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皖北的出路何在?

[复制链接] 22
回复
331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2-2 21:0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是什么让我饱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题记

第一篇  沉静 思索

2009年的春节,过得颇为平静,比往年要更为平静些,或许成为沉静可能更为准确。从踏上返乡途中的那一刻起,我的大脑一直随着乡村的景致不断演绎着。印象中的乡村是美丽的,晨起总是可以闻到泥土的芬芳。然而,现今的乡村变得并不比20年前有多大改观。皖北农村的建设高潮始于十九世纪的晚期,大概是85年前后。当年的土坯房变为砖瓦房的改造,曾几何时是随着万元户称号的兴起而同步完成的。然而近二十年已经被江、浙一代的乡村别墅远远抛到了十万八千里。皖北乡村的脏、乱、差,毫无规则而言。所有的商业规则依然还停留在初级的关系经济阶段,漠视商业规则、漠视合同、漠视法律;人情大于法、人情大于安全。我在思考皖北农村的崛起之策。或者,应该首先反思的是皖北农村为什么依然如此贫困?

原央视《对话》节目的策划人罗振宇先生在激荡三十年的终局篇中,曾满含悲悯的回忆起他2008年的一次经历:。。。她们正要离去时,其中一个妇女就问我可不可以把那个装水的塑料袋给她,我说这可以,就把袋子给了她,自己抱着水走。走着走着,我就想,我真的了解中国吗?刚刚那个妇女,会连一个塑料袋的小利都介意,然而她还不是最底层的,还有比她过得还不如的,而且多得是。而他们,都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甚至应该说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我们每天在那里谈财经,谈上市,谈那些我们认为很大的事。然而我们是否了解这些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悲。所以我认为,你越是觉得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生活中,越要多一份谦卑。罗振宇谈到的那位妇女,其实并不仅仅在山西可以看到,其实在皖北的农村,依然有人为了柴米油盐发愁、依然有人为了每包石灰两毛五分钱去卸货而挣破脑袋、依然有人为了几百块的医药费而抱憾死去。贫困是一种病,它会侵蚀一代人的精神。所以,重要的是需要明确是为什么皖北农村依然如此穷困?

是人不够勤奋嘛?no。皖北人从来都是勤奋的劳作着,甚至连沟坎河沿都精耕细作,但是他依然穷困。

是人不够聪明嘛?no。皖北那片热土曾经孕育出多少英雄豪杰,多少仁人志士啊,乃至庄子这样的大思想家!

思来想去,应该是观念。小农的传宗接代观念禁锢着几代人的思想,计划生育始终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将继续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土地的有限性与逐渐增多的人口之间的矛盾将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将制约长远的发展;当地腐败的政商环境制约经济的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皖北人固有的性格弱点某些方面与当年的河南人颇为相似,正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形成了敏感、虚伪、浮夸、算计等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使得所有人都成为了制度的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其实,当今商场上史玉柱就是蚌埠怀远县人,一个典型的皖北人,极尽专营之能事,属于破坏性领导。

(待续)

[em05]
23
发表于 2009-7-7 12:18:42 | 只看该作者
皖北的人谦虚一点,低调一点。多做点实事就会改变的。资源是很好,但人不勤劳。
22
发表于 2009-6-22 16:30:21 | 只看该作者
我老家在苏北,一个经常被挪揄的地方,我们骨子里有深深的劣根性:贪婪、自私、敏感、固执,我们也渴望发展,可是我们的天,只有那么大……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13:42:07 |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2-17 17:39:40 | 只看该作者

我就在東莞,

每當我看到 皖s 的補漏車, 我就覺得奇怪,

南方的樓, 建築公司質量那麼差嗎,有那麼多的要補??

真的很多........

當地的官員, 真的是應該給他們棺材..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13:51:20 | 只看该作者

“三农”首重民生

丢掉“便宜”幻想,打破历史循环,致力全面改革,方是正路
胡舒立

农历春节假期刚过,新华社就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从2004年起,连续第六个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自1978年底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11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足见在中国改革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之重、之难。
  今年“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较往年更为复杂。世界经济已陷入一场既深且广的衰退之中。在工业化国家“去杠杆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和亚洲国家依靠外需形成的高增长难以为继。在中国国内,短期经济维稳需要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压力相叠加,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的困难相缠绕,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力量相交汇。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也因之面临新的挑战。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之中何者为重?这个多年来在政策面争论不休的问题,今年其实有了明确的答案:既然广大农村是未来中国内需增长最强有力的“发动机”,农村消费蕴含无穷潜力,则农民问题成为“三农”问题之首已是必然的政策取向,农村政策的新思维需要实现从重生产向重民生的转变。
  以时点收入情况看,农村人均收入不及城镇人均收入三分之一,农村消费水平也仅为城镇消费水平三分之一。从纵向看,城乡收入与消费支出存在差距扩大的趋势。从改革开放发轫到整个20世纪80年代,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平均为2.5∶1。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6年,这一比例则变为3.58∶1,显示出农村收入和消费相对比例下降之势。这既是城乡差距的写照,也是中国经济分配不平等的体现。显然,提高农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迫在眉睫,缩小城乡差距任务尤为艰巨。农村改革成败与否,直接关乎农民最终能否分享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使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相一致。
  为此,一系列关键领域制度变革和创新应当提上日程:
  首先当是放开价格。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实行管制政策,对农产品贸易实施干预政策,剥夺了农民充分享受价格上涨好处的权利。尽管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已经达到了创记录的水平,但补贴再巨也难以解决数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题。结果,在粮食连续增收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幅依旧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
  其次是放开户籍管制。减少农民数量,允许愿意并有能力成为新市民的农民进城,既可以加快城市化步伐,也可以增加农村人均要素拥有量,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民人均收入。面对目前农民工失业的严峻考验,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令其“扎根”在农村或“离土不离乡”,以换取城市的社会稳定。实质上,这是将农民工简单作为稳定经济的“蓄水池”。失业的农民工返乡,减轻了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却使农民工承担了经济放慢的苦果,民生问题不进反退。
  第三是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政府应该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树立其在土地交易、征用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收益权,避免地方政府借用流转制度剥夺农民的土地。不仅应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也应保障自愿放弃土地进城的农民有一个合理的补偿机制。“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主张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面对部分地方政府出于不同目的“强迫流转”的现实,这些主张可谓有的之矢。
  第四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除了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基本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还要建立适当的农民养老机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属于二次分配,应当加大政府在二次分配中投入的力度,以部分消除一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在连续出台五个有关农业的“一号文件”之后,“一号文件”转换了主题。主持其事的中国农村改革的领袖人物杜润生老人后来解释说:“中国农业的进一步改革,受制于城市国有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当时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农村改革,一切‘便宜’的方法已经用尽;如果不触动深层结构,就很难再前进一步。正是因此,农村改革一系列‘一号文件’的历史使命告一段落。至今,中国农村改革并未终结,必须从全局改革中寻找前进道路。”
  杜老的话意味深长。中国农村改革归根结底须从全局改革中寻求出路,而改革成功的基本标志就是“三农”不再成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丢掉“便宜”幻想,打破历史循环,致力全面改革,方是正路。以农民为首、以民生为重看“三农”,不在疏财而在制度变革,不在局部而在全局运作,意义正在此。■

(本文刊于02月16日出版的2009年第4期《财经》杂志)

18
发表于 2009-2-13 16:21:12 | 只看该作者

作为皖北人  看到这些  很熟悉的情景不由得在脑海回荡。。

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残酷的现实。

默默的祝福他们 希望以后会好些!

17
发表于 2009-2-12 10:11:30 | 只看该作者
当官的不作为造就了这么一方苦难的人民
16
发表于 2009-2-11 18:57:35 | 只看该作者
皖北人在中国各地好象印象都不好,骗\抢这些好象都和皖北联系在一起,叹息中!
15
发表于 2009-2-10 09:05:42 | 只看该作者

观进几十年来的各种现象,

“励精图治,严以律己”仅此一点。。。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