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思维导图到底有没有用
[打印本页]
作者:
winerking
时间:
2014-12-27 22:37
标题:
思维导图到底有没有用
本帖最后由 winerking 于 2015-1-15 21:56 编辑
有位网友在我一条思维导图读书笔记微博后评论,指出
思维导图是一种费时无效的方法
,并说脑科学家Terrence Sejnowski有论文证明思维导图的无效性。向这位网友请教论文来源,说是wiki上有链接。
查找之后,判断Terrence Sejnowski作为一个研究基础理论的学者,应该不会做这种应用工具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当然也没找到论文链接。
翻墙查谷歌学术,也没找到。
后联系该网友,又答称Terrence Sejnowski是认可他人在这方面的研究,但拒绝提供相关论文。我只能猜想这位网友记忆有偏差,只能另找论文根源了。
后在果壳网搜索到这样一篇文章,如下:
果壳这段文字,援引自豆瓣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898818/
对一本思维导图书籍的书评。评论者清晰地指出,Farrand等的研究证明“思维导图在记忆增强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到支持”。如果真是如此,那思维导图众多的使用者,真的的是被一个
神话
欺骗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不得不刨根问底。
(这篇评论基于豆瓣、果壳,影响力颇大,好多对思维导图的批评,都是以此为依据的)
我找到了这篇文献,却发现这篇实证论文,得出清晰的结论是:
思维导图提供了一个学习文字材料的有效技术;即便是对初学者,使用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工具也具备有效性。对远期记忆的增强作用,思维导图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作者认为应该在医学院的早期学习中,加入思维导图学习,替代传统(死记硬背)方法。
从作者的参考文献来看,已
有不少针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类似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的
。
真的是很奇怪,发出这个书评的,究竟是缺乏严谨的态度把论文翻译错了呢,还是有意拆那位书作者的台。(看评论,书作者应该是恼羞成怒与这位网友进行了辩论,之后又删除了自己的所有评论。我只能同情地说,E文不好被人欺负啊。)
下面上这篇论文的完整译文。原文献我放在有道笔记中了:http://note.youdao.com/yws/public/resource/163cbcec32dfa70cea55b7e42e3c71c5/E7DF218573BA41CEA6227620BA2FF312
思维导图有效性的研究
The Efficacy of the Mind map Study Technique
Paul Farrand, Fearzana Hussain & Enid Hennessy
翻译:段燚
目的:检查使用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技术改善文字信息记忆的有效性。
设计:为获得基准数据,受试者首先完成一个基于600个词的段落的短测试,之后被随机分为“自我选择学习方法(组1)”和“使用思维导图(组2)”两组。在30分钟的间歇之后,组1面对之前看到的文章段落,并被告知应用现有的学习技巧。组2学习思维导图技术,并被要求应用到这个文章段落中。在一个干扰任务和一周之后测量记忆。
背景:伦敦大学巴兹和伦敦医学及牙科学院
受试者:50名二、三年级医学生
结果:相比基线,即刻测试显示,两组对材料的记忆都得到了改善。但这种改善,仅思维导图组在一周后还保持。思维导图组的事实知识相较基线增加10%(95%的置信区间:1%-22%)。但本组使用这个技术的积极性较低。如果积极性调整为相等,则使用思维导图的改善,可以达到15%(95%置信区间:3%-27%)。
结论:
思维导图提供了一个学习文字材料的有效技术
,但在思维导图被作为学习技术普遍采用前,应首先考虑改善使用者的积极性(动机)。
Medical Education 2002;36:426-431
介绍:
最近出现了使用思维导图改善医学信息记忆的教育材料[1]。思维导图这种技术[2],是将不同来源的信息,以图形化的形式呈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重要关键词。导图的制作,首先在中心画出呈现学习主题的图片,然后从中心图中延伸几个表现副标题的分支,如果有可能也结合图像。与副标题相关的重要信息细节,写在进一步延伸的小分支上。持续这个过程,文章中包含的主要信息,就得到分层次的组织。越综合的信息,越靠近中心,越细节的信息,越向外延伸。阅读导图时,从中心图像开始,然后是右上方分支,其它分支按顺时针方向检阅。整个过程中,图像、颜色和材料的空间安排很重要。同时,思维导图中很多方法,被个性化整合进其它学习技术中,和其它单独方法结合使用的效果,还没有进行过检测。
个别整合图形、色彩及关键词空间安排的学习技术,相比死记硬背,被报告能极大改善记忆。例如,将一系列关键词以独特的模式进行空间安排,之后建立联系,可以极大改善记忆,这是类似蛛网图的学习技术中的通用方法[3]。基于图形的学习技术,如位置记忆法[4],在一项研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每个词和特定的校园位置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改善了对40个词的记忆[5]。将色彩增加到图像中后,基于视觉图像的学习技术,显示出更高大的效果[6][7]。
整合使用这些方法的学习技术可以改善记忆,并不奇怪。即使分开使用,这些方法也可以帮助那些被报道能改善记忆的认知过程。
处理层级理论[8][9]提出,学习新材料时,处理层级较深,在处理成功之后则会被取消。
这个理论认为,使用更深层级处理,比如从得到的信息中提取含义,比仅仅排练或写下的浅层级处理方式,能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对材料的精心阐述,是另一种改善记忆的机制[10]。精心阐述,需要在新得到的信息和记忆中保存的信息之间建立关联(主动促进)。当这些关联建立后,既有信息可帮助新信息的吸收及记忆。
另外,信息的独特性影响其易记性。更独特或被加工成更独特的信息,相比记忆轨迹与既有记忆相似的信息,回忆起来更加容易[11]。
不同学习技术在改善记忆的有效性被实证方法证明的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在教育材料设计方面的应用,却令人失望。这些技术的应用,被局限在对关键词的有序列表记忆上[14][15]。另外,这些方法被证明对改善短时记忆有效,但长期的改善还不清楚[16]。
如这些被普遍采用的学习技术应用于基于“问题导向学习(PBL)”的医学课程,其不足还非常不明确。由于PBL的重点是强调自学方法,学生需要能帮助改善他们对文字材料记忆的学习技术,同时深化PBL中获得的层级。考虑到目前学生通过PBL,在回忆事实型知识时,考试的表现要比传统授课教学的课程差[18],这种学习技术就尤其重要。另外,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组织信息,有可能克服在大量无序状态的知识进行PBL时的不足[19]。
尽管思维导图可能是针对PBL课程特别有效的技术,在将其推荐给学生前,还是应验证它的有效性。本论文检查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技术是否有效,以及它是否可以克服以前学习技术被识别出的不足。
方法:
样本
看到招募广告后志愿参与研究的50名伦敦大学巴兹和伦敦医学及牙科学院的二、三年级大学生。平均年龄是20.1岁,31位女性,19位男性。
按报名次序,参与者依次被分到按受试间设计的两组中(思维导图组对自我选择学习技术组)。分组后,除思维导图组男性较少外,两组成员的特征相同(见表1)。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受试者退出。
材料
从《科学美国》中选取一段600词的文本,话题是关于运输的不常见形式,以确保受试者以前拥有相关知识的可能性最小。根据文本设计15个问题,所有问题有相似的长度,要求受试者回忆文本中的某一具体部分(例如:“谁命令取消了原子能飞机项目?”)。问题依据分散在文本中,以避免天花板和地板效应,且具有相似难度。整个研究中,问题集的展示次序对不同的受试者和阶段完全随机。
结果
将分组作为自变量,在阶段1和阶段2中正确答题数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在解释差异时,两组的基线都作为协变量参与分析,且其均数相对正确答题的基线,没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而在1周后,结果则具有显著差异(P=0.07)(表2)。未调整的数据见图1。
但是,在积极性的自我评估中,两组有显著差异:思维导图组有意外的低积极性水平(均数=2.8,标准差=0.67),自我选择技术组(均数=3.2,标准差=0.78)。因为积极性的差异,积极性被作为附加的协变量,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再分析。
经过对基线表现和积极性的调整,两组的表现显示显著性差异。在阶段1和阶段2,思维导图组都回忆起明显更多的正确题目。在1周时间后,使用思维导图也显示出明确的学习优势(表2)。
积极性对两组具有不同影响,这个结论也通过控制基线表现得到的不同偏相关模式得到支持。在阶段1和阶段2,自我选择技术组的积极性都和表现显著相关。但是,在思维导图组,这个相关性较小,仅在阶段1达到了完全相关。但是,在解释这些偏相关关系时,由于两组的样本量都较小,需要谨慎。(另外,使用性别作为另一个协变量时重新分析时,结论没有任何改变。)
讨论:
分析数据显示,
思维导图技术具有潜力改善文字信息记忆的效果
。如果没有积极性的改变,使用思维导图技术可以有约10%的提升,如果积极性改变,有13%的提升。
思维导图不太可能对学习过程造成负面影响,因为95%的置信区间的低端部分,排除了超过1%的变坏部分,那些不喜欢这项技术的人更可能继续使用他们当前的方法。
阶段1和阶段2,对基线分数和积极性进行调整后,思维导图技术组正确回忆的题目相比对照组的增加,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重要的是,
使用思维导图技术,超过1周后记忆优势仍然保持
,正确回忆相比基线分数有24%的增加。自我选择技术组的记忆表现在一周后,相比基线变差了6%。仅仅接触思维导图技术一次,一周后复试,记忆表现的改善还明显保持。这证明,这种学习技术相比其它仅能改善短期记忆的方法,具有更现实的价值。
两组间记忆表现的差异显示,使用思维导图产生的改善可能是由于认知过程的改进。但识别这种认知过程的特征超出了本研究的范围,它有可能是激发了相对传统学习技术更深的信息处理层级,从而与医学生更好的理论表现建立了联系[20]。但是我们也知道,因为学生不会自发地使用可促进深层级学习的策略,所以培育这种学习是非常困难的[21]。
一个意外的发现是自我选择学习技术组的积极性,远远高于思维导图组,尽管这一组参与者接受了思维导图技术的培训。
培训与积极性之间的直接关系,已经有大量报告[22][23],之前的研究也证明,任务培训经常能提高使用一项学习技术的动机[24]。培训被认为可以将个体的努力聚焦于给定的任务,而不会转移到其它任务上,同时,可以增加个体投入的时间[25]。对两个组,在积极性和记忆表现方面,都有确定的关系[26]。这个关系在思维导图组相对较弱,但在阶段2,也仅有很微小的显著性(P=0.07)。
对思维导图组的低积极性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对使用记忆策略作为学习帮助的抗拒。之前的研究报道过,学生,尤其是男性,不愿意采用很多记忆策略,而更愿意采用传统的方法,比如重述、背诵和摘要总结[27],这些是自我选择技术组所采用的。因为思维导图组被培训和指导使用他们不情愿使用的方法,他们的积极性会比另一组低[28]。如果医学生使用时相信思维导图可以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或者使用思维导图学习医学相关信息,他们的积极性可能会达到更高水平。之前的研究证明,学生仅仅在学习感兴趣的内容时,才有动机使用记忆策略[29]。应该注意,可以预期如果能提高使用思维导图技术的积极性,使用思维导图会有更大的收益。
本文证明,
即便是对初学者,使用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工具也具备有效性
。我们可以审慎地在医学课程中,更多地使用思维导图,这也得到教育研究文献的支持。思维导图看起来特别适合基于PBL的医学课程,因两种方法都支持和鼓励学生采用更深层级的学习。但是,在推荐思维导图作为学习方法前,要进行有效的培训,激励学生优先于其它传统方法来使用思维导图。以此为目的,
可以在最初几个学期的医学课程中,加入思维导图训练课
,同时补充其它在PBL课程启动阶段学习的技巧。
作者:
gardener
时间:
2014-12-28 10:42
同意作者的观点!思维导图的有效性关键还是在于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使用积极性的取向,若在当今基础教育中没有被系统培训过,且培训没有习得思维导图的真正内涵(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结构图),在当前应试教育、在传统教育挤占超量时间的环境中,思维导图是无法显现出优势的,何况学生没有这种学习习惯、技术生硬反而使得使用该技术效率低,费事费力(“不情愿使用的方法”),特别是应付不感兴趣的学科宁愿用死记硬背应付当前的考分(不关注长时记忆)来得轻松。所以在这种应试环境下,在教学激烈竞争、在各科均在抢占学生时间的环境中,有时使用思维导图会死得很惨,所以要慎重!
作者:
一笑江南
时间:
2014-12-30 09:32
对于记忆,不知道导图是不是真有用,个人没有什么强化记忆的方法。导图对我来说,更多地是用来分析,这个确实好。而且我现在把它用来管理每天的工作日程。也用得不错,感觉比很日历工具要好用。
作者:
ghost
时间:
2015-1-3 09:00
支持思维导图。
作者:
一笑江南
时间:
2015-1-22 10:23
昨天在一个会场上,用导图做会议记录,边上的人看了觉得很好,就来问:这是什么软件?
然后我让他拍了软件界面上方的软件名称。
作者:
fengxinzi2011
时间:
2015-1-23 13:45
我觉得有用
作者:
一笑江南
时间:
2015-1-26 09:50
当然导图是个很有用的工具,当然,任何一个软件都不是包打天下的。用在合适的地方,用好,它就是好东西 。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