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课堂气氛的迷思!
如果课堂上的培训师只是他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讲,他不引导学员发言,不搞分组讨论,不搞角色扮演,不搞游戏,不要大家鼓掌,不要大家举手,他只让台下的学员静悄悄地听他讲。听我这么描述,你会不会觉得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你觉得这位培训师怎么样?告诉你,余世维、于丹、易中天几位大师的课堂大都是如此。
如果课程内容有所不足,如果培训师对课程内容缺乏自信,那么,培训师就得拿出不少的精力来“营造”那所谓的课堂气氛。也就是说,刻意“营造”的课堂气氛就是一块遮羞布。
这个解释隐藏得是那么深,以至于你自己内心也难以接受。多数培训师一直相信,关注课堂气氛,搞好课堂气氛,那是自然的、必需的,甚至是光彩的。
对学员来说,培训的核心价值存在于培训内容之中。而课堂气氛是在传授培训内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培训师全神贯注地讲,学员全神贯注地学,没有谁去关注课堂气氛本身,这就是最好的课堂气氛。
最有价值的、永恒的东西常常是在看似平淡的气氛中产生的。
1863年11月19日,在美国葛底斯堡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在蒙蒙细雨中,先后有两位演讲家登台发表了演讲。第一位登台演讲的是“专业”演讲家爱德华*爱维莱特,他引经据典、词藻华丽、慷慨激昂地讲了足足两个小时,台下那2000多位听众不时为他的精彩演讲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接着上场的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林肯,他从兜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蓝色小稿纸,一字一句地讲起来。当听众觉得开头还没结束时,林肯就已经结束了自己的演讲。林肯总统的演讲不到三分钟,总共才十句话,二百六十八个英文单词。整个过程让在场的听众觉得有些突兀,就连林肯自己也觉得那天他的演讲糟糕透了。
后来,爱德华*爱维莱特的那篇演讲却被世人彻底遗忘了,而林肯的那片看似不成功且平淡无奇演讲却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被牛津大学冠以“英文演讲的最高典范”。于加朋在此把该篇演讲的中文文本附在后面,与各位同行共勉。我们就算没有奉献经典的能力,也要有创造精品的努力,不要再让所谓的课堂气氛干扰我们的努力方向。
在葛底斯堡国家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说
林肯(1863年)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我们今天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
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
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
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
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
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总体上说,还是内容决定一切。
谢谢于老师。
内容是根本,但是氛围也重要啊。如果说本末倒置只追求氛围那当然不对,但是只有内容,没有氛围也不好。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相信林肯的这事是例外。这篇演讲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想必也是因为林肯的身份吧
无所谓内容与形式,吸收是关键!
LZ所说有其一定的道理,我们说的培训也确实是切不可本末倒置,内容是本,是红花,培训形式及课堂氛围是末,是绿叶,这点很重要。
对头,我非常认可皮皮所说,内容是根本、课堂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
但是,关于成人学习的特点,当培训师的影响力到达林肯一样时,固然可以减少关注形式。其他的还是需要形式来辅助的。
谢谢于老师,有机会听你的课就最好了!内容是第一位,形式也很重要!历史的车轮只会留下内容。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