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在国学中是不怎么谈习惯这次词语的。
谈的最多的是修身。
比如曾国藩的家书,谈的最多的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简单的说就是,越是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越是要谨慎,要尊敬别人,
对大自然也好,社会也好,别人也好,要有一点敬畏的心,
要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就是自己先要好的,也要想到别人也
要好的,还有就是要勤劳。
不管是谨慎、敬畏、仁慈、勤劳,这些似乎都是理性,而不是习惯。
比如孟子谈的比较多的“反躬自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这个
似乎也只是方法而不是习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习惯不重要吗?或者是什么别的原因?
其实这个和中国的文化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中国的哲学一贯的姿态似乎是归纳。
归纳的结果是更加注重领悟。
一旦领悟,一通全通。
而不屑于在细枝末叶上下功夫。
但是,其实习惯也有它的好处。
习惯可以说是理性的感悟的量化。
而量化和归纳,似乎是两条都应该走的路。
即所谓规模远大与宗理微密,二者缺一不可。
于是谈论习惯还是有其独特用处的。
而且,习惯与悟性相比,有一个天然的优势。
这个优势就是便于上手。
而且方便观察。
而且在便于上手的同时,可以让人逐渐去领悟。
一语言之,如狗啃骨头,此为缝隙也。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