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原创]中国式的管理就是一个笑话 [打印本页]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2 23:25
标题: [原创]中国式的管理就是一个笑话

  搞研究的有一句经典:没有对照,一切nothing。
  科学管理100多年,传入中国也近百年。近年来,一群自认为天才的大师,写了满满几十个书架的管理图书。有趣的是,似乎所有大师都非常擅长于将管理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忘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理念和手段可自证。
  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自古有之。泰罗的科学管理之所于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风靡,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所引入的管理手段如“第一流的工人”、“计件工资”、“职能管理”、“科学管理”,这些方法和理念均可被数据证明。毋庸置疑20世纪20~30年代B.罗索和L.维特根斯坦等人所开创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看看我们中国的管理书架:易经、道德经、弟子规,把一切中华经典文化都用上了,恰恰忽略了管理的根本。甚至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及六西格玛等以统计为基础的管理方法,也似乎被改造成不再需要自证其有效性。从来,没有人怀疑或试图去证实这些貌似有效的管理方法。
   随便收集些“貌似有效”管理经验:“全球500前的经营思想、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怎样混职场才可以不挨刀?激越人生 、如何进行项目管理、图解项目经理的平衡能力、 《越狱》中的项目管理之道、 如何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尴尬命运?” 它们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没有数据、没有对照、没有分析,充斥虚浮的理论,把个案及臆断当成熟经验来推销。西方管理走了近千年才痛下决心,清除主管臆断成分,从而建立以实证为基础的管理科学。谁曾想到,在中国几年之间就成就了中国式管理玄学,更有人鼓噪将这种胡闹推向世界。
  cnki(中国知网),以“医学、对照”可以找到190,000条文献,以“经济、对照”也可以找到8000多条。但是以“管理、对照”甚至用“管理、对比”也仅仅能找到23条文献。这其中还以医学管理为主。中国的管理大师们似乎已经不再关心管理学的本质,仅仅为推销自己的理念,从中牟利。

  有一天,也许可以给充斥着中国文化的管理取名叫中管。只是不知道是否也像中医,无法自证其有效/无害性而走向消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4 16:06:20编辑过]

作者: 芋头77    时间: 2009-9-23 09:20

学习了,谢谢楼主!

 

============================

 

“只是不知道是否也像中医,无法自证其有效/无害性而走向消亡。”中医似乎到现在为止,并没有消亡的迹象吧?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3 11:33

   据资料显示,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据统计,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50万,现在只有27万人。而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其他中医尚需进一步学习或温习四大经典。这期间,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而中医却从80万人锐减到3万人;而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目前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已有30万-50万人,超过我国国内的中医药从业人数。
  很多人还在高喊“保护中医、保护国粹”,其实光喊口号保护不了中医,验证其有效/无害性才是根本之路。倒不是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洲及其它人有多么欣赏中国文化,而是他们有确切证据证明某些中医疗法有效并且是无害或利大于弊(如针灸、按摩等等)。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3 12:07

   鬼佬们很早就明白了,让玄学(中医)和科学(西医)是很难pk出结果。一律禁止,也会引起公愤。

   既然宣称xx方法有效,就拿出足够证据证明。可能有人要说了:这是新方法,理论上有效,还待验证。那就给你机会,只要有冤大头又愿意签生死状,你就去试吧。只不过,每一个案例都要有详细记录。如果一定数量仍然证明不了有效,并且没有潜在威胁(或利大于弊),那么就彻底放弃吧,否则就是“非法行医”,再忽悠人,就抓你进监狱。(注意,他们是不会承认一个或数个肿瘤被中医治好就认为有效,至少要统计上有明显意义才算证据。)

  看看我们的中国式管理,是不是很像,“情况比较复杂”“是药三分毒”,甭管三七二十一,什么复杂整什么,什么理论虚加什么,无需证明、无需记录、无需数据,自然就无需为复杂多因素情况下不确定原因的错误方法负责。


作者: 绿满家    时间: 2009-9-23 15:15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主观臆断
作者: junrenmeng    时间: 2009-9-23 17:16

本人认为中国式管理更注重讲的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圆滑,于夹缝中求生存。对于管理而言,恐怕只试用于官场吧!


作者: carver_xie    时间: 2009-9-23 22:02

说的很客观,中国大量的管理书籍只注重所谓的“实用”,其实连管理的皮毛都没挨着,没有科学的分析,没有实践的验证,好多纯粹主观臆断,可悲的是那些拿公款买书的傻子领导还买的一个劲,真是无语~~~~~~~~~~~


作者: 游侠    时间: 2009-9-23 22:28

任何理论和科学都是来源于实践

存在和有效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

 


作者: czvczxvz    时间: 2009-9-24 07:20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67.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68.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69.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70.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71.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72.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73.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74.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75.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76.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77.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78.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79.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80.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81.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82.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83.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84.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85.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86.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87.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88.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89.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90.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91.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92.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93.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94.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95.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96.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97.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98.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299.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00.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01.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02.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03.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04.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05.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06.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07.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08.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09.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10.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11.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12.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13.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14.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15.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16.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17.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18.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19.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20.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21.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22.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23.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24.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25.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26.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27.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28.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29.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30.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31.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32.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33.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34.html
www.m448.com/info/docview_170335.html

作者: liujijun    时间: 2009-9-24 09:48

所谓的中国式管理确实是很荒谬,我看过几集,简直是不知所云,倒还是让这么多人趋之如骛,真是国之不幸啊


作者: shishu    时间: 2009-9-24 10:41
看看,学习
作者: williamjen    时间: 2009-9-24 11:24
中国古代经典讲的那是人生,那是追求的境界,那是修心养性用的好东西,但是,根本不关管理学任何X事。

可是现在某些人,偏要扯到管理学上来。我们也没办法。让他折腾吧。

还是那句话,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凭空搞出一个叫 中国式管理 的东西,实属多余。止增笑耳。

作者: joexsl    时间: 2009-9-24 14:56
QUOTE:
以下是引用junrenmeng在2009-9-23 17:16:24的发言:

本人认为中国式管理更注重讲的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圆滑,于夹缝中求生存。对于管理而言,恐怕只试用于官场吧!

这点我是同意的。


作者: a877377a    时间: 2009-9-24 16:13

清除主管臆断成分,从而建立以实证为基础的管理科学。

只能说相当的有道理,看管理书不如看小说,

所有的管理书都是将员工做为问题的第一项,好象管理出问题都是一线员工出问题。


作者: pkbbq    时间: 2009-9-24 18:40
工作多年了,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也比较认同楼主的意见。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再加上国内行业众多,他们总有他们的生存之道和管理之道。所以,我认为“中国式”往往可以作为辅助管理的手段之一。
作者: 菜农2    时间: 2009-9-24 23:45

如果批评中国式管理或许是对的,但是不能与中医比较,中医是经验的实用的,历史上几千年的中国就是依靠中医治病生存下来了,到现在还可以治好一些病,有些病只有中医能治好,西医无法治。

 

中国式管理确实很成问题的,如果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那么中国过去是没有企业,清朝的官办企业都不成功,所以,中国式管理不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如果是现代创新,那么中国式的管理还缺少成功例子,理论逻辑上也难以自洽,所以,应该说还在成型当中。

 

西方的管理也有逻辑不自洽的地方,例如,人的工作绩效评价,这个问题西方也没有解决好,所谓的KPI绩效计量,在西方哲学家眼中是可笑的,这是理性的僭越,是错误的,西方哲学认为,尽管人类无法用理性认识一切,但是在实践中不妨由理性牵引着做起来再说,但要知道,这是无奈之举,千万不可以当真理,人家不当真理,我们中国人当做真理,那就笑话了。

 

西方的管理在部分领域做到了理性控制(逻辑自洽、数字可控),如工业工程、物流运筹等,但是在战略预测、人事管理、财务审计等方面,西方也是逻辑不完备的,他们自己是承认。

 

当一个学科,如果人来还不能用科学来解释和控制,那么,人类的经验也可以用来参考,理性假设可以用来做计划,怀着摸石头过河的实践观,做一步看一步,管理学实际上是这种境地的学科,西方崇尚个案参考的管理,那么,有关人事管理方面的个案,都可以当做经验来参考,这样,中国两千年的人整人经验,可以做正反的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是可以用来做管理的资政,不妨这样看问题。


作者: tzz6669    时间: 2009-9-25 00:15

 据资料显示,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据统计,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50万,现在只有27万人。而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其他中医尚需进一步学习或温习四大经典。这期间,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而中医却从80万人锐减到3万人;而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目前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已有30万-50万人,超过我国国内的中医药从业人数。
  很多人还在高喊“保护中医、保护国粹”,其实光喊口号保护不了中医,验证其有效/无害性才是根本之路。倒不是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洲及其它人有多么欣赏中国文化,而是他们有确切证据证明某些中医疗法有效并且是无害或利大于弊(如针灸、按摩等等)。

 

 

 

 

 

楼主说得清清楚楚:因为全球中医从业人数(只有30-50万人)远远小于全球西医从业人数(仅中国就有175万人),所以有确切证据证明某些中医疗法有效并且是无害或利大于弊的证据还嫌太少了。假如全球中医从业人数大于或等于全球西医从业人数呢?因此政府更应该本着“保护中医、保护国粹”之目的鼓励年轻人学中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5 0:16:31编辑过]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5 09:02
QUOTE:
  问题的关键在于西医能治99%的病,而中医在1%的疑难病里瞎忽悠,还不靠谱。(证据1,市场选择,中医和西医从业人员数及处方数。证据2,建国后使用无菌技术及西式接生法,婴幼儿死亡率从20%迅速下降到3.48%,下降84.3%。建立现代医疗体系后,我国平均人口寿命从35岁,一跃成为69岁。)可能你会认为中医无罪,但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它就有问题。

  换企业决策考虑,99%的成功率(科学管理模式)和1%的成功率(中国式管理),你会如何选?

  实证是理论与实践两者间的结合与妥协,也就是说坚持理性,但在理性无法支撑下,以实践作为补充(1,大量科学可靠实践证实作为可靠参考。2,单个或少量个案可以作为参考,但必须清楚意识到其可信度差)。

  现在的问题在哪?中医和中国式管理都一样,将单个或少量个案得经验作为可靠经验,极其愚蠢。好比豆腐渣工程,把没有提炼的铁矿石当钢铁用来打地基,上面的楼再漂亮也会倒塌。管理固然涉及无限复杂环境问题,需适应特定环境,但它首先是严谨的。理论有多复杂没关系,但主要的理论应该是强韧的。

  对于管理实践者只要能意识到单个或少量实践可靠性低就可以,但作为管理理念的销售商(大师作家或咨询公司),有义务去收集和验证这些实践经验。就好比制药商完全有责任证明他的药是有效并且安全的。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国内绩效管理咨询公司从不发布咨询绩效。

  国外的中医业之所以繁荣,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热爱中医文化,国家投入多少,多么鼓励学习中医。恰恰是中医在国外学会了谦卑,知道在阴阳、五行、脉象之外,用一些大众能听懂的数据。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5 09:04

关于中医和中国式管理另外还有一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从中医衰败说说中国式管理


作者: ziputao0707    时间: 2009-9-25 09:57

学习了


作者: windschen    时间: 2009-9-25 10:38

在中国,职场如官场,因为中字头的大企业领导都是从国家干部过来的,所以管理上充满了政治气氛.


作者: silverfox0429    时间: 2009-9-25 11:04
个人认为中国式管理是有存在必要的。西式的管理方法未必适合中国人的理念,难道一定要把中国人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习惯和性格完全抹杀,成为黄皮肤的西方人?
作者: tzz6669    时间: 2009-9-25 14:22
QUOTE:
以下是引用sodake在2009-9-25 9:02:49的发言:
QUOTE:
  问题的关键在于西医能治99%的病,而中医在1%的疑难病里瞎忽悠,还不靠谱。(证据1,市场选择,中医和西医从业人员数及处方数。证据2,建国后使用无菌技术及西式接生法,婴幼儿死亡率从20%迅速下降到3.48%,下降84.3%。建立现代医疗体系后,我国平均人口寿命从35岁,一跃成为69岁。)可能你会认为中医无罪,但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它就有问题。

  换企业决策考虑,99%的成功率(科学管理模式)和1%的成功率(中国式管理),你会如何选?

  实证是理论与实践两者间的结合与妥协,也就是说坚持理性,但在理性无法支撑下,以实践作为补充(1,大量科学可靠实践证实作为可靠参考。2,单个或少量个案可以作为参考,但必须清楚意识到其可信度差)。

  现在的问题在哪?中医和中国式管理都一样,将单个或少量个案得经验作为可靠经验,极其愚蠢。好比豆腐渣工程,把没有提炼的铁矿石当钢铁用来打地基,上面的楼再漂亮也会倒塌。管理固然涉及无限复杂环境问题,需适应特定环境,但它首先是严谨的。理论有多复杂没关系,但主要的理论应该是强韧的。

  对于管理实践者只要能意识到单个或少量实践可靠性低就可以,但作为管理理念的销售商(大师作家或咨询公司),有义务去收集和验证这些实践经验。就好比制药商完全有责任证明他的药是有效并且安全的。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国内绩效管理咨询公司从不发布咨询绩效。

  国外的中医业之所以繁荣,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热爱中医文化,国家投入多少,多么鼓励学习中医。恰恰是中医在国外学会了谦卑,知道在阴阳、五行、脉象之外,用一些大众能听懂的数据。

 

西医能治99%的病?那全球每年死于高血压、心脏病、各种癌症、白血病、糖尿病、艾滋病等等又有多少人呢?楼主你统计过没有?即便这些病只占西医不能治的1%,这1%是不是造成的患者死亡率太高了?到底是谁在占着茅坑不拉屎呢?

中医处方不仅将每种药材的寒、热等性说得清清楚楚,而且还量化到g。楼主怎么能说中医不重理性和数据呢?

楼主已经说得很清楚,婴儿死亡率下降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新式接生法的推广,这又和中医有什么关系?

解放后我国人民平均寿命的提高应该得益于社会稳定和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解放前,我国人民过早地死于饥饿、连年战争和营养不良又有多少呢?楼主你统计过没有?这又和中医有什么关系?

相反,每当我看到身边的亲友被化疗、放疗整的死去活来、痛不欲生时,我就对西医徒增一份厌恶。这哪是治病,纯粹对生命进行摧残,还要患者家属背上天文数字般的医疗费。

最让人心痛的是,就有那么一小撮人,成天喊着中医无用,其中不乏名人。国学大师鲁迅先生就是一位。

鲁迅先生早年是学西医出身的,强烈的抵制中医,自己却过早的死于癌症。假如他懂得药王孙思邈的中医理论和养生技巧,说不定现在还健在!

西医中医应是兄弟而不是对手,应联起手来为我们造福。但面对中医从业人数每况愈下的局面,我们每个人更应高声呐喊:大力发展中医刻不容缓!

 

 

 


作者: yazxf    时间: 2009-9-25 17:13
就像曾仕强这类人!真不知道好不好意思!
作者: qxlqxlqxl    时间: 2009-9-25 19:18
我觉得做管理首先要学会做人,如果连做人都没整明白,就用科学的,教条的东西就能管好吗!我怀疑。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我觉得挺实用。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6 00:18

     淘汰中医的不是西医,而是市场。即使受过严格中医学院的训练的中医也会首选选择西医技术。之所以中医墙内开花墙外结果,也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比较一下中医是怎么被淘汰的,假设一个场景,医生向病人解释某种疾病:

     1,你的病属阴火过剩,气血两虚,我给你开降火的xx,补气的xx。

     2,你的病是细菌感染造成,使用xx抗生素有效率是xx%。

     很明显为了达到治疗目的会怎么像病人推销医疗技术,其实中医有条件将自己发扬光大,只需要做到:

     3,你的病属阴火过剩,气血两虚,用xx验方有效率达xx%。

     现在中医界有个共识,什么口号都救不了,循证才是中医的出路,收集可靠证据来证明各项技术,并逐渐验证理论。中医来源于经验,但在过去不发达条件下使用玄学来解释其机理。大师们会考虑将中医当垃圾甚至荼毒抛弃,是因为中医没有坚守经验医学的模式,将自己建立在玄学之上,并且推动中医还原到经验医学的难度太大。

    中国式管理的最大问题也就是如此,将个案及少数有效案例同传统文化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怪胎。


作者: duyouhi    时间: 2009-9-26 00:40
虽然楼主对管理的内涵挖掘得很透彻,但是拿中医和西医来比照,不是很确切的!
作者: 飞流雪片    时间: 2009-9-26 01:24

”没有实证主义的支持“

赞同楼主观点,很多书籍都是一些老生常谈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而且都在成功企业身上出现了才拿出来现,但那些生存着的,没有进入大众视野的企业,他们遵循的基本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是如何却很少有人进行研究。

我不完全赞成一律量化的研究,但是只有定性分析没有定量分析,就会犯了楼主说的“将个案当规律”的错误。


作者: 芋头77    时间: 2009-9-26 08:16

强烈支持“菜农2”兄的15楼观点!!!

 

 

继续学习……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6 09:21
QUOTE:
以下是引用duyouhi在2009-9-26 0:40:18的发言:
虽然楼主对管理的内涵挖掘得很透彻,但是拿中医和西医来比照,不是很确切的!

 它们之间有很强的关系。

 我的意见是,像拍死中医一样拍死中国式管理,目的是让它们用实证重生。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6 09:46

很早写的两篇文章,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中国式管理为什么“有效”,到底有没有效?问题在哪?

把中医和西医较量放进来讨论是为了引入后面一个话题,怎么分析中国式管理的成分。

中国式管理的特征是,用杂七杂八,貌似万能的理论打造自己,从而对付多变的管理问题。

所谓的有用,并且能够持久,那就是一个笑话。

------------------------------------------------------------------------------------

 

   原文地址:http://bbs.21manager.com/dispbbs-232741-1.html

   我们从婴儿哇哇落地开始就活在经验里。经验教我们如何谋生,经验教我们如何交友,还有攻略式泡妞,经验甚至教会我们如何投资和管理。可我们也发现经验并不稳定,成功往往难以复制。
   1,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比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以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课题的一系列试验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的中心是“谈话试验”,专家们用两年多的时间,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们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之为“霍桑效应”。
   2,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于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或崇拜的病人,能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医务人员可以利用安慰剂,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对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当某种新药问世,评价其疗效价值时,要把药物的安慰剂效应估计进去。如果某种新药的疗效与安慰剂的疗效经双盲法试用后,相差不大,没有显著的差异时,这种新药的临床使用价值就不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新药刚刚问世时,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作灵丹妙药,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其热潮消失、身价下降的原因。安慰剂效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比比皆是。甚至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使用安慰剂也有1/3以上的患者获得症状的改善,许多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还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剂时,也可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及嗜睡的药物副反应,这也属于安慰剂效应。
   3,反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可以随疾病的性质、病后的心理状态、不适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评价,以及医务人员的言行和环境医疗气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就出现了安慰剂效应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的现象。我们应当记住,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
   4,亨利效应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也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被事接受虚假的信息或其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态度,从而在反应上表现出异乎平常的正面效果。

   巫医、神棍、各种宗教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一般源于传播者坚信经验的意义和效果(比如,跳个神把病治好。事实上,这些错误经验也验证了它们的信仰)。要是鲁迅还活着,有意无意的骗子绝不止中医一家。所谓的专家,总会告诉你该这么做,那么做,书店总有成排成排的成功学、大师的教材,可实用效果总差强人意。不能说经验是错误的,就像反中医一样指定挨拍,毕竟偶偶神奇疗效有目共睹,但中医只能用来医死马,救命一般靠不上。恰恰经验里这些波动因素,导致了我们经验中不可靠。同样的事情可以发生在生活和工作的任一环节,上次有效的经验,莫名其妙失效。从别的公司偷学回来的宝贵经验,让我们栽大跟头。

  难道哪里出问题了?
   人体是一个生命体,在大多数情况,通过机能调节和代偿措施,疾病能够自愈。自愈是指疾病未采取治疗措施,自动消失。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级生物,自愈系统包含免疫系统、应激系统、修复系统(愈合和再生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能够替我们解决绝大部分疾病,包含了断裂骨骼的接续、粘膜的自行修复或再生、皮肤和肌肉以及软组织愈合、通过免疫系统杀灭肿瘤和侵入人体的微生物、通过减食和停止进食的方式恢复消化道机能、通过发热的物理方式辅助杀灭致病微生物等等诸多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呕吐、腹泻和咳嗽等也是自愈力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企业也是如此,外部环境,心理因素都对企业有正面或负面影响。
    各种疾病的自愈率水平不一,我们假设疾病平均自愈率是50%,换而言之叠加安慰剂效应之后有效率远远超过无效率。(注,企业也是如此,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加上稳定的制度环境,即使中间有很多貌似正确的错误决策,它可能按照一定规律“成功”。)随便地上抓一把黑土,再配上一点狗尾巴草,磨成粉,最后取个好听的药名“万灵丹”。我们会发现,它能很神奇的“治愈”大多数疾病。千万别以为这是虚构,《本草纲目》中记载有更多离谱的咚咚,如 “坟上土”、“粪坑底泥”、“立春雨水”。如《本草纲目》中“立春雨水”记载,主治夫妻各饮一杯,还房,当获有子,神效。
    等等,经验不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当经验是“有一定效果”的,我们就应该大胆的尝试。为什么我们还要反对它?假设我们生活中有以下几条经验:
   1,cisco公司通过兼并迅速获得成功。
   2,通用采用六西格玛之后绩效大大提高。
   3,小王的冠心病吃“万灵丹”后明显好转。
   4,小王在家面前种一颗发财树不久,真就发财了。
   5,小王送给大伯吃的“黄金搭档”,让大伯显得“精神好、精力足、吃嘛嘛香”。
   6,小明觉得义务鲜血后,身心舒畅。
   这些表面上全是有效经验,所以大家忍不住借鉴一下。“兼并”成了中国企业最热门的话题,“六西格玛”成为一个企业是否合格的标志,“万灵丹”大获成功, “发财树”供不应求,“黄金搭档”赚的数钱数不过来,参加“义务鲜血”的人越来越多。当然,事实和预期总是有差距的,效果总不那么理想。一个又一个企业在兼并中倒下,小王有一天忘记吃“万灵丹”好像也没什么差别,小张鲜血后感觉不适。
    一部分人以为经验水土不服或个体差异,更多的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自责一下,模仿的不好O(∩_∩)O~)。不管如何,毕竟有可能有效,尝试一下无妨,反对它似乎就显得不合情理。所以鲁迅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并非虚构。但在中国反对中医只有一个目的,找抽。因为所有经验告诉中国人,中医是有效的。
    我们暂且假设“经验”是错误的,看一下这个错误但貌似有效的经验带来什么问题:
   1,错误的经验带来不必要投入。错误的经验本身没有创造价值,却需要投入(尽管有时很轻微)。
   2,错误的经验耽误了最佳时机,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原则,问题和疾病越早处理,成本及危害越低。
   3,错误的经验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甚至是反作用。
   4,错误的经验对其它经验造成影响。我们很早就发现经验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
   再分析一下我们刚刚创造出来的新药“万灵丹”的药效。可以得出关于“万灵丹”效果的一个简单的公式(最差效果条件下,各效果不重合):
          表面效果 = 自愈率 + 伪效应+ 实际效应
   相对于其它领域,自愈率可以替换成原始效应(如按照一定规律,经济本身所能产生的价值等等)。这个公式可以写成:
         表面效果 = 原始效应 + 伪效应 + 实际效应
    从这个公式可看出,“万灵丹”这个东西,即使效果为零,甚至是反作用,其表面疗效很可能也会达到50%以上,甚至90%以上,称之为“万灵丹”并不为过。但是,错误上述中错误经验的反作用,它全占了。

 

 


作者: softad    时间: 2009-9-26 10:58

支持中医


作者: 菜农2    时间: 2009-9-26 11:50
QUOTE:
以下是引用sodake在2009-9-26 0:18:52的发言:

      我们比较一下中医是怎么被淘汰的,假设一个场景,医生向病人解释某种疾病:

     1,你的病属阴火过剩,气血两虚,我给你开降火的xx,补气的xx。

     2,你的病是细菌感染造成,使用xx抗生素有效率是xx%。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中医的药吃好了,火也降了,气也补了,人的感觉不错。(当然治不好也有)

西医的抗生素吃了,胃口也坏了,毛病越加重了,后来医生又说,抗生素吃多了,细菌有抗药性,并生出了新细菌,治不好了。再去找中医,中医说,细菌杀不了,只能开一个调理的药,共存算了。(这种案例少,但是有,本人就遇到一次)

 

事实上,中医没有淘汰,只是医生少了,且也大量采用化验手段。西医也采取大量中医的经验。

 

 

可能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地方贯彻“致命的自负”,这些思维模式也想当然地移到中西医问题上来了。

 

可以说,我当工程师的,可以在很多地方敢夸口100%,当一个设计对象不复杂,理论模型又可以穷尽实际随机的因素,这样力学计算可以100%正确,(实际上绝对100%计算正确做不到的,一般7、8个西格玛就已经完美了。)我觉得机械工程可以算得上科学。

 

但是做医生的朋友,就不能夸口100%,医生的计算的误差是非常大的,手到不能病除,每个人病情的康复速度与个人的体质和心情相差非常大,所以,我们最好要知道,医学还不能算科学,与力学不能相提并论。

 

由于力学是科学的,可是精确计算,西方医学试图把生命现象还原成力学,试图用无数细小的力学模型(分子、原子的力学模型),可以分析病理和并找到康复手段,人类的器官运作当然首先必须遵循牛顿力学,心脏是发动机,其他的循环系统是非常精密地运行着一个复杂的机器,大脑似乎像控制软件一样,这样,西医的理论基础还是“人是机器”。所以,西医的医学用刀、用医疗器械、用X光、化疗、以及化学药物(依靠分子原子的力量),这些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就,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所以,西医的东西遇到人的非线性现象,一筹莫展,很多毛病就是方法也没有找到,所以,严格来讲,西医的理论基础一开始就是错的,这个错误就是把机械的线性思维(理性)用到复杂的生命现象上去了。

 

那么,西方对这个问题反思了没有?

反思了,他们已经进行了大量反思,现代医学重新建立了不少新的思维模型,其中也借鉴中医的一些玄学。

 

那么是否说,中医就非常伟大了呢?

这个也不行,中医的模型只是避免了“人是机械”这个错误,但是,对于人的认识是模糊朴素的,模糊朴素,可是不能算错误,一开始没有错,但是,只是开始,没有进行下去,所以,中医是不完善的,需要发展。

 

 


作者: 芋头77    时间: 2009-9-26 16:13

哈哈哈,“菜农2”兄,佩服佩服!继续支持!


作者: 停泊靠岸    时间: 2009-9-26 20:26

      32楼的菜农兄,实际的工程计算,也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计算公式,最后都是落脚在“经验公式”的基础上。

       呵呵。由于一直做工程,忍不住插个嘴,继续看各位的精彩观点。


作者: 偷着happy    时间: 2009-9-26 22:14

"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与"蒙娜丽莎"这幅名画有可比性吗?嘻嘻...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可以比较的----把它们都转化成价值(或金钱).嘿嘿...

人与人之间可以比较吗?也凭数据(价值还是金钱?)比较吧??那么,若钢琴与小提琴老要PK的话,你能听到好音乐吗???

 

题外话:中文在世界中,使用的人口最多,价值是最高吗???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6 23:24

    千万别以为中国式管理及中医有多么特立独行。

    西方医学最早也有体液说、放血疗法等等,都被放弃了,但在以实证为基础的现代医学理论被确立后,又重新开始将社会、心理、环境、补充医学加入医疗体系。

    同样,去分析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管理体系就不难发现,同样有一个涅槃的过程。从经典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回归人性。这一回归过程最大特征是将科学理性思想纳入管理体系中。而这些恰恰是中医和中国式管理所欠缺的。


作者: tzz6669    时间: 2009-9-26 23:41
QUOTE:
以下是引用停泊靠岸在2009-9-26 20:26:02的发言:

      32楼的菜农兄,实际的工程计算,也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计算公式,最后都是落脚在“经验公式”的基础上。

       呵呵。由于一直做工程,忍不住插个嘴,继续看各位的精彩观点。

停泊靠岸兄其实已经回答了sodake兄的问题。

     所谓的经验公式其实就是数据验证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体。说大了就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成功的管理也应具备了这种两面性。但过份的强调任何一方,都不可取。没有数据及数据验证,将无法进行准确的决策;而纯粹地依靠数据将使决策者的主观能动和创造性扼杀。同样,纯粹依靠经验显然犯了经验主义弊病,同样不可取。

     关于sodake兄认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玄学,这点俺不敢苟同。

     据俺所知,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来源于《易经》。《易经》俺就不多说了。关于《黄帝内经》,学工程出身的台湾学者吴清忠先生甚至这样评价,它是上一劫高等智慧生物留给我们人类的一本人体使用手册。吴清忠先生著有《人体复原工程》等书,sodake兄闲时可在网上搜一搜,学一学。

     再回到经验公式。中医理论巨著《黄帝内经》及《伤寒论》都附有大量的常见病的经典处方,这些处方说白了就是经验公式,而且是已经被几千年来、试验次数多得无法统计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公式。就如同有经验的工程师,要根据现场环境情况对设备或工程项目的参数具体调校一样,现在有资格的中医师却越来越少。这不是中医理论有问题,而是目前的中医教学方法值得商榷。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作为炎黄子孙的读书人,无论做任何行业,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所涉猎。即使达不到孔夫子学习《易经》的“韦编三绝”,但也应略知一二,否则将无法面对我们在天的列祖列宗。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7 01:14
QUOTE:
以下是引用tzz6669在2009-9-26 23:41:19的发言:

停泊靠岸兄其实已经回答了sodake兄的问题。

     所谓的经验公式其实就是数据验证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体。说大了就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成功的管理也应具备了这种两面性。但过份的强调任何一方,都不可取。没有数据及数据验证,将无法进行准确的决策;而纯粹地依靠数据将使决策者的主观能动和创造性扼杀。同样,纯粹依靠经验显然犯了经验主义弊病,同样不可取。

     关于sodake兄认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玄学,这点俺不敢苟同。

     据俺所知,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来源于《易经》。《易经》俺就不多说了。关于《黄帝内经》,学工程出身的台湾学者吴清忠先生甚至这样评价,它是上一劫高等智慧生物留给我们人类的一本人体使用手册。吴清忠先生著有《人体复原工程》等书,sodake兄闲时可在网上搜一搜,学一学。

     再回到经验公式。中医理论巨著《黄帝内经》及《伤寒论》都附有大量的常见病的经典处方,这些处方说白了就是经验公式,而且是已经被几千年来、试验次数多得无法统计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公式。就如同有经验的工程师,要根据现场环境情况对设备或工程项目的参数具体调校一样,现在有资格的中医师却越来越少。这不是中医理论有问题,而是目前的中医教学方法值得商榷。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作为炎黄子孙的读书人,无论做任何行业,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所涉猎。即使达不到孔夫子学习《易经》的“韦编三绝”,但也应略知一二,否则将无法面对我们在天的列祖列宗。

 

 

 

re:

   tzz6669 兄已经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经验公式”的真谛。

   1,开篇就说明了,中国式管理的弊端是在于没有数据来支撑。不是太少,而是几乎没有。cnki(中国知网),以“医学、对照”可以找到190,000条文献,以“经济、对照”也可以找到8000多条。但是以“管理、对照”甚至用“管理、对比”也仅仅能找到23条文献(还主要是医学管理),用google几乎找不出有价值的文献。相反,所谓的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有多少,随便逛逛书店就知道。本人并不绝对反对中国式管理的存在,但如果中国式管理一直以铁矿石当钢筋用的,制造更多豆腐渣工程,浴火重生倒不失一个办法。

  2,拿任何一本中医理论对比任何一本药物手册,你就知道差距在哪了。肯定论(假设一切经验有效无害)、否定论(假设一切经验无效有害)是两者根本区别。基于肯定论的结果导致中医经典验方使用了无数病历,但至今没有传承出可靠的结果(既然是有效的,出现的错误根本可以忽略不计,可能有效的同时祸害了无数人,最可悲的是每一次牺牲几乎都没有价值。)所谓验方到现在还是迷雾重重(没有任何一个负责任中医能告诉你有多有效及有多安全)。而基于否定论的结果,却成就了现代医学,有效率及有害率甚至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数。美国FDA基于这种理念,在其管制下甚至宣称食物有保健作用都要有足够证据,否则就拉倒。

  3,拯救中华文化的根本方法是客观审视中华文化,迷信拯救不了它。现在这种状态的中国式管理也不会给中华文化增光,只会抹黑中华文化历史。同样,我们不能容忍中国式管理继续忽悠下去,这种形式的经验支撑不了实践,更帮助不了创新。

   4,这里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支持理论创新,但必须严谨。如果在没有条件证明自身的情况下,至少应该清楚自己在冒险,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完善它。

 

  ps:要去反对自己所熟知的事情总令人痛苦,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生老病死循环过程,可我们总是在庆祝生,而悲哀死。很多时候文化是一种超脱物质存在的生命载体,它也是脱逃不了轮回。《易经》的精髓无过于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7 11:08:33编辑过]

作者: xia0129    时间: 2009-9-27 09:39
谁曾想到,在中国几年之间就成就了中国式管理玄学,更有人鼓噪将这种胡闹推向世界。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7 10:57

这里的玄学不一定是具有贬义地位,玄学是经验和信仰的美好寄托。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用“管理、对照/对比”关键字搜索结果来证明,中国式管理是一个笑话。

其实它和“经验公式”现在最佳方法有关,也就是医学领域霍霍有名的“随机对照实验”。

 

-----------------------------------------------------------------------------------------

 

     公元4世纪,古希腊出了个高人希波克拉底,发明了“四体液说”,分别是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他认为这四种体液相互作用,构成整体,如果体液失去平衡,人就会生病。只要恢复这个平衡病就好了,平衡体液的办法包括呕吐、排汗、通便或放血等。后来,放血变成欧洲民众养生健身的办法,许多健康人每年都要放几次血,就像中国人定期进补一样。有人曾在苏格兰的一座古老的寺庙旁边发现了一个倾倒废弃鲜血的大坑,据估计里面的血足有15万升之多!原来那座寺庙里的僧侣们每年都要定期互相放血几次,竟然成了一个传统。放血疗法的寿命很长,体液说倒下,它依然大行其道。甚至现在的义务献血有益说也不能不说是放血疗法的一个回归,现在换了个马甲代谢说、排毒说。
     1799年12月12日,68岁的乔治·华盛顿冒着大雪骑马巡视其种植园,上午10点出门,到下午3点才回家。第二天,华盛顿感到喉咙疼痛,但仍然继续冒雪骑马外出。14日上午,华盛顿的病情加重,呼吸困难,便找来了管家,命他给自己放血治疗。华盛顿深信放血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疗法,自己曾经用它给他的黑奴们治好过多种疾病。华盛顿令管家给他放8盎司血,但根据医生后来的报告,管家实际放了12~14盎司的血(1盎司=0.03升)。与此同时,华盛顿也派人去叫他的私人医生,并请两位名医一起会诊。私人医生到达后,先后放了三次血,前两次各放20盎司,最后一次放了40盎司。两名名医稍后赶到,又给华盛顿放了32盎司的血。当天下午4点半,华盛顿呼吸越来越困难。晚上10点10分,华盛顿抬手给自己把了把脉,停止了呼吸。1816年法国Hamilton医生首次报道了爱丁堡的一项大型对照试验,评价放血疗法的效果。这是迄今为止有关采用交替法产生对照组的最早记载之一。不能说华盛顿之死导致了对放血疗法被禁起到作用,但Hamilton医生如果早16年做这个试验,华盛顿很可能就捡回一条小命。
     上面我们说过,实际效应  = 表面效果  ― (原始效应 + 伪效应)。假如暂时不考虑伪效应,那么只需要解决个体因素及环境因素带来的波动,就能算出实际效应。Hamilton医生和林德医生的对照试验就是解决原始效应的最佳方式。对照试验需要大量的样本,但方法很简单寻找出在(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近似的两组样本,一组使用经验、方法、药物,对照组不使用。
     如下表,我们模拟关于一个放血疗法的对照试验结果,通过这个试验结果,就可以很简单看出放血疗法实际效应是负效应。

                          放血疗法    不使用放血疗法

---------------------------------------------------------------
德国人(各50人)    26                   32
法国人(各50人)    23                   36
英国人(各50人)    28                   39
美国人(各50人)    27                   34
男人  (各100人)    50                  71
女人  (各100人)    54                  70


     15世纪时,欧洲的昌险家们为了追求香料和黄金,纷纷乘帆船横渡海洋去争夺殖民地。可是,在航行途中,海员们常常被一种瘟神似的坏血病侵袭,丧失了成千上万条生命。1593 年,英国死于坏血病的海员有10000多人,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水手则有五分之四死于坏血病。18世纪中叶,他国医生林德试用新鲜蔬菜、水果和药物等,对患坏血病的水手进行医疗试验。有一次,他在治疗英国“船海五” 号船上水手的坏血病时,挑选出一些水手分成6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不同的食品、药物和理疗方法等等。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服药的病员竟毫无起色,相反的,食用柠檬一组病员却象服了“仙丹”那样,病魔顿除,很快恢复了健康。

     这种对照试验被发现试验者会有意选择样本(很多时候也处于治疗需要)。为了更真实反应事实,后来加入随机因素。也就是设计好样本后随机抽样,用于避免试验者刻意选择样本,称为随机对照试验。
     搞定了了原始效应(自愈率),接下来对付伪效应(安慰剂效应)。对付伪效应似乎更为简单:盲法,即参与者不知道自己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给对照组吃“安慰剂” (一种无毒无害无任何作用,最主要颜色、气味、口感一样的物质)的方法。这样,两组人并不知道他们所吃的究竟是药物,还是“安慰剂”,因而他们受到的心理影响或精神作用是一样的。
     最早对于某种疗法的最早的盲法(蒙面)评估是由路易十六所委任的一个调查委员会来实施的,目的是调查安东·梅斯梅尔(Anton Mesmer)声称的“动物磁力说”(皇家委员会 1784)。该委员会负责评估这种新的治疗方法传说中的疗效,到底是由于任何“真正”的力量,还是由于“精神幻觉”。被蒙住眼睛的人会被告知他们正在接受或没有接受磁力,但有些时候事实上发生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受试者只有当得知他们正在接受治疗时才会感觉到“动物磁力”,而不是其他情形(Kaptchuk 1998;Schulz等 2002)。在进行动物磁力效果试验后数年,约翰·海加斯(John Haygarth)利用一种假冒装置(一种安慰剂)进行了一次实现盲法的实验(Haygarth 1800)。珀金斯声称他的“牵引器”——小金属杆——通过“电物理作用力”治愈了各种疾病。约翰·海加斯进行公平试验:在不知道其评估细节的众多患者身上,他采用一种交叉研究方法,比较了已获得专利的金属牵引器(这意味着通过“电物理作用力”起作用)和看起来完全相同的木制“牵引器”(“安慰物牵引器”)。他没有发现金属牵引器有任何益处(Haygarth 1800)。
     此后,主流医学界持有更加怀疑的态度,只有采用盲法评估和安慰剂来来评估自我说法(经验、方法、药物)的真实性和有消息。德国的研究人员主要受到药理学家的启发,逐渐采用了盲法评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感冒患者使用了一种称为棒曲霉素的药液,这与只使用了溶有药物的液体的其他患者进行了对比(MRC 1944)。结果分析显示,该药物不具有任何有益效果。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可能是用来溶解药物的液体使得药物失去了效力。也就是说盲法不仅能评估问题,还能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
     但是,单盲也有缺陷。因为医生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会表现出对实验组的强烈关注,而忽视对照组。这种清楚往往会导致实验人员在实验中自觉不自觉地去“发现”或者“观望”新药具有某种“效果”,就像教师自觉不自觉地“看到”那些学生“特别聪明”一样。这个时候试验的“安慰剂效应”尤其是“霍桑效应”甚至更为严重。因此,必须排除这种期待的影响,更严格的实验设计中,往往会考虑采用双盲实验。为了排除研究者的“期望”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解释的影响,双盲实验中,作为实验对象的病人和作为实验参与者(或观察者)的医务人员都不知道(双盲)谁被给予了新药,谁被给予了“宽心丸”。这样,医务人员对病人服药以及服 “宽心丸”这两种结果的观察就会更加客观,因而对新药实际效果的解释也就会更准确、更科学。
     总结一下,严格的评价治疗方案的试验主要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也称对照临床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CCT),即将研究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然后,试验组给予治疗措施,对照组不给予欲评价的措施,即给予安慰剂(placebo),前瞻性观察两组转归结局的差别。RCT的设计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设置对照组(control)。研究对象的随机化分组(Randomization)和盲法试验(blind)。盲法试验主要包括单盲试验(single-blinded)、双盲(double blinded)试验等,单盲试验是仅研究者知道每个病人用药的具体内容,而病人不知道,单盲试验虽可以避免来自病人主观因素的偏倚,但仍未能防止来自研究者方面的影响。双盲试验是研究者和病人都不知道每个病人分在哪一组,也不知道何组接受了试验治疗,此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来自受试者与研究者的偏倚。
    当然,完整的RCT试验并不适宜所有环境。“双盲”的实验设计能使研究人员进一步从其他一些变量中孤立出新药的效果来。在20世纪40年代初,曾有一项试验,对接受了当时的标准疗法(卧床休息)的肺结核患者和另外还接受了链霉素药物注射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者认为,向仅仅卧床休息的分组患者注射无活性安慰剂,达到对患者和诊疗医生设盲的目的是不道德的。逮谁也不愿意被做实验品,还是双盲的试验?拿个人试验还有道德问题,拿企业或国家经济试验问题就更大了。更大的问题是很多时候“安慰剂”本身难以设计,比如对企业采取某种管理措施、泡妞手段等等。

 

 

    这里留个悬念,大家试想一下,有没有办法在没有条件做随机对照实验的情况下获得类似的结果。

    现代管理学术界在不断怀疑自己的经验,所以能够获得越来越安全、可靠的经验。而中国式管理却是高度肯定自己的情况下前行,结果必然是形成自大狂式不可操作的玄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7 11:55:12编辑过]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7 11:39

   为了更容易理解,我们找一两个案例。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无时不在。现代企业频繁的购并和整合、业务流程再造、战略联盟的形成、企业缩编、多元化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等组织变革以及网络型组织、虚拟组织等新的企业组织形态的出现都要求企业变革自己的组织模式和领导模式。为了让企业实现变革,每个人必须以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思考、感知和工作。”是不是很有中国式管理大师的口吻。

    现在就有两个问题了:1,变革是否必要?2,如果变革是必要的,那么变革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假设有一个组织能够并且有必要做一个“随机对照实验”,比如传说中的国资委。

    经验公式中可以看出,企业进行必要变革提高企业竞争力及寿命经验成分其实并不单纯。如何才能分析提取出企业进行必要变革提高企业竞争力级寿命这条经验的实际效应,让这条经验变成可信经验?基于不可靠/不可信经验是危险的,只有通过确认企业进行必要变革一定会或多大程度上导致提高企业竞争力级寿命,从而提供判断依据。
    还是那个经验公式,原始效应和伪效应都受环境及其它因素影响,如果提取两者任意一种会非常复杂。环境及其它因素会带来原始效应,干预措施带来伪效应,也就是说,只要有相同的环境,采用类似的方法,通过两者相减,就能推算出经验实际效应。变换一下公式:实际效应 = 表面效应 ─ (原始效应 + 伪效应)。

    也就是实验组企业进行必要变革,而对照组采用模拟措施伪变革(如喊喊口号或绘制变革梦想)。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20个样本,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取若干个项目指标,假设能获得如下数据:

 

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企业进行必要变革           伪变革     
项目1 竞争力提高 3 2
项目2 远期生存时间提高 6 4
项目3 企业增值 13 4

 

   如果能获得类似的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变革的必要性被证实。反之,企业变革才能生存那就是一句扯淡。

   有些人可能认为变革管理这个话题太过于宏观。其实管理领域也有很多细节可以被逐步证实,比如年终奖及阈值。除了国资委,同样有条件做这个实验恰恰是咨询机构和管理大师们,只要它们转换一下“传道顺便牟利”心态为研究心态,虽然不能立马保证自己的理论或方法有效,至少让掏钱买错误的企业牺牲有价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7 11:44:34编辑过]

作者: tzz6669    时间: 2009-9-27 11:50
QUOTE:
以下是引用sodake在2009-9-27 1:14:36的发言:

re:

   tzz6669 兄已经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经验公式”的真谛。

   1,开篇就说明了,中国式管理的弊端是在于没有数据来支撑。不是太少,而是几乎没有。cnki(中国知网),以“医学、对照”可以找到190,000条文献,以“经济、对照”也可以找到8000多条。但是以“管理、对照”甚至用“管理、对比”也仅仅能找到23条文献(还主要是医学管理),用google几乎找不出有价值的文献。相反,所谓的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有多少,随便逛逛书店就知道。本人并不绝对反对中国式管理的存在,但如果中国式管理一直以铁矿石当钢筋用的,制造更多豆腐渣工程,浴火重生倒不失一个办法。

  2,拿任何一本中医理论对比任何一本药物手册,你就知道差距在哪了。肯定论(假设一切经验有效无害)、否定论(假设一切经验无效有害)是两者根本区别。基于肯定论的结果导致中医经典验方使用了无数病历,但至今没有传承出可靠的结果(既然是有效的,出现的错误根本可以忽略不计),所谓验方到现在还是迷雾重重(没有任何一个负责任中医能告诉你有多有效及有多安全)。而基于否定论的结果,却成就了现代医学,有效率及有害率甚至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数。美国FDA基于这种理念,在其管制下甚至宣称食物有保健作用都要有足够证据,否则就拉倒。

  3,拯救中华文化的根本方法是客观审视中华文化,迷信拯救不了它。现在这种状态的中国式管理也不会给中华文化增光,只会抹黑中华文化历史。同样,我们不能容忍中国式管理继续忽悠下去,这种形式的经验支撑不了实践,更帮助不了创新。

   4,这里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支持理论创新,但必须严谨。如果在没有条件证明自身的情况下,至少应该清楚自己在冒险,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完善它。

 

  ps:要去反对自己所熟知的事情总令人痛苦,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生老病死循环过程,可我们总是在庆祝生,而悲哀死。很多时候文化是一种超脱物质存在的生命载体,它也是脱逃不了轮回。《易经》的精髓无过于此。

      诚如sodake兄所说,拿任何一本中医理论对比任何一本药物手册,你就知道差距在哪了。肯定论(假设一切经验有效无害)、否定论(假设一切经验无效有害)是两者根本区别。

     首先俺要说明的这个差距只是在于检验方法论的区别而已,一个用肯定论、一个用否定论,和中医理论是否科学貌似没有多大关系;另外,否定论在医学上大量使用的前提是近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的推广使用。如果因此你去拷问几千年前的古人为何不用否定论,这就如同你责备你的祖爷爷为什么不使用电脑互联网一样可笑。第三,sodake兄说得对,拯救中华文化的根本方法是客观审视中华文化。但审视中华文化的前提是学习和继承中华文化,从而去伪存真去发扬中华文化。这就如同用今天的否定论重新审视《黄帝内经》一样,而不是主观上就认为它是玄学、是迷信来个彻底否定。第四,《黄帝内经》成书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它经过中国历史上多次文化劫难,能够流传至今,其本身就是奇迹。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家更应该去爱护它、学习它、发扬它吗?

     至于中国式管理,是忽悠还是实用,俺觉得,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因为,无论从肯定论还是否定论的检验方法角度讲,运用中国式管理失败或成功的案例太少了,不足以说明问题,更不可能达到sodake兄所讲的“有效率及有害率甚至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数。”之效果。sodake兄你说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7 13:20:46编辑过]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7 12:37

     恭喜tzz6669,你已经能尝试用否定论来思考自己的观点了。

 

    某种意义上,我们讨论的是一种态度。也就是中医及中国式管理要以一种适应环境的形式来一次大的变化。

    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当物质无法适应环境变化时,就会被淘汰。现在环境有个重要的要求是,我们需要安全有效的食物、药物及方法来保证我的健康(所以美国有了FDA),企业需要一种可靠的方式来保障其盈利,政府需可靠的理论帮助作出正确决策。

    我们不会去质疑两千年前的理论为什么不能达到现在的高度。但当它无法适应环境时,环境会残酷的淘汰它。这也正是生命之所以要以生老病死循环的原因,很拗口的一句话“之所以要死是为了有新生”,所有生命都遵循这一规律。(根据守恒定律,一直老儿不死光生孩子,地球哪有那么多资源O(∩_∩)O~)。

    其实中医在这方面已经越来越好了,尤其是引进循证医学后,中医文献质量大幅提升。检索SCI就知道,高质量中医文献越来越多。

    当然,中国式管理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 游侠    时间: 2009-9-27 12:48

任何理论,都要和自身实际相结合。

于是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的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材施教”等名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


作者: tzz6669    时间: 2009-9-27 13:03
QUOTE:
以下是引用游侠在2009-9-27 12:48:48的发言:

任何理论,都要和自身实际相结合。

于是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的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材施教”等名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

游侠兄说话言简意赅,俺要学习。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7 20:52
QUOTE:
以下是引用游侠在2009-9-27 12:48:48的发言:

任何理论,都要和自身实际相结合。

于是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的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材施教”等名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

     有点求同存异的味道了。前面引用到得“否定论”、“经验公式”、“随机对照试验”及“神秘方法”其实都是对中医及中国式管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论。

     中华文化是精华与糟粕的并存文化,严谨的说法是有效信息及有待验证信息共存。和这些口号类似的还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经典的是人神共愤的“世界接轨、中国国情”用法,这些口号的共同特征是选择性失明,假设中华文化是精华文化。殊不知在这种肯定论指导下,无从验证(去验证一个被大众认为有效的方法不是瞎折腾吗?)。这也正是否定它才能验证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根本原因。
 

 

ps:推荐些资料,有兴趣了解的人可以找来看看

1,关于循证管理的资源可访问这里

2,关于循证知识可以访问这里

3,顺便推荐本相关书籍 《管理的真相:事实传言与胡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7 20:56:33编辑过]

作者: hx1750    时间: 2009-9-28 08:38
个人认为所谓的“中国式管理”应该成为“中国式管理手段”更贴切。至少我看到的那些视频讲的是“管理手段”而非“管理体系”。
作者: huangqicai    时间: 2009-9-28 09:43

中医是国粹,中医的没落不是中医本身的问题,问题是那些懂中国式管理的wsj的领导同志不作为!

中国式管理可以帮助那些不作为而又要在官场混的领导同志们,可以害死那些不作为又要在企业(部分国企除外)混的白领同志们!


作者: 卢鹰    时间: 2009-9-28 11:44

     德鲁克大师说,管理的本质不是科学而是实践,如果用一些诸如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类的管理技术去判定管理水平的高低无疑是偏颇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岂是三言两语说明白,岂是三两眼能看清楚的,个人以为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我们的管理思想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8 20:23

明天回家过节,下面隆重推出神秘方法:META分析。

---------------------------------------------------------------

 

    “可是,”有人说了,“我一直都是按照别人/网上/书上来做。要亲自考察各种各样的技术,甚至还有很多项目,还要根据项目情况比较它们的优劣,我可没这份时间。”。事实上,完整的RCT在医学界也存在伦理问题,如:拿病人生命做实验是否符合人类道德。似乎RCT只适用于新药研究(如艾滋病、癌症、sars、甲型H1N1,等等死马当活马医)。但并没有难倒doctor们,他们发明了meta评价方法。让任何一个企业开展500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做一次,都不靠谱。可大家往往都忽略了,全球各地至少已经存在50000个以上的案例。meta评价方法首先假设有办法收集足够多的样本(meta评价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用RCT的思想对已有资料进行科学理性评价。所以,meta评价方法至少包括四部分:
   1,收集足够多的样本,包括可获取的企业内外资料、互联网资料、期刊杂志,还有问卷调查。
   2,形成对照,收集A、B、C...N组对照信息,通过对照还原真相。
   3,控制偏倚,设计出能模拟RCT效果的偏倚控制。

   4,分析出它(经验)的成分、特征、适应症、用法、副作用、禁忌。

   举个例子,某个管理理论,由A/B/C/D/E/F组成,用于X/Y/Z个因素的管理实践(这是中国式管理最擅长的,用模糊的措施对付多变的环境,得到难以验证的结果。有效居功,无效赖环境。)。当我们有足够案例是,通过统计手段可能评价出A、B、C等每个因素分别对X、Y的影响。

   ------------------------------------------

    A/C/D      X/Z     有效

    A/D/E      Z       无效

    。。。。。

   -------------------------------------------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四个必要部分,而不是四个个顺序步骤。问题就有点类似于先做控制还是先做需求,在这里主要指先收集样本还是先控制偏倚。当然,一般意义上如果现有大量可靠样本,则先收集样本,再设计偏倚控制。反之,则先设计偏倚,然后收集样本(如先设计偏倚控制,假设使用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加入偏倚控制策略:问题陷阱、交叉验证等等)。循证的目的是收集及评价出高质量的方法,但同时又要避免被这种意识所引导,造成“主观偏倚”,这是RCT所禁忌的地方。
   


作者: 真话圆桌    时间: 2009-9-28 23:13

中国从来都不缺乏提出“事情应该如何”的高人

可是提出实际可行的“如何解决问题”的能人凤毛麟角

当西方在进行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工业化的时候,我们还在祈求老天给个好收成

追赶上百年的差距,急躁、冒进,拿来主义,追求短期效果,这是进程中的代价

迷失了自我,也就失去了方向

归根结底缺乏创新的氛围、思维和制度设计


作者: flygun    时间: 2009-9-29 09:35

中国式管理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中国有13亿人,任何一个国家有这么张吃饭的嘴的时候,都会自己制定规则的,君不见国外看上去很美的Google,EBUY在中国都斗不过百度和淘宝,姑且不论中国式管理合理不合理,但是他就是现实存在的,没有必要一棒子打死。

 

西方和东方的思想本来就不相同,中国强盛了几千年,只是在近一两百年落后于西方社会,不至于把所有的传统都砸碎重来。

 

ps:强烈鄙视动不动就拿中医说事的人,树林大了什么鸟都有,不能因为一部分庸医就把所有的中医都一棒子打死,我们有太多的传统文化都因此被打死了,楼主对中医的所谓说法,反正不能使我信服。


作者: ubun    时间: 2009-9-29 10:07

我是对这个不感冒


作者: luckyphon    时间: 2009-9-29 10:39

1、中式管理,就这么不行吗?专家们!

2、外来的东西一定好吗?

3、想想扬弃两个字,我觉得非常必要!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9-29 14:35

有点混乱,如有思维较清晰的筒子帮忙整理一下,本人不盛感激。


作者: zwznj    时间: 2009-9-29 15:09
QUOTE:
以下是引用sodake在2009-9-27 10:57:14的发言:

这里的玄学不一定是具有贬义地位,玄学是经验和信仰的美好寄托。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用“管理、对照/对比”关键字搜索结果来证明,中国式管理是一个笑话。

其实它和“经验公式”现在最佳方法有关,也就是医学领域霍霍有名的“随机对照实验”。

 

-----------------------------------------------------------------------------------------

 

     公元4世纪

 

    这里留个悬念,大家试想一下,有没有办法在没有条件做随机对照实验的情况下获得类似的结果。

    现代管理学术界在不断怀疑自己的经验,所以能够获得越来越安全、可靠的经验。而中国式管理却是高度肯定自己的情况下前行,结果必然是形成自大狂式不可操作的玄学。

 

   


 

 

曾仕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有时候确实会故意过分肯定自己的文化,这不过是为了让那些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人能够重新树立信心。他也说过我们文化造成的一些问题,只不过你没有注意或者你根本没有好好看过的他的书和听过他的课,我丝毫看不出来曾老师有自大狂的倾向。

曾老师的中国式管理是在对西方管理理论和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的情况下,才提出来的,如果你连西方管理都没有吃透,就不要妄加批判。

所谓以己之昏昏,何以使人之昭昭,所以你现在觉得有点乱了,呵呵


作者: hai4222    时间: 2009-9-29 16:10

1.中国是有管理的,只是这些管理停留在行政性质这一块。

帝皇怎么管理国家?各种行政机构的设立和运行,军队的管理训练打仗等。都有自己的标准和逻辑。

2.中国古代没有一本专门研究商业企业管理的管理著作。

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古代是重农抑商的社会。没有出现过很大规模的工商企业。只要后期出现了一些跨省连锁的金融企业。对比西方,很多管理著作都是知识分子写的,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是学尔优则仕,根本不会去研究商业企业的管理课题的。这是社会价值取向影响的结果。再者企业是不会轻易的将自己的管理方法告诉别人的。这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三。有人喜欢把中医和管理放到一块来说事。

历史可以证明,是中医让中国人的祖宗活到了,西医出现的年代。现在人认为中医里的学说是玄学是巫医。这是现代人无能的结果。易经,阴阳 八卦这些学说是古代人对自然和人类的探索认识的结果。是当时唯一能够让世人信服的学说。中医把这些学说引入到中医学当中。用于向世人解释疾病的产生,发展及治疗过程,是古代医学发展的进步。

古人在没有精确计量工具的情况下,用比较感性的文字来描述疾病。如(寒,热,虚等)并把各种生理现象都描述出来。现在的人一说热,就会问几度?这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老祖宗可没温度计。看来今天是没时间写啦,下回再补

 


作者: wjniuniu    时间: 2009-9-30 10:06

嗯,有道理,关键是做理论的人大都没干过实务,有实际经验的人还没时间写书出理论,等等吧,等马云这批企业家闲下来也许会有真正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出来,也许还能走向世界呢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10-5 18:17
QUOTE:
以下是引用zwznj在2009-9-29 15:09:34的发言:

 

 

曾仕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有时候确实会故意过分肯定自己的文化,这不过是为了让那些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人能够重新树立信心。他也说过我们文化造成的一些问题,只不过你没有注意或者你根本没有好好看过的他的书和听过他的课,我丝毫看不出来曾老师有自大狂的倾向。

曾老师的中国式管理是在对西方管理理论和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的情况下,才提出来的,如果你连西方管理都没有吃透,就不要妄加批判。

所谓以己之昏昏,何以使人之昭昭,所以你现在觉得有点乱了,呵呵

 本来这篇文章跟曾仕强关系不大,但如果按照FDA的标准,曾仕强连奸商都不够格。


作者: neworld007    时间: 2009-10-8 10:26

管理,不得不面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中国,纯粹的科学管理还缺少土壤和环境,中西医结合反而疗效不错。


作者: rgzxf    时间: 2009-10-9 10:30
中国还没有出现代企业管理大师,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所以谈中国式管理还须实践和时间。
作者: 犹子    时间: 2009-10-10 00:38
超级巨鼎楼主,管理在中国来说只有很少地方或者范围真正用上
作者: erdstgt    时间: 2009-10-10 09:34
中国的儒道是人的精、气、神,西方的论证式管理是我们的工具,这二者的结合体才是最正宗的“中管”。我们现在既要注重自己的修为,又要用合适的工具去事半功倍,这才是成功的管理之道。希望这方面的书能够尽快面世。期待...
作者: sureyear    时间: 2009-10-10 10:0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验证”是很重要,现在的“中国式管理”的确需要时间和实践来验证。


作者: 一米阳光2009    时间: 2009-10-11 13:36
主观臆断
作者: ceo86    时间: 2009-10-12 16:04

管理无国界

 

 

管理管理,即要管也要理!!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10-28 09:13

口号多,实干少


作者: luckyphon    时间: 2009-11-20 10:02
中国有玄术,西方有巫术
作者: judypx    时间: 2009-11-25 14:09

幸苦楼主

 


作者: sodake    时间: 2009-12-24 12:26
thanks
作者: luomu    时间: 2010-1-31 10:18
科学还有伪科学,有用就好!
作者: 琴瑟潇潇    时间: 2010-2-1 09:29
学习了
作者: 天下漫友是一家    时间: 2010-2-3 10: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文明理智看球    时间: 2010-2-3 10: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文明理智看球    时间: 2010-2-3 10: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路遥吧外交组    时间: 2010-2-3 10: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净化爱情大师    时间: 2010-2-3 10: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文明理智看球    时间: 2010-2-3 10: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郭可卿与袭人    时间: 2010-2-3 10: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三秒钟人生    时间: 2010-2-3 10: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