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最严重的警告: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3)
[打印本页]
作者:
xiongzou
时间:
2003-5-6 11:25
标题:
最严重的警告: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3)
4.3 人们的实际社会地位与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人们的实际社会地位对他们是否满意自己的生活状况有很大的影响。根据‘
我国社会稳定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有如下结果。
下岗失业人员对自己生活状况最不满意。从就业角度看,绝大多数在岗人员
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是满意的,而下岗失业人员中1999年有70% 的人对自己的生活
状况不满意,2000年这一比例近占一半( 见表9)。
低收入人群对自己生活状况最不满意。从收入水平看,虽然在不同年份人们
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有所变化,但明显存在一种相关关系,即收入水平越
高,对生活状况越满意;反之,收入水平越低,对生活状况越不满意。年收入在
三千元以下的群体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最不满意( 见表10) 。
收入水平下降的人对自己生活状况最不满意。从收入增减的角度看,绝大多
数收入增加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而绝大多数收入下降的人对自己的
生活状况表示不满,1999年这一比例占2/3,2000年占1/2(见表11) 。
若以1 分表示对生活状况不满意,用5 分表示很满意来反映不同收入组或不
同类型人群的满意程度。根据‘我国社会稳定研究课题组’资料19,从不同年龄
组比较,31-50 岁之间的4 个年龄组满意程度最低,在3.02-3.15 分之间;从不
同收入组比较,最低收入满意度最低,只有2.82分,而最高收入组满意度最高,
为3.69分;从不同职业分类比较,下岗失业和非技术工人满意度最低,分别为2.67
分和2.97分,离退休、干部或经理、高级技术人员满意度最高,分别为3.48分,
3.47分和3.46分;从不同文化程度比较,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被访者满意度最低,
分别为3.14分和3.16分,而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被访者满意度最高,为3.90分,
其次是大学文化程度者,为3.46分;从不同城市比较,上海和贵阳居民满意度最
低,分别为2.98分和3.00分,而厦门居民满意度最高,为3.53分(见表12)。
显然社会的下岗失业者、低收入者和收入水平下降者、边缘人群或者弱势人
群是输家,是不满意者的主体,社会的高收入人群、主流人群或者强势人群是赢
家,是满意者的主体。这种大范围的不满情绪已经变成破坏中国社会稳定的催化
剂,它的迅速积累甚至有可能演化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或者当出现突发性事件
时,这些不满情绪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成为‘燎原之势’。
4.4 不满者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高风险人群。
对自己生活状况满意的人中,超过一半认为我国的形势是稳定的或比较稳定
的。而在对自己生活状况不满的人群中,持同样看法的人要少得多。相反,这群
人中有相当大的比例认为我国的形势较不稳定或不稳定。这种对稳定与否的判断
是主观的,与客观形势的稳定程度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见表13) 。20但是,勿
庸置疑,人们的主观判断可能影响客观形势。为什么对自己生活状况不满的人倾
向与认为形势不稳定呢?一方面,这当然是由于他们也许看到了其他人忽略了的
不稳定因素;但另一方面,很可能是由于不满使他们暗暗期待某种变动。因此,
当一个社会里相当多的人认为形势不稳定时,不稳定就可能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
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sy)。
对自己生活状况不满还可能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从表7 可以看出来。当被问
到会采取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时,总的来说,我国城市居民是相当理性的。
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通过正常渠道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或向新闻单位反映、或诉
诸法律。也有一些人会以消极方式表达不满,如发牢骚讲怪话。只有极少数人会
采取激烈的方式表达不满,如聚众游行请愿,或罢工罢课。表14中值得注意的有
两点:一是对生活状况不满的人比其他人更倾向于采取激烈手段表达自己;二是
在2001年,倾向使用激烈手段表达自己的人在比重上翻一一番,既包括那些对自
己生活状况不满的人,也包括那些对自己生活状况满意的人。这两点都不是好征
兆。
表14:满意程度与行为激烈程度
您对目前生活水平满意吗?
1999年满意不满意 2000 年满意不满意 2001 年满意不满意 3.7 9.3 5.2 7.1
10.2 16.2
是否会采取以下方式解决问题:聚众游行请愿罢工罢课, 1.6 4.8 0.7 1.6
1.5 5.1
结论与讨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公正也是硬道理
经济繁荣并不必然或自动导致社会稳定。从中国历史来看,严重的社会危机
往往发生在经济繁荣期;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不公平、不公正的增长突
然因社会危机而停滞、衰退甚至崩溃。
在过去24年里,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尤其是1997年以来,在亚
洲金融危机的阴影里,我国经济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即使是在目前世界经
济衰退的情况下,虽然面临种种不利因素,我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下来。
但就是在宏观经济稳定、GDP 持续增长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各类不稳定因素却在
大幅度增加,例如过去五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年平均增长30% 以上,几乎每3
年翻一番。又如,1996年底我国传统民政‘三无人员’只有50万人,到1997年底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简称低保对象)达到89.2万人;据民政部最新统计,到
2002年1 月底,全国享受低保人数达到1235万人,比2000年年底增加了2 倍,其
中90%以上是困难职工和失业家庭成员。全国没有纳入低保范畴的仍有约500 万
人。232002年1 月我国城镇低保人数是1997年底的近14倍。这些社会指标增长率
都大大超过经济增长率。
一个十分流行的主流派的观点是‘发展万能论’,主张‘靠发展解决一切问
题’。这里的‘发展’实际上是‘增长’,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发展观相差甚远,
是典型的‘增长至上论’。很明显,希望用经济增长来解决社会不稳定问题既不
现实,又不会达到社会稳定的目标,正如上述所言,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增长
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显著增加。
为什么我国的经济高增长并没有带来人类安全,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呢?原
因很简单。并不是所有的增长都会带来社会稳定。各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
有公平的增长才会带来社会稳定;不公平的增长则往往带来社会不稳定甚至是社
会动荡。不幸的是,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像是‘无就业增长’(不
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jobless growth)、‘不公平增长’(unequal growth)。
结果,下岗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公变成了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必然自发地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各个阶级分化,只有政
府有意愿或有意识地主动地在全社会公平分配收入和财富,才能抑制和缩小收入
差距,纠正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这个意
义上看,政府的职能不是直接介入市场经济活动本身,而是创造良好、公平的市
场环境,不是优惠一部分人或地区,歧视其他人和地区,而是维持和保证公平竞
争的统一市场。在过去一段时期里,政府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和
‘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都或多或少地加速了这种分化,而没能抑制这种
分化的形成和扩大。无论是对经济体制的选择,还是对发展策略的选择,我们都
自觉不自觉地默认甚至鼓励了阶级分化。现在到了必须反思我们增长模式的时候
了。否则,阶级分化只会进一步加剧,甚至有可能导致阶级间你死我活的斗争。
那时候才认识到公正的重要性则为时晚矣!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古今中外的历史
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社会公正,而用其它方式实现长治久安无异于缘木求鱼。
另外,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早在一百
多年以前,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就注意到,社会大动荡往往不是
发生在经济长期停滞的地方,而是发生在经历了经济增长的地方。根据他的观察,
最可能发生动荡的时刻是经济停止增长、开始出现下滑的那个拐点。法国革命正
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时刻。后来,研究革命和动荡的学者把与托克维尔类似的观点
称之为‘倒J ’假设( 图四) 。他们找到了很多证明‘倒J ’假设正确的证据。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或对外开放过程中容易产生社会不稳定呢?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经济学教授丹尼。罗得瑞克(Dani Rodrik )在总
结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公式:经济增长=-外部冲击×(潜
在社会冲突+ 冲突管理机构)。该公式表明:(1 )外部冲击对一国或地区的经
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外部冲击如亚洲金融危机、石油危机或世界经济衰退均
属于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随机事件;(2 )潜在地社会矛盾越多,冲突越大,
外部冲击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就越大,例如收入差距越大、社会收入分配越不
平等、民族矛盾越剧烈,那么经济增长下降的幅度就越大,社会分裂的可能性就
越大;(3 )在给定的外部冲击和现存的社会矛盾状况下,社会管理机构越脆弱,
其调节社会矛盾的能力越低,在全社会进行公平分配的意愿越小,人民广泛参与
政治民主和利益表达的机会越少,弱势群体越容易受到忽视,那么,一旦遇到经
济动荡和外部冲击,就会加剧原有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也
就越大。这正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社会不稳定、社会动荡不止、
政府不断更迭的原因。最近的一个典型案例是,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
长,但社会却越来越不平等、政治越来越腐败的印尼苏哈托政权在受到亚洲金融
危机冲击后垮台了,这个民族国家在危机中走向混乱,GDP 下降了20% 以上。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十分不利。依靠广大的内部市场,我国经济
应该能够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天有不测风云’。凡事需做最坏打算,未雨
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如表15所示,一旦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或者外部挑战强烈
冲击,就很容易引起中国内部社会矛盾冲突时,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或者受外部
干预,就会形成全局性的突发性事件,不排除1989年的政治风波事件或者类似印
度尼西亚事件的出现。
已经有学者强烈意识到,中国将发生严重的社会危机。例如中央党校的周天
勇教授早在1999年就发出严重警告,未来10年,中国发生社会不稳定状态的可能
性要比过去20年大得多,国民经济因社会失稳而突然陷入负增长的概率也较高。
他指出,当金融体系崩溃,失业和下岗劳动力规模太大,城镇日益扩大的贫困阶
层的不满情绪不断高涨,社会将陷入动荡状态,国民经济将因负增长而蒙受巨大
损失。可惜这种‘真知灼见’都被社会广为流行的‘歌舞升平’所淹没,被决策
者所忽视。
我们认为,不能简单用加速经济增长的方式来化解这些不稳定因素。我们的
分析表明,社会分配不公平是不稳定的终极根源。因此,遏制分配不公平、纠正
社会不公正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伦理问题,而且是危及社会稳定的社会问
题以及国家政权合法性稳定的政治问题。对一个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并代表最广大
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经济发展固然是硬道理,社会公正也是硬道
理。
表15:社会稳定与社会动荡的可能性(本表格比较复杂,删略)
注释:
1 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研究,中国基尼系数由1981年的0.281 上升为1995年的
0.388 ,是世界上同期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见世界银行:《中国收入分配差异
》,中文版,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
3 沈致远、李训经、雍炯敏:‘研究突发事件:数学金融学的重要课题’,
《科学》,1999年,第51期,第2 期,第6-9 页。
4 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认为,目前最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城市是
由于企业不景气、收入减少、下岗、养老和医疗得不到保障的城市贫困人口,而
且这个贫困人口群在增加,又集中在城市,城市中许多支出费用又是固定的,收
入减少很容易使他们陷入困境;农村中的贫困人口虽然大幅度减少,但是农民收
入增长的空间缩小,各种税费负担由于吃皇粮的人数比率太高而加重,如果再加
上外出受限制,向外流动的成本加大,以及一些农村的合作基金会、股金会和互
助基金会不能兑付,也很容易引发农村的社会不稳定。
5 引自《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第38页。
6 《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39页。
7 详细计算参见胡鞍钢:‘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2001年6
月15日,《中国国情研究分析报告》,第53期
8 胡鞍钢:‘中国90年代后半期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国际经济评论》,
2001年5-6 期,第12-21 页。
9 胡鞍钢:‘巨大的腐败黑洞:公开披露各类腐败的经济损失’,2002年2
月28日,《中国国情研究分析报告》,第20期。
10详细计算分析参见王有强、崔启源:‘第一章理论分析和框架’摘自胡鞍
钢主编:《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
11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
释’,《经济研究》2001年第4 期,第14页至23页。
12详细分析参见胡鞍钢:‘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2001年6
月15日,《中国国情研究分析报告》,第53期
13对北京市法轮功练习者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练功者就业状况处于劣势,且
缺乏足够社会保障。‘法轮功’练习者就业状况比较集中,其中的离退休人员、
下岗及无业人员和郊区农村人口的比例较高,共占75%。
14见《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第3 页。
15杨宜勇,张本波:‘中国城镇居民社会心态的调查报告’,引自《2001年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7页至43页。
16需要说明的是,1999年的调查将满意程度仅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类;而2000
年与2001年的调查中将满意程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和不满意五
类。为了三年同比方便,我们将后两年数据中前三者合并为‘满意’,后两者合
并为‘不满意’。这里,对满意与否回答‘一般’的人其实不能说是‘满意’的。
因此后两年的数据可能夸大了满意程度。
17据周天勇研究,80年代初吸收了因上山下乡而需要返城就业的1000万知识
青年;1979年失业率高达5.4 %,在1979年到1985年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
5452万人,使城镇失业率降低到1.8 %,是中国历史上失业率最低的时期。
18参见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领导人的讲话。
19杨宜勇,张本波:‘中国城镇居民社会心态的调查报告’,引自《2001年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7页至43页。
20衡量客观形势是否稳定可以采纳诸如犯罪率和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等群体
事件发生率作为指标。
21杨宜勇,张本波,2002年
22乔健:‘处在改革前沿的中国职工’,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
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46 页。
23引自《中国财经报》,2002年2 月9 日。
原载:北京《战略与管理》杂志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5-6 13:10
跟贴一篇文章:中国经济的几个着眼点(一)
一、中国经济与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建设,已基本满足了国民生活的需要,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出现了剩余。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产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阶段。由于近期国际国内市场不景气,使我国经过二十年启动起来的生产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大量的人力物力处于闲置,许多企业人员过剩,尤其是在农村,由于种植技术的发展农田已容纳不下大量的劳动力。如果我们不尽快地改变这种人力物力过剩的局面,它不仅会挫伤各方面的积极性,甚至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最终必将推迟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为解决生产力受抑制或着说被浪费的现象,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我们目前所施行的货币政策。我们银行虽然有一定量的存款,但从我国人民的传统观念和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看,这些钱并不是很多,靠降低利息是不会把老百姓的存款从银行中挤出来的,几次降息效果不大就已说明了这一点。况且这些分散的资金并不能完全担当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因此现今降息只是启动市场的一种作用较小的手段。扩大货币投入是启动国内市场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我们的货币投入量远达不到启动市场的数量。而且这部分增加的货币投向并没有与我国的经济转型相结合,因此就更降低了它的作用。另一方面,货币本是给予付出劳动、创造财富人们的一种政府凭证,便于他们彼此交换劳动成果。所以我们有多少事要干,有多大的生产力,能创造多少财富我们就应投放多少货币。
到底多大的货币投放量才能适合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式呢?这些增加的货币投向又怎样与我国的经济转型相结合呢?生产力就象一头耕牛,必须有纲绳或轭(货币政策)才能发挥它作用。目前我们有许多的工作要作,许多的建设要搞,社会保障还不完善,而生产力、生产资料又部分闲置,因此我们要用恰当的货币政策使经过二十年唤发出来的生产力充分发挥作用,否则将是最大的浪费。我们要用适当的货币政策驱使我们的生产力去完成我们的工作,完成我们的建设。保证我们的工作、建设按合理的速度进展而又不抑制或过分使用生产力将是一个最佳的方案。
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加速度的,因此货币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这种加速发展。如果货币投放量滞后于生产力将制约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市场萎缩,如果货币投放量大幅超前于生产力将使某些方面的生产力奇型发展,拖垮其它方面造成通货彭胀。所以我们的货币政策要就国内生产力的状况而制定,通过货币政策控制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
在有了相应的货币政策后,根据目前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和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我们要选择适当的货币投向。例如:1、建立全国人口管理网络将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重要资料管理起来,如出生地、身份证、受教育情况、职业、就业记录及迁移情况、婚姻状况、薪金领取卡、社会保险、私人保险、存款编号、品德记录等等。既加强了人口管理及普查的方便,又便于政府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和监督经济运行的情况,而且在建网的同时又能有计划地促进我国高科技的发展,这种货币投向是有选择的,建网的过程中要培植起我们自己领先的信息产业。2、利用现在的众多的人力资源及强大的生产力尽快完善我国的基础建设,从道路建设到城镇配套建设,从山河治理到环境保护,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建设要搞,决不能因不适当的货币政策使人力资源和生产力造成浪费。而且要在基础建设的货币投放中,完成工业格局的合理配置,促使一些企业发展成国际型的大型企业。
前几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软着路,这为我国避免经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垫定了有力的基础,其功劳是历史性的,它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而且也为今后蓄存了更强的生产力。今天我们可以更大胆地进行改革并逐渐适当地加大货币的投放量,将蓄势已久的生产力的能量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完成我国的基础建设。并通过这次经济的发展高潮,完成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化工作。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调整壮大基础工业。将我国变成一个人口管理细致化、科学化,对社会需求有可靠的预期性,高科技产业发展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明确的方向。山河得到充分治理,有稳定的农业用地及森林草地,农业产量及耕种品种都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定,从而避免了浪费和价格大幅波动,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并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二、粮食与货币的关系
粮食与货币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当一个国家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它的经济发展时期也就到来了。但是要保持经济稳定地发展就必须在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始终不移地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以便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因为当吃饭成了问题时,任何的发展都必将停顿甚至倒退。然而当吃饭的问题解决之后而又没有相应的经济政策去引导经济的发展,则经济只能在摸索中前进,这样将极大地浪费人力和物力,使的经济发展缓慢,甚至错过发展的良好机遇。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规划一项或几项发展已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规划一个国家或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却不是一件易事。然而我们只要抓问题的实质,事情就简单的多了,这就是粮食与货币的关系。
向往美好生活是人们的天性,政府要有目的的引导他们去做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个人事,方法就是使付出劳动的人获得财富,以促进他们之间劳动成果的转换,以此来带动整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在货币政策上采取较为超前的意识,以引导经济的健康发展。人们不可能都挤在田地里务农,也不可能都弃农从工从商。经济发展又不伤农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发展的个个时期有计划地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农业技术来增加务农者的收入,以此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也是经济发展中一个要时时处理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必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货币就象装载劳动成果的运输工具,货多车少影响流通,车多货少生易难做。货币投放量过少会使很多人无事可做或着很难获得财富,投放量过大又会使人们先前获得的财富贬值,这两种情况都将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适当的货币投放量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在解决了社会整体的基本需求后,有计划地增加货币的投放量,选择一些迫切的基础项目加以建设,是引导人力物力向有力于经济健康方向发展的有效段,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使的农村经济变的相对稳定。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种人口流动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以牲畜饲养和粮食加工为主的企业分流在土地上劳作的人口,以此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因为种地的少了,农业水平进步了,虽然我们没有用提高粮食的价格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收入,但是他们的生活水平却会真正地稳步提高。对于一些土地贫瘠群众生活困难的地区,我们除了部分外迁人口外,还要引导他们进行特色农业的建设,因为地穷空间不少,总有发挥的空间吧。只要我们的农村稳定、粮食能够保证我们人民的生活需要,我们完全可以加大货币的投放量去利用我国的人力物力完成我们的宏伟大业。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5-6 13:10
中国经济的几个着眼点(二)
三、当前是完善社会保障的最佳时机
目前我国物价稳中有落、粮食充足,生产力大量闲置、市场疲软急需扩大投资启动市场,而国企改革又使大量人员下岗,因此正是我们抓紧时机建立完善社会保障的有力时机。首先,我们来明确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就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及人民群众所能承受的限度,我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不能定的过高,高了不符合我国现有国情,脱离了生产力的实际承受能力。但也不能太低,低了不利于稳定发展。因此,我们的社会保障应定在饭能吃饱,病能医好的程度为宜。我们试想:1、在社会变革中,三口之家,父母失业,小孩上学这样一个家庭在生活上每月需要多少开支呢?根据我调查大约800元。这其中包括孩子学费,家人服装,添补适当生活用品及食品,也就是说,我们的失业救济金每月应在400左右。2、一个退休的老人每月平均需要多少开支呢?通过我的调查,退休老人的最大开支在医药费上,平均每年2000元左右,加上平日生活费及重病治疗费,再考虑到其对社会贡献,其退休金在800/月以上较合适。3、医疗保险,据不全面的统计,一个人一生大约需要3万元左右。4、社会是复杂的,往往有一些被社会遗忘的人,我们也要考虑到。对一些游手好闲的人给予适当的救济,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费120-150/月,及社会捐献的衣服以保持社会的安定。
在有了以上的分析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我国社会保障问题。建立社会保障我们有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怎样将历史遗留的问题解决好。1、原有国企职工;2、在试行社会保障至今仍未参加社会保障人员;3、失业人员。在我们完善社会保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一揽子地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退休及就医问题,早解决比晚解决要好,问题就是问题,不会自已消失的,只会越变越复杂,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我们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将这个问题一次性解决了。不就是解决吃饭、就医的问题吗?你不解决他们也得吃饭也得看病,只要我们的农业稳定,粮食充足,吃饭是不会将经济发展的速度吃慢的,吃饱了只能使发展的速度更快。因此我们要敢于在社会保障这步棋上大胆动作,利用国债、国有资产出售所得、接收社会捐款、甚至赤字补起来(就我们国内的生产力是完全可为的)一次将这个国企改革的大石头搬掉。我们可以截止到某年某月将在此之前参加工作的国企职工,分为三种状态——就业、失业、退休,并给每个职工建立一个银行户例如,由职务、职称、工龄三项指标,确定每个原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人员应享受的社会保障标准,一次性转交到社会上,在剩下的时间内(指从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后)的应交费用,由个人交纳,这样就有效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对于企业来讲只需交纳由于建立社会保障金后提高的那块税付,而不再担负以往的那些退休金、下岗人员生活费、医疗费等费用。为了即减轻企业负担又限制企业过量裁员,我们要在企业现有编制内,采用适当的用人奖励制度,以防企业一窝风地将大量下岗人员推向社会,因此企业向社会保障分流人员(退休人员、下岗人员及医疗保险)需按相关政策分担某些费用,分流的越多负担的越重。这种方法只是暂时的,我们最终做到失业人员到社会保障机构去领取保险金,企业只是按有关法规交纳与之相关的税付。为鼓励企业多用工、用年龄大的工人、保持用人的连续性,税付政策对用工人数多、工人平均年龄大及就业稳定性强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减税。社会保障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大障碍,因此社会保障必须与国企改革相结合,而且要适当地先于国企改革。我们完成了以上讲到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就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这是我们理顺经济秩序,完成国企改革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
为鼓励国民积极地参加社会保障,主动按时交纳社会保障金及在就业时关心自已的社会保险,自觉抵制非法雇佣和廉价使用劳动力,国家应在社会保障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赠款。例如养老保险,个人交纳到一定数额,国家便赠送一定的款项,交纳的多,赠送的多。医疗保险交纳到一定的数额,国家负责重病费(确定几种重病做为免费医治种类),失业救济金根据就业累计年限按不同等级发放,设立这一奖励制度将会推动我国社会保障的大力发展。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社会保障等级,让人们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以确定自己享受等级。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一份责任田就是一份社会保障金,农民离开土地转为非农业人口退还责任田后可以领取一份社会保障金并从此参与社会保障。这样责任田也进入了流通环节,便于土地的相对集中,形成较大规模农业生产。这些土地是由政府相关机构管理的,在促进农业较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又避免土地的过份集中而产生新的问题。农民也不可能在土地上耕种一生,对缴交一定金额的农民也同城市人一样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
四、国家三大保障基金
做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分配原则,因此,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它是由国家运作、个人缴款、固定税付支持、国有企业利润补贴的(在此充分体现出国有企业的作用),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为目的国家机构。另一方面,它还应体现鼓励积极参加社会保障的奖励制度。我们的失业基金、养老基金、医疗保险基金是采用享受基金的人存一部分,国家奖励一部分,用人单位以税付的形式交一部分的方法组成的,实行多存多奖的奖励原则。如养老基金,我们可以实行一人可以买几份的方式(每一份为一个基本保额,如买一份,退休后每月可享受800元,买二份每月则可享受1200元),多买多奖。比如我们规定参保人养老金最低为每月交100元,按其存款额实行60—75岁前的养老基金由自己参加保险,75岁以后的养老金由国家提供,存的多提供的多。医疗保险,我们也分等级,参保达到一定数额国家可以采取一定奖励,如定出几种重病进行免费治疗,免除人们对生大病的后顾之忧。
建立国家管理的大三基金,是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安定的一种社会保障机构。这个机构在保障金中有一种特殊的救济等级,即无就业收入人员的救济金、养老金、医疗基金。同样这种保障金也有它们的等级。
三大保障金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面对国内的情况,很难想象这些资金从何处而来,要想筹到这些资金确实很难,但只要我们的政策对头,运作得力,这笔款项是可以筹到的。因为受欢迎的保险制度会激发人们积极参与,这些参与的资金加上其他方面的资金完全可以解决眼前的保障问题。
我国公民年满25岁(法律可以将25周岁定为经济独立年龄)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我们可以根据就业年限,将失业救济金分为几个等级。我们将一个人的学习、工作、退休这三种情况设想一下。一个人在结束大学学业后年龄不满二十五周岁,假设顺利的话到60岁退休致少要工作35年,按平均寿命80岁计算的话,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35年的时间要用来工作以养活自已,因此他们必需在这35年中积累用于自已失业、养老、医疗的费用。为了奖勤罚懒,我们规定,就业年限记录多的领取失业救济金款额相对就高,就业记录少的领取的款额就少。对于年满25岁未能及时就业,生活实在有困难,可以领取一份由国家保障机构发放的“生存”基金。每一个就业人员都须参加失业、养老、医疗三大保险,按份参保,投的多,享受补贴就多,鼓励人们多份参保,积极的参保。一次性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失业、养老、医疗三块问题,然后再完善全国的保障体系,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真正奠定好经济腾飞的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5-6 13:11
中国经济的几个着眼点(三)
五、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想法
经过一百年的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根据这一体系,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主体,是由其社会性质决定的。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保证。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国有经济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国有经济应在国民经济中占多大比重,应在那些经济领域中经营,采用什么样的经济方式,其利润应怎样使用,怎样利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我们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为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一个集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优点于一身的经济体系将会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为了维护人类社会最大限度的公平,避免人类社会中的弊病,扶助弱者,平衡社会财富,防止社会财富被私人极端垄断,实现社会的平稳发展。国企改革的目的不是让每一个国企都存活下来,而是调整国有企业的格局及领域使国家有一个强大稳固的经济基础并用它的利润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明确经营领域
我们现有的国有企业是多年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它们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在二十年的经济改革中有一些发展了,但许多的企业以濒临亏损或资不抵债的地步,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收入稳的国有企业职工处在下岗失业的困境之中,这给我们的经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我们在国企改革中要解决两个问题:⑴、国企应在哪些事关系国计民生,有稳定收益的经济领域中经营。⑵、将以前的国有企业职工妥善解决好,以后的用人与社会上的用人制度相一致,不产生新的用人后遗症。
我们选择经营领域,要针对我们国家利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来确定。首先国有企业也必须同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在相同的条件下经营,从税收到用人制度。我们的国有企业在现有的范围内有进有退,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有稳定收益的行业或独资、或控股、或参股,既保证国有经济掌握国家的经济主体,又保证有相当的收益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要有国家垄断的行业,也要参与有各种所有制共同竞争的行业,即要开辟新的经营领域,也要主动放弃一些经营领域,以便保证国有经济始终充满活力。
2、国有企业截员问题
国企改革遇到最大问题是下岗职工的安置。我们如大刀阔斧地进行国企改革调整就必须对下岗职工的安置进行大的动作。⑴、将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从企业中剥离出来,让企业用税付形式体现。⑵、将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全部从企业中剥离出来,让企业以税付形式体现。⑶、将医疗费用从企业中剥离出来,让企业以税付形式体现,实现社会问题社会负担。⑷、国家以几年的部分税收和国企出售回垄资金及新增税付等款项建立国家养老基金、国家失业基金、医疗基金等三大基金。⑸、将国有企业职工分为已退人员60岁以上,待退人员55岁以上和在职人员三部分,已退人员将原有工资与养老基金的等级挂勾发放。对于仍在岗上的待退休人员按国家三大基金规定继续交纳三项保险,对于下岗的待退人员按失业人员处理,由失业状态过渡到退休状态,转而由领取业失金变为领取退休金。在职人员分为在岗上和岗下两类,在岗人员需按三大基的规定交纳保险,下岗人员领取失业金。这样国企解决了人员问题,无论是调整,还是扭亏都将比较顺利。
3、国企改革具体操作方法:
⑴国家独资企业——我们确认了该企业为国家独资企业后,首先将富余人员转给社会(三大基金),接下来的是对国家独资企业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市场。在改制中我们要实行企业法人社会聘用制,其薪金分为两部分,基本薪金和奖励薪金,以企业的利润或股份进行奖励。并在相应的法律中规定具体条款,对损害国有资产的行为进行处罚和判刑。
⑵、国家控制企业:国家股份在51%以上,企业管理人员由国家选派。
⑶、国家参股企业:国家股份在49%以下,企业管理体制人员由国家有关机构与私人股东协商确定。
⑷、被全部出售的国企:如果一个企业被全部出售,我们要将原企业职工安置好,政府监督这种出售的全部过程。①先决定去留人员,决定离开企业的人员由三大基金安排。②留在企业的人员按相关政策购入企业的部分股份 。③企业股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买卖。④企业管理人员由股东会选举产。在出售企业股份时不能按职务、职称分配购买数量,因为这种差别在以往的工资中已经体现出来了。如仍有一些股份未能售完,可根据情况将其定为国家控股企业或国家参股企业。对国家想全部出售未能完成的企业,可以在以后的时间内逐步减持。
六、国有企业部
我们在调整了国有企业经营领域和经营体制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保持国有独资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和被有效地监督。因此对决定国计民生的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有必要成立国有企业部来协调国企的发展,集中一批经济专家像国防部管理军队一样来管理国有企业。使全国的国有企业形成一个有机体,保证其能够健发展,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三大社会保障所赋于的史命。
国有企业除了是由国企部运作外,其余的外部环境与其它类型的企业完全相同绝无两样。而且在经营活动中和其它企业一样平等地与政府各部门往来,没有任何的特殊性。此时的政府部门在国有企业和其它类型的企业面前是中立的,它们的职能是统筹管理全国的经济事务,而国有企业只不过是我国诸多经济形式中的一种。国企部在运作中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选择进退,并不是非要将一个企业经营几百年而不衰,它即可以兼并其它企业,也可以出售自已的企业,以保持自身的活力。国有企业同其它类型 的企业一样纳税,但它的利润分为两块,一块为企业自留资金、一块用来补充三大保障基金,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优越性。国企部的工作人员由政府选派。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由国企部从社会上的经济管理人才中聘用,彻底实现国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5-6 13:11
中国经济的几个着眼点(四)
七、严肃法纪保障经济
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大家遵守经济法规去角逐利益本来并无可非议,但有些人却违反法律法规,做一些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造成极大的损失。对于这类现象我应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认识,既参加“游戏”的资格。一种资格是“商籍”剥夺他经商的权利、一种资格是“球籍”剥夺他生存的权利。在以往我们也经常使用剥夺自由权和生存权的方法去限制和制裁那些给社会造成危害人,现如今我们更应充分利用这一手段去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公平。古人早就说过安定的时期法律要执行的更严,不然人们都认为非法逐利是一条捷径而纷纷效仿,这样就会使得社会风气渐渐变坏,以至于积重难返。杀人尝命是人们都能普遍接受的一条法律,但给国家给大众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才必须要判死人们就不太清楚了。在经济社会中我们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界定,以警示人们千万不要越这条线。经济利益是企业或个人逐的目标,政府的任务是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以及对违法者的惩罚。因此政府在宣传法律法规上一定要做到长久而细致,在执法上一定要做到及时而严厉。通过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稳定人们的心绪,通过严格贯彻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政府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是国家的具体体现,对这些人我们首先要根据工作量确定适当的人数、根据工作的性质确定合理的薪水、根据业绩确定去留、升降的标准,使他们珍惜自已的岗位、不敢懒惰和去违法,因为这样他将失去一份收入丰厚而稳定的工作。
八、经济一体化与国民待遇
从感情上讲我希望一个有现在人口格局的强大的中国,但是这是一种极为落后的狭隘的观念。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他们已融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是不惧怕外来文化的,外来文化只能使她更加强大。因此我们一定要真心地给外来文化、科学、经济及外来民族以国民待遇,让他们视中国为世界文明的乐园。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正在加速发展,现代科技也使得地球似乎变得越来越小,文化的相互融合已更加迅速。哪里有适合先进文化生存的土壤,它就能在哪里快迅成长。作好接待外来文化、外来资本、外来移民的准备已是眼前的事了,已由不得你细想了。传播文明及先进知识是人类的天性,虽然很大程度上讲这种传播是追逐利益的结果,但是如果能使这些利益长期甚至永久地留在国内,这将是最成功的国民待遇。
综上所述真正处理好人力、物力、财力这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利用改革开放唤发出来的生产力和现在良好的经济形势,抓住机遇及时地实施相应的财经政策是保持经济稳步发展的前题。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5-6 13:40
中国经济的基本模式面临挑战[转帖]
了解大陆情况的人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非典型肺炎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有消息说,山西一些村庄已经被完全隔绝起来,无论村民是否感染,一律不准进出。这是历史上中国政府对待瘟疫,包括国民党政府防范麻风病传播的传统办法。问题是,大陆当今的物流和人流绝非昔日可比,这种传统的办法在现在的条件下是否能够奏效?一旦进一步失控,又将如何应对?
十多年来,大陆经济越来越依赖来自农村的所谓"民工"。这些虽然身在都市却又没有城市户口的二等国民,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两千万,支撑着大陆几乎所有的建筑、服务产业,尤其是出口加工业。没有这些产业在过去十年的高速发展,没有这些民工的血汗就没有大陆经济这些年的增长,这是人所共见的事实。同样非常清楚的是,由于拒绝接受民工正式移民城市,这些民工受到极不公平的对待。他们不仅饱受歧视和凌辱,而且没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民工中间的许多人,一方面被迫处于高度的流动中,同时,又长期生活在环境和卫生条件极为恶劣的所谓"临时性"社区中,既享受不到抽水马桶等基本的都市文明,又失去了乡野的清新空气。大批民工借以栖身的,是城郊的农村。在中共城乡二元的体制下,这些地方虽然早就被城市飞速发展所包围,但是,由于村民依然是农村户口,这些地方公共设施的建设,不能纳入城市公用系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贫民窟。大陆媒体美其名为"城乡结合部"。
象世界上所有贫民窟一样,民工集中居住的地方成为各种污秽汇集之处。大陆贫民窟的特殊性在于,其居民的居住合法性比其它发展中国家要更低,所以政府的服务就更加不足。政府不仅不提供基本的教育卫生服务,连民工自己办的子弟学校也要强行关闭。尽管各种各样的人间悲剧和罪孽在民工的社区大量发生,大陆当局的基本态度就是假装看不见。除了缺乏基本的同情心之外,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维持农民只能进城打工,不能移民的基本方针。可以说,这个方针是大陆十多年来经济模式的一个基石。
这个方针的要害是只准农民参与创造城市财富,但不许农民分享城市财富和福利。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必须保持其"流动人口"的身份,而没有正式市民的权利。这个方针以及建立在这个方针基础上的大陆经济模式,是大陆民工超低劳动价格的真正原因,但是,大陆的官方学者以及媒体则以所谓"市场供求法则"来自欺欺人,似乎民工的悲惨处境完全是某种自然法则所至。
现在,大陆经济模式之不公平连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正如有人已经指出的,这次非典型肺炎的"怪"病在中国大陆发生,并不奇怪。正是打工仔们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大陆不交钱不治病的医疗体制相结合,催生了这个可怕瘟疫的发生与传播。
广东是中国大陆得益于民工血汗最多的一个省。外来民工人数超过一千两百万,高达本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在民工血汗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广东一省的财政收入,等于山东、江苏等几个沿海大省的总和。但是,生活在广东的富人以及本地人的生活质量也不得不为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而付出代价。
不久前我曾经去了最早发现非典型肺炎的广州和佛山一带,亲眼看见在一些豪华的所谓高尚住宅小区高墙外,是无人整治的臭水沟,沟边即是民工的简陋棚屋。在我看来,住在院墙之外的民工自然会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平。但是,住在高墙之内的人又有多少享受呢?他们在庆幸自己没有落在大墙另外一边的时候,却也不得不与民工一道分享污浊的空气,飞扬的粉尘,轰鸣的噪音,现在,还要共同面临非典型肺炎病毒感染的危险。
许多人以为,非典型肺炎会象台风一样,对经济发生一个冲击,然后又一切如常。但在我看来,这次瘟疫并非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灾难,而是大规模剥夺"民工"的大陆经济模式内生的灾害。这个瘟疫的发生表明,大陆以牺牲农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为代价集聚财富的经济模式,已经走向反面。这种经济模式导致的灾难,不仅仅伤害弱者,而是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基本生活。非典型肺炎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一个极不公平的社会对所有人都是危险的。我希望大陆的当权者能够明白这个信息。
作者:
xiongzou
时间:
2003-5-6 14:36
斑竹,看样子我们都是悲观主义者,哈哈哈
作者:
qihaitao
时间:
2003-5-6 14:39
也不一定,但在投资上保守一点总是没有错的。
作者:
xiongzou
时间:
2003-5-6 21:45
同意,休息也是最好的投资。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