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转帖]《万物简史》:你之所以成为你

[复制链接] 1
回复
87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2-15 18:4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之所以成为你,完全是仰仗着自古以来奇迹般的好运气。

“在过去38亿年的不同时期里,你先是讨厌氧气,后又酷爱氧气,长过鳍、肢和漂亮的翅膀,生过蛋,用叉子般的舌头舔过空气,曾经长得油光光、毛茸茸,住过地下,住过树上,曾经大得像麋鹿,小得像老鼠,以及超过100万种别的东西。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变步骤,只要发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偏差,你现在也许就会在舔食长在洞壁上的藻类,或者像海象那样懒洋洋地躺在哪个卵石海滩上,或者用你头顶的鼻孔吐出空气,然后钻到18的深处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

我正在读比尔·布莱特(美)的《万物简史》。我好像回到了拥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的孩提时代。事实上,我从没有那样幸福过,从没有完整拥有过一整套的《十万个为什么》。好在书本之外,属于“万物”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别的无数事物,一起帮着教育了我们。而此刻我再次感到了幸福,赤子般地满心欢悦。

宇宙形成的结果对我们来说是那么完美。“只要宇宙的形式稍稍不同——只要引力稍稍强一点或弱一点,只要膨胀稍稍慢一点或快一点——那么,也许就永远不会有稳定的元素来制造你和我,制造我们脚底下的地面。只要引力稍稍强一点,宇宙本身会像个没有支好的帐篷那样塌下来,也就没有恰到好处的值来赋予自己必要的大小、密度和组成部分。然而,要是弱了一点,什么东西也不会聚集在一起。宇宙会永远是单调、分散、虚空的。”

从某种更接近想象的事实来说,宇宙真的是从无到有。它“从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形式过渡到一种我们几乎可以理解的形式”。宇宙学家安德烈·林德博士说:“这与宗教问题很相似。”由此我倒似乎为我们的生命为何时常会感到虚无找到了某种最本源的借口。我们原本就起源于不可知的虚无。在我们之前和之后,充满了绝对的未知。当然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长得无法用我们所掌握的计量单位去衡量。

而且我们事实上极其渺小。“碳、氢、氧、氮、一点儿钙、一点儿硫,再加上一点儿很普通的别的元素——在任何普通药房里都找得着的东西——这些就是你的全部需要。”而且我们的生存极其偶然,以38亿年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用偶然来形容那多达100多万种遭遇的形式,远比必然要客观合理得多。由此,我有些为我们自称为“万物之灵”感到羞愧和可笑,但同时又为我们能跨越如此繁多的渺小和偶然,延续生存至今倍感无比骄傲。

拥有这样的思想空间是极其必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时常不忘回到起点,当然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我指的是可自省的精神灵魂,我们就能更懂得珍惜来时路,更懂得万物生我而非我生万物,在空茫世界中放下自以为可以生杀予夺的刀俎,真正享受与万物生灵和谐共处的极乐。

就此想起三个人的慨叹是那么相似,其实尽皆表达了人类仰望时空浩宇所生发出的共通的壮怀与悲情。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扪心而论,尽管彼时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能远不如今天更接近合理,但其充盈的哲学的诗意与真意丝毫不逊色于眼下饕餮无休、不知饱足的我们。

屈原在两千多年前黄钟大吕的“天问”,而今我们解答得如何?录前18问,可见其伟大的浪漫如何穿越浩渺的天庭,来到今日: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沙发
发表于 2010-5-4 16:30:21 | 只看该作者

正在看这本书,是一本大杂烩,的确内容丰富,但是没有图片,实在是遗憾。

这本书没有霍金的时间简史写得好。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