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是一个充斥着自大狂和江湖骗子的行业,他们的屁股还在流着鲜血,却告诉别人我可以给你治痔疮。
一、本土咨询公司的诞生
“在这个充斥着自大狂和江湖骗子的行业中,他是一个真正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这是美国《经济学家》杂志对“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评价。而恰恰是这句话的前半部分,笔者认为,放在中国管理咨询业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下面,就让我们从一个咨询公司的诞生开始,来感受中国咨询公司那一套标准的咨询行为:
中国之所以有那么多管理咨询公司,或者说有那么多人加入到创办管理咨询公司的队伍中来,一方面是因为咨询行业进入门槛低,有个10万、8万就可以开家咨询公司。咨询公司的注册费用在上海是最低的,你只要请个中介公司,提供两个身份证、交1000多块钱,就可以注册一家注册资金10万甚至50万的咨询公司。两周之后,从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到公章、法人代表章甚至私营企业协会会员证,什么手续对方都会替你办好。剩下的就是租个办公楼(商住两用的也可以),买两台电脑、安门电话,公司就可以开张了。而另一方面呢,咨询行业利润看上去又很高。所谓骑着自行车进去,如果能说服老板,那你就能开辆小车出来。投入低、回报大,大家自然趋之若骛。
更重要的是,管理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他看上去很容易入门也很容易掌握。稍微看了两本管理学教材,就会感觉自己成为管理专家了。甚至一点管理学理论基础都没有的人,也都可以告诉你应该怎么管理,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一套管理理论。所以,我们也就看到了满街的管理学书籍,这边是什么“轻松管理”,那边是什么“管理秘籍”;一会向“唐僧或者宋江学管理”,一会向“西点军校学管理”,让大家以为管理就是这么简单。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老婆教我怎么管理》,其缘由是当时笔者接受一个企业家朋友的邀请,帮他管理在上海的一家外贸公司。由于是一家小公司,所以朋友让我的夫人担任这家公司的出纳,说这样他更放心。我年轻的夫人也就刚大专毕业,然后在一家公司做了一年的文秘。就这样的背景,却天天告诉我,应该这样管、应该那样管,总认为我是不懂管理,是在胡乱管理。可见,任何一个有点知识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懂管理;任何一个在企业工作的“知识分子”,都能告诉你这个企业应该怎么管理。
可这些“管理专家”们又往往不能(或者“一旦不能”)在自己服务的企业中实践他们的“管理理想”,剩下的出路可能就是开办管理咨询公司了。比如,我们看到,一些MBA毕业了,找不到工作,于是几个人在一起,几杯老酒下肚,大叫一声“老子不跟人打工”了,开始做管理咨询。我们又看到,一些职业经理人在企业里,抱负得不到施展,总认为老板不懂管理而自己满腹经纶却难展雄才,再一想自己一个月写几个报告才挣万儿八千,而做咨询写份报告挣的就是三五十万,于是拉起“经理派”的大旗开始做咨询。大学教授们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认为管理咨询就是自己的世袭领地,理论本来就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嘛,更何况手下还有一大帮廉价的研究生可以使用。最终,我们看到,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无论大知识分子、小知识分子,还是真知识分子、假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或准备投入到管理咨询的革命洪流中去。
咨询公司开起来了,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接单,或者说怎么营销的问题。这些知识分子往往都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更觉得既然要给别人当老师,那总得有点架子,还是等客户主动上门比较好。而他们也了解到,中国的企业有了咨询需求以后,往往都是上网寻找咨询公司。于是,笔者发现本土的咨询公司营销模式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依靠网络。要靠网络营销,除了做一个唬人的或者说吸引人的网站外,更关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网站的点击率或者关注度了——因为客户往往是依靠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寻找咨询公司,所以国内的咨询公司就纷纷在怎么提高自己在“管理咨询”、“咨询公司”、“战略咨询”这些搜索关键词的排名上猛下功夫。
一个办法是参加“竞价排名”。这是百度推出的业务,也就是说谁出的钱高,谁就可以在搜索结果中排到前面。由于中国的咨询公司都把网络视为自己谋生的法宝,于是在相关关键词的排名上打得火热,也将价格炒得火热。在笔者写作本章的时候,在百度上“管理咨询”这个关键词的竞价排名已经有54家咨询公司参加,排第一位的竞价已经达到9.88元/次。也就是说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管理咨询”以后,点击排第一位的那家咨询公司,每点一次对方将向百度付出9.88元(奇怪的是,没有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在这里做排名。这意味着,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管理咨询”,就是翻了5个页面,你还找不到一家国外咨询公司)。而如果这些咨询公司希望一直出现在“管理咨询”这个搜索关键词的右侧页面的话(这在百度被称为火爆词),比如要想排名前三位,那报价已经达到33600元/年。
还有一个办法是进行“网络优化”。这主要是针对Google搜索引擎。Google做法比较公道,比如他直接在右侧写明是“赞助商链接”,但价钱是一点也不含糊,点一次要3美元呢。而在左侧的排名中,他并不收费,仍然是按照我们大家心中的那个搜索原则——什么样的网页关注度最高就应该排到最前面。不过这样一来,就给很多IT公司带来了生意,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国内咨询公司做网络优化,以提高这些公司的网站在Google的搜索排名。所以,如果读者有心的话,每天在Google上搜索“管理咨询”,就会发现他的左侧排名总是不一样。这并不是哪家咨询公司的关注度提高的结果,仅仅是咨询公司的网络支持们在网站上进一步优化的结果。
二、本土咨询公司的包装
竞价排名做了,网站优化好了,客户找上门了,关键就是要靠包装了。根据笔者跟各种各样的本土咨询公司打交道的经验,笔者把他们的这种包装归结为“两夸两虚”,即:夸大公司形象,夸大公司业绩;虚拟组织结构,虚拟公司团队。具体说来:
第一、夸大公司形象
打开任何一家公司的网站,我们都会看到,在“公司介绍”中充斥着的是各种各样的形容词。你是“国内首批成立的著名管理咨询公司”,我就是“中国TOP10金牌管理咨询公司”;你是“战略研究第一”,我就是“管理提升领先”;你是“最具实力”,我就是“最具规模”;您是“顶尖”,我就是“一流”,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反正首先客户是被迷住了,都是专家,都很专业,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都是国内和国际相交融,到底该找谁?其次,那些咨询行业研究者、关心者们也迷糊了,中国的咨询行业看来是一派繁荣,到处都是中国麦肯锡,甚至比麦肯锡还麦肯锡,因为他们个个“扎根本土又注重实战”、“立足中国又接轨国际”。说到这里,远卓曾经画过这样一张图(图10.1暂缺),笔者至少看见过三家本土咨询公司引用这张图。他们只是把这里的远卓替换为自己公司的名字,然后就放在公司宣传资料、项目建议书中广为宣传。中国的咨询公司们很多时候是很懒的,抄袭就是其中很大的一个毛病,笔者在后面还将不断提到。
第二、夸大公司业绩
既然在“公司介绍”中无法比较孰优孰劣,那看来只能依靠比较这些公司的咨询业绩或者说成功案例了。可在这里,充斥着更多的夸张成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手法,笔者把它总结为以下三招:
1.化私为公,也就是把个人过去的咨询业绩说成是现在公司的成功案例。这在国内的中小咨询公司,特别是新创咨询公司中非常普遍。正如笔者前面所言,国内咨询公司分分合合非常流行,那对于从老的咨询公司出来的那些人新创立的咨询公司,没有案例怎么办呢?把自己过去主持过、参与过甚至只是了解过的一些案例都作为现在这家新咨询公司的案例。有的职业经理人新创的咨询公司则把自己所服务过的企业就作为自己的咨询案例了。所以,如果我们看国内咨询公司的网站的话,每家公司都是业绩卓著,都至少有十几个典型案例(对了,这又是一招。即只讲是典型案例或者部分案例,以让客户感觉还有很多成功案例没列在上面。但事实上,把这个公司所有人以前做过咨询的、上过班的企业都加上,它也就只能列出这么几个“典型案例”了)。
如果说只是在宣传中列出这些企业的名字还让我们可以接受的话,笔者曾经看过上海一家从罗兰贝格出来的人新办的咨询公司(比如叫S公司),在给客户提交的100页项目建议书中,在案例介绍部分,整整用了30页介绍他们给某进出口公司做的咨询案例,详细介绍了他们从战略到组织到财务、流程、人力资源方面的诸多建议,通篇都是S公司当时怎么分析、S公司当时怎么建议。事实上,这个案例根本就是罗兰贝格做的,笔者也相信这家公司的创办人当年曾经参与了这个咨询项目,但如果把那个报告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只是把“罗兰贝格建议”替换为“S公司建议”,并作为自己的咨询案例放在给客户的项目建议书就显得有那么一点不地道了。
2.小中见大,也就是把小项目夸张成大项目。我们在本土咨询公司的网站上,能够看到很多公司都给什么中国电信、联想集团、大唐电信、五矿集团等做过咨询。事实上,他们可能只是给这些集团下面的一些子公司做过咨询,于是就成了他们给集团做过咨询了;他们可能只是给这些集团做过人力资源里面的一个模块,比如任职资格之类,于是又成了他们给这些集团做过人力资源甚至是整体咨询了;有的甚至只是给这些集团(或者给集团的子公司、孙公司)做过一些培训,比如什么职业礼仪之类,可在网站上,这些集团又“不幸”地成为了他们的咨询客户。“小中见大”是很常见的一种夸大手法,不过笔者还见过另外一种业绩宣传,就是“把大化小”。也就是说,我给某个集团做过咨询了,这个集团下面有四家子公司,那也就等于我一共为五家企业做过咨询了,于是在公司的客户名录里一下就多出了五家公司。
3.无中生有。最恶劣的就应该算是这种情况了,其具体表现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把根本没做过的项目说成做过的项目。这里又分胆子小和胆子大的两种。胆子小的就是不列出客户名称,只说自己为“中国某某领先食品企业”、“中国某某化工上市公司”做过咨询,美其名曰是“替客户保密”,可他自己清楚,中国的食品企业、化工上市公司这么多,客户是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有没有为他们做过咨询的。不过,客户是越来越聪明了,他们往往会要求咨询公司提供他们曾经服务过的企业名单和联系方式,以便核实。这里就会有更为大胆的了。笔者曾经碰到过这种情况,有家咨询公司在给某潜在客户提交的项目建议书中明确列出了他们服务过的几家“成功企业”,可客户打电话过去一问,对方的答复是“这家咨询公司只是过来谈过一下项目,项目最后根本没谈成”。中国的咨询公司竟然胆大如此,中国的咨询行业竟然混乱如此,真让人不得不叹。
无中生有的第二种情况就是,把明明不成功的项目说成是成功的项目。这一点实在是举不胜举,上各家公司的网站上一看,充斥着的都是成功项目,甚至有客户领导的签名,有客户企业的公章为证,由不得你不信。可真的都是成功项目吗?真是如此,可我们怎么在网上看到那么多的咨询黑幕、在企业听到那么多的对咨询公司的抱怨,在现实生活中看到那么多的咨询公司惨淡经营甚至关门大吉呢?
第三、虚拟组织结构
明明就五、六十平米的办公场所,可打开公司的宣传资料一看,既有什么战略咨询部、投资银行部、业务发展部,还有什么行政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客户服务部,总之七大部八大室一大堆;明明就五、六个人,可对外宣传说公司有电力行业研究中心、食品行业研究中心、金融行业研究中心,或者企业战略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所、组织结构研究所,最后还不忘学国际咨询公司设个知识中心,进行知识管理。明明就这么一个小公司,结果又是杭州办事处、长沙办事处,给人感觉就好象是一个咨询集团。
笔者经常研究国内各家咨询公司的网站,见过最有意思的事情,是有两家咨询公司,一在湖南、一在湖北,从他们的公司简介看,八杆子也打不着。不知道谁先做了这样一张组织结构图(图10.2暂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机构是虚拟的。就是这样一张图,另一家为了省事,也直接把它放在网上作为自己的组织结构图,图形是一点不变,连那几个虚框都是一模一样,只不过把那里的“某某”换成了自己公司的名字,然后把“武汉”和“长沙”这两个地名调换了一下而已。笔者最近上他们的网站去看,这两幅图是换掉了,不过两家公司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和经营使命仍是一模一样。所以,国内的咨询公司有的时候真是很懒,如果有心人仔细上网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他们很多地方相互模仿甚至是明目张胆的抄袭。比如,别人搞客户企业董事长评价,那我也搞;别人搞项目经理、咨询顾问感言,那我也搞,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第四、虚拟公司团队
这一点在咨询公司里,恐怕是公开的秘密了。对外号称上百人的咨询团队,其实公司可能也就一二十个专职的顾问;请出一大串教授、大师作为顾问的,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些人只是顾而不问,甚至他们都早已经忘了自己是这家咨询公司的顾问。笔者曾经看见过一家咨询公司,宣传资料上详细列出了公司十几个咨询师的名字和简历,客户这下肯定以为是真的了吧,其实这里很多都是老板的朋友、同学、学生甚至以前曾经在这里上过班的,整个公司现在就他一个光杆司令。笔者也曾经看到一位著名教授,在几家咨询公司的网站上被列为首席专家或者首席顾问,这下笔者就纳闷了,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如果说前面的虚拟是在量上做文章的话,那还有一种虚拟就是在质上吹嘘了。你说你是管理名家,我就吹我是管理大师;你说你在战略领域有深厚造诣,我就讲我在人力资源领域有极高感悟。笔者见过最厉害的是一家咨询公司的“总裁”,在网站上标榜自己“被行业人士评为中国最有希望的管理大师”。包政是笔者非常佩服的一个咨询专家,我觉得他当年写在和君论坛的一段话放在这里倒是很合适:“经常有人自称或称谓他人‘大师’,前些日子我妻子说某某某也成为大师了,她很郁闷,为我找了个头衔‘一代宗师’。我说本人从小就招人怨,不是被人追着打,就是被人诅咒。久之,希望他人‘不要把我当人看’,大师就是骗子,一代宗师就是‘一袋狗屎’。”
可见,中国的咨询公司虽然最瞧不起策划公司,最不愿意别人把他当成策划公司。可事实上,他们在自我宣传的时候,仍然没有摆脱中国策划业固有的假、大、空、浮,可谓“唾沫与高帽齐飞,假专家共假案例一色”。不过,中国企业的咨询需求是巨大的、现实的和不断增长的,而很多企业都不具有这样一双“慧眼”,可以把这样一个咨询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他们有的靠朋友介绍,有的被别人一通胡侃,有的虽然也搞招投标、但面对着差不多的项目建议书、看上去都很豪华的“专家团队”,最后也就糊里糊涂但却真真实实地请中国的本土咨询公司开始做咨询了。可咨询的效果又如何呢? (摘自作者专著<打败"麦肯锡">第十章,剩余部分请参见发表于论坛的中国管理咨询业黑幕之二、之三。欲直接了解作者更多文章,可参见王瑶管理咨询工作室网站http://11zixun.anyp.cn)
请继续说下去!
个人认为,随着市场的规范化,这些南郭先生是混不下去的。
客户也并不都是水鱼
[em05]中国的经济法制法规
露洞还真不少
哎.是乱啊.这篇文章揭露得好!
其实这也叫“包装”,不过非常佩服朋友的文章,真是好文章,一语中的,给那些以包装为借口的人一碗凉水好好清醒清醒。
说了该说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
[em05]
看咱中国的许多行业,有几个起步时水不是混的、利不是暴的
嘿!出水才看两泥
以后会对咨询公司有些抵抗能力能去选真正好的
不知道是先有要买的人,还是先有要卖的人.但是,出现今天的情况,肯定是有人愿意买,有人就卖.
许多企业本身就不注重培训质量,而是片面的相信"假\大\空"的宣传.
呵呵,楼主对咨询业真是了解啊,
17楼的话也很有道理,
不过终归消费者是理性的,咨询业也会渐渐成熟和规范起来;
至于16楼,新人嘛,空杯心态,主动学习,塌实工作,勤于思考~~!
认可楼主见解,不过刚开始时鱼目混杂,再所难免
期待之二
好文章!精彩!
骂的有的人都恨的牙痒痒的了!
继续骂,支持!
目前的环境就是这样!都知道也还是会去做,没办法!
这种咨询公司真是害人。
就让市场去优胜劣汰吧,经过市场的洗礼,那些不行的,沽名钓誉的,假包装的,没有实力的--------
通通都会垮的!
中国的经济法制法规
露洞还真不少
文章中还没有提到顾问公司在实施的骗术,本人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1. 注意一定要一大笔首期款项;最好40%,这样客户不满意,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
2.将客户的人力资源总监或其他副总经理等,绑到一条船上,使这个项目变成他的政绩,这样他不敢说项目的坏话;
3.项目范围或递交成果的描述要模糊,或者说设定陷阱:大标题是职位等级系统,细则则说明顾问公司只是负责3个职位群(实际上是人力资源部、财务部门等几个岗位而已),其余顾问公司会提供模板、和指导。(切记,“模板”以及“指导”是最常用的骗术)
权作抛砖引玉吧。
[em05][em05][em05]楼主是咨询师吗?或者出任过咨询公司的老总?
是哪家公司?说出来听听,有这个胆子吗?
我原来的公司就有这样的痕迹。。。接触的这样的公司也多,有挂咨询招牌却只做培训的、有的高举国家部门、高校招牌的、有策划包装的~~`
但现在的企业甄别和防范意识增强了!何况有楼主这样的人在~~
大浪淘沙,市场法则。
我们现在做项目每月只回京两三天,踏踏实实的在企业里与企业一起探讨解决问题,这样虽然人力
投入过大,但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这个企业的老总居然给我们公司介绍客户了 哈哈
让哪些不做实事的骗子公司早点倒闭吧!
赞一下!
首先很认同作者的看法.
世道是如此,其中之公司无法避免,只能把它当作一种通用的手段了,乱世出英雄嘛,希望大家都能有楼主的眼光先.
人才方面,到处都是假大空,出国掏钱买的假文凭,蒙蔽住的双眼,包装工程,摇身一变,就业者也是真假难辨.
是真是假,让时间来判断.
目前的客户也不是那么好糊弄了。所以沉淀下来的,应该都是有些东西的。
楼主这个截选自王遥的新书<打败麦肯锡>,感兴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我正在读.
好文章,我们公司就是这样的公司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我目前工作之余应邀兼做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顾问,因为自己就是hr出身,所以对实务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做得也很用心。
其实,企业从别的公司找个兼职顾问也不错,只要对方的实力符合公司的现状就可以。
认可咨询业的混乱,但,中国哪个行业是真正规范的呢?精明的客户总会有办法找打有实力的咨询公司。比如,我们总是会提供我们成功服务过的客户名单,包括联系人,电话,做的什么项目,进展到什么程度等,客户可以自己打电话去问去考察,企业发展到可以拿个几十万出来请咨询公司,老板也不会是傻瓜阿
咨询业同仁需要时常反省自身价值何在
說得真是一針見血﹗精僻﹗
我也一直想開一個咨詢公司﹐想想自己力量薄弱﹐經驗尚淺﹐資金不夠。
也曾想找些上面的法子來搞。汗顏。。。。。。。
个人认为,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咨询行业的正规化是需要从这些咨询公司中提炼出来的。它是社会的必然产物。
我觉得这算是中国目前咨询业的一个现状,但是正是由于中国咨询业刚刚发展起来,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幼稚到成熟的阶段,所有的咨询公司都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只有真正专业的,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公司才会笑到最后。
所以说,货真价实的公司继续专业下去,市场会给予回报的(长远来看)。冒牌公司也别太得益,早晚会被淘汰,夹着尾巴逃出市场的。
客观的来看,混乱是必经的阶段,我还是相信,随着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的竞争加入,国内咨询市场会日趋规范和成熟。
其实,我觉得着不能全怪咨询市场的鱼龙混珠,因为很多企业都在赶潮流,跟风——赶咨询培训的潮流,为咨询而咨询,为培训而培训,做表面文章。并没有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这才给很多不规范的公司制造可趁之机,所以,我认为,努力应该是多方面的。
但是,我们还是把这些问题交给自由竞争的市场吧,至少,我认为,“好苹果会驱逐坏苹果的”
我自己也是搞咨询的,任何行业在建立初期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必然要经过市场的洗礼,你也没有必要冒充鲁迅,
同意楼主的观点,这确是中国咨询业的现状。
但目前,所有行业中,有几个能做到诚信经营?咨询业,策划业,包括传统行业,统统是无商不奸啊。
在商言商,商场有着自身的规则,企业既要适应社会环境,也要讲求良心。人间自有正义在!当然,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们的梦想就是组建中国真正有实力的管理咨询团队
其实真金不怕火炼,咱還得服從市場經濟。
[em01]以前看过类似的文章,很正常。
不过有了大乱才会有大治。
事实确实如此,勿庸置疑!
一切狡辩都无力!
有点意思!但不是全部!
谢谢楼主分享.
有些偏激
同意楼上的说法,还请搂主有点自己的主见,任何一个行业在起步的时候,难免会有漏洞,会有一些南郭先生,但不能就这样以偏概全,而是应该多考虑一下如何去弥补这些不足的地方。
现在有些人一味的抱怨这不好,那不好,与其这样,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这么不负责任,指出了问题,就一味的指责、批评,那请问,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呢?不会因为你的言词而改变目前的现状,对吧?
[em01]楼主真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国内咨询业的问题,缺少规范
专挑行业毛病的,“奴仆眼中无英雄”,你周围谁是管理大师,一定没有。只有你才有真才实学,你才是或将来是管理大师?
一个行业的成熟,是由许多致力于此的勇士努力的结果。革命成功的过程中,有许多称为“先烈”。活下来的称谓先驱。“麦肯锡”也一样。搂主一幅愤愤然的样子,你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吧挑别人毛病的时间,多学点思维和辩证的知识,或者学学管理的精髓--勇于实践,坚持到底。
建议:楼主写得太对了。
上海土木方圆公司的情况和楼主写得一摸一样,简直就是在写这个公司。
偶这些天和咨询公司打交道,感觉没有这位仁兄说得那么糟糕,要想从别人的口袋里面掏钱,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再傻的人都知道如果做不好别想要钱。咨询公司还是有些东西的
以前对管理咨询很感兴趣,也很向往,现在看看,和多如牛毛的策划公司没有什么两样,我还是敬而远之吧!
看到种种为这些现象辩护的人,帮搂主说两句话:
楼主提的是现象,说得是事实,如果有不同意的地方,也请用事实来说话!不要动不动上升到道德品质、动机上说事!那是纯粹的狡辩!
是呀,我最近也在烦这事,一直想找个咨询的工作,找个知名的太难,没听过名字的又不敢进,真痛苦。
楼主说得有一定道理。只是任何行业都是清者自清
很真实,其实我最反感中国某些策划大师搞的什么策划,比如 "藏密排油"一类的.就是欺骗消费者.不但损害了消费者,也损害了咨询顾问行业.也许,中国咨询行业需要一个洗牌的机会了.好文章
关注中.问题应该是不少.[em13]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一个乱世的,相信咨询行业也是,以后一定会逐步规范起来,这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深有感触!现在正是咨询行业懵懂发展的初期,其实现在所有中国咨询公司中真正称得上成功得案子恐怕是凤毛麟角。
但就咨询业来说应该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企业与咨询业的磨合恐怕也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不是简单的一句两句就可以说明白的。
中国咨询行业企业也是同样的中国企业,而且更年轻。行业更需要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尽管有些许无奈但存在总有它的必然性。
好咨询公司难找呀!
我相信咨询业里还是有些份量的,客户也不会傻到白给钱的地步吧。
我也在一家咨询公司,我们公司虽然不大,但上面的缺点基本上没有,看来我还是找对工作了
说得挺有道理
可是认真想想,现在的社会各行各业不都如此吗?
你自己不就是再给你自己广告吗?
你是在声讨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同时,为自己赚到足够的人气和噱头!
无异于饮鸩止渴!
写的好,管理咨询这东西确实有点蒙人的嫌疑.十有八九是没用的,就像国内的各种管理体系认证一样.说白了,就是企业花钱包装一下外表,赚个好名声...说的好听是"互惠互利",说的难听就是"狼狈为奸"....忽悠消费者.....
每个行业都会鱼龙混杂.有良莠不齐之别.行业发展都有阶段之分.正确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应该是我等关注内容吧!
楼主写此文个人感觉以讲究公正客观为宜.否则言之激愤,失之偏颇.
[em05][em05]
楼主所言情况在中国咨询业确实存在。咨询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还有待规制,市场太乱,太浮躁。。。
楼上的文章在许多地方都有看到过.
我也是做咨询的,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楼主所说的.但是现实上没有那么糟糕.
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初期都要经过这样一个混乱的局面.
更多时候,我们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培养出适合我们国家的咨询师,发展这个行业.只有发展好这个行业,我们国家的企业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与国外企业竞争,而不是一直都是所谓的世界加工厂.
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咨询真的那么糟糕的话,国外的咨询行业会那么发达吗?我们国内的企业领导都是傻子吗?
存在的就有他的道理.
具体有空,我们可以通过MSN联系: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