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几篇文章:
The Long Tail: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挑战二八定律 长尾霍霍 变革暗涌 互联网:二八定律失效? ......
乱想: 1、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市场分析,大家动不动就说二八原则,好像觉得这个比例是天经地义的,有谁真的去认真的验证过? 2、二八原则出发点是办事找重点,但也是不是有偷懒之嫌:将一些无力顾及的部分往不重要的80%一丢,好让自己心安? 3、谁敢保证自己列出的20%,就是真正的关键20%? 4、会不会很多时候,你花多少功夫在潜在客户身上,正是决定他成为你的20%还是80%的重要因素。如此说来,二八现象--80%的“不重要客户”成为鸡肋,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行为造成的? 5、用户愿意被笼统的归类,还是喜欢细分的、定制的个性化服务?
资源是有限的,是不是因为把用户需求细分开来,并提供定制化服务的机制和效率未得到解决,使我们不得不二八一下了事?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跟二八原则说再见,去拥抱长尾?
[attach]42119[/attach]这是在网络圈很热的一个话题,转过来与家园朋友讨论下。
简单说明:
.........这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归纳出的一个统计结论,即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比例数字,但表现了一种不平衡关系,即少数主流的人(或事物)可以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在市场营销中,为了提高效率,厂商们习惯于把精力放在那些有80%客户去购买的20%的主流商品上,着力维护购买其80%商品的20%的主流客户。
在上述理论中被忽略不计的80%就是长尾。Chris Anderson说:“我们一直在忍受这些最小公分母的专制统治……我们的思维被阻塞在由主流需求驱动的经济模式下。”但是人们看到,在互联网的促力下,被奉为传统商业圣经的“二八定律”开始有了被改变的可能性。这一点在媒体和娱乐业尤为明显,经济驱动模式呈现从主流市场向非主流市场转变的趋势。.........
( 以上摘自: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7/25/content_3264719.htm )
最早提出长尾理论的文章:
http://www.wired.com/wired/archive/12.10/tail.html
(英文的,并且有点长,如果你有耐心看的话可以点击,呵呵)[em01]
据我所知在犹太人的理论中很早就形成了78.5:21.5的理论,不知道是否比帕累托要早些,虽然我们所知的最早提出来的是那位意大利人.
而对于二八原理来讲,我的想法有二,第一,它表达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中的二是有所为的部分,你选择要做的部分,八是你所放弃的部分,至于怎么去定义那要因人而异;第二,它表达的是,在对于自己要解决问题、寻求原因或要如何着手的时候,先关注影响大的部分,也即是柏拉图所要表达的思想。
而对于市场来讲,每一个产业、产品线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链(虽然现实中这个链并不一定都健康),你选择了某个部分的“2”,而余下的“8”并非是忽视了或者不重要,而是你这个主体选择了放弃(定义了它不重要),它应该成为其它人的“2”,以此类推。
“术业有专攻”不也体现着要二八么。
对扬子兄乱想的部分,
1、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市场分析,大家动不动就说二八原则,好像觉得这个比例是天经地义的,有谁真的去认真的验证过?----很显然对于这个问题未有全面的考证过,所以我也并不能说它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于验证的部分我想在某些地方,我已经有了初步的运用; 2、二八原则出发点是办事找重点,但也是不是有偷懒之嫌:将一些无力顾及的部分往不重要的80%一丢,好让自己心安?----有的时候的确如此,不过既然无力顾及,那放下又何妨?否则也极有可能两败俱伤,想想,这真有点像谈恋爱,呵呵...... 3、谁敢保证自己列出的20%,就是真正的关键20%?----只要自己以为是,那就是,其余别无选择;把握自己所能把握的,况且,自己选择的便应没有遗憾,柏拉图所述“人的理性是第一性的”,我觉得是这样; 4、会不会很多时候,你花多少功夫在潜在客户身上,正是决定他成为你的20%还是80%的重要因素。如此说来,二八现象--80%的“不重要客户”成为鸡肋,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行为造成的?--然。 5、用户愿意被笼统的归类,还是喜欢细分的、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当然是后者,不过要看自己所处的市场行情是怎样的,譬如是新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只有几个巨头竞争、寡头?
未知扬子兄的观点呢?英文的部分没看。
我的几个模糊的“观点”,其实就在我那几个乱想中了。呵呵!
我是模糊的觉得,由于提供定制化服务的难度太高,我们只好把客户的需求进行抽象化的浓缩归类,分出我们便于着手的、投入产出比最高的key 20%, 这是可理解的,但不可以形成思维定势。
进行归类的时候,往往把客户视为一个抽象的物体,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个性的人。举个简单的例子,新浪的新闻首页放哪些信息?只好把上千万网民的关注需求“归纳”出一个“最好”的新闻罗列方式,提供给所有的访问者。其归纳方法相信是在严谨的分析甚至数据支持下得出的,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损失了一部分用户体验的:谁会喜欢每个列出来的内容?谁希望看到的内容都在一个首页上?
这样个性化的,个性化到每个人看到的都100%的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务有可能存在吗??天方夜谭?? 有的。象现在的RSS定制阅读,比如Bloglines, 你可以把你喜欢的几百个不同站点的内容集中到一个页面上,只看你喜欢的,不用陪着其它几千万人需要而你不喜欢的内容。
可能有朋友会说自定义页面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但请注意:以前的自定义主页的内容必须是一个主站的东西,RSS订阅集成的是不同站点的东西。
这只是一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或许是:当我们不得不把用户的需求进行归类提炼,再提供似乎能适合最多人或最重要的人的解决方案的时候,这样的解决方案是以牺牲用户个性为代价的。当技术提供这种可能,个性化定制的效率不再成为瓶颈的时候,就没有二八原则存在的必要了--因为二八原则似乎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
二位老兄的高见使小弟深受启发,小弟提拙见一二。
二八原则实际上说明了资源的分配原则,我们需要的是其“抓大放小”“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资源分配思想,至于是二八还是三七,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过于拘泥。
技术进步的确可以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但是通过技术进步做到根本解决资源矛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举例来说,虽然沃尔玛利用信息技术使海量信息的处理成为可能,但它仍然无法使客户的每一个特性化的要求得到满足,除非他愿意付出足以使自己亏损的成本,这本质还是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
稀缺性是资源的本质属性,配置好稀缺的资源,使稀缺资源发挥最大的产出效率是企业的核心矛盾。从这方面讲,二八原则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八原则我的想法是紧紧抓住20%的重点,维护80%非重点,并不是要放弃这80%,这80%有可能成为下一个20%,这不管在市场管理方面还是在生产质量管理方面都有可能发生的事!
用做FMEA的方式找出2和8(并不是都能这么做)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一个数字!
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当我们要求事事都做细的情况,28原则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希望家人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八原则我的想法是紧紧抓住20%的重点,维护80%非重点,并不是要放弃这80%,这80%有可能成为下一个20%,这不管在市场管理方面还是在生产质量管理方面都有可能发生的事!
用做FMEA的方式找出2和8(并不是都能这么做)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一个数字!
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当我们要求事事都做细的情况,28原则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希望家人来讨论这个问题!!
在组织战略的业务扩张部分,有几种最为常见的核心扩张,a.相互关联的客户和产品,b.客户支出份额,c.企业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都是我们当初选择2后余下的8,但随着情况的变化,我们可以把余下的Long tail的部分,"有序"地进行再定义,所以可能原本Long tail已经变成现在的2了,如驿站兄所云,但我并不认为说仅仅是有可能,而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事。2/8,要用得灵活。
另外,我觉得,不管事情如何细分,总有其关键的部分,但是有一点,所谓关键的“部分”对于不同的主体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俩一同去参加MBA联考,或许你的2是要抓数学,而我的2则是英语;而再细分的话我2中的2中语法,再细分是.......这其中唯有把握好细分的度了。
没想到这个话题一抛出来在周末都很快得到大家回应,呵呵!
个人愚见,上面几位朋友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不过思路还是延续的二八原理,希望在如何划分、在分出来的八里能不能再次分拣出二而已.......
我理解的长尾理论,其出发点就不该是还要去把目标客户进行去除个性提炼共性的“分”,不再试图去提炼出“重点”去除掉非重点或非重要特性,而是着眼点就是一个个个体或小群体---以往的思路是一定要舍弃掉的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群体,或抹杀掉差异性,提炼出尽可能涵盖多数群体的共性。
这种思路当然不是什么环境下都能用,但是在解决掉技术瓶颈的情况下,将带来全新的模式。又比如:Google的Adwords广告模式,不是抓大广告客户,而是把以往模式无法投放广告的小企业这个长尾,单个价值低但数量众多的长尾巴利用起来,远超过了其前面的所谓 key customer。这就完全颠覆了帕累托原则,而不是说在重点到底占多少比例上修正--在这个思路下,本无所谓重点!
我第一个帖子里的那个图的黄色部分,就是所谓长尾。在我看来,前面的尖峰根本没有那样高,才是长尾理论的本意。
现实世界中当然不是所有的场景下帕累托原则都不管用,但如果有这样的实现能力,我们就可以不再必得去挑拣出重点而舍弃其余。
扬子兄,我们可以从帕累托思想原则真实含义进行讨论。
帕累托思想原则实际上包含两个部分:
一,找出影响事物发展的关键矛盾。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重点。
二,对关键矛盾的解决实行资源重点倾斜,优先实现效率。
关于第一部分,诚如兄言,我们要动态发展的看,要紧密关注矛盾赖以存在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果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次要矛盾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原先属于“80%”范围的次要矛盾也有可能转化为属于“20”范围的主要矛盾。技术(泛指工具,信息技术等都可归为此类)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条件,但不是转化的唯一条件,举企业的例子来说,市场环境、消费人群的变化都可能是转化条件。
关于第二部分,这是资源的稀缺本性所决定(如果我们否定了这个,现在的经济学、管理学大厦将不复存在)。如果资源可以不计成本的投入,它也就不是资源。基于此,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将资源优先投入到关键问题的解决上,仍然是最有效率的解决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帕累托原则的思想不可能被颠覆,至于二八还是三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再举沃尔玛的例子,沃尔玛虽然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了海量信息,但他仍然没有资源对众多非关键顾客群实行特色服务,因为沃尔玛的服务执行资源是稀缺的,需要实行有重点配置的,除非沃尔玛愿意提供不计投入成本的服务,但这作为一个企业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关于资源的稀缺本性的问题,怕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软件开发出来,其复制成本就是几乎为零的;网站开发出来,其访问者是10万还是100万,或许其服务器和带宽压力增加了一些,但几乎也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零边际成本。
再以Google的ADwords广告服务,如果是传统的业务员去拉广告,内部系列部门制作和发布广告,并且发布的版面是限度死的、有限制的模式,挖掘出大客户,主攻这些大客户是当然的作法。但是Google开发出这样一个系统:想发布的公司你自己去登记填入你选择的关键字,在用户搜索关键字时右侧显示你的广告,按点击收费。这个业务模式10万个广告客户使用,和100万个客户使用,对Google公司来讲,需要追加的资源是多少?
并且,正因为无需追加额外资源,Google在设置多少钱以下免谈的进入门槛的时候,这个门槛是200元,也就是说这个尾巴非常的长:你能想像花200元在新浪上做广告吗?你能想像别的广告公司其业务收入的50%--60%都是这样的小得不能再小的单子?
解决了这个小单子业务成本太高的问题,我们就可以赚80%的人的小钱,而不是20%的人的大钱,这是其一;
二八原则除了在筛选出重要客户的时候排除了大量“小客户”,并且必然要将重要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牺牲掉一部分才能提供服务。当有了提供定制化服务的时候会怎么样呢?这是其二。
扬子兄的观点我有疑问请教如次:
一,关于网站的边际成本的问题。扬子兄认为:“网站开发出来,其访问者是10万还是100万,或许其服务器和带宽压力增加了一些,但几乎也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零边际成本。”我认为网站访问量增加的边际成本并不为零,因为服务器和带宽成本仅仅是网站促使访问量增加投入成本的一小部分,网站的巨额推广费用和管理费用才是边际成本的大头,为了促使网站访问量的增加,网站在人力资源和宣传上都要投入巨资,如果仅仅是靠改善服务器和提高带宽就能把访问量从10万提高到100万,网站企业起步初期也就不需要巨额的风险投资了,网站的经营将变得异常简单。其次,软件零复制成本和网站零边际成本也不是一个概念。网站要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选择目标人群是一个关键,比如有些网站就追求内容的特异性,这本身就是一个集中优势资源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说白了,二八原理思想内核仍然在起作用。
二,扬子兄举的Google的ADwords的例子,我认为和二八原理不矛盾。Google提供的ADwords服务是Google公司的一次产品创新,因为Google公司在决策开发ADwords产品(服务)前,投入的资源也是稀缺的,这个稀缺性体现在有限的开发人员和有限的投入资金上,为了使稀缺的开发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Google公司必须选择开发最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服务),可以肯定ADwords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备选方案,这又是一个运用二八原理思想选择的过程。其次,ADwords服务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其市场推广的成本是远远大于日常系统维护的成本的,也就是说,Google说服顾客购买ADwords服务的成本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成本(由于ADwords存在竞争产品,如百度的类似服务,Google不付出巨额的推广费用,就想说服顾客购买不是想当然那么容易),边际成本何以为零?边际成本不为零,显然还是需要很好的配置资源(比如选择合适的推广方法等,选择重点的易于接受的客户群等),使稀缺性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这又需要二八原理的思想内核了。
三,强调一点,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的最基础假设,如果否定了这个假设,经济学大厦将不复存在,再谈建立在其上的边际成本概念也是毫无意义的。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边际成本者,正是说初始成本投下去后,再增加的单位服务所需要的单位成本。兄上面举的几个例子,似乎是在说初始成本的巨大和不为零,和我说的“边际”成本很小或几乎为零,是不矛盾的。
另外,考虑问题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结论似乎与原有基础假设之类的“规律”抵触,下一步怎么办?[em01]学术大厦自然不是那么容易动摇的,但鲜活的事实如果原有理论又无法解释的话,我们是拓展理论,还是否认事实?
扬子兄,如果把增加单位接受Google提供的ADwords服务的客户看作单个客户来看的话,边际成本我想不会太低。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如果Google提供的ADwords服务收费200元/人,我想每增加一个客户的成本不会低到1元/人,否则Google就是超级暴利,在做无本万利的生意。按照Google优秀表现推算,利润率有30%就很不错了,剩下70%就是成本。从这方面讲,200元并不便宜啊。
扬子兄可以再看看我第一次回复,我想目前的经济学基本假设错误的几率较小。其实,我们讨论的焦点可能集中在:技术的发展对事物矛盾解决的能够起多大能动作用?
你的回复我看了,我不是说长尾理论与二八原则是对立的,而是说在一些新的模式和场景下,可能更适用。
你上面的回复中计算方式中我有点疑问的是:增加一个客户的成本,即边际成本,还要加上最初一次性投入的分摊过来,才是平均成本,才能拿来算利润率的。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在经济学上是两个不同的基本概念。
这句话有点不妥:技术的发展对事务矛盾的解决能够起多大能动作用?
技术的发展对事务矛盾的解决当然能够起到能动作用,至于大小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我想成cheng111兄的本意是说:技术的发展能够改变辩证法哲学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理论吗?其实这个问题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看,它还是一个哲学问题。本人基本上赞同cheng111兄的观点。
chinalch兄的理解对我的原意做了恰如其分的表述,谢谢指教。
扬子兄,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是研究厂商进行生产资源投入分析时使用的概念,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当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时(请注意不是为零),厂商获得收益最大,投入资源的配置最有效率,当然有一个前提假设是完全市场条件下。企业计算利润率(本质上是投资收益),不但要考虑初期一次性投入(比如研发费用,可以计入企业资产折旧,而非做费用一次性处理)。而且还要考虑后续的市场拓展、市场推广的投入(这项费用是很大的),比如INTEL公司新芯片开发的成本仅占市场推广费用的30%左右。市场推广的费用是一项连续性的投入,随着市场推广的进行,客户逐渐增加,客户的单位增加可以对应市场推广投入成本的增加,这可以借用边际成本概念来分析。
有几点疑问的地方,
所谓资源的称缺性,经济学上是从广义的宏观领域进行分析的,对于我们的话题所讨论的“二八与Long tail”来说,我们所谓的资源稀缺性应该是基于主体来说的(个人或企业组织),然否?如果将“二八与Long tail”放到如同经济学相等之广义领域来探讨是否还有意义呢?所以我觉得将上述两者等同到一起(就各位所讨论的范畴)来讨论合适么?
技术的发展对事务的矛盾的推动作用肯定是有的(程度不等,正的或负的),因此基于主体来讲,随着主体能力的增强技术等的正向推动作用,原来的2:8中的2逐渐的拓展成现在的3、4...甚至8,变成8:2,这个时候,我们的视角是否还是基于原有的范围(如客户)来谈的,而随着这种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推动环境的变化的时候,我们的视角所及之范围是否亦应改变呢?
你们说的很有深度,我喜欢简单!每件是都很重要,都要做好它,先后完成而已!
任何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事态的发展,我们的视角和思想都得随之变化,灵活应变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要真正作到触角的敏锐还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对客观事物发展的态度!
为什么资源的稀缺性概念很重要?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是二八原理存在的基础,如果我们称某种事物为资源,就不能否认其本身固有的稀缺性性质,如果某种物质没有稀缺性的属性,那它也就不是资源。
二八原则实际上是稀缺资源如何去有效利用的方法论,不管在何种条件下(不管科技如何进步),事物的主要矛盾都存在,这是不容否认的,如果存在主要矛盾,优先、集中、有针对性的使用稀缺资源解决主要矛盾就是最经济的选择。如果技术进步,许多次要矛盾可能值得去解决(动力是解决的成本小于获得的利润),这实际上又是一个使用二八原则的循环(相比较而言还有更次要的矛盾)。如果我们忽略主要矛盾,而直接去关注长尾巴,这不是经济的选择。
所以二八原则是体现效率方法论,作为方法论,循环使用性是所有方法论最根本的属性,如果我们忽视了方法论的循环使用性,许多方法论都可能被判为无效,比如说针对负反馈系统的方法论PDCA循环。
[attach]42600[/attach]
今天看到一个说得清楚些的,转过来: http://blog.hexun.com/zhoutianshu/viewarticle.aspx?articleid=371426
长尾理论是和二八理论相对而言的。二八理论对应的是Mass Market(大的、集中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从20%的用户身上产生了80%的利润是说得通的。而长尾理论对应的则是以前被忽略的Niche Market(小的、分散的市场),如图所示,这条尾巴越长,二八理论就被颠覆的越厉害,因为大量的Niche Market累积起来就有可能超过了前面的Mass Market的那部分。
不过,长尾理论有效的前提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渠道成本降为零或者趋于零,因此,互联网应用水平和产品的数字化程度是决定长尾能否存在的关键。Google和eBay被认为是应用长尾理论成功的两个互联网公司。Google的广告主虽然大部分都是小企业,但是却通过Adsense成功聚合了一个巨大的长尾广告市场。Ebay也是一样,大量的个人在eBay上销售小件商品,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庞大的销售额。国内的网站联盟也可以理解为是长尾理论的应用,因为短信收入实际上很大程度依赖于联盟中无数个大大小小个人网站的努力。
同样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社区的特点就是大量分散的人群产生大量分散的流量。以和讯博客为例,80%以上的流量来自bloggers,而博客首页以及其他公共页面的流量仅占不到20%。因此,博客社区的收入应该多从大量的bloggers身上想办法,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的个性化收费服务,或者通过和他们分成的方式让他们替我们去经营、去赚钱,而卷入进来的用户越多,也就是这条尾巴越长,那么这部分产生的收入也就越庞大。
扬子兄,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在同一个市场来说,是有的公司的收入来自于以"消费水平"来衡量的多数的"8"的客户即长尾的部分,并且随着技术的更新/公司的发展,原本只专注于其中20%的顾客,现在逐渐发展到原本的市场区分法的30%,40%...甚至90%...
在一个相对的"目标市场"来说,长尾理论是完全成立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同一家镇上有两家大型的超市,以及无法的个体中小型store,原本在某商场是属于一个中型企业,在同质化的竞争对手中,消费者仅占其中的20%(或许是以消费层次分,或许是以...分),但是因为公司经营有道,改善经营手法及环境,或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以客户不同的feeling或受益,使得越来越多的客户转到该商场,则原本的长尾的部分也一并被囊括进来。
到这种时候,是否应该是发展的观点来看,重新定义这个平台,因为主体现在的平台已经不一样了,或许经营目标与思路都有了变化。
另一点,长尾也是组织扩张的一种思路。
毛虫兄说得对,“长尾”不是说与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等相对的概念,而主要是从以适当的技术方式将“渠道成本降为零或者趋于零”以后,企业不必再象以往那样盯着几个key customer,而是可以服务所有的customer,哪怕单个customer贡献的销售额很低,低到传统的服务方式下毫无价值去做这样一单生意,积累起来的销售额也非常可观,即上面引文中的niche market概念。
前面cheng111朋友似乎误解为长尾就不需要做市场分析、就不需要对组织资源运用进行轻重缓急的调配等,所以我说大家讲的就不是一回事。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