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转] 一流的课程讲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jiaweiyang
时间:
2012-10-12 21:49
标题:
.[转] 一流的课程讲什么?
给培训市场上的课程分类,可以有无数种分类的角度。比如,可以把课程分成“有用的课程”和“无用的课程”两种,也可以把课程分成“便宜的课程”、“昂贵的课程”以及“价格适中的课程”三种。任何一种分类角度都会面临吃力不讨好的境地,一方面在于分类的角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触及行业的深层问题,另一方面分类的角度能否经得起同行的推敲。无数人做过这种尝试,今天于加朋也来凑个热闹。
课程能给客户(学员)带来多少价值?从这个角度,由高到低,我把课程分成5个级别,即一流的课程讲“标准”,二流的课程讲“体系”,三流的课程讲“工具”,四流的课程讲“形式”,五流的课程讲“拼凑”。
一流的课程讲“标准”。
这种课程给客户留下的是可以操作的一整套成体系的标准,这套成体系的标准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特征1:客户(学员)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考核做没做等等,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任何模糊的要求,不需要太高的智商都能理解。
特征2:客户(学员)按照课程的“标准”去做,足以达成理想的结果。
特征3:这种理想的结果更多依赖的是这套标准本身以及客户对标准的执行,而较少依赖组织成员的个人优势。
特征4:这套课程所提出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常年有效,客户(学员)可以放心执行。
培训市场上能达到这种“标准”的课程真是凤毛麟角。
二流的课程讲“体系”。
这种课程虽谈不上“标准”,但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必要的工具、方法、理念等,没有明显的逻辑缺陷。与一流的课程相比,这种二流的课程还谈不上“标准”,因为它只能帮助客户解决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存在的局部问题,而不能帮助客户解决长久的问题。
尽管如此,培训市场上能形成这种“体系”的课程也是少之又少。
三流的课程讲“工具”。
这种课程虽谈不上“标准”,也谈不上“体系”,但可以向客户(学员)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这些“工具”常常是以文字化的表格或流程体现的,做什么、怎么做讲得比较清楚。除了这些工具,课程还可能提供一些原则、理念等等,这些工具之间、原则之间、理念之间,以及工具和原则之间、工具和理念之间、原则和理念之间,未必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而这些工具、原则和理念组合在一起还无法构成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这也说明这套课程很可能还存在逻辑上的硬伤。这些“工具”本身虽具备了可操作性,可是,这些工具未必适合客户(学员)的实际情况。
尽管如此,培训市场上能提供一两个“工具”的课程也是难得。
四流的课程讲“形式”。
这种课程没体系,没工具,但是却有一些作为噱头的“形式”,比如,“看电影学管理”,其强调的是“看电影”这种形式而不是“学管理”;再比如,“沙盘营销”,其强调的是“沙盘”这种形式而不是“营销”;再比如,“课程设计的五线谱”,其强调的是“五线谱”这个名称而不是大家更关心的“课程设计”。我们反对的不是这种“形式”本身,而是课程对这种“形式”的过度依赖。
培训市场上这种玩“形式”的课程似乎越来越多,客户要擦亮眼睛。
五流的课程讲拼凑
。这种课程没有体系,没有工具,没有值得炫耀的形式,只是把一些理念、原则、口号和案例故事拼凑在一起。这种课程所“拼凑”的,大都是那些“假大空”的内容,如“培训师的三重境界”、“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战略决策的思维模式”、“没有任何借口”等等。
培训市场上这种“拼凑”的课程还挺多,能讲这种课的老师一抓一大把,其中有不少是刚出道的培训师拿这种课程来“练手”的。
以上就是于加朋对由高到低各流课程的粗略描述。现实中,判断一门课程是几“流”,就可以参考上述描述,而不是仅仅根据课程的名称妄下判断。
比如,美国柯维大师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门课,早已被咱们中国的培训师给讲烂了,可以说已经彻底被“山寨”了。这门课究竟属于哪一流,那要看是怎么讲的。如果培训师仅仅是把那七个习惯的名称“拼凑”在一起组成一堂课,那只能算五流的课。如果能在拼凑的基础上加点“形式”,如“看电影”“沙盘”“拓展”等等,那这门课就升级为四流。如果能给某个习惯如“要事第一”加上一些落实的工具,那这门课就进入三流。如果给所有七个习惯都加上落实的工具,而且把那七个习惯和各自的工具共同组成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那么,这门课就是二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量的“七个习惯”还停留在五流,也有一些稍好的到了四流,达到三流的极少,达到二流的我还没见过,一流的嘛,就别提了。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