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人力资源,先讲经营,再谈管理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鸿    时间: 2013-5-23 21:47
标题: 人力资源,先讲经营,再谈管理
人力资源,先讲经营,再谈管理
                刘维才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谈“人力资源”必谈“管理”,并习惯的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激励、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等模块,仿佛这些模块做好了,人力资源工作就做好了。这是以偏盖全的观点。企业一切活动以“发展”为中心,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资源,与原材料、设备、资金、信息等一样,都是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人力资源应先讲经营,再谈管理,经营是目的,管理是手段,管理为经营服务。
作为资源,不论是原材料、资金还是信息,都需从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评估是否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人力资源同样要考虑数量、结构、质量三项指标,同时作为特殊资源,还要考虑其区别于其他资源的特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人力资源经营的核心目的是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不断提升、主观能动性强的员工队伍,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要求。
数量不足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首要人力资源问题。“用工慌”横扫全国,部分企业因员工数量不足限产或停产,大量设备闲置,产能无法充分发挥,正常经营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可通过以下措施解决员工数量不足问题:一要使自己的薪酬水平在当地或同行业具有相对竞争力,以待遇吸引人,这是解决员工数量不足的基本条件;二要建设中长期人力资源供应链,解决普工、市场营销人员、研发人员、职能管理人员等从哪里来、怎么来、怎么时间来的问题,实现各类人员的持续供应;三是在综合考虑成本与收益情况下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员工福利,消除员工不满足因素,使员工感受到公司真正关心他们,从而降低离职率。进的多走的少,员工队伍数量就有了保证。
员工结构不合理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很多企业员工总数达到要求,但从事简单工作的普工充足而从事设备管理、市场营销、研发等工作的关键人才不足。有的岗位人浮于事,有的岗位捉襟见肘,企业各项职能难以有效配合,经营效率无法提升。在分析企业未来对员工结构要求基础上,我们可通过以下措施优化员工队伍结构:一要在建设中长期人力资源供应链基础上,调整薪酬等人力资源政策,加快紧缺人员引进,抑制富余人员引进,通过人员引进优化员工结构;二要理顺人员退出机制,分流与淘汰企业发展不需要人员,通过人员退出优化员工结构;三要改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内部培养持续补充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以培养优化员工结构。员工结构调整至少需二至三年努力方能见效,且需根据企业发展随时予以调整,以实现员工结构的动态优化。
质量偏低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工作技能达不到岗位要求是员工队伍质量偏低的重要表现。员工队伍工作技能需长期积累方能提升,新员工比例大、新员工技能不足是导致员工队伍工作技能偏低的重要原因。推行师带徒机制、建设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及实施竞争上岗等都是提升员工工作技能的有效方式。推行师带徒机制,通过老员工“传帮带”不但能够提升新员工工作技能,而且有利于强化员工感情纽带,增加员工队伍向心力;建设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如以生产技术部为依托组建维修工、电工等培训中心,以品管部为依托组建化验员、体系员等培训中心等,不但能提升专业技术岗位员工工作技能,而且使这些岗位员工工作标准统一,有利于岗位工作标准化;推行竞争上岗机制可使技能不断提升者通过竞争走上更重要的岗位,技能停止不前甚至有所退步者逐步让出重要岗位,从而激发员工提升工作技能的积极性。
如何提升员工队伍主观能动性是人力资源经营的难点。员工队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度等方面。“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提升主观能动性,将极大发挥员工队伍数量、结构、质量的效能,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构成。要提升员工队伍主观能动性,企业一要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吸引人,以文化激励人,以文化强化队伍向心力;二要建设绩效管理与薪酬激励机制,使工作努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得到及时激励,反之受到及时处罚,从而引导员工按企业发展要求工作。三要建设员工职业发展机制,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成为实现员工职业发展的舞台,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绩效管理、薪酬激励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工作时,要以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责任心等为导向,重引重导而不可重管重控,否则这些工作不但不利于员工队伍建设,反而与之背道而驰。
员工队伍数量、结构、质量、主观能动性四项指标中,数量、结构、质量是基础,主观能动性是点睛。没有数量、结构、质量,一条龙缺爪少尾,没有主观能动性,一条龙死气沉沉。全局着眼,具体入手,建设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员工队伍是对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考验。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过多关注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具体工作而忽略了队伍整体建设目标,难以显现人力资源战略价值,无法满足企业发展要求。我们应以经营为导向,以管理为手段,以建设优秀员工队伍为目标开展工作,从而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使人力资源工作者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
人力资源,应先讲经营,再谈管理。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