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原创]驳斥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瓜分国有资产”谬论 [打印本页]

作者: sunjoyway    时间: 2009-3-6 20:16
标题: [原创]驳斥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瓜分国有资产”谬论

“国有资产彻底均分”是谬论,但很有魅力!

《价值中国》专访中国首位问题管理专家
  
孙继伟


    [编者按]最近,国内掀起了一场“将国有资产分给公民”的大讨论,陈志武教授提出了彻底均分国有资产,北大教授张维迎也提出了将40%的国有资产、50%的外汇储备分给公民。价值中国就将国有资产分给公民的可行性,及其后果等问题专访了中国首位问题管理专家、问题管理研究所所长孙继伟先生。

  *价值中国:您是如何看待“将国有资产股份分给公民”这一观点的?

  孙继伟:“将国有资产股份分给公民”有多种分法,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崔之元提出的国有企业给公民分红,也可称为“只分利润,不分资产”;二是张维迎提出的40%的国有资产、50%的外汇储备分给公民,共13万亿人民币;三是陈志武提出的彻底均分国有资产。陈志武说的彻底分包括全部分和真正分两方面,全部分是指不要像俄罗斯一样保留重点国企40%的股权,也不要像张维迎建议只分13万亿元,真正分是指产权真正落实到个人,可自由交易。

  陈志武认为只分红实际意义不大,这一点我也赞同,有两个原因:(1)2008年国有企业全年税前利润1.18万亿元,税后可分的红利分给13亿人,每人大约500元。这点钱对于穷人起不了很大作用,对于富人来说,根本看不上眼。(2)只分国有企业的红利,与国家从财政收入中每年拿出相应的钱来发给全民,没有很大区别。去年有人大代表也提出从财政收入中拿钱,全民每人发1000元钱,没有通过,每年分一次更不会通过。

  把国有资产均分给全民后,如不允许交易,只享受分红权,这与只分利润也相似,同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陈志武提出要均分79万亿元的国有资产,其实并不是全部国有资产,学校、医院、未开发矿山和江河湖海都未包括,79万亿元大约是全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为表达简便,简称为“国有资产彻底均分”。这一观点最有代表性,讨论的意义也最大。

  我自己也是中国公民,如果把79万亿元国有资产全民均分,我也能分到约6万元的“国资券”(私有化券),从这一点来说我很高兴。但是,社会活动、公共决策中经常出现从每个个人来看很有利,但全部综合起来的结果可能危害很大。打个比方,陈志武的建议有点像庞统献给曹操的“连环计”,曹操的战船用铁环连锁起来后,对每个士兵有利,但对曹操军队整体却后果很严重。国有资产彻底均分也是类似这样的建议,每个公民从个人孤立的来看是有利的,但是整体的危害却是极其严重的,所以我坚决反对国有资产均分。

  *价值中国:您在价值中国网对陈志武观点评论中,简单讲了一下反对“将国有资产股份分给公民”的理由,能否进一步谈谈?

  孙继伟:我认为主要有三大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国有资产有更重要的用途。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在经济危机来临时进行救市(包括产业振兴、解决失业等)也是必要的,救市力度和效果取决于政府可控资源多少。当前救市计划已经使各国财政赤字急剧升高,一般认为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3%是警戒线,不能再高了,否则就会使国家财政破产。现在看来,明后年还需再补充救市资金,中国和许多国家的财政赤字将达到警戒线。这一轮经济危机即使达不到,下轮经济危机肯定会达到,达到警戒线后,政府拿什么救市?政府可控资源少的国家,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危机蔓延,而中国,因为有79万亿元国有资产,可以卖掉一些来救市。这笔国有资产至少可以挽救未来的三到四轮经济危机。

  这笔国有资产的另一个重要用途应该用于完善社保体系,尤其是应当用于解决当前最突出的三大社保问题:(1)失业保险金不足;(2)医保金不足。现在医保覆盖面太低,有医保的人自负比例也偏高,我认为医保应该不管有没有缴费,不管缴费多少,相同年龄就应该享受相同的医保待遇,这应该是基本人权;(3)跨省社保转移统筹所需的费用,由于这一问题,许多农民工和跨省更换工作的城镇职工所缴社保费化为乌有。出售一部分国有资产,用于解决这三大社保问题,比把国有资产均分给公民要明智得多。

  第二个理由是“国资券”作为“投资品”也会魔鬼附体

  “投资品”是指买来后不需附加使用价值,也不需要追加价值,即可择机出售获利(也可能亏损)的商品。典型的投资品包括股票、期货及金融衍生品。如前所述,国有资产彻底均分意味着允许自由交易,相应地,公民持有的“国资券”也是典型的投资品。

  投资品具有天使与魔鬼双重性,但魔鬼属性比天使属性更强烈,我把这称之为“投资品:少半是天使,多半是魔鬼!”(详见http://www.wenti.org/html/2009-2-2/200922201525.html

  投资品双重性决定了投资品价值必然会“涨过头,跌过头”,必然会出现庄家操纵、机构掠夺散户的利益。由79万亿“国资券”构成的交易市场,也必然会像其它投资品市场一样,成为一个恶性功能笼罩的市场。

  投资品泛滥是金融与经济危机形成的重要原因,本应该控制投资品的规模和范围,但是,国有资产均分会让投资品市场规模增加79万亿元,这只能是加剧下一轮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剧烈程度。

  第三个理由是“对称化规律”决定了不能把国有资产全部消灭

  对称化规律支配着宇宙万物以及所有的理论和实践。简单地说,有阴,就必然有阳;有私,就必然有公;有私有资产,就必然有国有(或公有资产)资产;把私全部消灭的时候,公也会灭亡;把国有资产全部消灭的时候,私有资产也会灭亡。

  对称化规律一方面体现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例如,有些国家私有资产比例很高,必然有另外一些国家的国有资产比例很高。另一方面体现在:不同时期,对称的事物会交替出现,人们熟知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三十年河东倒河西”就是这一道理。这是从哲学层面上来说的,不能把国有资产分完,或者说,不能让所有国家都成为私有资产占绝对优势。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对称化规律,可以看我与人合写的论文《对称化管理与管理模式的对称性发展》。

  *价值中国:如果真要把国有资产股份分给公民会遇到哪些问题?

  孙继伟:首先遇到的是交易费用(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暴涨、分配不公引起矛盾激化。均分的建议从形成提案、决策方案、全国人大通过到具体操作,在许多环节会产生巨额的交易费用,主要有以下四类:

  (1)由提案争议和游说产生的交易费用。这本来就是一个有利有弊的决策,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很多,要说服反对者转变为支持者,要付出宣传、劝导、甚至利益输送型的交易费用,如果强力反对者很多,或者权势威望高的人也反对,那将付出更高的交易费用。

  (2)国有资产界定和评估费用。国有资产的种类、性质很复杂,半经营性国有资产也很多,而且涉及到许多省、市、县、乡镇不同层次的国有资产,界定其归属及分配对象需要投入很高的费用。陈志武建议,省级国有资产按照“本省多分,外省少分”原则进行界定,似乎市、县、乡镇级国有资产也应按此原则分配,但各级行政区内和区外的公民究竟多多少、少多少,在具体界定中,所需的交易费用很高。

  (3)国民权益基金会的运作费用。陈志武建议,全国要成立32个国民权益基金会,基金会办公费用、人员费用、监督费用,也相当高。而且与国资委、财政部(局)职能交叉,扯皮多。

  (4)均分后需要交易,建立交易机构,防范交易中的欺诈行为,处理交易纠纷也会增加交易费用。

  更重要的是,若干年以后收回国有资产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更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支配宇宙万物的“对称化规律”决定的,谁也阻挡不了。均分之后过若干年,必然需要再把社会上私有资产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收归国家或政府支配。收回的模式通常有三种:

  (1)通过向个人或企业征收高额税收,把更多财富收归国家支配。

  (2)通过利益诱导把私人财富收归国家支配,例如,由富豪捐出财富换取担任高级官员资格,或者国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私人掌握的资产,并给予其它利益补偿。

  (3)通过战争或暴力方式强迫拥有资产的人交出来,归国家支配,这一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反复出现过,全部均分若干年后必然还会出现。

  不论是采取哪一种收回方式,交易费用都非常高,不仅有常规的资产评估、讨价还价等直接的交易费用,还有收回过程中的反对、抵制、对抗,甚至引起社会混乱和战乱,这种社会摩擦性交易成本更是昂贵。

  根据制度经济学原理,国有资产彻底均分和收回所生产的交易费用过高,所以是一项错误的建议,如果实施,也是一项违背制度经济学原理的制度。

  *价值中国:你反对“国有资产均分”,是不是因为你认为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效率高?

  孙继伟:恰恰相反,我在国有企业的基层主管部门工作过7年,硕士学位论文也是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无论是从实践中,还是从理论上,我都认为国有企业的效率比民营企业低,腐败、浪费比民营企业多。但是,社会与公共决策不能只根据效率,而要考虑效果和后果。例如,股票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效率很高,但如果用于操纵、欺诈和阴谋,危害也更大,所以不能无限制扩大投资品的范围。

  我也主张中国应进一步降低国有资产占社会资产的比例,而且不只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公立大学、公立医院的比例也过高,也应降低。但降低比例不应是通过均分,而是应大力发展民营资产(包括私立大学、私立医院),在必要时可以出售(不应是均分)某些国有资产。

  经济学以效率和经济上最优来提出决策建议,结论有时是片面的,例如,一般的经济学教材都说“政府规定最低工资”会损害就业,不应该设定最低工资规定,但许多国家都设有最低工资规定。我1998年曾在《经济学家》杂志发表过一篇论文《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事实上,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也区别很大。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以经济学为依据得出的结论,有时与别的学科结论相反。经济学家对社会事务、公共决策、企业管理有时也会得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结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在《对话》节目上提出两个观点从经济学上看是正确的,但从管理学上看完全错误的,我在《问题管理:简单而有效的管理经典》一书(171页)中有详细分析,并有吴敬琏的原话为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价值中国:如果把国有资产股份分给公民,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孙继伟:国有资产彻底均分的后果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三无”:穷人生活无改善,富人无关痛痒,国家或政府无可控资源。这一阶段后果并不严重。

  第二阶段是“三极分化”:国资券作为投资品具有魔鬼属性(详见《投资品:少半是天使,多半是魔鬼》),必然导致富人更加富有,穷人依旧贫穷(相对于富人,穷人更加贫穷),另外,政府想补充社保资金也无米下炊,下一次经济危机到来要救市也(财)力不从心,

  第三阶段是“三方冲突”:财政赤字达到警戒线,遇到经济危机后,财政破产,富豪以其财富换取了对国家政策的支配权,穷人的不满意度增强,在政府、富人、穷人的矛盾和冲突中,军队可能会干预政策,穷人可能会暴动,甚至可能出现新政府完全不承认原有的资产和债务,进行大规模的财富重新分配。

  这个三阶段模型是我基于逻辑推理提出的一个假说。如果不进行彻底均分,假说无法得到验证,如果均分的程度低,也可能不会出现,均分程度越高,后果会越符合假说。假说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但是,社会风险如此高的实验,还是不进行实践检验、只进行逻辑检验为好。

  *价值中国:但是,这样的言论仅被学者们反对,很多民众却支持这样的观点?

  孙继伟:学者们既有支持这一观点的,也有反对的。民众支持这样的观点非常容易理解,主要是因为国有资产、国有企业中的腐败、浪费比较多,民众对此不满,一直没有很好的对策。如果均分以后,国有资产、国有企业中的腐败将减少,每人又可以有6万元国资券,看上去是对每个人很有利的。

  要不要均分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通过我上面说的五个理由(三个基本理由,另加交易费用过高、三阶段假说)应该看得出,国有资产彻底均分比腐败、浪费的危害更大。

  腐败、浪费不只在79万亿国有资产中,即使把这79万亿分光,公共财政、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中的腐败和浪费还是不受影响,可供腐败和浪费寄生的资产很多,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万亿元,财政支出积累几年,规模就约等于陈志武想分掉的国有资产规模,只分光79万亿解决不了腐败和浪费问题。当然,不管分不分国有资产,都要治理腐败和浪费,要通过信息公开、民主监督、管理科学化等措施来减少腐败和浪费。

  *价值中国:为什么现在经常会有些经济学家说出一些惊人之语?

  孙继伟:过去30年,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应地,经济学家的建议在国家和政府决策中居核心地位,决策影响力非常大。现在,我国正在由经济建设为中心向和谐社会建设为中心转变,相应地,经济学家的决策影响力也在下降,但是,经济学家在过去30年积累起来的传播影响力已经相当强大。我猜想,你所说的“经济学家会经常说出一些惊人之语”可能是他们借助传播影响力、放大传播影响力来弥补决策影响力的下降。当然,也有可能是纯属学科局限而得出了一些从经济学看正确的,但从别的学科来看就属奇谈怪论的观点。

  就“国有资产彻底均分”来说,这既不是一个慎重的提案或方案,也不是严谨的研究成果,似乎是在追求传播效果。如果是慎重的提案或方案,应该通过人大、政协或者政府的决策咨询课题、“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等形式提交给国家;如果是严谨的研究成果,应该在学术刊物发表。而这一观点是通过媒体发布的,转载率很高,也吸引了很多眼球,传播效果非常好。

  「记者:翟广猛」
   2009-3-2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