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商人对中国世界工厂的评价
我是一个典型的被称为“经济动物”的日本商人,到中国已经6年多了,先后在中国5个城市工作和生活,在日本大学学过中文,能听懂中文但口语还不流利,能看懂中国字的大体意思但不会写,对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有自己的认识,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觉得中国的生产能力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世界工厂不等于血汗工厂。有人把日本人比做蚂蚁,但与吃苦耐劳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差得远。在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有数不清的技术落后、产品雷同、管理松懈的家族式工厂,这些工厂技术低、效益差,唯一的优势就是有蚂蚁般吃苦耐劳、牛马般顺从的中国人在支撑,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住着简陋的房子,过着最低级的生活,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这就是在中国的优越性。
如果以小时计算报酬,中国人是全球工资低的,比越南稍高一些。一些计件取酬的工厂,工人们的劳动时间平均长达12小时以上,不被工头逼着不肯休息。本人工作的企业有一些从事环境卫生的中国女工,她们一声不吭、默默地、不停地每天劳作10小时以上,没有人督促她们、也没能人直接管理她们,只因为她们比其他工厂的卫生女工收入高一点点,她们就十分珍惜。当听说她们能把收入的80%寄回家时没有人不惊讶,以日本人的观点看,她们余下的那点钱连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消费都不足,何况她们还必须付房租水费,如其说她们在打工,不如说在卖命。
我曾在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工作过,即使在落后的缅甸,要工人加班都是十分困难的,他们会提出很多要求。在菲律宾,这样的苦活他们是不会干的,而且菲律宾人干一个月后会休息一个月,等把上个月的薪水花得干干净净后再去干活。显然跟中国人的理念不一样。在印尼,这样的工作根本没有人去干。所以我认为,这些所谓的世界工厂落户中国,是由吃耐劳的中国人的血汗支撑着,这些工厂在世界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生存的,除非有中国人,才能完成这苦力活。
二、没有熟练的产业工人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昨天,在中国的南方、北方各大城市,大批劳动大军等待着就业机会,但真正懂技术的熟练工人十分稀少,这是由于大部分中国工厂没有长期计划、缺乏技术支撑造成了,大量来自农村的工人们今年在这家工厂、明年到那家工厂,今年做鞋、明年做服装,产业人员的流动性极大,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基本的岗位培训。
同时由于工厂也缺乏长远计划,往往是什么好卖就一窝蜂似地造什么,工人的技术也必须随着产品的更换而变更,大部分情况下,工厂会开除现有工人,然后到市场上重新招,这就造成绝大部分工人难以在一个技术工种上从事较长的时间,产业技能就无从提高。今天的招工荒,不是因为技术,而是中国遍地都有廉价活,何必到南方来卖命?
日本在技术开发上,可能不比中国人聪明、睿智、点子多,所以说,不占优势。但有一支世界无可比拟的技术精湛的产业大军,他们从事相关工作几十年,他们灵巧的手造出了世界上最精密的产品,这双灵巧的手在高等院校是教育不出来的,也不是短期培训能达到的,而是多年磨练出来的,中国人有比日本人更灵巧的手,他们曾造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但现在中国工厂的就业模式没有给他们磨练双手的舞台,中国工人像流沙一样今年在这明年在那流动,他们难以达到技术熟练所需的条件。
三、没有规模化的工厂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中国工厂大都规模小,制造相同产品的工厂比比皆是,如果以日本标准来衡量,这些工厂只能算作坊,达不到产业化的生产标准,在中国工厂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部工厂加起来的年产值只有日本一个大型企业的总产值。一样的产品无数工厂分开来做,其结果是工厂开工不足、产品成本高,企业无多余资金进行技术开发,也无多余资金供养一支技术开发队伍。
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企业也无意引进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电视机、微波炉、空调、冰箱、电话等低技术家用电器生产的正规企业和作坊式企业数不胜数,但没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品牌,从事服装、鞋帽、玩具的工厂更是满目皆是,同样也没有一家达到起码的规模化生产标准。
四、以低技术为主体的工厂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享誉世界的企业基本都有产品自主开发能力,能形成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而大部分中国工厂基本上是仿制或为别人代理生产,技术上受制于人,利润最高的部分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的科研体系与生产体系品基本处于脱节状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基本以仿制为主,自主开发的产品极少。
五、效益低下的管理方式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企业生产越是进步,对管理的要求越是严格,这是中国最缺乏的。中国工厂总数比日本多无数倍,但能生产成套设备的工厂很少,大部分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在中国各工厂可以看到,相对先进的设备、工艺要求高的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在这方面中国最缺的不是生产能力,而是对成套设备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力,成套设备不同于规模生产的产品,一套生产流水线设备几年也许只能卖一套,要想产生利润,就必须把各相关材料、厂家、规格、标准等各种复杂因素进行综合组织像装配钟表一样进行精确装配,一个环节的管理错乱就会造成成本增加、性能降低,而中国还缺乏这样精确的组织管理能力,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基本上是官员式的管理方式,规模较小的工厂没有这样锻炼机会,我想,如果把空中客车飞机的生产放在中国、并由中国人来管理的话,那么造价会高很多。
以我个人观点看,中国不缺管理者,而是缺乏对管理者进行科学的选拨标准,大量无能、人格低下、好钻空子、工于心计的无能之辈占着高薪管理者的位置,堵塞了优秀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
中国有世界上任何地方无可比拟的最能吃苦耐劳的人民,但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有世界最多的工厂,但没有一家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能造成种类齐全的产品,但技术先进并自主开发的产品很少;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但难以造出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
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只能是一个初级产品加工基地,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我的话很不好听,但中国不是有句话叫:苦口良药利于病吗?
说得比较实在
但是要得到比较大的改观要有多方面的改变
1,意识
是否真正有百年工厂的意识,现在比较多的还是短期营运为主
2,专注
一般赚钱后就经行全方位,全链路扩张,未做强,就欲作大
3,人才机制
如何合理的培养并留住人才,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
今天考察几个项目,
合作方说日本的玻璃都比中国的好,
最起码几十年不变形,中国的就不一样了...
主贴提出了一些问题,但也有点以偏盖全、略为偏激。
有一个问题,本文的视角、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均不像是一个日本商人的,倒像是某位中国仁兄假语村言。
今天接待了几个日本公务员,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促进一些中小型日企与中国大企业的合作。所强调的卖点,其一为新技术,其二为品质,规模倒是不敢提的。日本的中小企业也是很多的,一家企业,只生产某一种配件,多为替sony、松下等供料,其产业链运作模式,跟中国很类似。这样的中小企业,却也有很多在中国各地建厂,直接供货给中国的公司,响应速度提高了,价格也降了不少,就是不知品质是否能够比肩原产地的。
猫兄怎么突然对日本感兴趣了?推荐一本书:《中国能否赶超日本: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差距》,(日)唐津一著,徐朝龙译。也是关于制造业的分析对比。
窃以为,这本书最值得一看的是“译者注”。这个译者极有意思,在每一段译文后都加上一段比原文还长的“译者注”,其中观点颇为中肯,娃娃从中受益良多。
路漫漫其修远!
娃娃,这个日本商人的话还是比较中肯的。毕竟,中国有几家像华为、美的这样的企业呢?中国企业,有几个享誉世界的品牌呢?让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说,也说不出几个来。娃娃MM,你举几个例如何?
中国家电企业美的,在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的时候,还处于控股的地位,这是不容易的。美的集团年营业额已经很接近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规模标准,这些都是值得美的人骄傲的地方。
谢谢娃娃推荐的《中国能否赶超日本: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差距》一书:
http://book.qq.com/s/book/0/3/3879/
曾经和一个懂一些汉语的日本人聊天,他提到中国的教育浪费,一个空气动力专业的女硕士做人事专员的例子。他说,日本不会有这样的浪费。人少,教育资源紧缺,接受了技术培训的人,不应该浪费这几年的培训。
楼主转帖的,如果不是伪日本人发言的话,这个人还是非常Nice的。他所提出的问题,让我想到,我们是否也在浪费我们的低成本的劳动力?
如何走出“低价竞争”这个“死循环”?请各位大侠出主意。
曾经和一个懂一些汉语的日本人聊天,他提到中国的教育浪费,一个空气动力专业的女硕士做人事专员的例子。他说,日本不会有这样的浪费。人少,教育资源紧缺,接受了技术培训的人,不应该浪费这几年的培训。
这个日本人提出的事情的确揭示了一些问题:
1.中国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
2.个人在选择专业方向时的盲目性
3.盲目追求高学历
不过,为什么空气动力专业的女硕士不能做人事专员?人有选择自己方向的自由。如果学人事的转而从事技术就不是浪费了么?见过工科女硕士做HR的,也见过女翻译转为技术主管的,都做得很好啊。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而被迫放弃自己的确心仪的本专业,而是因为主动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应该是好事吧?能够双向选择,总是一种进步吧,这也是对既有的不太合理的现状的一种自发调节吧?
楼主转帖的,如果不是伪日本人发言的话,这个人还是非常Nice的。他所提出的问题,让我想到,我们是否也在浪费我们的低成本的劳动力?
这个人即使是伪以日本人的身份发言,也不一定不Nice啊?提出问题总是好的,马甲的款式是次要的。O(∩_∩)O~
如何走出“低价竞争”这个“死循环”?请各位大侠出主意。
个人拙见:品牌、品质。大浪淘沙,对企业极为残酷,然而于社会有利。不过这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的确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哦。人心是最大的困难,这里人心不是指一时的热情,而是指沉下心去做事情。
娃娃,这个日本商人的话还是比较中肯的。毕竟,中国有几家像华为、美的这样的企业呢?中国企业,有几个享誉世界的品牌呢?让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说,也说不出几个来。娃娃MM,你举几个例如何?
中国家电企业美的,在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的时候,还处于控股的地位,这是不容易的。美的集团年营业额已经很接近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规模标准,这些都是值得美的人骄傲的地方。
谢谢娃娃推荐的《中国能否赶超日本: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差距》一书:
http://book.qq.com/s/book/0/3/3879/
猫兄说得对,这个人,无论他是哪国人,他的话还是比较中肯的,且其视角是从内及外的,所以我觉得这是某位爱国志士的假语村言啊,呵呵。不讨论他的国籍了,马甲不重要。
也许揭示问题,就该如此用笔,我说他略微偏激,是我用词有点过了,并不是否定他的观点。
那本书真的不错,唐津一是个日本工程师,他的著书目的是鼓舞日本国民士气,他的表达是真正的日式眼光,可能一些用语会让人听着不舒服,但是可以让人了解日本人的真实想法,并了解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数据,总的来说其观点还是很中肯的,值得我们深思。
译者徐朝龙,更准确的说应该算是评论家了,他的书评经常长于原文,和某些人很像,哈哈。更重要的是,其在评论里表达的观点,真的是深有见地,而又中肯平实,让人不得不由衷佩服。
读罢此书,娃娃就把他列为自己的偶像啦,O(∩_∩)O~
娃娃说的:品牌 品质 大浪淘沙,我很是不认同!
品牌与品质,应该是一家企业最低的要求底线,现在到了中国反而提高到了最高层面,靠品牌与品质来成为世界500强,这绝对是个伪命题!就像拳击场上,你说一个人怎么样去战胜对手,你说要能站着出拳,这不是废话嘛!任何一家500强在没有成为500强前,只靠品牌和品质就能生存下去了吗?成为顶尖高手,会几招招牌动作和几招绝学,那仅仅只是必须的!
各位家人都有精彩的见地,学习中……顶起!
娃娃说的:品牌 品质 大浪淘沙,我很是不认同!
品牌与品质,应该是一家企业最低的要求底线,现在到了中国反而提高到了最高层面,靠品牌与品质来成为世界500强,这绝对是个伪命题!就像拳击场上,你说一个人怎么样去战胜对手,你说要能站着出拳,这不是废话嘛!任何一家500强在没有成为500强前,只靠品牌和品质就能生存下去了吗?成为顶尖高手,会几招招牌动作和几招绝学,那仅仅只是必须的!
欢迎反对。
惭愧得很,娃娃才疏学浅,以上没有很看懂,可否劳烦您多解释几句?
为什么是底线呢?难道可口可乐696 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是底线?
“就像拳击场上,你说一个人怎么样去战胜对手,你说要能站着出拳”,此句何解啊?
为什么说“靠品牌与品质来成为世界500强,这绝对是个伪命题”呢?您认为应该靠什么呢?
愿闻教诲。
娃娃的意见是:
品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而品牌,不只是一个Logo,更包括企业的品牌运作、营运方式等等,谁都知道,你把易拉罐上的可口可乐logo剪下来,肯定卖不了696 亿美元咯。而这两者,是企业生存下去乃至做大做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中国的大学设计有问题
一个10几岁的小孩子不可能非常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考上大学之后,所选科目就不一定适合自己。
但是,中国的大学你要转科?太难了!
比如,你学理论物理的,要转到计算机?有可能吗?
但是,你浪费了大学四年的时间之后,你最后可能还是从事计算机行业。
是你浪费了你的时间,还是国家和学校?
辩论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娃娃,好吧,我就献丑了!
品牌和品质的确是最低的要求,本就不该提升到这么高位置!
所谓底线就是最基本的东西,更多的可以理解为强制必须的,就像一个人,他活下去就得吃饭喝水,一个正常的人就算是婴儿,饿了都会哭叫,难道这样的道理还要我们天天挂在嘴上挂在教课书上挂在CEO培训班上,去大声讲,大声吼,最后是歇斯底里的嚎叫---你们一定要注重品质和品牌建设?
请允许我讲2个故事,
一个是中国三鹿,三鹿的品牌价值也不菲呀,也一百多亿呢,遗憾的他连底线都没守住,那一百多亿的品牌价值也没保住他的小命呀,崩盘是他的最后命运!
一个是美国的雷曼兄弟,他是守住了底线,来头和名气都比三鹿大的多了,但这些也没能让他走出金融危机啊,他的破产直到今天我还感觉就是一瞬间的事!
至于可口可乐他的品牌价值是696亿美元,怎么说呢,品牌价值,就像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土地,价格是不菲呀,但是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顺风顺水的时候,就像现在房价大涨的时候,土地也大涨,可是反之,或许,只有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人们才明白品牌和品质只是最低一个标准!如果危机来临,楼市下跌了,土地价格越高的,恐怕破产的越快!
你活的很好的时候,品牌和品质代表1000亿美元都不是问题
你不幸跌倒的时候,那就是“0”
偷偷的留下个印记
客观来说,这些年中国是发展了,但发展得怎么样?能走多远?实在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中国发展的速度虽然好像不错,但是质量实在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前些年,因为要解决一些急迫的问题,采取一些快捷的发展方式本是可以的。但是,当你这个国家已经超越了生存阶段的时候,你还能只是为眩目的速度而发展嘛!?
我没有受过专业的人文社科方面的训练,但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发展是有问题的,里面隐藏中极大的风险。而且,因为路径依赖和在发展中所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及浮躁发展中扭曲的价值观等各种因素的叠加,我们的发展已经很难转向了。更要命的是,我们的各级政府与民众,普遍缺乏一种做事、做实事、踏踏实实去做事的决心与意志。
正如同今天所发生的西南大旱,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政府方面说,与桉树林无关,是天灾。但我却觉得是天灾更是人祸。至少在我的印象和记忆里,这二十多年来我没有看到过谁去清理过池塘和河道。而围塘造田、填塘造田的现象,在我的家乡、在我的出生地是普通民众的自发行为,为的只是种一点蔬菜。我的家乡向来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可今天还有多少湖?据闻,武汉的肺——东湖,被政府强行的送出去做开发。如果湖北、如果武汉,遭遇百年一遇的大雨或大旱,湖北人用什么去贮水、用什么去调水?
观点很深入,让我感慨万千。整个中国的大环境需要改变,这也需要漫长的时间,但尤其需要一批有魄力有能力有思想的改革者。
娃娃,这个日本商人的话还是比较中肯的。毕竟,中国有几家像华为、美的这样的企业呢?中国企业,有几个享誉世界的品牌呢?让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说,也说不出几个来。娃娃MM,你举几个例如何?
中国家电企业美的,在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的时候,还处于控股的地位,这是不容易的。美的集团年营业额已经很接近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规模标准,这些都是值得美的人骄傲的地方。
谢谢娃娃推荐的《中国能否赶超日本: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差距》一书:
http://book.qq.com/s/book/0/3/3879/
原书目录如下: 译者序 原书前言 第一章 “中国威胁论”及其背景 手机、汽车等领域持续扩大的中国市场 中国会成为“世界的生产据点”吗 日本制造业到海外属于“面条快递” 到底是谁在煽动“中国威胁论” 第二章 “中国威胁论”的谎言 日本人有的和中国人所没有的 人工费不过成本的一小部分而已 不懂得制造业,就不可妄谈制造 眼见的产品并不代表一切 中国“能够出让的专利”有多少 第三章 我所看到的“中国的弱点” 中国人会做生意,却不适合制造业 只会照章办事的劳动者 经常必须警惕做事“偷工减料” 日本的“理所当然”在中国还难以办到 即便可干同样的事,十年后的技术却未必能开发 第四章 世界上日本的技术力量 日本的“世界第一”如此之多 数据显示出的“日本的优势” 世界罕见的日本中小企业群 这就是日本的“制胜方式” 今后可保持十年领先的产业领域 第五章 日本人应更加自信 动辄就喜欢说“日本不行”的知识分子们 很喜欢悲观论的日本人 不要被媒体左右,用自己的眼光判断 投资教育培养今后承担制造业的下一代 译者后记 《中国“能够出让的专利”有多少》之后的部分没有刊登。
客观来说,这些年中国是发展了,但发展得怎么样?能走多远?实在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中国发展的速度虽然好像不错,但是质量实在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前些年,因为要解决一些急迫的问题,采取一些快捷的发展方式本是可以的。但是,当你这个国家已经超越了生存阶段的时候,你还能只是为眩目的速度而发展嘛!?
我没有受过专业的人文社科方面的训练,但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发展是有问题的,里面隐藏中极大的风险。而且,因为路径依赖和在发展中所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及浮躁发展中扭曲的价值观等各种因素的叠加,我们的发展已经很难转向了。更要命的是,我们的各级政府与民众,普遍缺乏一种做事、做实事、踏踏实实去做事的决心与意志。
正如同今天所发生的西南大旱,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政府方面说,与桉树林无关,是天灾。但我却觉得是天灾更是人祸。至少在我的印象和记忆里,这二十多年来我没有看到过谁去清理过池塘和河道。而围塘造田、填塘造田的现象,在我的家乡、在我的出生地是普通民众的自发行为,为的只是种一点蔬菜。我的家乡向来有“千湖之省”的美荣誉,可今天还有多少湖?据闻,武汉的肺——东湖,被政府强行的送出去做开发?如果湖北、如果武汉,遭遇百年一遇的大雨或大旱,湖北人用什么去贮水、用什么去调水?
深表同感。
在这条急速上升的漂亮的曲线背后,很多问题被无意地忽视了甚至是有意地掩盖了,然而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躲是躲不过去的,越推延,问题就会越复杂、越严重,甚至是不可收拾。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急功近利都是短视的、要命的,踏踏实实做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这里又有一个悖论,当权者首先要为任期内的数字负责,达不成,直接倒下,哪里还有什么长期,于是乎也就只好短期目标优先了。
希望自己是在杞人忧天吧,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紫色伦敦雾也会散去,抬头可见蔚蓝之天空。希望其他的问题亦如环境问题都会得到圆满的解决。但这需要全民族的踏实努力,可国人向来不缺聪明,缺的却恰恰是踏实。
敢问飞猫兄如何定义蓝领与白领?
中国的大学设计有问题
一个10几岁的小孩子不可能非常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考上大学之后,所选科目就不一定适合自己。
但是,中国的大学你要转科?太难了!
比如,你学理论物理的,要转到计算机?有可能吗?
但是,你浪费了大学四年的时间之后,你最后可能还是从事计算机行业。
是你浪费了你的时间,还是国家和学校?
是有些问题,问题还不轻。
但个人看法,作为已经接受了这种教育的人,我们无法改变既有的事实,只有想办法去适应,比如努力去挖掘已受的教育对于目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的作用,哪怕只是逻辑性的训练、思维方式的培养、严谨性格的养成等等。
如果在校期间就意识到这一点,那就更好了,可以在课余就对今后想从事的职业加以钻研,高校还是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的,比如图书馆、比如师资、比如相对单纯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还在念书的朋友,娃娃还想多一句嘴,转行不容易,真的不容易,要吃很多的苦,还要面临很高的风险,需要慎之再慎之。如果铁了心要转行,早规划比较好。转得了转不了的,不要太介怀,生存是第一位的,先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当然家底殷实者除外。(哦,好像放错地方了,栖息谷大多是成功的管理者,这样的话,放到应届生就业网之类的还差不多,罪过罪过,O(∩_∩)O~)
当然对于高校管理者,建议多开点实用课程喽,呵呵。
听了各位大侠的讨论,让我懂得了很多东西,谢谢
辩论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娃娃,好吧,我就献丑了!
品牌和品质的确是最低的要求,本就不该提升到这么高位置!
所谓底线就是最基本的东西,更多的可以理解为强制必须的,就像一个人,他活下去就得吃饭喝水,一个正常的人就算是婴儿,饿了都会哭叫,难道这样的道理还要我们天天挂在嘴上挂在教课书上挂在CEO培训班上,去大声讲,大声吼,最后是歇斯底里的嚎叫---你们一定要注重品质和品牌建设?
请允许我讲2个故事,
一个是中国三鹿,三鹿的品牌价值也不菲呀,也一百多亿呢,遗憾的他连底线都没守住,那一百多亿的品牌价值也没保住他的小命呀,崩盘是他的最后命运!
一个是美国的雷曼兄弟,他是守住了底线,来头和名气都比三鹿大的多了,但这些也没能让他走出金融危机啊,他的破产直到今天我还感觉就是一瞬间的事!
至于可口可乐他的品牌价值是696亿美元,怎么说呢,品牌价值,就像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土地,价格是不菲呀,但是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顺风顺水的时候,就像现在房价大涨的时候,土地也大涨,可是反之,或许,只有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人们才明白品牌和品质只是最低一个标准!如果危机来临,楼市下跌了,土地价格越高的,恐怕破产的越快!
你活的很好的时候,品牌和品质代表1000亿美元都不是问题
你不幸跌倒的时候,那就是“0”
呵呵,amdlb兄,您这不是反驳,您这是转着弯赞同娃娃的观点那。多谢多谢。
因为您并不是不赞同要注重品质和品牌,而只是认为还应该有更多的要求。至少我们都是肯定了这两条的意义的,只不过对于应该把其放在多高的位置存在一定的歧义。
娃娃觉得,歇斯底里的嚎叫不是表示重视的方式,品质和品牌不是叫出来的,是低头做出来的,而且是长期行为,铸造一个品牌需要多少年的不懈努力,而毁掉一个品牌却只需要亚马逊的蝴蝶扇扇翅膀,所以才要对这个问题足够重视。而且品质+品牌,当然不是充要条件,而只是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而已。可惜的是,就连这最基本的方面,却是有很多企业都做不到的,比如您提到的三鹿事件,不知您此处引来想证明您的什么观点,可在娃娃看来,这似乎恰恰正是证明了品质的重要。三鹿因为品质砸了品牌,更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整个行业的品质问题都暴露了出来(题外话:不过好在国人健忘,比如娃娃,今天就又去买了牛奶,O(∩_∩)O~)。
不知您怎么看?建议您在破论的同时,也有所立论,比如您认为对于一个企业,什么是更重要的?技术创新?人才梯队建设?核心资源配置?市场开发?(友情提示,小心娃娃把您的立论项列入品牌建设的子项目哦)
这样这种讨论才不会沦为斗嘴皮子,而能真的对个人思维甚至是企业有所借鉴。
敢问飞猫兄如何定义蓝领与白领?
蓝领与白领的划分标准,是一个从西方传来的生活型态定义。最初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等等之区分。
但中国经历了几十年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观点也随之水涨船高,变得不大注重工种、单位性质了,更为注重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月收入5000元以上)、员工与干部之区分(一般为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对于蓝领与白领的标准划分,飞猫浅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划分更具代表性。当然,每个地方上的人也有自己的收入划分标准,例如当前武汉人就认为月收入达5000元以上乃至更多,才是白领。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包括各城市物价水平、居住成本、交通成本、城市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单位:人民币。外地务工者在以下基础上增加1800元。)共分七档(见下表)。香港月入18500元,上海月入5350元,北京月入5000元,广州月入4750元才算白领。
一档:香港 18500,澳门 8900;
二档:上海 5350,深圳 5280,温州5020,北京 5000;
三档:杭州 4980,广州 4750,苏州4300,厦门 4100,青岛4000;
四档:南京 3780,福州 3380,无锡3200,天津 3150,济南3120, 大连3000;
五档:郑州 2880,昆明 2800,武汉2680,海口 2600,长沙2480,
三亚 2360,重庆 2250,沈阳2100,乌鲁木齐 2100,西安2080;
六档:成都 1900,哈尔滨 1700,呼和浩特1700,贵州 1600,
长春1500,兰州 1500,银川1100,西宁 1000;
七档:拉萨 900
…………
发这个贴之前,与娃娃MM私下聊了一下,受到了一些启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O^
根据35楼,飞猫兄的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修正为:
对于上海月收入7150元、深圳月收入7080元……以上的人群,在工作效益方面,诸位有什么看法?
静候各位大侠高见。O(∩_∩)O~
对于大学的教育,客观上是存在问题的,可我觉得一味指责客观是没有意义的。我在念书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一点都不喜欢(那专业是家人选择的,我只是一个无奈的接受者),而且毕业证是混出来的。可是,我觉得我那大学还是上得值的,至少我在大学里面读的书绝对不下于大多数的本科生。我那时候每周都会读一本书,每一期的《南方周末》、《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读书》、《新华文摘》都会全部读,而且还有看一些专业的学术学籍(如,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今天回首来看,我觉得我在大学的收获还是丰富的,我现在的知识基础就是那时候打下的。
我觉得,大学的问题、教育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在现今的体制与氛围下,再讨论已经是没有意义。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声讨,而是勇敢而坚定的自我救赎。不要总是指责客观上怎么样,而是要问一问我们做了什么?至少,我们救不了别人,但我们可以救自己。
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可能存在诸多问题,中国还在一个转型期,不可能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大家应该拿出一点包容,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走的更好,走的更远。
我觉得也是一位为中国产业发展前途担忧的人事假借日本友人之口所书。
看到了不少表面的问题,缺乏行动准则和标准。
诚然,能发现问题是好的,然而改进计划应该是更有效的。
不知道原文去哪里了。说说我的想法。
1. 理工专业做人事,本身无可厚非。我本人也是这个情况。只是从日本人的角度理解,原来她受到的7年的教育、尤其是专业技术教育浪费了,有些可惜。而所述及的情况也确实是我国国情,无可厚非啊。何况,跨专业工作,反而会有更多新鲜的思路和方法呢。杂种优势,大自然早就有这个规律了。
2. 拙见,品质和品牌还需要愿意为这些价值买单的客户。开个玩笑,名牌就是品质比人家好5倍,价格比人家贵50倍。有多少人愿意为这个比例买单?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买单,认可品质的价值。希望我们作为消费者,共同培育起这个重品质的市场。
在现今的体制与氛围下,再讨论已经是没有意义。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声讨,而是勇敢而坚定的自我救赎。不要总是指责客观上怎么样,而是要问一问我们做了什么?至少,我们救不了别人,但我们可以救自己。
勇敢而坚定的自我救赎,说得好。这个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今天的中国,如果你与任何一个自以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进行一次涉及当前某些现实问题的谈话,那么你必定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是制度问题”或者“那是机制问题”。
仔细地观察中国社会的很多微小的组织,无论是政府部门、公司、报纸或是大学,几乎所有的领导者与员工们都喜欢高谈阔论“制度建设”,但每个人却不愿意为制度建设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他们的态度似乎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不值得信赖的,只有依靠整体制度的整体改变,才是有实际意义的。于是,当前的中国社会陷入了这样一种情绪,人们迷恋物质上的成就,迷恋整体制度,却不相信个人的创造性,甚至排斥个人的主动性,窒息个人的创造潜能。
只见制度不见人,过分地迷恋制度,严重忽视一切制度建设中“人”的因素,不仅仅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问题,也是当今中国人思考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惯性问题。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人们对自身懒惰、畏惧权威、贼喊捉贼、人云亦云,寻找一种陈词滥调式的严重借口。这种严重借口,就是当今某些中国人对国家对组织和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这也就是当今中国某些事情经常办不好,新老问题层出不穷的主要根源之一。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社会上的一切制度问题都必须要靠人来推进解决和落实的,制度并不是包揽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制度最健全的国家。30年了,《关于禁止公款吃喝的规定》估计颁发了超过2000个文件了。光是一张嘴,就有2000多个文件,其它的如《关于禁止公款旅游的规定》、《关于严格限制楼堂馆所的规定》……。一句话,有啥问题就有啥规定!王八翻筋斗,一个规定接一个规定!谁还能说制度不健全?可悲的是,没有一个《规定》是被认真执行的。想想也罢,《宪法》里还“规定”了集会的权利呢,谁享受过?
…………
那些推说是制度问题的人,往往是想找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是人心不正、人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有问题!
如果人心不正,人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有问题,那么所有的有利因素都会变成不利因素;反之,如果是正确的,再不利的条件也能走出来。条件不利,能比20世纪初那形势更不利吗?那个时候,什么八国联军、西方列强、日本侵华、军阀混战、洪水猛兽、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但那时中国有毛泽东,他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有指导中国革命的英明远见,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身边有一批杰出的精英,结果,许多不利因素终于被正确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转化成了有利的因素。
如果人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正确的话,如果身边有一批贤人智士的话,那么一切不利因素都是次要的。一些人老是说中国物质上的一些不利因素,但那些物质不利因素不会比日本严重吧!日本的国土面积是中国的1/20,人口是中国的1/6,人家那么狭小的国土,那么贫乏的资源,能够养活那么多人,中国为什么做不到?这究竟是人的问题,是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呢?
在追求成功的人生征途中,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必须防止自己找借口,勇于向前踏出一步,这是我们必须坚定的止损止滑之力。借口是一种思想重病,而染有这种严重病症的人,无一例外的都是失败者,故而他们总是喜欢维持现状,拒绝改变,哪怕现状多么不令他满意,自己都不能勇敢的向前跨出一步。当然一般人也有一些轻微的症状。但是,一个人越是成功,越不会找借口。处处亨通的人,与那些没有什么作为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借口!
一旦一个失败者找出一种“好”的借口,他就会抓住不放,然后总是拿这个借口对他自己和他人解释:“为什么他无法再做下去,为什么他无法成功”。起初,他还能自知他的借口多少是在撒谎,但是在不断重复使用后,他就会越来越相信那完全是真的,相信这个借口就是他无法成功的真正原因,结果他的大脑就开始怠惰、僵化,让努力想方设法要赢的动力化为零。但他们从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爱找借口的人。失败者为自己料理“后事”的第一个举动,就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出各种理由。借口,是制造失败的严重病源。失败者都有一套失败者的借口,而最坏的借口莫过于健康、才智以及运气。借口把绝大多数的人挡在了成功的大门之外,99%的失败都是因为人们惯于找寻借口。这一点,无论是打工者、企业家还是历史名人,皆莫能例外。所以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即为:防止自己找借口。
一个人的人生际遇,有因,必有果。有一些人总会把自己的失败怪罪于运气太坏,看到别人成功时,就认为那是因为他们运气太好。
然,如果由运气决定谁该做什么,那么每一种生意都会瓦解。我们假设华为集团根据运气来彻底进行改组,将公司所有职员的名字放入一个大摇奖箱里,第一个被抽出的名字就是总裁,第二个是副总裁,就这样顺序下去……。飞猫相信,华为集团99.9%的员工,会把提这个方案的人爆打成猪头,让他爹妈都认不出来。因为人们都知道这个方案可笑至极,简直就是把公司的利益、大家的大好前途送进火坑嘛。但奇怪又有意思的是,这个世界有许多人,却常常会把自己的失败、不幸怪罪于运气太坏……,牢牢抓住这些借口,以惊人的脑力证明自己的正确。
…………
其实,人们不光习惯在思想心态上找借口,在行动上也同样如此。许多人就像一些上门拜访销售的销售员一样,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担心拒绝、害怕失败、犹豫不决,总是奇怪的专做一些与拜访、销售无关的事,例如扯谈、阅读书报、喝咖啡、办杂事、看电视……。就是很少主动的预想预演,在走向目标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情况,并积极想出相应的应对方案,直至走向成功。我们总是奇怪的在干一些与目标无关的事,如此这般,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到达目标的彼岸?
想想我们在开车的时候,在去往目的地的途中,总会遇到红灯、此路不通……等等情况,但我们会因此而停止前进而到达目的地吗?我们要像开车一样,有计划余地有步骤才好,做到车到山前必有路。
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这是任劳任怨的中国人用双手用血汗堆砌起来的。中国人,生活得太艰辛了、、、、、、
飞猫说得对,一个只有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幸运,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能力,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功才是可敬的!
中国的问题是众多的,但不是难以解决的。S老小猪MM,这一点你要了解。相反,解决起来至少在思维上不是那么难,只要我们有踏实做事的心态,唯公理是瞻各有各的小算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呢?
有能力可以选择移民呀,一了百了!
飞猫说的是有道理,可是木秀于林的结果,是人都知道!
一屋子的人都迷糊着,就你一个人清醒着,想要呐喊,难呀!
就像我以前一家单位,虽然肯定是招标卖了一套设备给市XX大院,中间的事情,地球人都知道,那设备老是出问题,我经常去维护,最郁闷的就是其中一个部长老是问我,为啥老要维护呀,那天又训了我半天,我被迫反抗了一下,那型号的机器,就那样,网上随便查下都知道有这些问题!事后,我只好另寻高就了 哈哈!
今朝在世不得志,明朝散发弄扁舟!
很有感触,中国就是一个泥潭。
良药苦口利于病?的确是的,但是要看什么药和什么病的。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看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可是背后的矛盾确实日趋严峻:就说教育体制这一块,不断的扩招大学生,到2020年高等学历的人才要到近2亿人口,这是什么概念。毋庸置疑提高民族素质是重要的,可是这样盲目的提高有待商榷。不断扩招的高等学历者无路可走,而基本的技术工人缺口确实非常严重,这种矛盾不能日积月累,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解决的。而且,经济发展的背后不只是这一点矛盾,需要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等到真正的矛盾激化的那一天,中国之路何走?民族发展何兴!?
中国工厂的就业模式没有给他们磨练双手的舞台,中国工人像流沙一样今年在这明年在那流动,他们难以达到技术熟练所需的条件。
深有同感...
这些情况,到过珠三角或其他所谓发达地区观察过的人都是了解的,如何改变才是问题。
深层的原因是:
1、中国大量的后备劳动力使得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资源,一直被低价格的使用。
2、市场监管与法律法规的无效造成了竞争混乱的局面没有办法矫正。
3、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以及不愿做长期的发展战略,造成了不愿意在人才、技术和管理上进行长期投入。
这些情况,到过珠三角或其他所谓发达地区观察过的人都是了解的,如何改变才是问题。
深层的原因是:
1、中国大量的后备劳动力使得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资源,一直被低价格的使用。
2、市场监管与法律法规的无效造成了竞争混乱的局面没有办法矫正。
3、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以及不愿做长期的发展战略,造成了不愿意在人才、技术和管理上进行长期投入。
关于原因,您分析得很有道理哦。
关于改变的方法,请问有何高见?
过渡时期的特殊规则
勇敢而坚定的自我救赎,说得好。这个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今天的中国,如果你与任何一个自以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进行一次涉及当前某些现实问题的谈话,那么你必定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是制度问题”或者“那是机制问题”。
仔细地观察中国社会的很多微小的组织,无论是政府部门、公司、报纸或是大学,几乎所有的领导者与员工们都喜欢高谈阔论“制度建设”,但每个人却不愿意为制度建设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他们的态度似乎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不值得信赖的,只有依靠整体制度的整体改变,才是有实际意义的。于是,当前的中国社会陷入了这样一种情绪,人们迷恋物质上的成就,迷恋整体制度,却不相信个人的创造性,甚至排斥个人的主动性,窒息个人的创造潜能。
只见制度不见人,过分地迷恋制度,严重忽视一切制度建设中“人”的因素,不仅仅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问题,也是当今中国人思考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惯性问题。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人们对自身懒惰、畏惧权威、贼喊捉贼、人云亦云,寻找一种陈词滥调式的严重借口。这种严重借口,就是当今某些中国人对国家对组织和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这也就是当今中国某些事情经常办不好,新老问题层出不穷的主要根源之一。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社会上的一切制度问题都必须要靠人来推进解决和落实的,制度并不是包揽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制度最健全的国家。30年了,《关于禁止公款吃喝的规定》估计颁发了超过2000个文件了。光是一张嘴,就有2000多个文件,其它的如《关于禁止公款旅游的规定》、《关于严格限制楼堂馆所的规定》……。一句话,有啥问题就有啥规定!王八翻筋斗,一个规定接一个规定!谁还能说制度不健全?可悲的是,没有一个《规定》是被认真执行的。想想也罢,《宪法》里还“规定”了集会的权利呢,谁享受过?
…………
那些推说是制度问题的人,往往是想找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是人心不正、人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有问题!
如果人心不正,人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有问题,那么所有的有利因素都会变成不利因素;反之,如果是正确的,再不利的条件也能走出来。条件不利,能比20世纪初那形势更不利吗?那个时候,什么八国联军、西方列强、日本侵华、军阀混战、洪水猛兽、天灾人祸……层出不穷,但那时中国有毛泽东,他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有指导中国革命的英明远见,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身边有一批杰出的精英,结果,许多不利因素终于被正确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转化成了有利的因素。
如果人的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正确的话,如果身边有一批贤人智士的话,那么一切不利因素都是次要的。一些人老是说中国物质上的一些不利因素,但那些物质不利因素不会比日本严重吧!日本的国土面积是中国的1/20,人口是中国的1/6,人家那么狭小的国土,那么贫乏的资源,能够养活那么多人,中国为什么做不到?这究竟是人的问题,是价值取向、路线方针指导思想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呢?
毛泽东的成功在于打破了旧制度,创造了新制度。如果是试图适应旧制度,在旧制度下求发展,譬如最初之国共合作,其失败是看到了的。
制度最初是人的产物,而最终人却受制于制度。如果没有一种合理的制度/机制,而且掌握权力的人也无意改变这种制度,那生活在制度下的人想与制度抗争是非常困难的。不能要求人人都有去打破制度的底气和勇气。
关于原因,您分析得很有道理哦。
关于改变的方法,请问有何高见?
有两点:
1. 先要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或者领导团体,有长远的眼光并能脚踏实地,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能以身作则,并建立健康的管理团队;
2. 然后建立合理的机制,从而保证良性循环和发展;
学习了,,写的很不错
诚如斯言哉
学了一句文邹邹的话,哈哈
现学现用
大量无能、人格低下、好钻空子、工于心计的无能之辈占着高薪管理者的位置,堵塞了优秀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
非常认同,但如何改变?
大量无能、人格低下、好钻空子、工于心计的无能之辈占着高薪管理者的位置,堵塞了优秀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
非常认同,但如何改变?
本来,飞猫最初谈起这个话题,其本意也是针对精益坊兄所说的这个问题。
如何改变?个人浅以为,需要关注企业最重要的二点问题——“人与钱”:
1、将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进行循序渐进、合理合情的变革。(解决企业中“人”的问题)
2、实施白领泰勒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企业中“钱”的问题)
针对第二点,飞猫建议兄台认真看看巨建国老师的《知识成果生产力度量衡》一书。巨老师自许自己的东东是白领泰勒制,飞猫曾经听过巨老师的课程,确实说得很好。完全可以在企业里试点、实践、推广。
我们大家都知道,科学管理是从泰勒开始的。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他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泰勒(1856―1915,曾译为泰罗)是美国的一位工程师,被荣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这是一个在死后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产生的人;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一个由于视力被迫辍学的人;一个被工人称为野兽般残忍的人;一个与工会水火不容,被迫在国会上作证的人;一个被现代管理学者不断批判的人。
有关泰勒制的文章,飞猫曾搞了一个专题贴: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39693-1.html
巨建国老师自称他的这套东东是“白领泰勒制”,想必大家也是心有疑问,这个巨老师凭什么如此自我标榜,是与“蓝领泰勒制”比肩的“白领泰勒制”?孰真孰假?孰优孰劣?
摘选自《知识成果生产力度量衡》一书:
后 记
我一直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从事绩效管理工作,仅仅是从实践层面上碰到什么问题就从理论上研究什么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自从调到集团公司负责企划部的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井底之蛙”;才发现北京的平台有多大;才发现与国家部委打交道的机会有多少:才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越来越被重视;才发现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简单地说,正是这些部委不断地对我的研究感兴趣,不断地给我出题目,不断地让我思考、讲课、参与政策制定,才引起我理论研究的兴趣和潜力,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动力所在。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难度不是写作本身,而是如何将建立起来的这些新工具让“实践”去检验。
我不放过任何一次实践的机会,尽管没有任何报酬,但只要有应用的机会,我几乎搭上去所有的业余时间。所以说这些部委、企业、院所从应用层面上的关心、支持和提供平台试点,是这本书诞生的最大的“助产剂”,也是这本书诞生的重要里程碑,请允许我以“大事记”的方式致谢:
感谢原信息产业部副部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吕新奎总经理的支持。将我从西安调到北京,给我一个做事的平台。为了在集团公司强力推进“战略规划领跑的业绩考核体系”,吕总在集团公司的大会上讲:“谁反对巨建国(笔名:巨澜),谁就是反对我;你们骂巨建国越多,我给他发的奖金越多;这套办法刚开始肯定会有些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容忍。”尽管这三句话将我“架在火炉上烤”,但我非常感激为我提供一个能够操作下去的环境。
感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王志刚总经理的支持。对我的最大支持就是充分信任我、要求在干的同时提炼点理论,并给我提供试点和应用的机会。没有这种实践,这种理论体系出不来,国家标准就更不可能出来。
感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邹乃睿副总经理的支持。对我的最大支待就是给我提供各种现实中的难题让我独立研究,给我压担子,同时给我提供各种宝贵资源:没有这种保障、这本书是出不来的。
感谢国务院国资委李荣融主任的支持。对我的最大支持就是来我集团公司视察工作,在给集团公司领导讲话时,特别对我的研究成果给予关注:“老巨,你要将战略规划领跑的业绩考核体系再继续做扎实,形成一套国产的东西”。这句话对我的鼓励很大。
感谢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业绩考核局李寿生局长的支持。2003年国资委刚刚成立,李局长来集团公司调研时,我对他说:“根本不存在考核不了的企业!假若存在,那就是出资人不作为造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出资人“傻”到没有办法考核经营管理者:只要顸层设计合理,细节上设计到位,就可以避免陷入“讨价还价”的怪圈”。也就是这几句话,使我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重视:随后,请我给国资委业绩考核局全体人员作了一次培训,参加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起草工作,参加了《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辅导讲座》的编写工作,并给我出四张光盘讲座专辑。
感谢国务院国资委发展规划局王晓齐局长的支持。请我给国资委发展规划局做了二次培训,采纳我的建议并让我执笔起草《中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大纲和编制模板(三案)》(现在已经正式下发执行)。让我承担国资委“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两个课题的课题组长,作为国资委聘请的战略规划专家审议中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局专门致函我集团公司,对我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感谢原国防科工委于宗林副主任的支持。在一次座谈会上,于主任听完我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随后让国防科工委综合计划司上官炜星副司长与我联系,在为专家组讲了一课后,参与起草《军工集团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暂行办法》,并作为聘请专家参与评价。
感谢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管理组组长杨价佩的支持,将该“度量衡”研究成果作为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2006年第四期《建议》专题呈送国防科工委司局以上领导,使这项工作在应用上推进一步。
感谢国防科工委经调司刘冬奎司长的支持,让我担任国防科工委“军工院所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课题组组长,让我参加国防科工委军工“现代企业制度”研究课题组成员。
感谢国防科工委经调司张力副司长的支持,给我提供了一次实战操作的机会。请我讲课后,张力司长做了很详细的询问,并现场决定试点。随后紧急开会9次,将原来的试点改为全面执行。让我在2006年军品配套研制项目中全面采用这套度量衡作试验,在操作上迈进了一大步,积累了很重要的数据。特别是在九华山庄编制软件为500人讲解演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国防科工委经调司贺永华处长说,我们原来预计大家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是严格约束大家的工具,没有想到大家反映如此强烈。更重要的是普遍反映这套度量衡对于内部科研管理非常有用。
感谢国防科工委人教司屠森林司长的支持,让我专门汇报过两次,并参加过一次研讨会。提出让我根据这些新思路和新办法,对于设计师的素质和管理提出可以操作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屠司长让我研究提出如何评价这些国防高级人才的创造力。
感谢总装备部军兵种部航空局朱程副局长的支持。对于这套度量衡在重大装备项目研制中的应用给予特别关注,希望能从中得到“管理模式”创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感谢空军装备部科研订货部马军部长的支持,对于这套科研订货项目的管理办法和评价办法给予了建设性建议,希望能够对改善目前的项目管理办法有所帮助。
感谢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倪弘处长的支持。2006年12月23日,发改委价格司召开著作权收费标准的座谈会,会上倪弘处长听了关于“度量衡”的介绍,回去后同政策法规司主管报投标办法的同志取得联系,张治峰处长已经通知我参与制定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讨论。
感谢国家版权保护中心范继红主任,将我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著作权登记保护。登记号为:2006一A一05515和2006一A一06264。题目为:《科技成果评价建立国家统一度量衡》。
感谢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总编刘宏海的支持,给我做了一次题为《科技成果评价呼唤国家“统一度量衡”》的整版专访,得到了全社会对于这个“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的高度关注,从此促进了度量衡研究成果加速应用的进程。
感谢科学技术部徐冠华部长的支持。2006年6月15日,徐部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听取专题汇报。并给我提出来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希望能够得到解决。特别是徐冠华部长问我:“从哪里切入最好?”我回答:“从立项前切入最好,从你给他经费前切入最好”。徐部长当场要求政策法规司和计划司两个司局落实这项工作,与我讨论如何寻找突破口。徐部长的关注,为这个成果的应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感谢科学技术部程津培副部长的支持,让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专门来函给予充分肯定(作为本书的附件)。2006年7月22日,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刘树梅处长专门召开一次会议。听我讲解一套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探索实施的具体途径。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孙家广院士的支持。2007年1月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科技进步法》起草领导小组副组长孙家广专门听取汇报,共同研讨了如何在法律中体现和如何用软件途径实现。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秘书长、计划局何鸣鸿局长的支持。2006年12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局长何鸣专门召集有关人员研讨半天,并希望在成果评审中应用。
感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工业与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研究所汤万金所长的支持,他从电话里和我交谈后,就发现这项研究成果的标准价值,从此进入国家标准编制的视野。
感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房庆副院长的支持,三次听取汇报并答辩,组织讨论和研究,已列为重大共性技术标准支撑研究课题。现在已经列为2007年国标编制计划,国标立项编号20068321一T一469,使该度量衡研究工作从“地下”转入“正规”。在国家标准层面上,接受我的意见,并由我起草一个管理类标准,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感谢国务院法制办张耀民副司长的支持,在2007年5月9日上午,专门约请我去国务院法制办去汇报。张耀民副司长说:“非常感谢您对我们这项工作的支持。《科学技术进步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次在网上征求修改意见,但您是提出修改意见最多的人。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有一些已经被我们采纳。您的有些意见比较理想化,暂时不能用,但代表了一个立法研究方向。希望我们以后在制定条例时多加强合作。”在国家立法层面上,接受我的意见(不管多少),这对我的研究成果都是一种认可和鼓励!
感谢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攻关处包献华处长,在2007年5月23日下午,专门听取了如何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的应用。并给我现在正在运行的规范和资料,希望将理论和现状结合提出一个可以试点的具体方案,找到比较好的切入点,再讨论一次,最好能够先在部分项目上做试验。这使我看到了应用的希望:
感谢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国防科技情报》主编王一然、副主编杜元清的支持,他们给提供了美国国防部大量的情报资料文献。
感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原705所所长)钱建平副总经理,感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二院二部郑焕敏主任,感谢中国航空一集团蓝天科技公司(原模拟器研究所)靳东升董事长,还有许多院所长在此恕不一一列举,他们都程度不同地在本单位这个平台上使用这些成果.同时也暴露出来大量的操作细节问题反馈给我,才使我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完善和细化。我非常钦佩这些院所长们的胸襟和胆量,能够允许我的研究成果进行试验,能够宽容出现的问题,能够坐下来商议改进的办法。在这些成果中,有他们贡献的大智慧!
感谢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国防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贺春先生的大力支持,为该成果的研究提供人力、物力和试验平台。感谢吕鲁江副总经理和夏晓蔚研究员,将我建立的所有模型都能够用软件实现。
感谢许多同事和专家的支持。
通过“大事记”,我悟出来一个道理:我既没有地位,也没有名气,为什么我的建议能够被这么多的人重视和采纳?理由只有一个,我的建议可以在现行体制下“操作”!
这是一本书,但他更是一项研究成果。每一个小章节的构思,每一个表格,每一个模型,都是从事科研管理工作25年来工作经验的积累,也都不同程度地在局部工作中应用过,但是现在要将各种度量工具“联系”成为一个工具体系,将各种理论方法“综合”,成为一个理论体系,也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主要是要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因为我的研究工作毕竞不是主业)。但愿这本书能够激荡读者的思维!通过读者的思维形成一个氛围!通过这个氛围加速国家应用的速度!
请读者原谅,有少量例子和语言存在重复,一是因为这些例子和语言太“经典”,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使用;二是为了保持论述题目意思表达的相对完整性;三是为了让这些经典例子和语言通过适当重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本书探讨的课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不乏表达欠妥之处,为了使这门学科逐渐长大,希望各位读者在原谅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帮助我和这本书共同进步。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
巨建国
2006年8月1日
《知识成果生产力度量衡》
飞猫的网购地址: http://www.xinhuabookstore.com/product/741192/
摘选自《知识成果生产力度量衡》一书:
附件一: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的来信
刘洪海同志:
来信收悉。程津培副部长对您转报巨建国同志关于“技术成果评价呼唤国家‘统一度量衡’”的报告十分重视,并做出重要批示。根据程部长的批示精神,我司会同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复信如下,并请转达巨建国同志。
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提高科技投入进行自主创新,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科技界的共识。在国家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当前“纳税人意识”普遍增强、政府公共支出需要追踪问效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如何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评价是科技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评价在国内外都是采用同行专家评议的方式。但同行专家评议主要依靠“论文”和“专利”指标,没有可参考的标准尺度,总体上较为模糊。前几年普遍采用了“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等术语,近年来又提出采用“论文、标准、专利、奖励”等获奖情况作为指标,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项目本身做得如何,在学术上、技术上和产业发展上有何重要意义,项目成果(产品)的状态如何等都无从考评。因此,科研成果评价问题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可供参考的指标。
从目前国家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的形势看,面向应用和市场的科研成果由市场来检验,即检验成果能否解决技术问题或产生经济效益;国家财政投入产生的科技成果也不再由有关部门主持进行科技成果的鉴定或评价,而只根据科研合同进行成果的验收。不管国家是否进行成果评价或鉴定,对科研工作特别是取得的技术成果进行评价还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项目立项时如何评价其工作基础和已有成果的情况,在项目验收时如何评价已取得成果的状态等。
巨建国同志对美国的科研和成果管理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认为科研成果管理也有标准化,任何一个科研成果(或产品)都可以通过WBS(工作分解结构)和TRL(技术就绪水平)进行严格的界定。即认为任何一个成果(产品)都可以分解为可以独立表达的一组WBS,任何一个WBS都可以按照“九级TRL”进行定义。通过WBS和TRL两个指标,可以准确度量科研成果(产品)的技术状态、技术成熟度。据介绍,目前美国国防部规定,所有的招标、投标书都必须使用WBS和TRL两个指标进行描述,同时这些指标已成为美国和欧盟国家政府采购合同与产业部门、研究单位沟通的重要度量工具,也已成为资源分配、项目管理、绩效管理和成果评价的基本标准。
我们认为,对科技成果(或产品)进行量化评价,并制定统一的标准,对促进科研管理科学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把过去完全靠专家定性评价的描述性语言定量化,并且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供大家参照执行,是科研管理的重大进步,拓宽了以往主要依靠“论文”和“专利”等指标衡量成果的做法和思路。同时,必须看到WBS和TRL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各界对其适用范围、使用条件等还不甚了解,我们的科研管理水平也没有同步跟进。既使在美国也是1995年提出,2001年才在军方正式采用,而且主要用于军品的研发和生产采购,也就是说主要用于技术和产品的评价,对政府投入的基础研究成果评价是否适用还有待商榷。因此,对应用WBS和TRL两个指标尚不能操之过急。
根据巨建国同志提供的背景材料,我们认为现阶段其技术成果评价方案可在一定范围内,针对国家科技计划的项目立项(即资源分配)、项目合同、项目验收和项目成果评价等环节进行研究和应用。而且,WBS指标已作为国家标准(GJB2116-94)发布,具备了进行研究和应用的基础。首先,可以对WBS和TRL指标进行跟踪了解和专题研究,并针对我国科研的管理和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试点;最后,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全面推广使用。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在于科技界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否理解、接受并熟练应用这些概念。
目前,科技部正在加紧制定“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我们已将巨建国同志的材料转发各计划管理部门,供他们参考。同时,我们还将邀请巨建国同志就WBS和TRL的有关情况,召开专家座谈会,一方面让专家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两个指标,另一方面也可就如何改进科技成果评价进行更广泛的讨论。根据工作需要,我们将邀请程津培副部长组织召开院士座谈会,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评价的有关问题。
最后,十分感谢您对科技评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关注科技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泰浩源
电话:010-5888XXXX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盖章)
2006年7月10日
不过,巨老师的东东,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亦与泰勒制的弊病异曲同工。那就是它降低了劳方与资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历史,往往会惊人的不断重复着。所以,这造成它的推广之难(不过,巨老师的东东目前已经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毕竟,一个企业,不可能靠企业家一个人去做,是靠一帮人去做管理、市场、技术、营销、生产研发、公关……,企业规模越大,产权维护愈困难,分享精神愈重要,这一点,我们无论是从企业、金融业还是国家的发展史,都可以见证这个道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自我维权意识也在不断的觉醒,80、90后已经逐步成为当今时代的主力军,全球企业经营环境目前也在急剧的变化,如果我们的企业还按着老思路去管理,能走多远呢?!想想改革开放,中国政府实施分田到户的变革,中国人民爆发出多大能量?让我们想想,可曾见过人民、员工权益越来越少,国家、企业效益发展越来越好?!
中国智慧古书《黄石公三略》开篇语说得好:“夫主将之法,务揽众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罗其英雄,则敌国穷”、“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畏”、“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
飞猫浅以为,与巨老师的东东相配套就是山西晋商的“身股财股制”,一正一反,正好配套,一阴一阳谓之道。不过,如何使两者有效结合,还是一个大问题,这需要试点、实践。如果一旦成功,就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大飞跃、企业实现滚雪球似的长远蓬勃发展。亦如美国企业领袖亨利·福特实施的规模化大生产,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
亨利·福特——凭着“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的梦想和远见卓识,改变了古老的手工作坊模式,率先在汽车业实现了大规模生产方式,实现了一箭多雕的目的,为整个工业界带来了伟大的变革。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厂的福特,采用“泰勒制”,把零部件生产标准化(1787年,美国的发明家和企业家伊莱·惠特尼完成了步枪零件的标准化生产工作。只要把大批生产的通用标准化零件随意组装,就可以大规模成批生产步枪。这一创举,为美国领先完成专业化、单一产品化和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为实现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拉开序幕)和流水作业线结合起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超过四倍),大量的节约了人力、物力,使汽车售价由当时的8000美圆一辆降到850美圆,从而使亨利·福特能在自己的公司执行“高工资低价格”政策。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1914年1月5日,亨利·福特宣布福特汽车公司的最低日薪为5美元——这个报酬是当时技术工人正常工资的两倍,此举震惊了世界。从而使工人有能力支付汽车、住宅等标准化商品,也培养出大批的美国中产阶级。1927年,福特汽车公司的T型车销售量达到1500万辆,从此扶摇直上,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厂,为“装在汽车轮上的美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
山西晋商的管理模式:《家族企业如何分钱》关于晋商制度的思考和实践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35269-1.html
一管浅见,请兄台多多指正。
飞猫兄的学识真可谓博大精深,佩服!不过,你写得太长,我没心思看完,请见谅!呵呵,出来混了几年人变浮躁了,没办法!
对于精益坊的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看法。当然,不一定对,还请飞猫等各位方家多多指点。
“大量无能、人格低下、好钻空子、工于心计的无能之辈占着高薪管理者的位置,堵塞了优秀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这种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主要是与我们国家几K年的历史沉淀有关。我们国家几K年来,实行的其实是“外儒内法”的那一套,在叫着“仁义道德”的同时做的却是“阴谋权略”。每一个身居高位的人大多会这样做,大多是这样发家的。这就是中国的生态。当然,我们不要否认或忽视那些身居高位的人的才能。许多年青人,初出道时都是颇为单纯、颇为上进的,可是在社会磨练几年之后就开始学会“玩政治”了,有些人甚至把“玩政治”当做王道了。
为什么?生态使然,命也!
他们不“玩政治”,领导不喜欢。中国的很多领导其实很需要这些人的,因为他觉得他能走到这个位置是很值得庆贺、很不容易的,他们到了他们的位置需要有人奉承他们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当然,如果一个真有了这种心态,他的事业多半也到顶了。可是现实中的确有这种人。我以前见过一位车间主任,只不过是一位车间主任就有一种很明显的“土皇帝”的思想,把自己的小圈子建得扎扎实实的。当然,具体的就不在这里谈了。
同时,真正有才能的人他们骨子里多半存有一股傲气的,他们做事会注重长远的。他们只会忠于职业、忠于自己,而不会忠于某一个个人的。这些人,多半是领导所不喜欢和不乐见的。毕竟,领导是有任期间,他必须在他的任期内做一些看到的东西以便向上爬。如果他的下属不听话,而且喜欢做一些长远的事,肯定是不利于在他的任期内做出看得到的事。当然领导做出的事,能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多半是不多。就以我们湖北来说,这一百年来有哪位主政者突破了当年老张(张之洞)打下的格局?另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山东寿光。寿光今天的格局就是当年一位姓王(不知道人说得准确否)的寿光书记花了十八年的时间打下的。几十年过去了,他的继任者有谁人曾突破他当年打下的格局?可是他到退休仍然只是寿光的书记,但我相信他的继任者退休时的职位一定远在他之上。我想,在寿光人那里可能当年的国家主席是谁他们不一定记得,但那位姓王的书记他们一定不会轻易忘记。
今天的这种情况(外儒内法),其实比前人是更甚的。对于当今的现状,有时候我真不想说什么,实在是无话可说。我所能做的,只有在现状面前努力为自己打拼。正如古人所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相比现在而言,我更喜欢民国时代(1920——1940),那是一个充满传奇、充满风骨的时代。
当然,个人拙见,请各位方家指点!小弟先行谢过了!
体制,体制,一切从人抓起
诚如斯言哉
学了一句文邹邹的话,哈哈
现学现用
确实有点酸溜溜的。^O^
欢迎MM加入智库小组。
荆楚大地兄,你过奖了,飞猫的学识那能谈得上博大精深,只能说是纸上谈兵罢了。
飞猫稍后再回复你的贴子。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通过这个主题帖子,我看到了如下问题:
1.日本也有些人,在认真地冷眼看我们的长处与不足,至少本文所提的这位,立足点和说的话,尚属中肯。
2.对于其总结的中国世界工厂或者是工业基础加工作坊而言,我觉得,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深圳人看中国其他地方的人的感觉吧。因为国外的工业发展史,最少也有半个世纪以上了,而中国的,最正确的算起来,也只不过近三十年的事罢了。发展层次有差异,这个是没办法的事,谁让我们自己开窍的晚呢。
3.中国人的聪明和吃苦耐劳,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国民都不具备的一种中国特色的素质。可能与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有关系吧。但我们也不要太气馁,毕竟,现在的机会在这里,我们自己不内讧,则任谁也不能把我们如何。
4.最后,祝福祖国早日强大。
所谓世界工厂,就是无技能\生活水平低下的生活出来的粗制滥造产品.不知道这是不是发展必经之路,日本是不是也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从2010年开始,国资委通过采用经济增加值考核方式(EVA)调整了对中央企业的指挥棒,引导央企突出主业,做强主业,使中央企业盲目投资非主业时可能因资金成本高风险反而降分,同时扩大研发在企业评价中的比重,刺激企业增加研发。
对于经济增加值考核方式(EVA),巨建国、汤万金二人出版了专著《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基于技术增加值》一书,大家宜先看《知识成果生产力度量衡》一书,从中具体了解巨建国老师的思想变化,再看《基于技术增加值》一书为宜。2010年国资委通过采用经济增加值考核方式(EVA)调整了对中央企业的指挥棒,这本身就是对巨建国老师自许的“白领泰勒制”思想方法的最好认可。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新闻链接: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52096-1.html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历史过程: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98023-1.html
………
纵观历史,创新科学技术也是突围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路径。经济危机复苏的五个驱动力:新技术、新市场、货币因素、战争破坏、收入均等导向的社会变革。
新技术:新技术或创造一种拥有广阔潜力的新产品,或降低成本,这两种情况都会创造新的需求,消化过剩产能并拉动上下游,让经济进入一个增长的良性循环。
新市场:为现有的产品,找到一个新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经济覆盖到全世界,已经没有新市场。)
货币因素:由于货币增发所导致的需求扩大,在金银货币下表现为新的金银的增多,在信用货币下,表现为央行货币增发。货币因素不能成独立因素。(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源于美国货币泛滥无度的扩张。当前的美国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泛滥无度的发行美元、贬值美元)
战争破坏:不仅战争本身需求消耗大量物品,战争的结果还会把与原有的财产毁灭掉,从而创造新需求。(10年之内,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可能性较小,最多就是大国打小国。故而,此点可以忽略,次要矛盾不能决定主要矛盾的发展方向)
收入均等导向的社会变革: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根源在于普通劳动者收入比例较低,收入均等导向的国内政治改革可以改善消费和生产不匹配的状态。(例如山西晋商的“财股身股制”)
从当前经济形势看,全球、中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可能驱动力组合是:新技术+收入分配均等化的社会变革。
参考资料:1788-2000年,资本主义世界历次经济危机回顾
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14322-1.html
主贴观点中肯,现实即是如此,主要问题还是国民的观念、意识差异太大。
有道理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