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07 07:09 稿件来源: 明镜周刊
15年前,中国和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还相差1万多亿美元;15年后的今天,两国的差距却只有几千亿美元了。中国就像位“奥运巨人”,更高、更快、更远地飞速发展。而德国与中国相比,已经太老、太累、太饱。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并不是廉价的代名词。中国有用之不尽的专业人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德国的10倍,工程师的数量也是德国的5倍。中国对未来重要学科的资助金额,每年递增幅度为10%,比任何国家都高。现在,已有很多国际大型企业将研发设计室迁移到中国。德国的制造业和高科技曾经名列前茅,而现在德国的企业界却一片死气沉沉,5%的企业倒闭,很多企业迁往东欧和中国。 在中国,人们最怕别人说自己“停滞不前”,因此人人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23岁的孟白(音)是上海大众的一名技术员。除了在工厂跟着工程师学习,他晚上还去补习学校参加外语培训,节假日又要为取得各种证书忙乎。他说:“中国人才济济,只有学得越多,成功的机会才越大。”就连中国政府官员也求知若渴。每年,各级政府都会派人到欧美进修“取经”,然后回国实践。而德国一些掌握在私人手中的家族企业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却又不肯放手。在德国,改革几乎已经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德国,人们可以原谅失败者,因为他能去领失业金等补助。“而在中国,10次里只许失败一次”。李剑旭(音)的浙江金马(音)手表零件公司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例子,他的公司在手表王国瑞士建立了工厂。而德国人一直生活在沾沾自喜的封闭世界里,到现在感到危机了,却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的发展或许还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有巨大的潜力,关键是社会是否稳定,改革是否能顺利进行。虽然德国人在办事效率和知识结构上目前还优于中国人,但谁又能保证5年以后,情况还会如此呢。在新一届德国大选竞选中,施罗德、梅克尔都指出,德国应该像中国一样发展。(摘自8月29日《明镜》周刊,原题为“与中国相比,我们太老,太累,太饱”,青木译)
国人又可以拿这篇文章沾沾自喜好了,德国人有没有忧患意识是德国人的事情,连钉子都造不好的国家,有什么脸和德国比?
中国采用的都不是长久的发展,个人能力突出,比不上欧美顶尖的人;团队能力差,连印度也赶不上;超过德国,看看我们13亿的人口到现在到赶不上别人几千万的GDP;
距离是50年不止,假设别人不进步
比德国差远了,就说2件我身边刚发生的事情:
我们厂买了一台德国的设备,前段时间刚装好,德国人来验收。
一件事是,有天晚上我们请老外吃饭,上菜前,大家都在斗地主,老外因为语言不通,就没玩,后来他发现门锁坏了,
就自己掏出工具(搞技术的,随身携带的工具),在那里修门锁,当上菜的时候,门锁已经修好了。。。。。。
另外一件事,我们那个装新设备的车间环境很差,可是每次检查或者修理地面上的部位的时候,不管穿什么衣服,他都会跪着,我们那很脏,我从没见过一个人跪着干活的,当然,这也许是他们的一种作业标准姿势,但我觉得这是对设备的尊重
我觉得和德国的差距很大。
我没有去过德国,但是它们生产的车质量领较过,一流
国人又可以拿这篇文章沾沾自喜好了,德国人有没有忧患意识是德国人的事情,连钉子都造不好的国家,有什么脸和德国比?
真的不应该沾沾自喜啊
[em06]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觉得既不要自喜,也不要妄自菲薄。就拿兄弟来说吧,自认为很勤奋,决不是一般的德国人能比得上的,呵呵,呵呵……
我相信过了一段时间,自己的素质还会继续提高,我感觉到因为环境和文化的原因导致的牵制,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危机意识和勤奋意识还是很不错的。像我这样的人车载斗量,多得很呐。
[em05][em05][em05][em05][em05]看来国人还是很清醒的,至少家人是这样!
值得高兴!
夜郎自大!
对啊,我们应该要努力
八十年代,美国人惊呼,日本快把美国买下来了,但现在,美国还是美国。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