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原创]话说经验与标准 [打印本页]

作者: sliverwolf    时间: 2009-12-23 17:11
标题: [原创]话说经验与标准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认识过程﹕在刚接触一项崭新的认识过程时﹐只是对工作有一个大概﹑模糊的印象﹐但是随着我们认识的展开(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延伸)﹐就会对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清晰地了解﹐知道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应该如何展开﹐怎么作才是较好的﹐这一点说明了对工作已经有了较为深刻地认识。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极为不够的﹐尽管你的工作表现较为优秀﹐质量较高﹐但你的工作也仅仅作了一半而已﹐而工作的另一半却完全没有开展。

      我们把工作的前一半可以叫做经验的获得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抽象﹐即对工作有一个总体上模糊的印象﹐对工作的大概轮廓有初步的了解﹔具体﹐即知道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工作中的每一个动作﹐各种资源的配合﹐各种所需技巧的运用了熟于胸﹐并能够将所认识到的运用到工作中去﹐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而工作的后一半却是标准的获得过程﹐即将工作中认识到的﹐了解到的方式﹑方法﹑技巧﹐从感性的﹑具体的了解上﹐上升为书面文件﹐一目了然﹐大家都可以效仿的方式﹑方法﹑技巧。从认识论的角度是从具体到抽象。此时的具体﹐即前文所说的“经验"──对工作﹑对事物细节性﹑感性具体的了解。抽象﹐即将所获得的经验﹐所得到的印象﹐升华为一般的﹑标准化的﹑理性的了解。

      在我们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中﹐有些只是你的偏见与误解﹐有时我们只获得“正确"的结果﹐却没有认识到过程的选择、方法选择的错误﹐而正确是由我们认识之外的因素产生﹐而这些因素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忽视的或者是没有看到的。而这个“抽象”的过程﹐是对工作经验进行重新确认的过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初步的经验浓缩为条理性的标准﹐并用文字对经验进行精准的表述﹐将各种细节﹑方式﹑方法﹑技巧用文字的方式做一个清晰的诠释﹐将人﹑机﹑法﹑环境和材料五大要素对工作的影响﹐对产品的影响做一个全面彻底的分析﹐以书面的形式成为一份标准化的文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小本子上﹐仅仅停留在个人的记忆中。

      从具体到抽象这一认识过程很重要﹐关系到工作质量是否能稳定下来﹐如果仅仅将认识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工作仅仅依靠个人过去的经验来做﹐而且个人的记忆有时并不准确﹐即使一个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不免对一些工作中应该注意的细节有遗漏﹐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产品质量不稳定﹐良好的质量难以维持下去﹐一些低级的错误一犯再犯﹐屡禁不止﹐即使刚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又冒出来﹐我们的工作被动﹑被动﹑再被动。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彻底﹐所有工作没有一次就做好﹐甚至还存在“走一步﹐看一步”这样的消极思想﹐工作中得过且过﹐好了伤疤忘了痛﹐每次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只是解决了表面的问题﹐而其中最根本的﹑最深层的问题却根本没有触动。这样怎么会不出现低级错误屡禁不绝的现象﹐而现代品管中“零缺陷”的理念又如何能实现呢?

      或许﹐有些人一想到标准﹐脑海中就有这样的印象﹕标准就是一迭迭白纸黑字的文件﹐仅有这样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标准不是仅仅流于表面形式的东西﹐它同时描述了工作最准确﹑最合理﹑最有效的做法﹐如果经验只是为一个人所独享﹐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工作上的得失感受得出了经验﹐作出了总结﹐成为自己以后工作中可以参考﹑依照的模板。事实上﹐这样的员工﹐也确实可以称之为优秀员工﹐因为他善于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并形成个人独特的方法(经验)。但是标准就全然不同﹐将所有经验进行分析处理﹐去芜存箐﹐成为精炼的经验﹐成为一套为大家共享的东西。而工作最标准﹑最合理的方法仅仅为少数人所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体人员共同所有﹐并依之行事﹐才能在整体上作出优秀的成绩﹐稳定的产品质量。如果经验只是为少数人所拥有﹐并且还不能完全保证是正确东西的话﹐那么标准就是为大家共有﹐经过分析确认可以保证基本正确的东西。有缺陷的方法为少数人所有﹐基本上完善的方法为所有人共有﹐结果完全不同。

      从经验上升到标准﹐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就不象以往那样﹐被不断重复出现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因为标准已经出台﹐对过去所有问题﹐经常性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标准的﹑正确的处理模式和方法﹐不必不断寻找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法也是必要的﹐但是此时﹐不必花费以往那样多的精力)﹐应当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标准的维护上(即产品质量的维持上)和新问题的分析处理上(在现有标准中没有囊括解决方法)。

      标准有了﹐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就简单多了﹐因为标准将以前出现的多数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了分类﹑录入﹐问题一出现﹐就可以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处理。这样﹐减少了寻找方法的时间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在上文所提到的标准维护和新问题处理上。通过标准的制订﹐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可以得到有序的解决﹐这些都属于日常管理的范畴﹐而那些少数的﹑新出现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需要加注精力的地方﹐只有改进﹐才会有进步﹐从对错误的改正中﹐不断完善﹐工作才会做到更好。

      现今﹐公司总是出现一些经常性的质量问题﹐泛而言之﹐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方面﹐我们可以将视野放宽﹐推及到那些非生产性部门﹑支持性部门上﹐为什么同类问题一犯再犯﹐究竟是没有标准﹐工作只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还是已经有了标准﹐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推行下去的缘故?面对XX今日种种﹐这是一个只得深思的问题。

                 

                                                                          沐易于2005年5月6日 东莞XX公司


 

该贴来自群组:栖息谷公益智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3 18:40:30编辑过]

作者: sliverwolf    时间: 2009-12-23 17:14

这又是一篇旧作,是感于这个公司当时的情境而写,其实这篇文章当时与另外一篇文章有关系,包括我个人的回帖内容。相关链接:

[原创]怀念科学管理时代


作者: Mr.W    时间: 2009-12-23 18:39

讲得不错。

 

阅读时较容易看走行


作者: sliverwolf    时间: 2009-12-23 18:45
QUOTE:
以下是引用Mr.W在2009-12-23 18:39:34的发言:

讲得不错。

 

阅读时较容易看走行

"年轻”的时候写得,那时候还有点书生气。容易看走行?找一把放大镜试试就不会了,呵呵。


作者: brainman    时间: 2009-12-24 00:23

sliverwolf兄的文章让我有了几个胡思乱想,其一,中国社会发展迟缓,要命处之一就有个叫“祖宗成法”的东西,一般是三代之内要严格守护。这个“祖宗成法”其实就属于sliverwolf兄定义的“标准”范畴。其一跑远了,其二是企业中的模仿式“学习”,中国企业的“学习”一般不是学“逻辑”知道人家为什么,而是学做法,不管为什么只问怎么做。这个做法还属于sliverwolf兄定义的“标准”范畴。其三,是企业的“对标”,从ISO开始,很多企业收益不少,但很多坚持不下来,为什么?这个东西鼓不起老板的荷包。

标准是成功经验的总结,但标准之外还有个叫“环境”的东西,如果两个不能一起搬过来,(一般不可能),那末,借鉴标准便有一个引入问题,引入就是采用标准的逻辑根据自身环境来定出“新的执行标准”。很多咨询公司吃的就是引入这碗饭。


作者: sliverwolf    时间: 2009-12-24 08:21
QUOTE:
以下是引用brainman在2009-12-24 0:23:27的发言:

sliverwolf兄的文章让我有了几个胡思乱想,其一,中国社会发展迟缓,要命处之一就有个叫“祖宗成法”的东西,一般是三代之内要严格守护。这个“祖宗成法”其实就属于sliverwolf兄定义的“标准”范畴。其一跑远了,其二是企业中的模仿式“学习”,中国企业的“学习”一般不是学“逻辑”知道人家为什么,而是学做法,不管为什么只问怎么做。这个做法还属于sliverwolf兄定义的“标准”范畴。其三,是企业的“对标”,从ISO开始,很多企业收益不少,但很多坚持不下来,为什么?这个东西鼓不起老板的荷包。

标准是成功经验的总结,但标准之外还有个叫“环境”的东西,如果两个不能一起搬过来,(一般不可能),那末,借鉴标准便有一个引入问题,引入就是采用标准的逻辑根据自身环境来定出“新的执行标准”。很多咨询公司吃的就是引入这碗饭。

我当初写文章的时候倒是没有想过这么多,因为这篇文章具有极强的情景性,因为当时这个企业虽然在体制上面临破局,但是在操作方法上却急需用标准规定,而背景资料在文章也有点出,因为当时只凭经验的做法确实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当时的色卡都没有标准,总是找一个技术权威说了算。当然这一切与我所认知的管理极不相同,其实我在《怀念科学管理时代》的回帖中写提过企业的一些问题,而且文章本身也和上一篇文章有联系,只是想找到一条出路。

brainman兄讲的是破局的问题,可是有些企业还没有发展到这一点,规范是他们需要先走的一步,就是模仿也好,只要能学到精髓,能够有实效也是好的。我这里讲的标准是企业自身对经验进行提炼过后的标准,当时也吸取了其他方面的有益因子,是具有情境性的标准和标准流程。对企业而言标准化是很难的一步,但是一旦进入标准化那么无疑企业就是进入了一个高度。其实破局之后,无非还是进行新的标准化,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再说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企业就是在“稳”和“变”的交替中不断升级换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4 8:23:03编辑过]

作者: chaoyi999    时间: 2009-12-24 16:50

讲的太好了,好好学习。


作者: pwzlr    时间: 2009-12-24 18:50

为什么哥本哈根气候减排通不过,

标准有差异:富人要求长享富贵,穷国只想吃饱,所以,就可以理解不同阶段中,企业老板们对标准的态度了。


作者: sliverwolf    时间: 2009-12-24 18:57
QUOTE:
以下是引用pwzlr在2009-12-24 18:50:56的发言:

为什么哥本哈根气候减排通不过,

标准有差异:富人要求长享富贵,穷国只想吃饱,所以,就可以理解不同阶段中,企业老板们对标准的态度了。

建立标准意味着成本的节约,效率的提升,流程的稳定,变异的减少。可惜剽窃的太多了,要么就是标准过时了,我所说的标准是那种看着文字就可以学会如何操作的标准,将生产力从少部分手中释放出来,将工艺从少部分的独享中分解开来,瓶颈不成为瓶颈,因为已经全部可以傻瓜操作了,当然知识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序流程要排除在外。


作者: brainman    时间: 2009-12-24 20:28

根据经验,一些基于人性本恶假设而制定的基础性管理制度、流程是可以拿来用的。


作者: sliverwolf    时间: 2009-12-24 21:19
QUOTE:
以下是引用brainman在2009-12-24 20:28:12的发言:

根据经验,一些基于人性本恶假设而制定的基础性管理制度、流程是可以拿来用的。

看一看栖息谷的资源中心,是否也给这种拿来主义提供了诸多便利(开玩笑,呵呵)?制度可以模仿,但是更需要创新,否则实行起来会很难受。


作者: ckbible    时间: 2009-12-25 16:56
精细化的东西就应该用标准来做
作者: zhxfen2005    时间: 2009-12-27 09:50
 相当艰难的一步,鲤鱼跳龙门
作者: succ_ess    时间: 2009-12-27 12:11

科学管理。

 


作者: yuangeral    时间: 2009-12-28 13:05

我可能有点同楼主题不太对调!

我要说的制度不是标准,标准不是制度!

不是所有经验能成为标准,能成为标准的经验是一种精神一种灵魂的东西!

制度现成多的是,照搬就是,君不见所有企业的制度都一个模板,比如迟到,比如考勤,比如报销,比如。。。。等等!

 

但是对于工作上面的制度却是贫乏的很,众多企业都有制度,却没有工作标准,只知道空喊团队精神,什么是团队精神?没有标准何来团队精神?标准就是大家的及格线,大家都及格了,再去谈团队精神吧,有些人只知道团队精神,却没有任何标准让大家都参考。标准只是及格达标,并不是终极目标。

 

一个企业如果几年了十几年却没有一个象样的标准出来,那这个企业其实挺悲哀的。起码说明一点:对于错误没有好好总结,即使好好总结了,却没有制订一个标准出来!就是企业不善于总结了!

一个存活五年以上的企业,不可能没有一样可圈可点的标准的!关键是缺乏总结和归纳。

 

麦当劳的作业流程,说白不就是一个快餐店吗?其实人家就是把企业好的经验和一些惨痛教训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形成工作标准。所以麦当劳的食品不同的店,口味都出奇的一致,当然也有偏差,但还是八九不离十的!原料是一样来源是其中一个原因,更关键人家的操作标准每个店面都一样的!对于食品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容易,毕竟不是工业化产品,一个生产线下来都一样,就算工业产品不同批次也不一样的!工业产品能保持出奇一致,那代表着他们标准采取一样标准的!而且是在苛求的!

但是有些企业为什么产品不同批次质量却相差非常大,一是原料不一样了,二是操作标准在偷工减料了!

 

标准来自于经验教训!没有经验教训的标准往往很难得到执行的!ISO企业认证标准,中国有几个企业真正达标?我敢妄评百分之八十的企业都达不到!

评定时突击去达标,评定结束之后,就不管不闻了!第二年抽查大不了,塞点钱,再突击一下就OK了!

还不如根本自己企业实际经验教训出发,制订自己的标准来得实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8 13:09:28编辑过]

作者: sliverwolf    时间: 2009-12-28 14:26
QUOTE:
以下是引用yuangeral在2009-12-28 13:05:33的发言:

我可能有点同楼主题不太对调!

我要说的制度不是标准,标准不是制度!

不是所有经验能成为标准,能成为标准的经验是一种精神一种灵魂的东西!

制度现成多的是,照搬就是,君不见所有企业的制度都一个模板,比如迟到,比如考勤,比如报销,比如。。。。等等!

 

但是对于工作上面的制度却是贫乏的很,众多企业都有制度,却没有工作标准,只知道空喊团队精神,什么是团队精神?没有标准何来团队精神?标准就是大家的及格线,大家都及格了,再去谈团队精神吧,有些人只知道团队精神,却没有任何标准让大家都参考。标准只是及格达标,并不是终极目标。

 

一个企业如果几年了十几年却没有一个象样的标准出来,那这个企业其实挺悲哀的。起码说明一点:对于错误没有好好总结,即使好好总结了,却没有制订一个标准出来!就是企业不善于总结了!

一个存活五年以上的企业,不可能没有一样可圈可点的标准的!关键是缺乏总结和归纳。

 

麦当劳的作业流程,说白不就是一个快餐店吗?其实人家就是把企业好的经验和一些惨痛教训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形成工作标准。所以麦当劳的食品不同的店,口味都出奇的一致,当然也有偏差,但还是八九不离十的!原料是一样来源是其中一个原因,更关键人家的操作标准每个店面都一样的!对于食品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容易,毕竟不是工业化产品,一个生产线下来都一样,就算工业产品不同批次也不一样的!工业产品能保持出奇一致,那代表着他们标准采取一样标准的!而且是在苛求的!

但是有些企业为什么产品不同批次质量却相差非常大,一是原料不一样了,二是操作标准在偷工减料了!

 

标准来自于经验教训!没有经验教训的标准往往很难得到执行的!ISO企业认证标准,中国有几个企业真正达标?我敢妄评百分之八十的企业都达不到!

评定时突击去达标,评定结束之后,就不管不闻了!第二年抽查大不了,塞点钱,再突击一下就OK了!

还不如根本自己企业实际经验教训出发,制订自己的标准来得实用!

如果不能将那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进行总结,意味着工作难以更进一步,因为还没有对那些影响工作的因素进行过提炼,还是在摸索中进行实践。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其实用心总结后得出来的东西就是标准,和自身一样,在大量经历以后得出了一些心得和观念,这就是我们以后实践的标准。

笔者在文章中也对标准是否可以真正执行下去有疑问,毕竟标准的执行和优化还有赖于制度去维持和监督,标准给予了一种方法,而制度的作用是维护这种方法,方法是否可行是标准是否适当的问题,方法是否能够维持是制度执行到位不到位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紧密。


作者: peak.hsu    时间: 2009-12-29 10:26
不错
作者: 赵德昌    时间: 2009-12-29 13:54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帖及后面的各位的讨论。我原来供职的某司也是如此。有N年中,总是在模仿,不具体详细了解本企业所处的纵横二方面的环境,只单单强调如何老板利益最大化,结果是总是人才储备不足以应付各种长久发展和突然发生的重大问题。每次都是手忙脚乱,而管理者却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学什么东西都是表面化,也做了许多流程,结果许多人却因流程而死。是因为不适合吗?不是,是因为流程有了,某些东西,比如涉及公司利益的,照着流程走,涉及员工利益的,不兑现。如此二种标准,注定没有结果,劳民伤财,浪费时间(公司改革时间和发展时间,类似于红朝建立前夕的GG内战)。有感而发。
作者: sliverwolf    时间: 2009-12-29 14:23
QUOTE:
以下是引用赵德昌在2009-12-29 13:54:15的发言: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帖及后面的各位的讨论。我原来供职的某司也是如此。有N年中,总是在模仿,不具体详细了解本企业所处的纵横二方面的环境,只单单强调如何老板利益最大化,结果是总是人才储备不足以应付各种长久发展和突然发生的重大问题。每次都是手忙脚乱,而管理者却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学什么东西都是表面化,也做了许多流程,结果许多人却因流程而死。是因为不适合吗?不是,是因为流程有了,某些东西,比如涉及公司利益的,照着流程走,涉及员工利益的,不兑现。如此二种标准,注定没有结果,劳民伤财,浪费时间(公司改革时间和发展时间,类似于红朝建立前夕的GG内战)。有感而发。

看来兄台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深有感触。企业标准是企业的基准办法,没有这个标准,无论做什么都会昙花一现,劳民伤财,我认为这也是基础管理的一部分,正如我在《怀念科学管理时代》后续回帖中表达的意见一样。很多企业存在事实上的双重标准,企业主兼有“鱼”和“熊掌”兼得的心理,至于什么是“鱼”,什么是“熊掌”,需要每个人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工作感悟去实际体会,我这里只是点一下而已。

相关链接:

[原创]怀念科学管理时代


作者: yuangeral    时间: 2009-12-30 13:10

其实说到标准,我们比较熟悉的西门子、飞利浦、松下、索尼、三星、IBM等等,我们不带政治色彩去看,也不去评判他们的市场营销策略.

他们企业的标准不也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吗?关键人家有那个心去整理,并形成企业的规章制度,也就是在这个企业的最低要求,然后积累到一定份上就成了企业标准,接着全行业感觉这个标准很好,就来借鉴了!

 

所以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概念,三流企业卖产品。

上面的几家企业人家的部分企业标准都成为世界标准了!他们原来不也是卖产品的三流企业吗?

我个人感觉,还是人家能总结,能归纳,并切实执行下去!


作者: sliverwolf    时间: 2009-12-30 13:33

朝三暮四,这就是很多企业家的心性,不停地追求标杆,也不断地放弃标杆,最后是邯郸学步,路都不会走了。


作者: 柠檬水    时间: 2010-1-3 16:06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凭借经验办事,解决问题,却很少停下来总结一下标准流程。可悲啊!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