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GOOGLE与BAIDU的年代,各种知识都有自己比较固定的载体,这些载体的形成,往往倾注了“建设者”的毕生心血。而一旦完工,其存在形态就相对稳定了,后人可以方便地进行按图索骥。这样的东西用久了,就会对它产生某种精神的寄托与珍贵的感情。
《新华字典》就是这样一本每个人都会有回忆的书籍!只要你不是文盲,只要你生活在这个国度,你就不可能没有关于使用《新华字典》的回忆。
《新华字典》自1953年首次出版以来,至今已经发行了10版。印刷的数量是千万上亿级的海量。对应于特定的人群与年代,《新华字典》也是与时俱进的:今天的第十版已经有彩色版、大字版等不同版本的选择,比起二十年前,不是一点点的进步。
关于《新华字典》的回忆,要上溯到读中师(相当于高中)的时候。有两件事情印象非常的深刻:
一件是我读中师一年级的时候,来了一位年轻貌美但身体孱弱的女教师,绝对的一个现实版的“林黛玉”。现在回忆她那时也就二十四五岁的样子,声音很好听,吐字非常清晰,课讲得很柔美,同学们都爱听,尤其在当时班级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年轻女教师的课具有先天受欢迎的优势。清楚地记得她要求我们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要看《红楼梦》,而且一定要精读细嚼。我当时正处于文学青年的梦幻期,自然对她的话深信不疑。但买来《红楼梦》以后,却发现有太多的生字,特别是各种诗句中的生僻字更多,尤记得好像后八十回的生字要比前面的少一些。为了那时伟大的“作家梦”,我做了迄今为止最有毅力的一件事:把《红楼梦》中所有不认识的字全部查出来,标上拼音符号,再在旁边注上解释的意思。这是一项浩大而艰难的工程,耗时大约在半年以上。一遍查下来,发现大半新的《新华字典》已被翻烂了。但看着每一页上密布的解释,心里还是很有自豪感的。
这位女教师的命运其实挺悲惨的,后来知道她就是嫁给我们师范学校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语文教师,她曾经是他的学生,他为了她而和前妻离婚。这位男教师虽然年岁颇大,但极有气度,难怪能够博得女学生的青睐。不幸的是,他们的婚姻似乎并不美满,我们毕业后不久,就传出这位女教师自杀的消息,当时真的很震撼!她姓肖,总共给我们上过一个多学期的课吧,而关于她的回忆只有以下几个关键词:瘦削柔美、师生恋、《红楼梦》、自杀。
另外一个关于《新华字典》的回忆是在师范三年级的时候,又来了一位小年轻男教师,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一口浓重的安庆腔,按今天的标准,他是绝对不够格当中文教师的。但不知他有什么样的关系背景,居然能够来到专门培养教师的地方来做教师。
他给我们上课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脚手架》,全班几乎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因为大家都是农村出身,没有住过城市,学校也在县城的郊区,那时远没有今天这样的大兴土木,所以都不知道什么是“脚手架”?后来我就狂翻字典,发现在“脚”下面没有例举“脚手架”。这个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光有《新华字典》是不行的,还要有《新华词典》。其实自己也有的,但不像《新华字典》那样随身携带。再有的回忆是上这位老师的语文课,需要频繁地地查阅《新华字典》,否则的话,很多字的读音听起来与实际的完全是两码事。
经过了学生时代的寒窗苦读,进入工作状态以后,才发现有一种东西叫做“基础”,是必须在学生时代完成的,这其中就包括充分掌握汉字的数量,通晓它们的读音、形状与意思。单个的汉字就像组成物质的原子一样,不同的搭配可以产生无穷的新式意思。而反观今天的一些大学生,对于英语的重视要远远高于对母语的重视,特别是上大学后远离高考的要求了,汉语的应用就仅仅局限于浅近通俗的网络语言,渐渐丢掉了汉字组合所产生的博大精深。殊不知,当一个人的语言是平凡的时候,其思想是注定无法深刻的。
好几年前,曾经听过一位电视主持人有一个习惯:到任何地方都要随身携带一本《新华字典》,一有空闲就会随手翻上几页。几个月的时间看不出什么,但十年的功夫下去,他的主持字正腔圆,基本没有发生过读错、卡壳的现象,而更重要的是,到后面,他的主持语言生动活泼、变幻无穷,彰显了一位真正大家的风范。有记者曾经问过他诀窍,他说没有诀窍,但要充分感谢翻阅《新华字典》所带来的厚重收获。
今天,有几个播音员与主持人能够一遍遍通读《新华字典》?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你还有意识常常翻翻《新华字典》吗?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