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营销认知
在眼下的各种媒体报道重点中,大学生就业是突出的热门话题。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突发的因素有:经济形势严峻,企业职业岗位减少;社会总需求疲弱,用工量锐减。而老生常谈的问题也依然很突出,这就是大学生们的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用人单位不情愿在基本的职业应知应会方面,为这些本应到岗就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学生开设补课专场。我就曾经常面对一些大学生们这样的抱怨:我刚毕业哪来的实践经验啊?理由似乎理直气壮、天经地义。而据我看来,这样的理由不过是对自身不善于学习的一种托辞。
依我二十几年的企业实践经验,用人单位要求前来应聘的大学生要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希望你具备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至于你是否真的在哪家企业工作了多少时间,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一些能力较低的人,即便有了一些实践经验,也未必就是人家需要的人才。只要你能证明你具备了这样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你的没经验也许还是个优势呢。因为正是因为你还没工作过,所以你才非常年轻,又没有受到其他企业一些落后管理理念与文化的负面影响,正具备了培养提升的职业潜质嘛。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在自己的大学生涯期间,在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是否利用各种可能用心观察、接触和认知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不是一门心思地死读书。
我曾经时常给在校的大学生们传导这样一种观念,不必太在意在校学习考试成绩的高低,从客观的应用角度上说,75分与95分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但如果你过于看重那相差的20分,你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的性价比往往是很低的,一句话:不值!因为对一门知识的掌握如果不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即便你拿到了满分的成绩,那也仅仅证明你的应试能力不错,而这种能力对于企业现实岗位的实际而言,是没有多少含金量的。比如一位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即便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但在求职的竞争中却很难占到多少便宜。而如果你在保证基本的课堂例行学习的同时,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是主要花在提升自己的考试分数上,而是更多地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学习市场营销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运作的,至少获得了较为丰富的间接经验和实践认知,这对于弥补自己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是大有裨益的。
这样的机会几乎无处不在,只要你是个有心人,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成为实践的课堂。例如,近来风靡一时的“黄金酒”现象,就是一个很值得玩味和思考的典型营销案例,其中的亮点很有借鉴意义。它的生产商是国内顶级的酒业巨子五粮液公司,它的总经销则是号称营销奇才的大师级人物史玉柱领衔的巨人公司,这个强强联手可谓是珠联璧合。一边是高贵的出身,一边又是无所不及的市场网络支持,加上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在刚刚过去的牛年春节市场,黄金酒的确是出尽了风头。再有就是它鲜明准确的市场定位,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了,黄金酒的成分构成将健康的概念做到了极致,又迎合了人们过年送礼的传统习俗,价位定在了百元一瓶的层面上,适合多数人的消费能力和口味。你看,又是名牌效应,又是健康概念,又是名字的喜庆,加上能够承受的价格,营销的诸多要素几乎让其一网打尽了。这就难怪黄金酒的畅销不衰啊,作为一种产品的营销创意,其中也有着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如果一名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将这个案例进行一番认真的观察与思考,再结合自己学过的有关营销的理论,一定可以使自己的思维离社会现实更加接近。如果在应聘面试中结合这个案例讲出你对企业营销实践的一些理解,对于弥补自身实践经验的不足,一定是有意义的。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关营销的精彩可以说是俯拾即是。比如最近搞的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尽管比较极端,却生动地告诫每个企业坚持诚信直接关乎企业兴亡这样一个简单明确的道理;蒙牛生产的特仑苏产品,由于没有执行有关审批规范,而遭遇了空前的信誉危机,几乎让苦心经营得来的企业声誉毁之一旦;发生在美国的金融海啸,却能直接造成中国企业的产品销售不畅。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有关企业文化建设、诚信意识、全球化意识等必须成为企业每个员工的共识?这些道理和认知,只要用心思考,都是能够辨识清楚的。当一个求职的大学生在面对企业面试官时,结合自己应聘的企业和职位的职责实际,就上述问题进行如此清晰地阐述的时候。你那没有实践经验的不足,显然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身上洋溢出来的适应环境、善于学习的能力,已经使你获得了不错的分数。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扬长避短嘛。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