,“录像课活动”、“课堂点击课活动”,进行“问题式评课”,融集备、上课、评课为一体,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与骨干教师对话、教育沙龙等,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学科教研活动还是开放的,如在跨学科的交流上,建立了互动平台制度”,打破学科界限,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专题研讨,以开阔教师专业视野。

    3、抓好“基于问题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让学科教研活动具有吸引力,那就必须让教师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并在教研活动中解决问题,把教研活动变成问题研究的过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教研活动就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学科教研活动就是增强组织的学习力,所有的教师在工作中对于学校的实际问题都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经历,这样,在学科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会充满热情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改善心智模式,凝聚了共识,同时增强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把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4、变革评价方式,激发教师的热情。要想让校本教研保持持久的热情,管理者对于教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行为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对教师评价系统的建立.我们相信每个教师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心追求,在肯定中鼓励,在鼓励中不断肯定.通过家长、教师会面制,教师与家长真诚的交流,使家长、学生、领导对教师的评价是促进教师的发展,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好与坏的定论,肯定教师的成绩,指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使教师时时处于目标明确阶段。这种积极评价方式会不断强化教师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的动机和教育行为,提升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干劲。

    另外我们觉得需要是教师参与学习、参与校本教研的原动力。要让教师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我们就要抓住从满足教师的需要出发,让教师去当主角,让教师感受、体验成功的欢乐.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充分的信任,让教师有充分的学习和展现自身的舞台和机会,就能使每个教师自觉地学习,就能使每个教师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角。如,轮流让教研组担当活动的主角,将自己特色教研展示给其他组,形式不限,各组在交流中既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增强了各组交流。

    5、提倡个性飞扬

    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学科教研活动不单只是学科教研组教师之间的学习,也是跨学科的学习,也包含了师生共同学习,师生间的学习活动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的交流,再有就是学科的特色活动,这些特色活动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团队学习.例如:宣庆中学在“把教研活动转变为团队学习”的研究中,教研组的特色活动使全校师生进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语文组开展了“星级作业”活动、“草堂文学社”活动、“班班有诗声”活动、“查字典竞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英语组开展了“庆十一英语短文比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沙龙”等活动;数学组开展了“宣庆杯数学竞赛活动”,政治组的“时事大家谈”活动,历史组的“历史故事会”活动,音乐组的“三独比赛”和“班班有歌声”活动等等,各学科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地整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反思中,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都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原本是学生讨厌的教师却成了“最受欢迎的教师”,一批教师在探索课改的思路、努力形成教学特色,学校以科研室牵头的课题网络小组一个个形成,学生对这些活动的激情更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学习共同体学校的学科教研活动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当教师加入到学科这个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时,他们成为第一学习者、持续学习者和更有成效的教师。教师的这一角色的转变导致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者: happykzj    时间: 2009-6-26 17:18

已经学习了

谢谢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