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前泼水”是一出戏,说的是西汉武帝时一个叫朱买臣的会稽人,即现在的姑苏。此人家景贫寒,常常要靠砍柴叫卖来补贴窘迫的生活。朱买臣是一个爱读书、知识赅博的人,在砍柴、卖柴的旷地空闲也手不离卷。这种“书呆子”型的人,不管农耕或家庭经营一般都是“弱智”,和同村的其他人比起来,生活每况愈下,附近的人难免“闲言碎语”。这使朱买臣的妻子崔氏无地自容,对朱买臣大为光火,感觉生活没一点但愿,就逼朱买臣休掉她,要另攀高枝;任凭朱买臣怎么挽劝,崔氏坚持要走,朱买臣只好与她解除婚约。后来,朱买臣的文章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被重用,一直做到“长史”的位置。在回家乡担任“会稽太守”时,崔氏要求“破镜重圆”,被朱买臣以“覆水难收”拒绝,崔氏羞愧难当,自杀身亡。
朱买臣历史上真有其人,上海卫星电视安装《史记》《酷吏列传》里有一段对他的描写,朱买臣后来因牵连陷害大臣,被汉武帝正法。“马前泼水”戏文和故事的版本良多,内容的真实性已无从考究,后人杜撰的成分更大一些。实在,远在西汉之前几百年“三从四德”的教育就已经流传,但不知为什么崔氏没受到一点教化。故事本身是否有歧视妇女之嫌,本人愚钝,尚待指教。但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女人耐不得寂寞、耐不得贫穷、不能勤俭持家;好高鹜远、缺乏远见的女人也不在少数,有道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到那山还得把脚翘”,你怎么就没想到你身边的丈夫就是“潜力股”呢?!
这是两千年前发生的故事,今天这样的故事还在发生着。笔者曾经目睹一位年青的母亲,不安于位,为知足一时冲动的欲望,毅然决然的地离开了未成年的孩子,离开了爱她的丈夫,离开了她亲手建立的暖和的家,要去开创她的事业,去寻找她的幸福,在她将要离开孩子时,孩子并不知道妈妈要永阔别开这个家,但问了妈妈一句:“你不爱这个家吗?”妈妈的回答是:“你不懂”!
现实生活中,家庭发生这种类似的变故不在少数,但像朱买臣这样终极出人头地的却是少数。生活能否幸福,并不在于能否出人头地,而在于夫妻俩是否能同心同德,同甘共苦,这样,才能苦尽甜来。黄梅戏《天仙配》里不是有这样一句戏词:“夫妻恩爱苦也甜”。是的,只有恩爱,才能以苦为甜,只有恩爱也才能抵抗“苦风凄雨”,艰辛的拉扯大自己的孩子。有这样一句话:“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若干年后,当你的儿子长成顶天立地的汉子,事业有成时,那时又该多少人向你投来羡慕的眼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话并非没一点道理,“多年媳妇熬婆婆”,当白发苍苍的你儿孙绕膝下时,那份喜悦、那份安详、那种天伦之乐,岂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固然你付出了一生的辛劳,但这时的你问心无愧!没有付出,哪来的收成?!
这位年青的母亲并不懂得自己实在是生活在幸福之中,上海卫星电视安装更不知生活在这种真情中是何等的弥足贵重。由于衡量幸福的尺度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且,精神的知足远弘远于物质的知足。有爱她的丈夫,这是千金难求,有可爱的儿子,这是无价之宝,有自己亲手建立的小窝,虽是草窝,却是暖和的。舍弃这么多宝贵的,置伟大母亲这一本分不顾,异想天开要去追求自己的事业,舍弃真情,去追求虚无飘渺的幻想,这种追求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却说孩子“不懂”。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当她在金窝、银窝里感到透骨严寒时,再想回到暖和的草窝已是不可能的了!更何况你也未必追求到金窝、银窝,只怕是已经掉进苦海,跳进火坑。等到她明白过来时为时已晚,若干年后,这位母亲在儿子眼前“撕心裂肺”般的痛哭,背负着沉重十字架,要用终生的忏悔来赎罪。
ucd_w1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历史惊人的相似”,会议桌但历史不是简朴的重复,两千年前发生的事,现在还在发生着,我相信再过两千年,类似的悲剧还会发生。希望人们能清醒地熟悉自我,爱护自己的孩子,爱护自己的草窝,那是暖和的!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