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原创]系统化的职业发展之道:"做回更好的你自己" [打印本页]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1:45
标题: [原创]系统化的职业发展之道:"做回更好的你自己"
提前慰问一下将要阅读本帖的家人们,本文有点长,阅读可能比较辛苦。但既然是“职业发展之道”嘛,自然不太可能三言两语说的清清楚楚,冗长或复杂点,也有利于表达清楚一个完整的、有用的“方法和道理”。

如果你愿意花一些时间(几个小时),耐心看完的话,我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的。极端情况下,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而且文字内容可以反复阅读、琢磨,也就无需再花钱参加外面的现场公开课了 :-)


至少,你今后会对“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设计”之类的说法有所怀疑,因为人生的职业发展之路,是无法规划、设计的。规划、设计含有强烈的确定性、主观意志性、静态性,而发展才是实事求是的中性词。职业发展主要是探索、修正或调整的动态之路,如何
驾驭过程才是最关键的。

补充一个题外话,做一个对比,我们学驾驶、拿驾照,为了能够顺利驾驶骑车,这是一个学习新技能和交通规则的过程,为此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过来人都是知道的。那么同样的,掌握这个新的独特技能(职业发展的“驾驭”技能),你准备花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呢?

以上的系列文章“系统化的职业发展之道”,其实就是一个“不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的教材,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一定程度上,掌握“驾驭”自己独特的职业发展道路的技能的。

有心人可以“下定决心”认真看完哟。想要联系我的话,可以MSN或Email:cnqian2050@hotmail.com,或者上我的博客blog.sina.com.cn/cnqian2050 给我留言、交流。

本栏目的阅读建议:

本栏目所搜集、整理的材料,摘录的案例和发展出的方法理论,是本文作者2000年末以来不断搜集、整理和深入钻研、思考的成果。未来也将动态补充和调整,主要以案例和素材充实、细化为主。

阅读本栏目需要具备的知识基础: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及任何一本有关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书。

建议阅读的其他书籍或文章:《现在,发现你的优势》、《走出思维的误区》、《影响力》、《经理人,你为什么要重视管理理论》、《从优秀到卓越》、《引爆点》、《系统思考》(丹尼斯·舍伍德)、《第五项修炼》。详见本博文章“推荐阅读书籍-清单”中的推荐

总之,本栏目的内容大部分是严肃的论述,非常需要读者静下心来阅读,参与思索,分析并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之道,摈弃好高骛远的追求、想入非非的幻想,才能对读者有所价值,而且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以数年计。否则首先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预期,才能认真读下去。


提炼式的简述(学业和职业的成功之道)

人一生的成功与成就是一个慢慢动态长成的过程,是主 观特质与能动性参与其中的,以及运气、偶然性、机遇垂青的波动、螺旋成长的过程。人一生的职业发展过程(含求学、学专业),其实必定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 程,也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对外部社会和他人的认识不断反复、调整、全面、深入、真实客观的过程。整体上的职业发展满意度也就是一个波动过程。有时候感觉 不错,有时候处于低落水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成为类似于慢性病、亚健康的状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适合,只有更适合。

该过程相关的关键词有:职业发展、个性、机会、特长、兴趣、欲望、动机、价值观、命运、成功、成就、成就感、挫折感、满意、幸福、态度、努力、才能、技能、潜能、天份、天赋、智商、情商、性格、动态、螺旋上升、三环理论等。

对该“三环职业发展的过程之道”的简单提炼总结:莫把公众的主流职业价值观(权\名\利 等方面)当作了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价值,莫把自己当前脑海中的职业价值当作自己的本能欲望或奋斗目标(追求方向),莫把欲望或奋斗目标(追求方向)当作了自 己的兴趣,莫把兴趣当作就具备了潜质与可能性,莫把潜质与可能性当作就能成就相应的才能,莫把已得到的才能当作就应能发展出很好的职业机会,莫把职业机会 当作就能取得职业成功,莫把职业成功当作自己的成就,莫把成就当作自己内心所求,莫把所求、所得当作永恒不变。

系列文章“做回更好的你自己”,就是描述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成功之道,一个基于系统思考的、动态模型的过程方法体系,谓之“三环理论”或“三环职业发展之道”。读者一人若能得“此道”,将有数人的职业人生可能从中获益,包括读者自己、家人、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和未来的晚辈们吧,粗粗算来至少也会有5人获益吧。为此,研读并在数年之内掌握三环职业发展之道的内涵,还是很有价值的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0 8:26:41编辑过]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1:46
前置案例:一个网上职业发展问题的求助帖子讨论

一个有些职业困惑的网友,在某网站发了一个帖子,说明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并求助,然后大家伙就你一言我一语的,
开始建言建策,各不相同
。所有的发言,相对于认真的发言者来说,都是“正确”的。但这是求助者
所需要的吗?
 
又一个类似于寓言故事“小马过河”的例子,小马需要的是对自己而言,应该如何过河的建议,那么首先必须
从小马自身的情况出发,凡是忽略了当事人自己的特质,而给出的任何建议,其实必定是片面而不可靠的,最终
也就是从道理上而言是无效的
,虽然也可能蒙对了。

  
详情去网上链接看吧,有些长,但是静心看看,应该可以促进读者你对“职业发展”的思考:思考自己的
职业道路,也同时可以思考什么是职业发展的正确方法或道理。更进一步的阅读,参见本人下面的
系列文章“系统化的职业发展之道:三环理论”。

(另外,提前透露一个小秘密,其中有一个发言者就是“致远2050”我啊。)

他的求助原帖是:
跪求职业规划,达人进

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研发工作,没有机会从事别的行业或者工作,不知道像我这样的
还可以从事什么职位?麻烦各位达人指点迷津,跪谢先!


我的情况:
上海普通一本本科毕业,后去英国升级一年,惭愧现在也算是个硕士,大家不要拍我砖啊。学的都是通信专业。
毕业后一直从事firmware开发工作。一共3年,主要是
platform和driver的开发(Linux为主)。英文不错,口语很好,可以非常流利的和老外交流。很会做人,
很有素质(这里也不要拍我啊,确实是这样的,平时和同事关系普遍都非常好,到哪里都有很多朋友,
也特别乐于助人)


现在收入是税前13万,但市场价格应该在15-17万左右,拿到几个offer,但不想换了,换了也是做研发。

我的疑惑:

一直从事研发工作,圈子比较小,不知道像我这样的,除了做开发,还能做别的什么事情。
马上就要步入30了,对人生也越来越疑惑,希望达人们能给小弟指条明路。


我的要求其实也比较简单,收入不是决定性的,希望能有前途,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

原讨论帖子的链接:
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8252855&extra=page%3D2&showthread=&page=1
或博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78b7a0100blnj.html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4 8:33:17编辑过]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02

本栏目的阅读者对象:

本栏目的合适读者对象可包括, 受过高等教育的、目前总体上属于“白领、金领”的一般职业者;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中高级管理者和组织管理专业人员。可用于工作者的工作机会选择、职 业发展方向选择、如何修炼提高工作技能等,可用于公司内管理者的识人、用人,也可用于成年人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志愿专业方向的选取或在大学内的专业转换, 以及指导大学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决策等。

如果你对自己目前状态比较满意,甚至“春风得意马蹄疾”,那么真诚恭喜你,并建议你无须花时间继续阅读本栏目。

如果你目前所缺的,就是一个“机遇/机会”,那么祝福你早日得到命运之神的垂青,并建议你同样无须花时间继续阅读本栏目。

如果你面对困境或难题,就是急切的就想得到答案“我接下来该怎么办”,那么非常坦诚的告诉你,本文无法给你一个立即的、直截了当的、明确的答案,抱歉啊。

如果你更愿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当前状态,忙碌而劳累着,虽连轴转但也富有充实感,那么建议你,暂时也无须阅读本文,反而可能徒增困惑或苦恼,暂先束之高阁,以后有机缘再看吧。

如果你心灰意冷、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认为自己是属于“没有前途”、“不可救药”的人,今生今世可能无缘成功,也就只能是个“失败者”了,那么建议你先阅读一些自我激励类/励志类的书籍吧,例如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奥格·曼狄诺等人相关的成功学系列书籍(多如牛毛,建议几本经典的,《人人都能成功》、《思考致富》、《人性的弱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等)。

如果你对职业/学 业现状不满,强烈希望改变,但愤懑之余却不知如何行动,那么本博可给予帮助、指导或启发。例如可以评估你面前的几份工作机会的优劣,选择一个最适合的,而 不会让自己被一些眼前的因素所左右。这种情况下,你最好是有了丰富人生经验的、有过工作挫折经历的、有意愿来静心研究和潜行的。

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需要不断的评估、选择、调整员工(包括应聘者),需要帮助、促进不同员工的职业成功,因而希望洞察 “什么是合适的候选者”、“什么是一个人的潜质”、“员工如何才能职业成功”,那么本博也可以给予一些有益的帮助。免得选人、用人不当,导致人员工作积极 性不高、工作不稳定、离职率较高,这就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和波折了。无论对你还是对当事人,都是如此。

如果你个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就是想了解、琢磨人为什么互不相同,自己与他人为什么不同,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那么就纯粹当作一种追求知识、探知真相的业余兴趣吧,可以一读。

如果你身处一个比较强势的、僵化的、体制化的企业内,个体员工的作用、个性、能动性等都不会高,那么本文将可能无法有效帮助你,属于本文力所不能及也,也道一声抱歉吧。

如果你决定放弃一些“学不会、学不好,做不好”的事物,那么放弃并不是一种失败或羞耻,而是一种明智和策略。

  

一些开篇话题

1)如果你已经有了足够的钱,在不需要考虑收入的情况下,你会做什么对他人或社会有价值的事情?

2)你只剩余10年的工作或事业时间,如果想要有所成就的话,该如何“规划”呢?

3)如果新年的第一天,老板就将一年的工资、奖金都发给你了,你还会在剩余的364天一如既往、尽心敬业的为公司、为老板干活,并取得同样好的工作成果吗?

4)你是否愿意用N年(例如10年、20年或30年) 的艰辛、磨难或痛苦去换取一笔这辈子也花不完的财富。例如不喜欢跑步的你,偏偏让你做一个马拉松运动员,每天都马拉松“锻炼”一次(跑得再慢也要跑下 来)。或者是跳水运动员,每天都十几个小时不断的练高台跳水。反之是否愿意放弃追求财富的欲望或已经有的财富,而去追求一个充满兴趣、乐趣的一生?

5)在某个行业内,有一个数万人的大企业(或其他组织),岗位种类自然繁多,如果你可以自由选择,你会选哪一个行业、哪一个职位任职?不要不假思索的就说,你就想当最大的头头啊!

6)成功人士与不成功的人士,差别主要在哪里?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6:36:03编辑过]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03

你的职业状态有问题吗?

“你的职业状态有问题吗”,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答案。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扪心自问很多事情。如果你经常“问”到工作方面的事情,那就有了“出问题”的征兆了。例如,A、想学东西,但是没有时间,或无法静下心来看书,每天就忙忙碌碌就过去了,而且也不知道学什么好。B、一直想创业,但不知深浅,也没有勇气迈出那一步,而且没有信心一定创业成功。C、想移民吧,也不知道是不是合适,到了异国他乡就一定比现在好吗?尽管现在满眼都是看不下去的问题。D、如果从当前公司的岗位上下来,想好了自己还能在什么单位找到“更满意”的工作呢?或者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其他事情呢?



当你发现自己只是在重复劳动,年复一年的没有增加新知识,没有获得新技能,没有积累新经验时,你就是处于全力产奶的一头“奶牛”了。或者更明确的,你已经具有职业亚健康或慢性病的状态特征:郁闷、彷徨、没劲、无力感、不知所措、难以取舍、不知道干什么或学什么?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干,不知道前途如何,心里不安全感(预警)等。


以下就是一些检测话题,如果你在三分之一以上话题,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的职业状态就是存在问题的。这些问题需要解决,才能“做回更好的你自己”,当然,“解决”绝不是意味着要“辞职或跳槽”。


每当星期日晚上来临之时,心头涌上的一些焦虑、忧虑和隐隐的苦楚,而不是盼望明天星期一的尽快到来?


我是否当前感到疑惑、不满、彷徨、迷茫?


我想做老板、开公司,但却又有点儿觉得自己没有那份才能?


我的工作别人很钦慕和欣赏,但自己却一点儿也没有什么成就感,觉得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也就是一般般而已?


虽然公司、主管一再灌输给我当前职位的重要意义,以及不遗余力的培训我,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看了一些成功人士(名人)传记或一些能激励自己的书刊文章,但几天之后却就恢复到了了无精打采的状态?


常常有成为“人上人”的念头,也曾设想过多学习、考试,但事到临头却又学不下去,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了?


看到周围人一个又一个走上了发财之路,自己也好想努力工作,多赚钱?


我的父母是老师(医生、工程师、老板......),但我却一点也不想做老师?


人人都(或有人)说我是做XX职业的好料子,但自己却一点也不想做,或者一点也不认为自己是那块料?


我想做自己的职业规划,但不知如何起步?


我一直在等待最佳职业转型的时机出现,可条件总是感觉不成熟?


我为什么不能成功致富,是我的“财商”低吗?


我是做科研、研发(销售、行政、管理.....)的料吗?


我的缺点很明显,已经严重阻碍了我的发展,这使我很烦恼,真想改掉。


参加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我却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了。


我越来越关心我的不足之处。


我离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职位越来越远,我如同一只“落水的凤凰不如一只鸡”了(“虎落平阳被犬欺”)。


我的特长不被人注意,别人用职位的要求(或他自己的特长)来要求我,而那恰恰是我的不足之处。


我在工作中总是被找出岔子,我却不知如何改进。


刚刚踏入社会,我胸怀大志,但几年后,我却信心大失,茫然而不知所措。


即将毕业夸入社会,进行人生的第一步,我却不知道自己该做技术,还是市场销售,或者先做一个,几年后再转?


我都不知道我是谁,好像我很难了解自己,没有什么自我意识似的。

发现自己有了“亚健康或慢性病”,常规应对方式是,查明原因,采用针对症状的解决措施,例如以下的几条措施。但它们都不是根本应对之道,根本解决之道,是需要按“三环理论”的方法,来发现认识、调整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1)问 题是普遍存在的,需要自己克服、忽略或容忍,需要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还是自己的心气太高、心气浮躁,那么需要调整的是自己的心态。例如对公司的某些文化 习气不能容忍,但如果说所有中国的公司都如此,除了忍受、适应之外,又能怎么办?认识如此,才会倍加珍惜其他主要方面还是比较“合适”的工作,不至于动不 动就要跳槽换工作环境。
2)问题的关键在于机会未到,需要耐心等待。这样的挫折和磨练,就当作潜龙在渊或“龙游浅滩遭虾戏”吧,让自己有时间反省、奋发,反而是自己历练、充电学习的好机会吧。
3)还是能力、技能不够,除了修炼功力之外,其它都是妄想。修炼的同时,也是增长了周边工作经历和经验,使得更完备,且有时候是必须的。
4)还是真的不合适这份工作?譬如旱地打井的隐喻,何时该坚持下去,何时该换个方式方法或换个地方试一试?有时候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有时候教条的坚持到底反而死得更惨。是敢闯敢换甚至创业能够成功,还是坚守能够成功呢?各有各的成功case。撤退还是不撤退?判别准则是什么?(主体的经验与洞察力)。

5)工作不满意,但转念一想,不就正好是给自己休息放假、回归家庭生活价值观(回家带孩子)的时间窗口嘛。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5:07:47编辑过]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08

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谓“明智”,看来就是要了解自己和别人啊。你是谁?是个看似简单、甚至幼稚的问题,但却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不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就算ok了哟!)

你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你想从外部世界得到什么,你希望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它们映射了你什么样的心理偏好?这些就是你的欲望/需求/动机与倾向特质(统称为个性偏好)。而从你自己的“能力”来看,你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吗,就取决于你已经具备的显性才能,以及能够揭示并成长起来的潜能(潜藏、有深度的个性)。


回答“你是谁”问题的直接方法,就是一张纸和笔,就能写出“我是什么”的洋洋洒洒答案来,或者用铅笔在一堆选择题中勾出“我是什么”的准确答案来,快速而直接,但前提是,你对自己是已经了解的,而且这种了解具有一定水准,并且对于一些描述用形容词的涵义准确把握了。除此之外,就需要一个识别过程,尤其是揭示那些没有显现过的“冰封”特质,例如同情心、责任感、勇气、批判精神、社会知觉、体谅等。通过自己可以感知、体验的事情,或回顾历史(仿照考古工作),来间接评估自己的这些个性特质。

以下就是最简单的自我测试,以回答“你是谁”之个性偏好特质。

1、从以下词汇中选出自己比较典型的偏好类型(综合型),标注出最明显的类型。每个类型的含义就按通用的“望文生义”方式去把握吧。
完美型――支配/控制/权力型――领袖型――纪律/制度/规范/按部就班型――廉正/公正型――偏执型――责任型――好胜型――――成就型――敢为/胆大/冒险型――活跃/丰富/活跃/开朗型――行动/实干/即兴/感知型――适应型――精明型――排难/救火型――沟通型――理智型――反思/反省型――思考型/智慧型/思想型――谨慎/稳重型――学习型/求知型――战略思维型――分析型――归因型/综合型――平和/河蟹/关系型――助人/体谅型――取悦型――包容型――信仰/爱心型――忠诚型――想象型/幻想型――敏感型――自我型/艺术型――孤独/孤僻型――搜集型――叛逆型/耿直型。
2、实事求是选出510个词汇,它们描述你自己最贴切,超过10个的,务必筛选到10个以内。
理性的、分析的、有远见的、热情投入的、温柔的、公正的、热心柔肠的、艰硬的、刺激性的、灵活的、自发的、顺其自然 的、自由的、有秩序的、有效率的、新奇的、计划规律的、安静的、健谈的、活泼的、多样性的、宣泄感情的、友好的、易接触的、保守的、文静的、不易了解的、 充满活力的、实际的、喜静安闲的、别出心裁的、想象力丰富的、有想法的、创意性的、

概念的、制造的、确定的、炫目的、夸张的、体验目前的、经验、事物间联系的、循序渐进、灵感的、向书本学习、讲故事、 思维理智的、幽默的、爱开玩笑的、严肃的、不苟言笑的、令人畏惧的、洞察力、感性的、关注细节的、集中注意力的、讲道理、可感觉的、控制感情的、冷酷的、 理论的、模式、仁慈的、柔软的、更具内涵的、铁石心肠的、同情的、头脑冷静的、系统性的、欣赏事物的、一鼓作气的、有板有眼的、有劲头的、展望将来的、慷 慨的、节俭的、

智慧、谋略、机敏、关系、人精、干练、世故老道、行动、交际、思考、细致、沉稳、灵活、新鲜、承受、果敢、勇猛、无畏、善良、包容、仁义、爱心、勇敢、机智、心机、好学、时髦、健谈、乐群、激情、热情、好客、上进、勤奋、刻苦、钻研、理智、感性、随缘、社交、信仰……

爱管闲事、爱好广泛、爱慕虚荣、爱憎分明、按部就班、八面玲珑、冰雪聪明、不谙世事、不拘一格、不可理喻、不屈不挠、 不思进取、不修边幅、不学无术、才大志疏、才华横溢、朝三暮四、沉默寡言、赤胆忠心、出口成章、大公无私、大智若愚、淡泊明志、党同伐异、道貌岸然、得陇 望蜀、德高望重、独来独往、风度翩翩、风花雪月、风趣幽默、敷衍了事、肝胆相照、刚愎自用、高瞻远瞩、个性张扬、孤陋寡闻、好高骛远、狐朋狗友、花天酒 地、见风使舵、见利忘义、娇生惯养、脚踏实地、斤斤计较、精打细算、精力旺盛、精明强干、精益求精、绝顶聪明、开拓创新、口出狂言、夸夸其谈、老成持重、 老谋深算、

乐群好友、两面三刀、吝啬小气、冒险激进、命运不济、墨守成规、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旁征博引、平易近人、菩萨心肠、 欺软怕硬、气宇轩扬、勤学好问、清心寡欲、热情好客、入木三分、弱不禁风、三心二意、神经兮兮、恃才狂妄、说一不二、随心所欲、随遇而安、贪生怕死、铁石 心肠、童心未泯、投机钻营、投桃报李、外强中干、忘恩负义、唯唯诺诺、唯我独尊、喜怒无常、喜新厌旧、消息灵通、小肚鸡肠、笑口常开、笑里藏刀、心狠手 辣、性格乖戾、虚情假意、睚眦必报、言出必行、言而无信、眼高手低、优柔寡断、有情有意、幼稚单纯、语出惊人、语无伦次、怨声载道、争强好胜、知足长乐、 中庸之道、助人为乐、自命清高、足智多谋、多才多艺、乐善好施、两面三刀、大智若愚、锋芒毕露、有勇无谋、有勇有谋。

建议回答方式:A、尽可能书面记录下答案;B、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客观、认真些!C、不要猜想什么“正确答案”。记住,只有事实,没有对错,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是“对错”的自己。D、如果需要评估结果,那么有可能的话,将回答记录发给我:cnqian2050@hotmail.com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11
上接文章“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1,建议先阅读该文。

   以下就是通过回顾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 (仿照考古工作),所进行的简单自我测试,以回答“你是谁”之个性偏好特质。以从历史事实角度配合“简单测试1”中的测试结论。

    下面列出了数十个常规活动或表现,它们是一些各式各样的“小标尺”,用它们来检验一下你自己,从中选出你在大学毕业之前,比较善于的活动或比较符合的表现。生活化的“标尺”有利于每个人从自己的体验、经历中发现自己的个性特质。


  

 
 猜谜语/做脑筋急转弯,经常参加各类智力抢答竞赛,猜拳/划拳/剪刀石头布,对对子,打赌,说笑话,起名字/命名,装饰自己的生活环境漂漂亮亮(衣着/
房间/车内),唱歌常跑调,下军棋,下象棋,下五子棋,下围棋,打麻将,扑克牌,善于做手工小玩意,善于捉鱼摸虾,乐于打猪菜/猪草,乐于照顾弟妹,乐于
干农活,小伙伴的领头人,喜欢当头头,跟屁股虫,做家务事勤快,认理不认情,认情不讲理,助人为乐,



从小到大的书籍和玩具都整整齐齐保存着,喜欢搜集某一类东西(集邮、剪报、汽车模型等),喜欢辩论/争论,经常参加辩论会,吵架/对骂,打抱不平/为朋友
两肋插刀,敢于得罪人而无所谓,对人真诚,有人向你倾诉,富有同情心,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喜欢成群结队,喜欢小动物/小孩子(因为他们可爱),爱看琼瑶
小说,爱看金庸小说,爱看梁羽生小说,喜欢鲁迅的文章,喜欢文学作品,有时会写写诗,课堂上活跃/争先举手回答问题,脸皮薄/爱面子,脸皮厚,忌恨心强/
复仇心强,嫉妒别人,喜欢赢,害怕失败而不愿意尝试,不服输/输了心里难受,骄傲自满,



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事物,喜欢新鲜刺激的生活/事物,当班干的感觉不错,喜欢滔滔不绝的说话,对他人吹吹牛皮的感觉不错,能绘声绘色讲故事,小道消息的
集散地(消息灵通人士),沉默寡言/话很少,某些方面木讷/不开窍(那个方面?),喜欢公开演讲/表演/出风头,经常被他人取笑,喜欢调侃/挖苦他人,比
较幽默逗趣,知识面广/知识渊博/看似无所不知,智多星主意多/出谋划策,琴棋书画多才多艺,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他人心理,比较精明/善于算计,机敏灵活
/随机应变,小人精,喜欢给老师打下手,喜欢向老师汇报民情/打打小报告,



胆大敢冒险,敢作敢为,敢于威胁/恐吓他人,果断/泼辣/干练,雷厉风行/风风火火,善于对外交涉/谈判,喜欢即兴行动,临场发挥/重大考试往往比平时表
现要好,临场发挥/重大考试往往比比平时表现要差些,常常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随大流,狂热的追星族,可以三天三夜排队,渴望金钱,勤
工俭学卖过贺卡/袜子等,自愿同时兼了两份及以上的工,听歌时总是听不清歌词内容,喜欢写写文章,写文章要先定下纲要,写文章要先写草稿再誊写,文章边写
边想就可以一气呵成了,文章常常作为范文被宣读或上黑板报,当过很多BBS的版主,在BBS上与常与人进行大论战,在BBS上基本处于“潜水”状态,



沉湎在网络游戏中(哪一类),经常翻学校的墙头/大门,****/旷课,不交作业,打过群架,曾经是“坏学生”,经常挨揍,骨头硬/屡罚不改,乖乖仔就是
我,会有很多想法和主意,喝白酒,喝啤酒,抽烟,与某一个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关系紧密,热情好客,喜欢到亲戚朋友家去玩,喜欢留宿别人家,不
太愿意到别人家去玩,认为老师教过的东西没有用,看广泛的课外读物,善于自学,为躲避老师家长惩罚而常撒谎,能连续熬夜看小说/看电影/复习备考,精力旺
盛/不知疲倦,容易疲倦/累了,嗜睡,想好了再做,想到就做了,不喜欢被人管束,心直口快/口无遮拦/直性子,



经常承诺过头,有些事情上感觉压力比较大,比较细致/仔细/严谨,善于挑错/发现错误,丢三落四/粗枝大叶(经常忘事或丢东西),容易犹豫不决/患得患
失,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想法/决定,善于改变自己的想法,在听演讲报告会时喜欢提问,敢于向领导提出自己的意见,相信自己的直觉/直觉不错。

可以视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容易被别人激将,嘴巴甜而人见人爱,善于激将别人,为人处世有城府。


    建议回答方式:A、尽可能书面记录下答案;B、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客观、认真些!C、不要猜想什么“正确答案”。记住,只有事实,没有对错,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是“对错”的自己。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14

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3


      
      
                           上接文章“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1,建议务必先阅读该文。
测试1和测试2都是测试你的个性中的偏好特质,而没有涉及你的能力特质,本文就是要测试一下你的能力特质。包括你已经具备的显性才能,以及能够揭示并成长起来的潜能(潜藏、有深度的个性)。


1、一个人的潜能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类

a、观察力:摄取外部输入信息的窗口,是人在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特质,优异的观察力往往表现在能感知事物重要但不显著的特征。感知包括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

b、记忆力:识记、保持和回忆特定类型的知识、技能、经验的能力。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指向性/定向性、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有些人对某些特定内容的记忆能力非常好,新闻记者对他人原话的复述能力强(所谓copy能力),原因之一在于记忆力强。记忆力的作用,学了3遍还是记不住,或者数天之后就忘记了,不能回忆起来,就不可能举一反三(理解力的作用),更不可能活学活用了。

c
思维能力:加工和处理外部输入信息和记忆中信息的能力,包括了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以及判断。包括形象与直觉思维和抽象与逻辑
思维。前者是指以形象为支柱,凭直觉而未经明确步骤、过程意识而进行表象加工、改造出新形象等思维活动,小学生解题、文人创作等常常如此。而后者是指以概
念、判断、推理、计算等逻辑形式来反映事物及其内部联系的思维,以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特征。

d、理解力:可以看作是思维能力的一种,主要是指理解、把握、领悟事物、信息或知识的思维能力。理解力
是一个人理解外部世界的基本能力,也是能力的最主要部分之一。理解力好的人,一听就懂、一教就会,很快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灵活运用、活学活用或融会
贯通。而理解力平平的人,在学习、交流沟通、适应时代步伐上,都会存在吃力、不了解、不开窍、僵化理解等现象。理解力具有定向性。例如对数学的理解、对人
际关系的理解、对复杂事物内在运作方式的理解、对贝多芬或莫扎特音乐的理解,差异很大。每个人都是在特定少数方面具有超过平均水平的理解力,这也就构成了
当事人在这几个方面的能力比较显著的原因基础。一个在人际关系理解方面很好的人,很可能对数学的理解力极差,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数学公式的初级理解力阶
段。

e、表达力/语言文字能力:口头或用文字来对外输出
信息的窗口,是否能准确、结构化的表达自己的信息(意图、想法、思想等),以及是否便于他人理解。一次完美的表达,不仅仅依赖于表达能力,还依赖于思维的
能力,例如思想的深度。但也可以将它们一并视作表达能力。这样看来,有些人可以滔滔不绝的“表达”,但只是口水话而已,反而比不上一些不怎么说话,但是一
开口就能语出惊人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表达能力强的人。这也是前文说过的,喜欢表达,只是有广度的偏好
/倾向而已,而善于表达,才是有深度的能力。能够表达什么样层次的内容,就是显性的才能。三者不可等同。

f、人际社交能力:人际知觉、社会知觉、信息沟通、组织管理、合作与竞争。

g、动作空间能力: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在用动作解决/执行具体任务时所需要的能力,如战斗机操控、外科手术、检修汽车/电路、雕塑雕刻、舞蹈等。

h、反思自省能力: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客观的意识到并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清醒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知之明的人在该能力方面较好。

i、其他各特定能力:为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能力的综合,例如音乐、绘画、体育专项运动能力等等。


2、自我简单测量描述一下“能力”特质。
实事求是的说,对能力是没有公认的、客观的、准确而有效的测量或评价标准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老百姓自己心中就没有一
杆称了,潜能就只能是一团乱麻而没有什么定性说法了。我们如果心平气和、扪心自问的话,还是有一些主观定性的标准的,大致还是能够评估出我们自己或比较了
解的人,在一些潜能类型方面的相对水平如何的。是属于天资平庸,还是出类拔萃,以作出定性的评估。

下图就是一种表示方法,以一万人为群体基数,看看某个人在某个潜能方面,相对位置会是多少。如果能够达到“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水平(如果按IQ的测试方式来说,IQ应是120以上了的水平),就是最高档次的了。其次的能够达到“百里挑一”(即在一万人中,能够达到100名次的样子),依此类推。如果一项潜能排名在5000名往上,就算比较差劲了,意味着他比全世界一半的人都差。而排名超过7000
上就属于“弱智”档次了。而若达到“十里挑二”,就是可能比较显著的;达到“十里挑一”以上水准,就可以表现优秀了;达到“百里挑一”,就可出类拔萃;达
到“百里挑一”以上的,就可笑傲江湖了(不是必定的)。但前提是潜能得到了修炼,并且一贯以致之的形成了卓越才能,作为好钢用在了所作所为的刀刃上了。每
个奥运冠军都至少是百里挑一的潜能(苗子是很好的),将“好”这个才能用在了“刀刃”上了,并且经过了数年乃至十数年的辛勤训练(汗水和泪水),最终成就
了相对应的卓越竞技表现才能(成功的主观前提条件)。






3、建议回答方式:A、依葫芦画瓢,画出自己的潜能表示图。B、对每一个潜能定位,要客观,尽可能用历史经历中的事实说话,例如学业成绩、课外活动、辅导班等。切记,不要把自己的倾向或偏好当作了能力。C、不要猜想什么是“好的、正确的能力”。记住,只有事实,没有对错,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是“对错”的自己。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16

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4

上接文章“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1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3,建议务必先阅读该文。
测试1和测试2都是测试你的个性中的偏好特质,测试3通过直接自我标注的方式,来展示你相对的能力特质,本文继续测试一下你的能力特质,主要是数字计算能力、理解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建议回答方式:A、用一张白纸,记录下作答起至时间,答案,以及验算的过程(即草稿)。B、实事求是、自觉作答,不要寻求任何“外援”或“作弊”。C、如果需要评估结果,那么有可能的话,将回答记录(答案和草稿纸)拍照片,发图片给我:cnqian2050@hotmail.com



一、 下面的每一道试题都是按某种规律排列的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请你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填补空缺。
1、  16,20,26,34, (    )
2、  181,100,73,64 (    )
3、  99,80,63,48, (    )
4、  3,29,55,81, (    )
5、 1,3,4,6,7,9,10,12,(   )
6、 8,10,14,22,(    )
二、  计算题
1、  比37大23的数乘3.6与2.8的差,积是多少? (     )
2、 0.63×2.5+75×0.063=(     )
3、  如果1“码”=0.75米,问20米等于几“码”? (    )
4、 某工地原先有7辆同样型号卡车5趟能运来280吨沙子,现该工地需要沙子320吨,要4趟运完,求需要增加同样型号的卡车多少辆? (    )
5、 一火力发电站,第一周烧煤84.5吨,比第二周多煤18吨,比第三周的2倍少烧57.5吨,平均每周烧煤多少吨?(     )
6、 一项工程,甲单独干要20天完成,乙单独干要25天完成,丙单独干要40天完成,如果三人合干,需几天完成?(      )

三、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或填空
1.科学研究表明,大量吃鱼可以大大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这里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在鱼油中所含的丰富的"奥米加-3"脂肪酸。因此,经常服用保健品"奥米加-3"脂肪酸胶襄将大大有助于你预防心脏病。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题干的论证?
A.    不少保健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B.    "奥米加-3"脂肪酸胶襄不在卫生部最近推荐的十大保健品之列。
C.    奥米加-3"脂肪酸胶襄从研制到试销,才不到半年的时间。
D.    在导致心脏病的各种因素中,遗传因素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E.    "奥米加-3"脂肪酸只有和主要存在于鱼体内的某些物质化合后才能产生保健疗效。

2.某大公司的会计部经理要求总经理批准一项改革计划。
会计部经理:我打算把本公司会计核算所使用的良友财务软件更换为智达财务软件。     
总经理:良友软件不是一直用得很好吗,为什么要换?
会计部经理:主要是想降低员工成本。我拿到了一个会计公会的统计,在新雇员的财会软件培训成本上,智达软件要比良友低28%。
总经理:我认为你这个理由并不够充分,你们完全可以聘请原本就会使用良友财务软件的雇员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总经理的反驳?
A.    当一个雇员掌握了财务会计软件的使用技能后,他们就开始不断地更换雇主。
B.    智达财务软件的升级换代费用可能会比良友财务软件升级的费用高。
C.    会计软件使用经验的雇员通常比没有太多经验的雇员要求更高的工资。
D.    该公司雇员的平均工作效率比其竞争对手的雇员要低。
E.    现在公司的所有雇员都曾经被要求参加良友财务软件的培训。

3.某广告: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产自哥伦比亚。在咖啡的配方中,哥伦比亚咖啡豆的含量越多,则配制的咖啡越好。克力莫公司购买的哥伦比亚咖啡豆最多,因 此,有理由相信,如果你购买了一罐克力莫公司的咖啡,那么,你就买了世界上配制最好的咖啡。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广告中的论证?
A.    克力莫公司咖啡的价格是现在配制的咖啡中最高的。
B.    克力莫公司销售的咖啡比任何别的公司销售的咖啡多得多。
C.    不是所有克力莫公司的竞争者在他们销售的咖啡中,都使用哥伦比亚咖啡豆。
D.    大部分没有配制过的咖啡比最好配制的咖啡好。
E.    克力莫公司配制及包装咖啡所使用的设备和其他咖啡制造商的不一样。

4.许多孕妇都出现了维生素缺乏的症状,但这通常不是由于孕妇的饮食中缺乏维生素,而是由于腹内婴儿的生长使她们比其他人对维生素有更高的需求。为了评价上述结论的确切程度,以下哪项操作最为重要?
A.    对某个缺乏维生素的孕妇的日常饮食进行检测,确定其中维生素的含量。
B.    对某个不缺乏维生素的孕妇的日常饮食进行检测,确定其中维生素的含量。
C.    对日常饮食中维生素足量的一个孕妇和一个非孕妇进行检测,并分别确定她们是否缺乏维生素。
D.    对孕妇的科学食谱进行研究,以确定有利于孕妇摄入足量维生素的最佳食谱。
E.    对日常饮食中维生素不足量的一个孕妇和另一个非孕妇进行检测,并分别确定她们是否缺乏维生素。

5.在美国与西班牙作战期间,美国海军曾经广为散发海报,招募兵员。当时最有名的一个海军广告是这样说的:美国海军的死亡率比纽约市民还要低。海军的官员 具体就这个广告解释说:"根据统计,现在纽约市民的死亡率是每千人有16人,而尽管是战时,美国海军士兵的死亡率也不过每千人只有9人。"如果以上资料为 真,则以下哪项最能解释上述这种看起来很让人怀疑的结论?
A.    美国海军的这种宣传主要是为了鼓动入伍,所以,要考虑其中夸张的成分。
B.    在纽约市民中包括生存能力较差的婴儿和老人。
C.    敌军打击美国海军的手段和途径没有打击普通市民的手段和途径来的多。
D.    在战争期间,海军士兵的死亡率要低于陆军士兵。
E.    尽管是战时,纽约的犯罪仍然很猖撅,报纸的头条不时地有暴力和色情的报道。

6.甲:"你不能再抽烟了。抽烟确实对你的健康非常不利。"
乙:"你错了。我这样抽烟已经15年了,但并没有患肺癌,上个月我才做的体检。"
有关上述对话,以下哪项如果是真的,最能加强和支持甲的意见?
A.    对健康的危害不仅指患肺癌或其他明显疾病,还包括潜在的影响。
B.    如果不断抽烟,那么烟瘤将越来越大,以后就更难戒除了。
C.    抽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容易造成家庭矛盾,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D.    抽烟不仅污染环境,影响卫生,还会造成家人或同事们被动吸烟。
E.    与名牌的优质烟相比,冒牌劣质烟对健康的危害更甚。

7.某家私人公交公司通过增加班次、降低票价、开辟新线路等方式,吸引了顾客,增加了利润。为了继续这一经营方向,该公司决定更换旧型汽车,换上新型大客车,包括双层客车。该公司的上述计划假设了以下各项,除了:
A.    驾驶新汽车将不比驾驶旧汽车更复杂、更困难。
B.    在该公司经营的区域内,客流量将有增加。
C.    更换汽车的投入费用将在预期的利润中得到补偿。
D.    新汽车在质量、效能等方面足以保证公司获得预期的利润。
E.    新换的双层大客车在该公司经营的区域内将不会受到诸如高度、载重等方面的限制。

8.甲:从举办奥运会的巨额耗费来看,观看各场奥运比赛的票额应该要高得多。是奥运会主办者的广告收入降低了每份票券的单价。因此,奥运会的现场观众从奥运会拉的广告中获得了经济利益。
乙:你的说法不能成立。谁来支付那些看来导致奥运会票券降价的广告费用?到头来还不是消费,包括作为奥运会现场观众的消费者?因为厂家通过提高商品的价格把广告费用摊到了消费者的身上。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能够有力地削弱乙对甲的反驳?
A.    近年来,利用世界性体育比赛做广告的厂家越来越多,广告费用也越来越高。
B.    奥运会的票价一般要远高于普通体育比赛的票价。
C.    奥运会的举办带有越来越浓的商业色彩,引起了普遍的不满。
D.    总体上说,各厂家的广告支出是一个常量,有选择地采取广播、电视、报纸、杂志、 广告牌,邮递印刷品等各种形式。
E.    在各种广告形式中,电视广告的效果要优于其他形式的广告。

9.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产"星愿"、德国产"心动"和美国产的"EXAP"三种轿车最受女性买主的青睐。调查指出,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按照女性买主 所占的百分比计算,这三种轿车名列前三名。星愿、心动和EXAP种车的买主,分别有58%、55%和54%是妇女。但是,最近连续6个月的女性购车量排行 榜,却都是国产的富康轿车排在首位。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有助于解释上述矛盾?
A.    女性买主并不意味着就是女性来驾驶,轿车登记的主人与轿车实际的使用者经常是不同的。而且,单位购车在国内占到了很重要的比例,不能忽略不计。
B.    最受女性买主的青睐和女性买主真正花钱去购买是两回事,一个是购买欲望,一个是购买行为,不可混为一谈。
C.    每种轿车的女性买主占各种轿车买主总数的百分比,与某种轿车的买主之中女性所占的百分比是不同的。
D.    排行榜的设立,目的之一就是引导消费者的购车方向。而发展国产汽车业,排行榜的作用不可忽视。
E.    国产的富康轿车也曾经在女性买主所占的百分比的排列中名列前茅,只是最近才落到了第四名的位置。

10.用蒸馏麦芽渣提取的酒精作为汽油的替代品进入市场,使得粮食市场和能源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直接联系。到1995年,谷物作为酒精的价值已经超过了 作为粮食的价值。西方国家已经或正在考虑用从谷物提取的酒精来替代一部分进口石油。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对于那些已经用从谷物提取的酒精来替代一部分进口 石油的西方国家,以下哪项,最可能是1995年后进口石油价格下跌的后果?
A.    谷物的价格面临下跌的压力。
B.    一些谷物从能源市场转入粮食市场。
C.    一些谷物从粮食市场转入能源市场。
D.    谷物的价格出现上浮。
E.    国产石油的销量大增。

11.如果飞行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且飞机在起飞前经过严格的例行技术检验,那么,飞机就不会失事,除非出现例如冻机这样的特殊意外。这架波音747在金沙岛上空失事。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A.    如果失事时无特殊意外发生,则飞行员一定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且飞机在起飞前没有经过严格的例行技术检验。
B.    如果失事时有特殊意外发生,则飞行员一定严格遵守了操作规程,并且飞机在起飞前经过了严格的例行技术检验。
C.    如果飞行员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且飞机起飞前没有经过严格的例行技术检验,则失事时一定没有特殊意外发生。
D.    如果失事时没有特殊意外发生,则可得出结论:只要飞机失事的原因是飞行员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那么飞机在起飞前一定经过了严格的例行技术检验。
E.    如果失事时没有特殊意外发生,则可得出结论:只要飞机失事的原因不是飞机在起飞前没有经过严格的例行技术检验,那么一定是飞行员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12.在某校新当选的校学生会的七名委员中,有一个黑龙江人,两个北方人,一个深圳人,两个特长生(即有特殊专长的学生),三个贫困生(即有特殊经济困难的学生)。假设上述介绍涉及了该学生会中的所有委员,则以下各项关于该学生会委员的断定是错误的:
A.    黑龙江人是特长生。
B.    贫困生不都是南方人。
C.    特长生都是南方人。
D.    两个特长生都是贫困生。
E.    深圳人不是贫困生。

13.在英语四级考试中,陈文的分数比朱利低,但是比李强的分数高;宋颖的分数比朱利和李强的分数低;王平的分数比宋颖的高,但是比朱利的低。如果以上陈述为真,根据下列哪项能够推出张明的分数比陈文的分数低?
A.    陈文的分数和王平的分数一样高。
B.    王平的分数和张明的分数一样高。
C.    张明的分数比宋颖的高,但比王平的低。
D.    张明的分数比朱利的分数低。
E.    王平的分数比张明的高,但比李强的分数低。

14.某公司的销售部有五名工作人员,其中有两名本科专业是市场营销,两名本科专业是计算机,有一名本科专业是物理学。又知道五人中有两名女士,她们的本科专业背景不同。根据上文所述,以下哪项论断最可能为真?
A.    该销售部的一名女士一定是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的。
B.    该销售部有两名男士是来自不同本科专业的。
C.    该销售部三名男士来自不同的本科专业,女士也来自不同本科专业。
D.    该销售部至多有一名男士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
E.    该销售部本科专业为物理学的一定是男士,不是女士。

15.方宁、王宜和余涌,一个是江西人,一个是安徽人,一个是上海人,余涌的年龄比上海人大,方宁和安徽人不同岁,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根据上述断定,可以推出他们各自是哪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学校抗洪抢险献爱心捐助小组突然收到一大笔没有署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找,可以断定是赵、
钱、孙、李中的某一个人捐的。经询问,赵说:"不是我捐的";钱说:"是李捐的";孙说:"是钱捐的";李说:"我肯定没有捐。"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 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根据以上已知条件,则可以判断钱是谁捐的______________谁说的是真话________

17.全国运动会举行女子5000米比赛,辽宁、山东、河北各派了三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前,四名体育爱好者在一起预测比赛结果。甲说:"辽宁队训练就是有 一套,这次的前三名非他们莫属。"乙说:"今年与去年可不同了,金银铜牌辽宁队顶多拿一个。"丙说:"据我估计,山东队或者河北队会拿牌的。"丁说:"第 一名如果不是辽宁队的,就该是山东队的了。"比赛结束后,发现以上四人只有一人言中。则该项比赛最可能的结果是(按金、银、铜排序) ___________________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16
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5
上接文章“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1,建议务必先阅读该文。
测试1和测试2都是测试你的个性中的偏好特质,测试3和测试4测试了你个性中的潜在能力特质,本文就是要测试一下你已经具备的显性才能

“天生我才/材必有用”和“因才适用”,这些“才”
或“材”是什么?又能“必用”在哪里?以及一个“用”的过程:契机、价值产出和载体。也许你不适合上班、打工,也不喜欢当前的工作,但世界如此之大,总有
一个很适合你去做的事情,也能对社会他人有价值,也就会有回报,就可当作谋生手段了。当然这个“很适合”的事情,就与你具有的(深藏)潜能,以及修炼而成的(显性)才能,密切联系。只是如果你的
“才”像世界排名100名之后的小语种一样罕见的话,就比较难于发现和发挥应用了。
公式:
 

 能力=(深藏)潜能+(显性)才能。       才能=知识+技能+经验+智慧+其它。


1、显性的才能往往是综合的、后天获得的,
与时空情境相关(印刻了它自己的成长历程)。例如与计算机有关的才能,在100年前就不存在于这个地球上,而在中国受教育和参加实践所获得的某类型计算机
才能,与在印度的相比,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显而易见的,与它们所相关的数学技能、逻辑推理技能等才能早就存在了,更进一步的说,它们所映射出的人在数
理逻辑方面的潜能,则是与生俱来的,从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而来。

2、显性的才能包括了知识、技能、经验、智
慧等,它们是与思维和行动表现力相关的因素,是当事人已经得到、掌握、具备的客观特质,可以立即表现、验证或试一试身手。它们是各类潜能在客观世界中的具
体表现,经由后天环境的培育或修炼而成,但往往与潜能不是正相关的,也许最好潜能恰恰没有开发,而处于冰封状态,所具备的显性才能更多是社会化的成果。一
个人的显性才能具体包括了以下种类:


1)知识:学过什么,学得怎样。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就是知识或只是知识而已。包括了,实际掌握了的基础性以及与职位相关的知识,如人文历史知
识、数理知识、经济文化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财务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管理知识等基础性知识;以及公司产品知识、服务知识、流程知识等职位相关的知
识。知识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一种是事实性的,就是你知道的事情;另一种是经验性的,就是你从实践当中获得的各种理解。经验性知识的获得需要反思和
感悟,需要看到事物内在的规律和联系。有些感悟是实用的,有些是理念性质的,你的自我评价和你对自身现象的认识是你的经验性知识,获得这种知识需要时间的
积累,并且要时刻留心。同样你的价值观,即你对生活的看法,也是经验性知识,通过不断选择和改变。


2)经历/经验:做过什么,做的怎样,得到了什么。例如教育、培训经历(证书,成绩单),以前的从业情况简历。


3)技能(职业类、专业类):后天经历中所学习、修炼得到的。管理技能,领导影响技能,时间及个人管理技能,人际技能,合作技能,沟通(听说表达)技能。
与职位或职位类型相关的工作技能,如软件开发工程师的职位技能有VB/VC等常用工具使用技能、特殊研发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库设计技能等,其他职位如科技
英语翻译技能、销售技能、设备维修技能等。

一个可能的结论是,有过经历或经验,并不一定具备相应的知识(因为可能忘记了);具备了什么样的知识,但并不一定具有相应的技能,来处理或执行相应的事
情。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也许拿到了四六级证书(作为一个经历),但一定时间之后,就忘记很多了。即使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但可能还无法
用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做好口语交流、口头翻译、工作上的书面翻译等。

3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才能是清醒认知的
经常听到的“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实际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具备了什么显性才能”,而是“不知道可以做好什么事情”。若不清楚自己有什么
显性才能的话,只要找个简单的机会尝试做一下就可以了。而更简单的办法就是,凡是自己不清楚、没把握的,一律作为无显性才能处理即可,例如那些在大学期间
所学的知识,凡是忘得一干二净,统统还给老师去了的,就作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处理吧。知识是显性才能的一种,如果要捡起课本来重新学习,还要重新经历一个建
立在潜能和已掌握知识基础上的修炼过程,才可以重新掌握这些知识。


4、建议回答方式:A、写出自己做过什么、能做好什么、学过什么、掌握了什么。B、客观,实事求是,具体描述。例如不要说“善于计算机编程”,而应说明一个体现自己“善于”的事例,用什么计算机编程语言,解决了什么一个编程问题,难度和规模多大,以证明自己确实有很高的“计算机编程技能”。C、譬如写一篇简历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的简历,只是在描述显性的才能,而很少描述自己深藏的潜能,以及自己的个性偏好。往往简单的用“性格活泼、责任心强……”等词汇一言以蔽之了,源于对自己个性的不了解。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18

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6


      
      
                           上接文章“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1”,建议务必先阅读该文。

测试1和测试2都是测试你的个性中的偏好特质,测试3和测试4测试了你个性中的潜在能力特质,测试5测试了你已经具备的显性才能。本文主要用传统霍兰德理论,测试一下你的职业兴趣。
以下内容摘录整理自互联网。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霍兰德Holland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他把人的人格类型分R、I、A、S、E、C六种,并认为某一特殊类的人格,便会对于这类型的工作发生兴趣。Holland和助手在几十年间经过一百多次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形成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学说。
R:现实型(Realistic)。这种类型的人喜欢身体的、运动的、技术性的活动。男性较多。与抽象的东西相比,更喜欢处理品具体的问题。倾向于以机器、物体为对象,室外活动为特点的工作。例如,适合这类人的职业有机械工人、现场技术人员、驾驶员等。这类人往往缺乏社交能力。
I:研究型(Investigative)。这种类型的人擅长归纳思考类的活动。这种类型的特征是抽象的、分析型的。这类人倾向于从事专业研究工作,适合的职业有研究者、医师等。这类人往往缺乏领导能力。
A:艺术型(Artistic)。这种类型的人和他人的接触是间接的,他们通过音乐、美术等创作自已表面。此外,感情的表达直接,回避和他人相处产生的问题。适合的职业有作家、音乐家等。这类人往往缺乏办事员的能力。
S:社会型(Social)。这种类型的人喜欢社交活动,关心社会问题以及对教育活动感兴趣。他们主要的价值偏重于人道的、宗教的。适合的职业有教师、资询人员等。这类人往往缺乏机械能力。
E:企业型(Enterprise)。这种类型的人在指挥他人、监督他人或销售物品的场合下,具有使用巧妙的语言技术吸引人的能力。喜欢担任领导角色,爱冒险。适合的职业有企业策划、制片人、销售和经营方面的工作。这类人缺乏科研能力。
C:事务型(Conventional)。这种类型的人显示出对计算等活动的偏好,具有实际的、良好控制的、有条理的、友善的特点。适合的工作有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例如,会计师、办事员、银行工作人员等。这类人往往缺乏创新的能力。


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表:本测验可以帮助你大致确定自已的职业兴趣,对下面列举的一系列活动,如果你喜欢某一种,就在“喜欢”栏内打勾,如果不喜欢,则在“不喜欢”栏内打勾。
一、活动
A型活动  喜欢  不喜欢               C型活动 喜欢 不喜欢

绘画(  )(  )                  保持房间、书桌整洁 (   ) (   )

阅读剧本和听歌剧(   ) (  )       进行记帐的四则运算 (  )  (   )

设计家具或住房(   ) (  )        收款记帐 (   ) (   )

弹奏乐器(   ) (  )            整理文件档案 (   ) (   )

听音乐会(   ) (   )             校对材料(   ) (   )

阅读通俗小说、诗歌(   ) (  )      统计材料 (  )  (   )

写作(  )  (  )                  打算盘 (   ) (   )

学习美术课程(   ) (  )          练习打字 (   ) (   )

合计(次数)(   ) (  )         合计(次数) (   ) (   )


E型活动喜欢  不喜欢                   I型活动 喜欢 不喜欢

管理工作人员(   ) (   )         阅读自然科学的书籍和杂志(  )  (   )

售货(  )  (  )                  实验室工作 (   ) (   )

讨论政治(   ) (  )              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 (   ) (   )

以个人的意志影响别人的行动(  )  (  ) 化学实验(   ) (   )

参加会谈(   ) (  )                  做数学难题 (   ) (   )

会见重要人物(   ) (   )              学习物理课(   ) (   )

找人谈话(   ) (  )                   学习几何课 (   ) (   )

管理产品(   ) (  )                   学习生物课 (   ) (   )

合计(次数) ( )  ( )                合计(次数)(   ) (  )


R型活动喜欢 不喜欢                    S型活动  喜欢 不喜欢

电器维修(   ) (  )                  与朋友通信 (   ) (   )

汽车修理(   ) (  )                  参加社交活动 (   ) (   )

木工(  )  (  )                     帮助别人解决因难 (  )  (   )

驾驶汽车(   ) (  )                 照料儿童 (  )  (   )

使用金工工具(如钳子等)(  )  (  ) 教育宣传活动(   ) (   )

摆弄收音机、自行车等(   ) (  )     出席各种活动 (  )  (   )

操纵机器(   ) (  )                 结交朋友 (   ) (   )

学习机械制图(   ) (   )            参加体育比赛 (   ) (   )

合计(次数) ( )  ( )              合计(次数) (  )  ( )


二、职业

A型职业 喜欢 不喜欢                     C型活动 喜欢 不喜欢

诗人(  )  (  )                     记帐员 (  )  (   )

音乐家(   ) (  )                  会计员 (   ) (   )

作家(  )  (  )                    银行出纳员 (   ) (   )

记者(  )  (  )                    法庭速记员 (   ) (   )

歌唱家(   ) (  )                  成本估算员(   ) (   )

作曲家(   ) (  )                  统计师(   ) (   )

编剧(  )  (  )                    税务专家(   ) (   )

雕刻家(   ) (  )                  校对员(   ) (   )

漫画家(   ) (  )                  打字员(   ) (   )

乐队指挥(   ) (  )                办公室职员(   ) (   )

合计(次数) (  ) (  )            合计(次数)(   ) (   )


E型活动喜欢 不喜欢                    I型活动 喜欢 不喜欢

销售经理(   ) (  )            气象学研究人员 (   ) (   )

进货员(   ) (  )               生物学研究人员 (   ) (   )

旅馆经理(   ) (  )            天文学研究人员 (  )  (   )

推销员(   ) (  )              药剂师 (  )  (   )

饭店经理(   ) (  )             动物学研究人员 (  )  (   )

电视制作人员(   ) (   )         化学研究人员 (  )  (   )

商品批发员(   ) (  )          科学报刊编辑 (  )  (   )

人事安排决策者(   ) (   )       地质学研究人员 (   ) (   )

广告宣传员(   ) (  )          植物学研究人员(   ) (   )

调度员(   ) (  )                物理学研究人员 (  )  (   )

合计(次数) ( )  ( )            合计(次数) (  )  (  )


R型活动喜欢  不喜欢                   S型活动 喜欢 不喜欢

飞机机械师(   ) (  )              社会学研究人员 (   ) (   )

鱼类和野生动物专业人员(  )  (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人员(  )  (   )

自动化技师(   ) (  )           演讲理论研究 (  )  (   )

木工(  )  (  )                 校长 (   ) (   )

机床工(车工、钳工等)(  )  (  )  社会科学教师(  )  (   )

电工(  )  (  )                  精神病工作者 (   ) (   )

无线电报务员(   ) (   )           咨询人员 (   ) (   )

长途公共汽车司机(   ) (  )       导游 (  )  (   )

火车司机(   ) (  )               青年管理主任 (  )  (   )

机械师(   ) (  )                  福利机构主任 (   ) (   )

合计(次数) ( )  ( )             合计(次数) (  )  ( )


然后将选择的结果统计在下列表中:

      1、活动(选择“喜欢的次数”)  2、职业(选择“喜欢的次数”)  3、合计

(R)

(I)

(A)

(S)

(E)

(C)

将合计次数一栏中最大的三个数字的相应字母填入下理代号空格内:

职业兴趣代号(  )、(   )、(    )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18

什么是职业成功

研究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帮助这个人取得职业发展的成功,这是显而易见、不证自明的公理,否则研究职业发展干什么呢?但严格说,这只是一个基本假设吧,不再赘述。


1、职业成功是什么?本文观点
职业成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成功就是达成目标?成功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成功就是自由自在?成功就是功名利禄?成功只是一种主观心态或感觉幸福?……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理解很多。

作为搞政治的人来说,中国某个偏远山区已经连任20多年的老村支书,比起美国的总统来说,是否在职业上更成功些呢?按“公认的”、“客观的”成功标准和级别来说,美国总统肯定是政治职业上更成功的。但他的职业满意度、幸福感是否就一定高于后者呢?而两个当事人对“自己是否很成功”的评价是如何的呢?

这就是问,成功究竟是客观公认的,还是主观体验的?答案自然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调和一下吧,本文认为两个答案都对,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如果当事人不仅仅取得了主观成就感,也事实上有更大范围和公认的“客观成功”,那么他/她就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也是一个河蟹平衡者,也是一个有前途的人。

本文提出的“自圆其说”观点:职业成功就是客观成功和主观成功统一,是从主观成功走向客观成功,而不是从客观成功中搜寻挖掘主观成功的感觉或意义。客观成功就是从外部世界或他人那里得到的功名利禄、认可、尊重、服从等各种物质、情感和精神利益;而主观成功,就是自己从内心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产生出了良好的感觉。


2、先谈一下“客观成功”
对于有客观公认标准的成功,就不多讨论了,毕竟有公认的标准嘛,功名利禄可以数量上衡量的,各个排行榜、官阶军衔排 名、任职资格级别、资产负债表等都是客观标准,并且此时成功的含义更多是指客观化的“成果、成就”。但这并不一定是当事人自己所想要的、所认可的,当事人 更需要的是成就感,这才是对当事人而言的成功,因此主观体验的“成功”,含义更多是指当事人的心理感觉之“成就感”等。如果成功是一种主观体验,那么“成 功状态”是否只是少数人在少数时间所追求、体验到的巅峰high状态?

3、再重点谈一下“主观成功”
此时可认为,成功是一种个体的精神体验状态,该状态与主观所认知到的“差度额”正相关,“差度额”是指当事人“实际所得到的结果”与“所期望的结果”之间的差距
人的精神体验状态包括了:郁闷、愤慨、挫折感、无力感、消沉、低迷、痛苦、苦闷、愤愤不平、失望、失落;以及幸福、得 意、成就感、满面春风、自得其乐等。失败、不成功的状态主要是前面一些“不好”的形容词所描述的心理状态,而比较成功或很成功的状态,主要是后面一些“好 的”形容词所描述的心理状态。


主观成功,就是体会到“好的”心理状态。主观失败,就是体会到了“坏的”心理状态。

一般而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是因为对于一个确定的实际结果而言,希望越大,也 就会导致“差度额”更可能成为负数,或负数的数额比较大,自然更容易体验失败了。而“退一步却能海阔天空”,因为降低了自己的期望,则就容易得到超过预期 的结果了,“差度额”为正数,也就正相关得到了成功的心理状态了。

知足常乐、难得糊涂、无欲则刚、随遇而安。尘归尘,土归土。吃不到葡萄的话,葡萄就是酸的。有不足之感,但无求足之愿。平平淡淡就是/才是真。阿Q精 神胜利法。惟其不争,天下莫与之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头掉了不过碗大个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生亦何欢,死亦何哀。三十亩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 头。丢了钱包,就看作是生了场病,损失的钱譬如花在买药上了。被黑白道给宰了一刀,就譬如“打兑小鬼”了。等等观念、想法,就容易得到“主观成功”,获得 “好的”心理状态。

而偏执狂,钻牛角尖。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比人气死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欲壑难填,得陇望蜀,得寸进尺。月亮上砍树的吴刚。普罗米修斯被肉体上琢磨。等等,当事人就不容易得到“主观成功”,而更容易 招致“主观失败”,尽管实际上也取得了不菲的事实成果或成就。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珍惜你所拥有的。张力与目标侵蚀。失败是成功之母。屡败屡战,屡战屡 败,执着。这就是“命”,认了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败则独善其身。人不知己短己 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得不到的不珍惜,失去的才是美好的。等等。都是一种有关成功、“好的”心理状态的道德规劝与修炼。

HW最成功的人是谁?当然是大老板了,但这是从客观成功标准而言的。如果从主观标准来说,一定不是大老板,因为如果HW失败了,最痛苦的人必定是他,担负了最多的危机感、压力感,他就不可能是那个常常感觉很high的人。事实上他长期以来忧心忡忡,易感而潜在的忧郁症爆发出来了。

一群亿万富翁,与一群朝九晚五上下班的工薪阶层职员,他们的职业成就感、满意度、幸福度的平均值会有明显的差距吗?答案还真不好说。这是因为大家的期望不同,故即使所得回报不同,最终的“差度额”感觉也许会彼此彼此呢。


4、创造“主观成功”的简易方法
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得到成功呢?有啊。一个瞬间得到“主观成功”的一分钟法则:1)深深呼吸一口气;2)在你的意念之中调低预期:看看芸芸众生中更惨的,“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等;3)同时高估或多估自己的实际所得:自己拥有这个、占有那个,已经取得的成绩是“斐然的”。4)即可会使得自己的满意度上升,而心态立即会平和一些。这也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最后一个自由:自主调整自我心态的自由。

5、职业成功的两难境地
虽然得到“好感觉”的简单方法如此,但有投机取巧之嫌。不过考虑到人之本性的贪婪性、情景塑造性、路径依赖性,往往随着自己所得,反而会追求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不满足了。适时适度使用一下这个超级阿Q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能够长期保持,则就更厉害了。事实上,那些看起来无所追求的,又无所在意所得的人,即境界高的人,干活的热情其实还要更稳定些,年复一日的忙忙碌碌干活,忙着本身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


这就是职业生涯的两难困境:没有追求,天天搞阿Q精神,成就低,生命的意义太低。而有所追求,又不能速达或最终不达,则更加痛苦。故一般来说,对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们来说,他们的人生幸福比芸芸众生中的乡巴佬、文盲反而更低。对“智慧”的追求是痛苦之源。


如何既得到“主观成功”,又有客观成功,而又不仅仅是阿Q精神胜利法呢?下文再续。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19

如何才能职业成功

如前文所述,真正的职业成功就是从主观体验的主观成功,到客观公认的客观成功的完整过程。而不是纯粹的依靠阿Q精神胜利法,自我心理调节出来的主观成功。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职业成功呢?先看看你与成功者的差别在哪里

股神巴菲特说了:“如果你们和我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后都有机会做我最爱做的工作,天天如此。”


盖洛普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充分实现你的潜能,而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识别并全力发挥你的天生优势。优势,通俗的说,就是你天生能做一件事,不费劲,却比其他一万个人做的好。概念化些,就是“做一件事的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过:“大部分美国人不知道他们的优势何在……人们往往羡慕别人身上他们认为含金量高的优势,并徒劳无功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去当别人,而不是他们自己。”


盖洛普的研究表明:在所研究的全球大型组织中,只有20%的员工认为自己每天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当一个人在组织中任职时间越长,反而不容易认为自己是在发挥优势。

……

知道了你如果不是一个公认成功者的原因吧,也知道成功应该来自于哪里了吧?应该来自于你的天生优势、潜能的实现和发挥才是。而不是要你去学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或技能,更不是成为巴菲特第二、第三。所以说,职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就是“做回最好的你自己”,这也是本系列文章的副标题。


职业成功与否,取决于你做的事情与工作,是否与你天生的、独特的个人特质一致。“相匹配”的,才是“合适”的,才可能做到职业成功。如 果我们深刻把握了自己的个性,也了解了不同工作类型、工种的特性,就可以完成匹配了。当然,凡事最后还是需要一点运气的,包括了这个工作本身是顺应时代发 展潮流而有利的,自己在选择、调整的关键节点上有三分运气。“你是谁,简单测试一下”系列文章就是“了解自己”,后文再谈如何认识不同的工作特性。


本文再泛泛讨论一下做到职业成功的一些原则,可能不同于传统的观点。


1、每个人的职业成功都是一条独特的路,增加一些主动性、选择性、预见性而已。路是否好走,因人而异。

2、最终的成功不能只按公认的成功标准由上往下排序,更应该是多元化的效用和价值取向,抛弃金字塔式的成功深度/高度,而取大海般的宽广度。这是一个互动匹配、选取的综合过程。故开放、包容、多元化的社会,人的幸福指数高。不可能人人成为富翁,人人都考北大清华,人人都从政当官当经理做老板的。


3、成功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是自愿、自由、不强迫、不自虐的,应该是心平气和的,应该是需要欢乐/快乐的,应该富有充实感、安全感、成就感、激情和期待感(与“梦中情人”约会见面的期待感)的,应该是开心、顺心、舒心,而不是闹心、不顺心、困难重重的。


4、可以追求做自己喜欢,但也能够做好的事情,例如虽然业余爱好卡拉OK, 但也可能不够专业。必须有基于能力潜质以及不断成长的修炼过程,才能创造出价值,得到社会的回报,以进一步刺激兴趣、热情、特长和增长才能,取得成功。兴 趣只是一方面,有没有能力是另外一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个互动(制约或促进)的关系,关键点在哪里,在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特质,而不在于父母、老 师、主管、上级的期望或安排中。

5、那些工作任务无前景、无前途,士气低落,同事关系难搞,事情本身没劲的,都不可能成功。泛泛的道德劝说,例如“不要眼高手低、应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啊”等,起到了一时的安慰作用,但是不能持续激励当事人,最终是无用、无效的。


6、只是喜好外部因素作为直接刺激物的个性,总体而言这类人是不断缺乏满足感而痛苦的,如A型人格(不是A型血型哟)。

7、若偏好是专项多元化的,则可以寻找一个平凡但快乐的职业,只要对一定人群有价值、得到他们的尊重即可,而不必占有公认的钱、名、利、权等稀缺资源。


8、对于大多数人(>80%)的人来说,都可以做到在一个不大范围内对社会或他人有价值,度过一个普普通通、平平淡淡、河蟹而平衡的、成功的职业人生。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20

选择什么职业,鱼和熊掌,本无须兼得

先看一个小伙子(你)娶媳妇的隐喻(女孩挑老公也是类似)。假设现在你要娶媳妇了,纯属假设一下,你可以从5个各具特质的适龄girl中选择一个。有最漂亮的,选不选?有最聪明的,选不选?有最贤惠的,选不选?有最有钱的,譬如那个碧gui园的Y小姐,选不选?有最有权势的,譬如曾经是台湾第一女儿的陈mm,选不选?

你会选择哪一个?一般较主流的公众标准这时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以上五个特质,可以说都是公众比较喜欢 的主要标准。你不能说“选最好”的,因为什么叫做“好”,就是纯属个性化的一个标准,取决于你的个人偏好、你看中的特质、你最需要的特质或最适合你的特 质。所以“好”就是“适合”的本意,它们必定是一个组合,即优先什么、其次什么、不在意什么等等的一个定性描述。这就是你的“目标或定位”,是你的需求, 而这又取决于你自己的情况的组合。比如说,你很有钱,你就可能最不在乎girl的老爸是不是最有钱了。

当然“选各方面都最好的”是整体上正确的,但一般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girl以上特质都显著具备的,那是上帝不小心才做出来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各有千秋吧。果真具备,也定属于万里挑一的girl了,那她也不会就随随便便看上一个各方面条件一般般的小伙子了。(万里挑一的推算:十分之一的漂亮,十分之一的聪明,十分之一的贤惠,十分之一的有钱或有权,综合起来就是0.1*0.1*0.1*0.1=万分之一。)

事实上,世界上每个girl基本上都会找到对象结婚的,说明各种“花儿”都会有主的,也就说明小伙子们的心思确实是有些不一样的。但哪些配对是“适合”的?估计每个人自己才有发言权,或只有上帝知道吧。

选工作方向或学习方向,即挑选职业发展方向的过程方法,也是如此的。艾青说(大致意思):人生的道路就那么几个关键十字路口,决定了你的一生。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都会有几种选择(因为世界上一般也就存在这几种选择),但是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一条路是“最适合”我的,而不是哪一条路是“最好”的,或是大家认为“最好”的。每条路都看起来有明显的优势,也都会有人选的。放心好了,也会有人因此取得成功,也会有人失败、失落,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三百六十行行行也会出倒霉蛋吧。实际上看起来最热门的路,选的人也就越多,因而竞争越大,因而失败者的绝对数量更多些而已。

放弃“兼得、最好”的想法,而应该是“合适、较好”的追求。
例如,对于从事研究开发或搞技术的人来说,并不意味着必然的比其他行业就“高等、有前途”,也并不必然就是“最不好走的路”。从事医生行当的,也有很多人嚷嚷说“那不是人干的事情,绝不让自己的子女从医了”,甚至有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医生有转行的意愿呢!你做技术,你需要成就。你开公司创业,你希望公司能够生存、壮大(有九死一生的幸运),你才能风光风光。你做市场、搞销售,也希望做成优秀,有好的提成或奖金。但各行各业中的loser也是大把大把的,即使看起来很风光的老板,或者搞销售、市场的人员,也是如此。你能保证自己不是那一行中的loser呢?

这是因为,每个工种的人群中,都必然会有一个按钟形概率分布的“满意度分布”或“成功度分布”,满意的人、公认成功的人都只是少部分人。所以你无论做什么行业、职业、工作,其实你所期望的就是,你处于概率分布曲线的右下角,做成这一群人(这个行当)中的满意者、成功者,而不是平庸者或失败者。或者你强制自己降低期望,做到“平平淡淡才是真”,那样的话,做牛做马,干啥都可以,一日三餐能够饱腹就可以了,真正达到道家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来,并不是热门的行当、众人看好的职业就会适合自己,只有“适合”的,才会适合自己。话题兜圈子了,“我适合什么”或者“什么适合我”,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提法。前者是从对自己的认识开始,充分了解自己先。而“什么适合我”,是从各种各样的工作类型及其本质出发,充分认识、把握它们。前者是“对人/对工作者”,后者是“对事/对岗位”。同一个问题从两方面都回答完成ok了,就可以进行匹配了。只有匹配的可能是合适的,“适合”取决于匹配双方,而不会有绝对标准的,因而这是个个性化的事情。一个合适的配对,其实也只是第一步,即“定位”完成了。不匹配的,就是不合适的。

例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或者有人说的“不想当老板的员工就不是好老板”,或“人人都可以成为老板”等等,从理论上、道理上就是错误的,更不用说在实践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了,误导老百姓不浅。因为它们都忽略了每个人互不相同的天性特质,即个性差异。

鱼和熊掌,本无须兼得。走出这个观念上的误区,我们就知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才是真理。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20

小标尺方法,职业特质的多维分析

1、“标尺”方法是什么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会有不同的外部职业机会,每一个这样的机会其实都是一个独特的“标尺”它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所谓“尺度”)对人群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往往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

实际上,任何一个工作,任何一件事情,包括人为设计出来的实验,都是一个评估测量的“标尺”,可以对人群进行类似于正 态分布的分类。下文一个“抵制诱惑力”的例子,就是一个实验小标尺。从“标尺”的角度看,就是选择出(衡量出)最符合自己标准的人;而从你的角度来看,所 谓选择最适合的外部职业机会,其实就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标尺,用该标尺来测量你的话,你就是最佳的,仿佛“量身定做”一般。

例如单位用人招聘时的招聘标准(公布的或心照不宣的),如果几乎就是按照你的特质而提出来的,你当然最 适合了。商业活动中的公开招投标,如果已经内定给了某家供应商,那么所提出的招投标标准往往就是按照这一家供应商的特质而“量身定做”的,其他供应商的评 标分数一定不会超过它,自然不能中标了。作为职业者的你来说,如果自己够“派”,也可以让他人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外部职业机会啊。比如说作为一个影视歌 星,有专门写给你唱的歌,或写给你演的电影剧本,当然是你唱的最好听、演的最传神了。或者你是美国家族背景深厚的政治家/政客,那么你的每一步政治履历、每一个从政机会都是幕后安排好的,如有神助,还有什么干不好的呢?

任何一个产业价值链条上的不同岗位,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都是一组独特的标尺。以艺术品拍卖市场为例,包 括了赝品鉴定专家、拍卖行专家、临摹原著的画家、骗子中介等等,大家其实都是这个行当内的专业化人员,都是靠这个行当吃饭的。尤其是骗子中介,更是专家啊 ——高端骗子也是难得的人才啊,一般人还真干不了(赞一下!)。“骗子”这个经久不衰、有前途、有风险的职业,需要信任、亲和特质,需要超越规范/规 则的能力,甚至是建立新规则、开辟新天地的能力,以及需要心理大师级别的沟通说服能耐。而赝品鉴定专家则需要懂些艺术、擅长技术分析、具备侦探的逻辑推理 能力、秉承执着精神与原则性,才干得来。另外一些有头有脸的艺术品收藏家,面对赝品时往往人云亦云,像皇帝新装中的人,喜欢追涨杀跌,对着赝品也会凝视很 久作欣赏状,或称赞货“真”价实,却没有很高的鉴别能力。那么他们的“才能”除了“被骗”之外,还体现在哪里呢?……

2、如何善用小标尺方法
如何知道哪些具体工作、任务、事情适合自己呢?就是需要知晓它们这些特定“标尺”的细节,这就需要超越它们的表面描述或光环,例如人人羡慕的待遇、权力、办公环境、头衔等等,而深入把握这些外部职业机会的内在特质,即把握“标尺”的本质,并引申出对人的才能要求。

如果对某个机会“有意思”,那么最好近距离观测或亲身体验一下(所谓“实习生”),看看自己是否理解、 把握了,它对人的本质的才能要求是什么?以及自己是不是提得起兴趣?也可以找一些承担这些工作的人,让他们现身说法谈一谈,他们自己是否喜欢这些工作,为 什么喜欢呢?又为什么不喜欢呢?成功是因为什么?而失败又是因为什么?尤其是不喜欢、不成功的原因。通过对比,你也许就能把握了本质的特质和本质的才能要 求了。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波折者、失败者的经历、经验、感想、感悟,对你而言也许更有价值,反 而一个一帆风顺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可能没什么用处。可惜的是,座谈会往往是成功者为主“座谈”的。这同一般的看法不同,现实中我们往往更加看重成功者的经 验,那些成功者的传记、演讲、建议更受到我们的追捧,仿佛只要按照成功者的方式去做,就也可以取得成功似的,但实际上成功往往来自于对从错误、失败中的增 加经验、吸取教训。

失败是成功之母,也包括了他人从失败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也可以作为我们自己的成功基石。

3、按需要设计小标尺:多维分析方法


1)考大学选学校和专业(填报志愿)的决策任务,三维分析:x轴:档次(世界一流高校、港澳一流、大陆一流、大陆二流+y轴:高考分数z轴:专业种类(金融、管理、物理、计算机、生物、机械、化工等等)。一个艰难的决断分析,体现了内心最根本的职业价值观和方法论,即在确定的高考分数下,敢不敢为了更合适的专业种类,而降低一个档次选学校?譬如说,高考分数是630分,可以上大陆一流高校,但竞争不到自己满意的专业,那么会不会选择次一流的高校,而笃定选到自己最满意的专业?


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能上好学校,就先上好学校吧,专业对口的问题以后再说,谁知道呢?类似的,能到好单位上班(待遇、福利、发展前途等方面“好”的单位),就先到好单位上班吧,工作岗位不对口的问题以后再说吧,慢慢会解决的。


一个请客吃饭、办宴会的决策任务,与此类似。饭厅的档次+兜里面的钱(预算)+菜系种类。请读者自行琢磨,这一类标尺背后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数学考试”标尺的三维分析:风格style(慢勤、慢、快等)+程度score100分,>95分,>90分,<90分等)+类型species。类型是指,即使学的好,也要看在数字、代数、三角函数、方程组、计算题(细致)、证明题(逻辑思维)、应用题/模型题、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具体方面,各自“好”的不同,越是具体、些微的差别往往是最关键的。


经常出现有人几何学的明显比代数要好或更差(5%以上),而有些人善于做证明题但不善于做计算题,因为计算题往往容易算错。


这些差异进一步区分了一个学生的数学学的“具体怎么样”,并由此推测这个数学能力应该会支持什么样的显著才能,以及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事业。千万不要以为,数学好就只能做数学家啊,数学能力其实是很多学科、才能、职业的基本能力基础,而且就数学家而言,也分不同研究方向的,这些更细微的能力差异是决定性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机械设计专业,需要立体几何学的好才行,但是对于证明题学的如何,要求不高。两个数学总是能考95分左右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非常大。


3)表达的能力(条理性/内在结构/深刻性)、讲话的欲望或倾向反应速度等三维描述了一个完整的“说话工作”标尺。有人说话滔滔不绝,但是内容空洞、逻辑混乱。有人慢条斯理,但是条理清楚、字字珠玑。有人平时一声不吭,但不说则已,说则一针见血、一鸣惊人。

4)运动员职业的新五力模型(五维模型):协调性、心理素质、反应灵敏、力量体格(能量特质)、空间知觉(精准)。不同的运动项目在这个五个维度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甚至可能差异很大。例如,跳高运动员与跳水运动员的差异在哪里?马拉松长跑的与百米短跑的差异呢?打乒乓球的与打篮球的差异呢?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22

小标尺方法,职业特质的多维分析

1、“标尺”方法是什么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会有不同的外部职业机会,每一个这样的机会其实都是一个独特的“标尺”它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所谓“尺度”)对人群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往往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

实际上,任何一个工作,任何一件事情,包括人为设计出来的实验,都是一个评估测量的“标尺”,可以对人群进行类似于正 态分布的分类。下文一个“抵制诱惑力”的例子,就是一个实验小标尺。从“标尺”的角度看,就是选择出(衡量出)最符合自己标准的人;而从你的角度来看,所 谓选择最适合的外部职业机会,其实就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标尺,用该标尺来测量你的话,你就是最佳的,仿佛“量身定做”一般。

例如单位用人招聘时的招聘标准(公布的或心照不宣的),如果几乎就是按照你的特质而提出来的,你当然最 适合了。商业活动中的公开招投标,如果已经内定给了某家供应商,那么所提出的招投标标准往往就是按照这一家供应商的特质而“量身定做”的,其他供应商的评 标分数一定不会超过它,自然不能中标了。作为职业者的你来说,如果自己够“派”,也可以让他人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外部职业机会啊。比如说作为一个影视歌 星,有专门写给你唱的歌,或写给你演的电影剧本,当然是你唱的最好听、演的最传神了。或者你是美国家族背景深厚的政治家/政客,那么你的每一步政治履历、每一个从政机会都是幕后安排好的,如有神助,还有什么干不好的呢?

任何一个产业价值链条上的不同岗位,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都是一组独特的标尺。以艺术品拍卖市场为例,包 括了赝品鉴定专家、拍卖行专家、临摹原著的画家、骗子中介等等,大家其实都是这个行当内的专业化人员,都是靠这个行当吃饭的。尤其是骗子中介,更是专家啊 ——高端骗子也是难得的人才啊,一般人还真干不了(赞一下!)。“骗子”这个经久不衰、有前途、有风险的职业,需要信任、亲和特质,需要超越规范/规 则的能力,甚至是建立新规则、开辟新天地的能力,以及需要心理大师级别的沟通说服能耐。而赝品鉴定专家则需要懂些艺术、擅长技术分析、具备侦探的逻辑推理 能力、秉承执着精神与原则性,才干得来。另外一些有头有脸的艺术品收藏家,面对赝品时往往人云亦云,像皇帝新装中的人,喜欢追涨杀跌,对着赝品也会凝视很 久作欣赏状,或称赞货“真”价实,却没有很高的鉴别能力。那么他们的“才能”除了“被骗”之外,还体现在哪里呢?……

2、如何善用小标尺方法
如何知道哪些具体工作、任务、事情适合自己呢?就是需要知晓它们这些特定“标尺”的细节,这就需要超越它们的表面描述或光环,例如人人羡慕的待遇、权力、办公环境、头衔等等,而深入把握这些外部职业机会的内在特质,即把握“标尺”的本质,并引申出对人的才能要求。

如果对某个机会“有意思”,那么最好近距离观测或亲身体验一下(所谓“实习生”),看看自己是否理解、 把握了,它对人的本质的才能要求是什么?以及自己是不是提得起兴趣?也可以找一些承担这些工作的人,让他们现身说法谈一谈,他们自己是否喜欢这些工作,为 什么喜欢呢?又为什么不喜欢呢?成功是因为什么?而失败又是因为什么?尤其是不喜欢、不成功的原因。通过对比,你也许就能把握了本质的特质和本质的才能要 求了。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波折者、失败者的经历、经验、感想、感悟,对你而言也许更有价值,反 而一个一帆风顺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可能没什么用处。可惜的是,座谈会往往是成功者为主“座谈”的。这同一般的看法不同,现实中我们往往更加看重成功者的经 验,那些成功者的传记、演讲、建议更受到我们的追捧,仿佛只要按照成功者的方式去做,就也可以取得成功似的,但实际上成功往往来自于对从错误、失败中的增 加经验、吸取教训。

失败是成功之母,也包括了他人从失败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也可以作为我们自己的成功基石。

3、按需要设计小标尺:多维分析方法


1)考大学选学校和专业(填报志愿)的决策任务,三维分析:x轴:档次(世界一流高校、港澳一流、大陆一流、大陆二流+y轴:高考分数z轴:专业种类(金融、管理、物理、计算机、生物、机械、化工等等)。一个艰难的决断分析,体现了内心最根本的职业价值观和方法论,即在确定的高考分数下,敢不敢为了更合适的专业种类,而降低一个档次选学校?譬如说,高考分数是630分,可以上大陆一流高校,但竞争不到自己满意的专业,那么会不会选择次一流的高校,而笃定选到自己最满意的专业?


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能上好学校,就先上好学校吧,专业对口的问题以后再说,谁知道呢?类似的,能到好单位上班(待遇、福利、发展前途等方面“好”的单位),就先到好单位上班吧,工作岗位不对口的问题以后再说吧,慢慢会解决的。


一个请客吃饭、办宴会的决策任务,与此类似。饭厅的档次+兜里面的钱(预算)+菜系种类。请读者自行琢磨,这一类标尺背后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数学考试”标尺的三维分析:风格style(慢勤、慢、快等)+程度score100分,>95分,>90分,<90分等)+类型species。类型是指,即使学的好,也要看在数字、代数、三角函数、方程组、计算题(细致)、证明题(逻辑思维)、应用题/模型题、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具体方面,各自“好”的不同,越是具体、些微的差别往往是最关键的。


经常出现有人几何学的明显比代数要好或更差(5%以上),而有些人善于做证明题但不善于做计算题,因为计算题往往容易算错。


这些差异进一步区分了一个学生的数学学的“具体怎么样”,并由此推测这个数学能力应该会支持什么样的显著才能,以及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事业。千万不要以为,数学好就只能做数学家啊,数学能力其实是很多学科、才能、职业的基本能力基础,而且就数学家而言,也分不同研究方向的,这些更细微的能力差异是决定性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机械设计专业,需要立体几何学的好才行,但是对于证明题学的如何,要求不高。两个数学总是能考95分左右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非常大。


3)表达的能力(条理性/内在结构/深刻性)、讲话的欲望或倾向反应速度等三维描述了一个完整的“说话工作”标尺。有人说话滔滔不绝,但是内容空洞、逻辑混乱。有人慢条斯理,但是条理清楚、字字珠玑。有人平时一声不吭,但不说则已,说则一针见血、一鸣惊人。

4)运动员职业的新五力模型(五维模型):协调性、心理素质、反应灵敏、力量体格(能量特质)、空间知觉(精准)。不同的运动项目在这个五个维度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甚至可能差异很大。例如,跳高运动员与跳水运动员的差异在哪里?马拉松长跑的与百米短跑的差异呢?打乒乓球的与打篮球的差异呢?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22

一个实验标尺,抵制诱惑力的例子

一 些更有助于取得公认成功的个性特质,即所谓的“优势特质”,包括了:行动力强、心理素质好(“脸皮厚”)、交际公关倾向、乐群的、亲和的、形象好的、语言 表达好的、大度大气的、忍耐坚韧的、思维清晰的、有自制力的。而一些相反的“综合”个性特质,例如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喜怒无常、患得患失(心理素质 差)、三心二意、IQ低、社交能力差、身体素质差、形象差,等等,就是相对“劣势”的心理素质了。


重点谈一下一个自制力的心理特质。一个国外有关儿童幼年“推迟满足感”/“抵制诱惑力”的例子,实际上就是一个特定设计的实验“小标尺”。国外一项长期跟踪研究表明,那些幼年时善于“推迟满足感”的儿童,在高中时的SAT平均分会高200分左右(普通高中生的平均分为1600分左右)。就是否能够“推迟满足感”的个性特质而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有所谓天生更容易成功的“成功者”和更不容易成功的“失败者”存在了。这个实验小标尺,就能够起到对人群(所有小朋友)进行区分,以及对他们未来成长方向进行预测的作用。


“推迟满足感”的测验是这样的,“实验人员”送给幼儿园小朋友一个他所喜欢的糖果,然后告诉小朋友他有两个选择。其一 是,在一定时间内若能忍住不吃掉这块糖果,那么“实验人员”将再奖励他一块糖果。其二是,如果吃掉了,那么就不给他第二块糖果了。可以想象,一些小朋友忍 不住诱惑,将糖果提前干掉了。而有些小朋友忍住了,因此又得到了一块糖果。不过实际实验结果比较丰富多彩:有的小朋友10秒 钟也没有忍住,就将糖果塞到了自己的嘴巴里面。有的忍了好几分钟,实在忍不住,也吃掉了。而有些小朋友打了擦边球,过一段时间就舔一下糖果,解解馋,而没 有“吃掉”它,也算是遵守了规则。另外一些小朋友则策略化一些,故意不去看这颗诱惑人的糖果,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其它有意义或无意义的事情上,比如说,背对 着糖果,而玩一个随手拿起来的玩具,以熬过去时间。有的小朋友呆呆坐着,闭着眼睛,默默等待时间快点过去。


我们会将这个测验简单的理解成只是考验了小朋友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把结果简单归纳成“是否”或“多大程度上”能 够控制了自己。但从丰富多彩的实际结果描述来看,还可以有其它维度的解释或“有待说明”的信息。实际上这个测验就是一个独特的“标尺”,它测量了三个维度 的“综合型”个性特质,即自控力+策略能力+规则遵守。这个“标尺”在小朋友幼年时的测验结果,对长大甚至成年之后的他有没有预测作用,就能反映人的“本 性”究竟会不会改变了。这倒不是说,成年人会挡不住一块糖果的诱惑,而是说如果他幼年时挡不住糖果的诱惑,那么成年人所面对的诱惑自然更加多姿多彩而更富 有“吸引力”,他还能抵挡得住那些专门引诱成年人的“诱惑”吗?会不会放弃了对目标的追求、对责任的承担、对承诺的履行,而仅仅是为了能马上享受“诱 惑”,例如沉湎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荒废了学业、工作?


另外,幼年时在测验中,敢于舔一舔糖果而游离于规则边缘的小朋友,在他们的学业生涯中,是不是考试时更倾向于、更敢于 作弊?在成年之后会不会对潜规则适应的很好,看似“法网恢恢”的“高压线”规则在他们面前,看起来会不会反而是有机可乘的满眼漏洞,灰色地带、乱世或转型 之际反而是他们大展拳脚的用武之处?所以他们就特别适合搞灰色公共关系、人际关系或抓住各种的发财机会?
而那些毫不犹豫就干掉了糖果的小朋友,成年之后,会不会是“立即行动”、“行动力强”、“不患得患失”、“鲁莽”、 “短视”等特质人群的主要成员?是不是“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的信念者?或者也同时是“难以吸取经验教训”而缺乏智慧的人?这些都需要长期而大规 模的跟踪调查和研究来验证了。


?一个问题,自控力是个什么“力”?决断力是个什么“力”?物理学中的“力”,在非科学的人文社会领域中的涵义是什么呢?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5:24:02编辑过]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26

一些常见职业或工种的特性分析 各不相同的小标尺

你,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肯定有属于你的个性化特质组合,包括了35个 比较重要的才能特质与个性偏好特质,这个组合拳就是你的综合职业能力,如果你所承担的职业、任务,与你的这个组合完全匹配,就称得上“适合”了。此时,面 对具体表现出的岗位或任务,在不同的场合,只要受到适当的刺激,组合拳就会自我启动:有时候是一两个(核心)才能来进攻、(重要)才能或偏好特质防守、 (补充)偏好特质缓冲人际关系的完整组合。以帮助它们的主人(就是你),胜任这个岗位或任务,甚至做的比绝大多数其他人要优秀,因为,他们可能不是很“适 合”这个岗位或任务,他们还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组合拳和相匹配的岗位或任务。
以下就是一些常见职业或工种在一般意义上而言,所需要的个性特质组合。


客户服务人员:交往/亲和欲、耐心、交流沟通、同理心
研究人员:好奇心/求知欲、逻辑思维、不服输/成就欲
律师:不服输/争强好胜、逻辑思维、语言和文字表达、记忆力、行动力
侦探:行动力、逻辑思维、成就欲、细致
警察:
检察官:
法官:
物流管理人员:逻辑思维、完美倾向/挑剔、守静内向/平和
仓库管理人员:秩序感、守静内向/平和、数字敏感
时装设计师:色彩、美感、数学中的几何
建筑设计师:立体几何、逻辑思维、行动力
硬件工程师:动手能力、逻辑思维
机械设计师:立体几何、动手能力、逻辑思维
感情骗子:
经济骗子:
街头骗子:
电话骗子:
卧底/间谍:
旅游导游:偏好山水、行动力、口头表达、交往/乐群
游记记者:偏好山水、行动力、文字表达
时事记者:行动力、记忆力、口头表达/文字表达
评论记者:社会知觉、文字表达、理性/客观、抗压性
自由评论员:
外交官:机敏、口才、行动力
发言人:机敏、口才、记忆力copy
蛇类动物学家:好奇心、快速反应、体格、冒险精神/冒险欲、知识(有关蛇类、爬行类)
销售人员:不服输/征服欲(或交往/乐群/亲和+坚韧)、人际知觉、交流沟通、行动力
市场人员:策略思维、想象力、理性/客观
领导的司机:沉稳、谨慎、动手能力
民意代表:


对于需要针对传统医疗组织进行组织变革或攻关的医院管理人员,奋斗和交往偏好与天分均比不上耐心这一偏好。

酷爱冒险的天分可以用在外科医生,对他们而言,人命关天的外科手术不是一种心理负担,而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激励。如果他们能够同时具有高超、精准的手动空间操作能力,以及同理心,那么就具备了完美的职业素质基础。

对于护士来说,不需要从内心产生很强的奋斗动 力,相反她们需要更加体贴而有效的回应病人们每天的紧急需要,这就是利他主义精神。优秀的护士在给病人打针前会同病人聊天并说“有点疼哟,我会尽量轻一 点”,而一般的护士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一句“别担心,一点都不疼”,或一声不吭,就将针头例行公事的扎进去了。优秀的护士善于用自身的情感来控制局面和安慰 病人,而一般护士则情绪化或感情用事。

善于记住名字和长相的人,用作宾馆酒店的门童或服务员就很对路。善于记住名字和声音的人,用作电话接线员、咨询员或客服人员等最好。前者需要再加上形象不错、性格机灵;后者需要再加上声音甜美、反应灵敏,就是完美的组合了。

优秀的酒店清洁员,面对沉重的工作负担,他们毫不 退缩,相反,他们觉得过瘾,他们的工作是在考验他们的秩序感、责任心和创造力,要求他们每天都取得一些有形的成效。他们愿意走进他们分管的客房,整理它 们,用客人的眼光审视四周,想像他们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恰到好处的布置客人的世界给他们以力量和满足。


如果你是一个天生就要求精确、并且喜欢与数字打交道的人,那么会计是多么精彩而吸引你的事情啊。


如果你需要别人向你反复强调“多看事情的光明面”,那么你最适合一个需要客观理性、不断质疑的工作。


如果你有好胜心,那么任何一场竞赛都会使你兴奋,会促使你临场发挥更好。


如果你常说“我不喜欢面对面的竞争,我更愿意双赢”或“我愿意自己与自己竞争”,那么你实质上是不爱竞争的人,你赢得比赛不会欣喜若狂,甚至可能无动于衷,把你放在一个竞争场上,指望你富有强烈的取胜欲望、并竭尽全力打败对手,将是徒劳无功、毫无意义的。你更适合挑战自我、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工作。

……



?一个问题:对于法官、警察、检察官、律师等职业类型来说,可能有哪几个分析维度?它们各自“标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注:本文后半部分,部分内容摘录、改编自《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书。)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26

智商,情商,之辩?

1、智商有什么用?
智商或智力是“能力”吗?这要从“智力”的测试方式来说了。对“智商或智力”评估的就是IQ测试,但形式和效果双双不佳,不可避免的也是偏向于测试显性的才能,而且侧重于广义的、共性的、一般化的能力测试(通用智力因子,即g因子),测试结果自然遭人诟病较多,因为结果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

智商是一个综合标签,而不是说人的身体内某处独立存在一种叫做“智力”的事物。例如某个小朋友智商115分,说明了什么?说明比较聪明,如果好好学习的话,学习成绩应该不错。但据此可以做什么事情呢?是个学钢琴的料?应该参加跆拳道班?或参加奥数培训班?还是应该开发他的文学兴趣,开始引导看看《红楼梦》了?还是说明他比那个“弱智的”周周,更加适合当音乐指挥家?…….都无法回答。

所以“智力”确实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指标,毕竟它也是一个独特的“标尺”,但在本文中,不把它作为个性 的一个因素,也不在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中讨论,是因为它是一个被综合了的、显性的指标,无法分解和还原,进而在动态职业发展过程中,不能起到比较显著的作 用。为了构建一个方法体系,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准确、全面、基本的元素。
其它类似的综合指标,例如某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文凭,对于职业发展有什么用呢?作用当然有,但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了,要么就搞很多人放在一起做一个统计分析,得到一个综合的结论,就是“名牌大学、好专业、高学历对就业总体上是有利的”,但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是正 确而无具体作用的。

2、智商是什么?
而近期兴起的EQAQ等等“Q”,大有与IQ齐名之势,但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相对公认的测试标准,主要是描述性的“说说而已”,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情商EQ高也不是活泼开朗、善于交朋友、处理人际关系这么简单,这往往是老百姓的简单而狭隘的理解。

情商EQ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情商EQ包括以下几个大方面: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 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 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具体来说,情商EQ应该包括了:1)与他人交往的亲和力,吸引他人;2)好奇心与求知欲;3)心态开放,年轻,性格平和,谦逊,低调,情绪稳定,脾气好;4)坚韧性,越挫越勇,乐观,心理调节,承受压力,对自我控制力;5)情感和精神独立;6)重义气,讲感情;7)自我激励的技能,即创造并调控自己的心理“发动机”,持续或瞬间的自我激励,也包括自我释放压力的处理与安排。由此看,随着年龄增长,EQ是可以提高的;8)对他人心理、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关系的洞察、理解和把握……

以上才是一个人在“情”方面的所有特质,称得上是“情商”。例如抵抗诱惑力是一种“情商”,小时候抵抗诱惑力强的人,长大后在学业和事业方面普遍表现的要更好些。一般来说,情商高的人比较自信,心态平和,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


3、职业发展中为什么不用智商和情商
由此可见,智商高不仅仅就是“在校学习成绩好”、“人聪明”这么狭隘,情商高也不仅仅是“善于交朋友”、“善搞人际关系”这么简单, 二元综合方法论的“智商与情商”,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即兴随意说说,口语表达中随意用用,是无伤大雅的,但如果用来作为职业发展的指导依据,以及对员 工的评估标准,则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在本文以及整个“三环职业发展理论”中都不将它们纳入讨论,而用更专项、更基本的、更丰富的个性特质,来具体化谈论。

比方说,对于一个仓库管理员岗位来说,情商高还是情商低更合适呢?无法回答。但若是问“活泼开朗、善于 交际”与“细致耐心、沉稳”这两大类个性特质,哪一个更适合呢?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而实际上它们都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个岗位来说,其中一个更关 键。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好奇心和钻研精神,是在“情”方面最重要的特质要求,而优秀的科学家,也就是情商很高的人,而不是一般公众所认为的,科学家是 “智商高、情商低”的人,因为情商不只是指“社交能力和社交个性”。这是不是一个对传统观念误区的“拨乱反正”啊。


通过以上的小例子,明白了为什么不用“智商和情商”的道理了吧。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26

选择与你匹配的伙伴

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能抵个诸葛亮……每个人的职业成功都不可能只靠孤单单一个人,成功之路必定与他人同行。如何选择与你匹配、配合最佳的partner呢(上司/老板、左膀右臂、同事/创业者、下属/招募),道理和方法与选择职业发展方向一样,合适的才是好的。

Partner匹配的本质是一个“供需双方”的契合模型,是否合适是由双方共同动态决定的,不仅仅取决于初始显性特质和潜在特质,也取决于过程中特质的显现化和惯性行为,以及理性指导下的主动行为,和环境的变迁及其它力量的渗入。一个静态和潜在发展可能的评估,可以从n个方面进行,以决定契合度,即使用场景(评价目标)、评价方面指标、客体、工具、过程数据(基于事实的),以及一个可持久的信任时间以过滤少数事件的干扰,并作出预测性判别或决策。评估结果可以指导行为方式/方法来,应对“分”或“合”的决策。


Partner匹配的维度包括,层次levels(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教育背景等)、价值观、能力、个性特质等有多少可能的要素,就有多少值得分析的维度。下面定性讨论个性特质维度下,有关匹配的问题。在选择职业发展方向时要求个人特质和职位“一致”,称得上是合适的匹配。但一个合适的partner匹配/配合究竟意味着相互互补,还是相似一致呢?即扬长还是增强、避短还是补短,这要看每个各不相同的具体情况,有时候需要互补,有时候需要相似。



因为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要面对关系所带来的冲突与矛盾,因此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融洽和稳定与否,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广义矛盾的处理效果。矛盾体现在物质利益、观念价值观、小事情上的各不相同主张,关心关爱等相互付出是否对等,信 任、决策和情绪等是否保持一致性。有利于这些广义矛盾处理的“优质”个性包括了,富有责任心、包容心、相互负责、体谅、退让等。“优质”个性有利于匹配关系的合作顺利,A、在好处方面不会同时争强好胜、争斗;B、不朝三暮四、喜新厌旧、不会太自私,可为集体/双方/家庭着想。C、宽容、包容心、不斤斤计较、死缠烂打,能对小错误一笑而过。


“劣质”的个性,包括了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成就欲过强(权力、争斗)、有严格信仰并教条主义的、自私自利品性的、不负责任等。“劣质”个性不容易处理广义矛盾,甚至激发矛盾,因而所建立的匹配关系是不容易稳定的。


综合来说,A、双方都是“优质”个性的,相似更有利于配合;B、双方都是“劣质”个性的,相似使得关系很难维持而很快崩溃,或随时处于崩溃的边缘;C、双方不同“质”(相互异质)的个性的, 反而有利于配合关系的维持与稳定。当然相互异质时的关系稳定,是一种“恐怖平衡”,一人得势,一人受气,非平等型关系,是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类型关系。在西 方自由婚姻社会中,更容易一拍两散,谁依赖谁啊。但在中国传统的婚姻关系中,人言可畏的压力以及为了子女幸福的牺牲精神,在内外部压力约束下,导致不平 等、不幸福的婚姻也会稳定存在。


因此,合适的匹配应该是双方都幸福而且持久稳定的,而不是在集权压力下的稳定。不平等的稳定, 虽然它也是一种稳定,大部分人被同化或愚民化,而可能或多或少会是“幸福的”,但是不幸福的人则“生不如死”。比如说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先结婚建立婚姻 关系,再相识、相知的过程,并不能说就一定是“不幸福”的模式,而是从那个特定年代人的思想认识来看,是被愚化了的幸福认知。在一些体制内、僵化的企业内 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约束,有人因此而如鱼得水,有人则因为动弹不得而“生不如死”。

正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晓的一样,没有人占有了所有纯粹的“优质”个性,也没有人拥 有纯粹的“劣质”个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些“优质”个性,拥有一些“劣质”个性,以及剩余的无关紧要的个性。因而每一个可能的组合配对,都是一些 “优质”和“劣质”个性之间相互适应与对抗的博弈情境(Game),导致配对关系往何处去,也就需要进行具体化的定性分析了。简单的从比例来说,“优质”对“劣质”的比率越大,应该越趋近于稳定,反之则是越不稳定或不幸福河蟹的。当然这都是从普遍意义上而言的,对于某个特定配对来说,也许99%1%的比率,也可能导致在某种特殊情况下,配对关系遭受重大挫折或瞬间崩溃,让旁观者直呼“不可能、太突然了”。


对某个个体来说,如果以他为中心,其他人只作为他的配角,他们的满意度、幸福感不予考虑的话,就会有所谓的“强势”个性特质,以追求并得到他个人最大化使用/利用/借 用其余匹配合作者价值的效果。这些“强势”特质包括了,智慧、意志力、亲和力(讨人喜欢)、调动他人(例如选民)的热情与好感的鼓动力(镁光灯下的欢呼 声)、有权谋和手段、善于政治游戏的(组织高手)等等。那么相应的“弱势”个性特质,例如永远做不到讨泛泛之众的喜欢,但也不会招泛泛之众的恨;不善于争 取多数人支持(公开选择)的渠道;不善于自创做大事的机会等等,怎么办?该如何避免被“使用/利用/借 用”,或者能够争取“借力使力、将计就计”机会呢?实际道路至少有一条,那就是走“被少数人挑中”而参与他人团队,共做大事的路径。比如说西方政治虽然总 体上是选举制度,除了最大的头头是公开竞选而出的,大部分从政官员都是推荐、提名和任命的。赖斯作为国务卿就是如此,她并不喜欢竞选和出风头。


匹配关系的动态性。partner之间换一 个关系类型,原先不稳定的关系性质,可能就是稳定的了。例如互为同事时的配对关系,可能是冲突不断的,但是这两个人若是上下级关系,反而可能是河蟹而有战 斗力的。再例如,A作为B的下属,可能是一个不合适的配对关系,而若A作为B的上司,可能两人组合的战斗力反而陡涨。反过来的情况也时常出现,一个稳定河 蟹的配对关系,随着一个人的晋升,也可能就不稳定而无法维持了。这是因为配对关系中的结构因素,包括了权力支配关系,发生了变化的缘故。一定经济条件下的 家庭,具有了稳定和睦的家庭关系,但随着家庭经济水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家庭成员关系可能也会发生异化、质变,甚至关系崩溃、家庭解体。


团队必须是互补的:即具有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尊重性->欣赏性->支持性->归 属感-高度满足的团队感。绝不能因为谁有空,根据时间充裕度来组合团队。“凑”是不对的。团结是一种形式,一个目标,一个手段;团队是一种组织形式,区别 于群体、团体、集体等组织形式。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团队形式的,即高绩效+中低文化氛围。若其乐融融的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关系,可能导致绩效负相关。成员关系 可以是类型互补,也可以是深度互补/某个类型方面的资源互补(此时叫“人以群分”)。如HW的任与孙、Haier杨与张的避与补。

定性讨论就先到此为止了,读者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选择并调整与自己相匹配的配对关系。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27

是否适合创业当老板?

很多人都想创业,自己当老板,刚刚毕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人生能有几回博,创业需要激情,创业也需要理智,本文就是从理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是否应该创业当老板的话题。当然,任何分析,都不能替代真刀真枪的实践一次,否则一切都是“理论上、道理上”如此的,而不是最终定论。
将“创业当老板”当作一个职业,只是稍微特殊一些的职业,那么你是否应该创业当老板的问题,就转化为,你是否适合这个特殊职业的问题,那么答案取决于两方面,你自己的个性特质,以及该特殊职业的特性,这两方面匹配起来,就是合适的,否则就是不合适的。

1、首先来看一个误区。很多人虽然没有实践过,但是对该特殊职业却感到“有兴趣”,只是该“兴趣”可能是一种“危险”的假象,它也许被 主流价值观所同化、所污染了。对该职业的兴趣,其实是对“赚钱”的兴趣,尤其是在看了《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之后。如果你也是此,那么恭喜恭喜,你很可能 已经被“污染”了。你只是将自己在一个物质方面的暂时不足(例如要花钱买房子什么的),或主流人群的某个追求(例如升官发财),当作了自己主要的物质心理 欲望,并夸大到了自己的唯一欲望,进而将这个欲望或需求误作你的兴趣了。
但你可能还是会说“我就是对赚钱感兴趣啊”?那好吧,就问一个问题:“你为了赚钱而创业当老板,可以放弃、牺牲什么呢?”如果很难回答,那么就先放一放,以后再谈吧。如果你的回答很干脆“放弃一切、在所不惜”,那么好吧,just do it!试一试吧。如果半年后,在你失去了很多很多,但是当亲手点着赚来的钞票、当着“光杆司令”老板时,你的内心是真的感觉不错的话,那么再次恭喜你(真诚的),你极可能真的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你真的适合创业当老板。

2、 如果只是“追求自我实现”,不等于就一定要“创业”的,那得看有没有创业的特质(不是企业成功的特质),即需要喜欢创业的工作方式。创业所需要的特质是: 想自由、想独断专行、不服别人管,能承受额外的许多压力,比较善于同客户供应商进行大量的实际沟通配合,有能屈能伸的心理素质来小心翼翼赔笑脸。反之,创 业对你而言可能就意味着痛苦、格格不入,这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成功不成功的问题,首先是创业工作方式,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且创业能否成功与这些特质的 关系也不算很大,因为创业九死一生,决定因素太多了,确定的说,应有一个“命数”的存在,只是我们往往不知道而已。
既然创业很可能失败(这是一个普遍事实),同时也不能适应创业的工作方式和风险压力,那么创业还图个啥呢?
不能创业,但是也可以“自由”啊,只要能做到“心随所欲不逾矩”,靠专业和实力吃饭,就可在一定经济实力基础上享受事业、生活和人生了。很多专业人员,例如律师、注册会计师、设计师等,就是较自主、较自由的职业状态,来源于专业化的独立性。

3、 对“创业”的区分。以你为主的创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如果你只是负责某个内部方面事务的,比如说负责产品和技术的、负责生产制造的,或者主要投资 者、大股东并不是你,那么你只是部分意义上的创业者,更严格的说,你是一个创业公司的主要员工而已,你所承担的责任、不确定经营风险和压力,自然要比“当 家的”减弱很多。

4、对于创业的几个小建议。
1)如果想创业的话,要趁早,尤其是在拖家带口之前,好处多多,对未来有益。发现不合适的话,可以尽早抽身;合适但失败了的话,可以积累经验教训,增长智识。
2)社 会经济系统中的局部利基“大机会高利润区”会产生一批暴发户(小公司),这是必然的。但从他们各自自身来看,当事人可能已经尝试很多年、很多小的行当项目 了,也饱尝了无数失败和人世艰辛,并不再有过高期望时,才终于碰上了运气。而明确规划、意图如此,并一次就如愿实现了目的的,是少之又少。所以做好心理准 备,板凳要坐十年冷。
3)经营方面的人脉关系是关键的,也包括策略投资所带来的营商关系。除非你真的有产品或技术方面的独门诀窍。
4)别相信人物传记和访谈,尤其是中国成功商业人士的传记访谈。
5)不要贪婪,要防止被骗。
6)要注意风险,留一条后路,破釜沉舟的结果,往往是在想撤退的时,才发现船已经没有了。

7)一 般的大部头管理书籍基本上对创业是无用的,正规公司、知名企业、外企的管理方式方法,也是没有多少管理参考意义的,但是创业者千万不要以为就可以忽视管 理,那是不懂管理的一个错误认识。不过,这也难怪,市面上的管理,基本上是对已经度过生存期的企业而言的,基本上是为了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的。但是管 理的真谛在于,合适的管理方式,对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企业,都是应该的和合适的,创业企业概莫能外,只是创业者往往忽略了而已。试想一下,每天都面临 的创业不确定,谁还有心思去搞管理呢,更何况绝大多数人也不懂管理的真谛。


如何把握创业企业的管理真谛?为此,推荐任何想要创业当老板的人,看一本书,那就是《困境与出路:企业如何制定破坏性增长战略》,若问这本书究竟说了什么,自己看去吧。如果看了3遍之后,还是不能深入掌握大意,那么看来你不是管理型创业者、企业家的料子,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吧,也不要强求了。如果理解了,我想,应该可以使创业的成功率相对提高50%以上吧,也许就是从绝对成功率20%提高到了30%多,也就很可观了。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27

转岗的策略 少数人适用

(注: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本文的适用人群将大大减少,但本文所论述的方法,还是先发表吧,仅供参考。)
主要谈一下职业、工作、任务方面的转型策略问题。那些被动的、万般无奈的、别无选择的、意料之外的、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的转型,本文不再谈论,重点还是谈论主动的转型策略或路径问题。另外,关键转折点时的竞争、压力、刺激、被迫等因素,所可能起到的关键激发作用,从系统的即时特点看,不可忽视。

职业发展方向定位或构建完成,以及对自己深入了解之后,你应知道自己合适什么,也知道什么合适你了,并且所定位的职业发展道路也是有发展前景的。那之后就需要解决如何从现状走到(转移到)这个“定位”的目标状态,这个过程就是转型、改变, 现在大家不都在说change嘛。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轻而易举就空降到这个理想的目标状态的,尤其是当前状态处于左右摇摆、左右为难、犹犹豫豫的境地。比 如说,工作不满意,但是舍不得一份不错的、稳定的收入,有相对舒适的工作与人际环境,以及真要走时老板指不定还会强拽着你,以及大环境下的经济不景气,等 等。若要真的毅然舍弃,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成家立业、生儿或育女、有房有车,那更是可能在不得不随波逐流中唉声叹气了。

1、从当下状态到达“定位”目标状态的前进过程,还是有很多不确定的。A、第一个不确定是,过程时间的不确定,也许1个月,一次就转型成功,并且算得上大功告成,例如大学生成功换到了对口的专业。也许时间很长,会多次不停的转换,也许1年,也许3~5年,也许10年以上,才能达到匹配的理想状态。时间不确定对人的耐心、信心考验最大。

B、其二是,收入方面的不确定,因为可能不再做“看起来很熟练或已经很熟练”的事情,也许收入就会降低了,至少短期内降低,甚至有可能50%折扣,也许会持续1年以上。收入对人的安全感影响最大。

C、第三个不确定是“落花有意,流水有情乎”,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不确定,带来的打击可能是“致命”而绝望的。你想抓住机会,但机会对你无动于衷、看不上 你呢。从政的人都希望能够取得大位,但是大位不可能欣赏每一个人作为候选者的,机会并不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古语中为什么有一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呢。

D、第四个不确定是,之前完成的发展方向定位,可能是片面不足甚至是错误的,最起码也是需要与时俱进和修订的,这就存在反复以及多大程度反复的不确定了。

不确定带来的结论就是,乐观的说,“前途也许光明、道路必定曲折”。所有这些转型前进中的过程不确定,注定了前进总体上、大部分是探索式,而局部的、少部 分的是规划式(确定无误按计划执行)。探索式就是意味着,要多次寻找并具体化方向,要多次尝试,要关注与体验、不断探索等,也包括了暂时忍耐“低谷潜伏 期”,而必须“按兵不动”,以为了积蓄更大的转变能量/能力。

2、为此,change策略还是很有讲究的,过程策略的构建或选择,就比较重要了。而且从不同角度来看,策略可能是不一样性质的。但总归策略要针对于前进过程的情境特点,以有利于“积极稳妥”达成目标状态为准。

从选择方式的策略来说,A、要么是“后发制人”、“守株待兔”、“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模式,以等待贵人来临、伯乐垂青。B、要么是“先发制人”、“主动出击”、“毛遂自荐”的模式。前者需要底气、牛气才行。后者首先需要的就是勇气。
本文重点说说后者。何时启动“毛遂自荐”的程序,或者说何时是应该“跳槽”的契机呢?这取决于员工离职、换岗、跳槽决策的模型(HRMS中令述,同一个基模,但用处颇多)……本文不再赘述。

3、“毛遂自荐”若要成功,需要面对两个挑战。A、 其一就是,从面对的外部挑战来说,如何向当权者证明自己的兴趣、才能、潜能是适合目标岗位的,证明自己想要转换一事是严肃的、坚持的,以及换工作对公司也 是更有价值的等。B、其二就是,如何快速发掘潜能,修炼出自己的显性才能出来,以更好的胜任目标岗位,是自己面对的内部挑战。

而什么是“毛遂自荐”可能的路径呢?从身处于何种组织内来说,有三大方面路径策略,A、 其一为继续窝在当前组织内,B、其二为跳槽到外部组织。C、其三为独创组织、创业单干。风险和难度依次增大。内部渠道为主,外部渠道进行凭空转换比较困 难。如果当前公司内实在是无路可走,那也没有办法,没有阳关道,也没有独木桥,只能过草地、爬雪山了,除非不要“革命”。但是“革命”成功,回报也是蛮大 的。如何是好,就是个难题了。幻想什么都好,就是幻想自己一出生老爷子就是bureau级别的,那就一好百好了,想法自然同我们老百姓不一样了。

A、跳槽往往是在不改变岗位或工作性质的前提下,实现跳跃式、跨越式职业直线上升的较好途径。B、而创业嘛,首先的一点是,当事人喜欢创业的工作方式、工 作内容。因为创业意味着九死一生,没有谁会保证创业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大公司投资新项目也是如此成功率,其中道理,并不仅仅是创业精神、激情、敢闯敢干所 能解释完的,为此专家学者可以绞尽脑汁争破头,也不属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范畴,就不多说了。

创业的结果从概率上如此(九死一生),且再不喜欢创业过程的话(灵活、奋斗、自作主张),那么创业还图个啥?还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价值”?

在原单位内change,是比较好的一条路。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与他做的事情是相合适的),都是在公司内找到机会,顺利转岗而完成change的,之 后一帆风顺步步高升。a、一方面自己对单位内各方面都熟悉,人际关系上不会有陌生感、不信任感,b、并且待遇方面不会有大的变化。c、在新岗位的试用期/ 适应期内得到的帮助也大,d、循序渐进过程中学习机会、得到的支持和自己的信心都较好。最终成功的概率较大。

补充说一下一条被动的路径,A、即公司内的HR主动出击,对你“洞察”完毕,为你规划、设计、安排了一条更“合适”的路,你可以高枕无忧了。但这样的可能比较小,估计不超过20%吧。

B、另外一条支路,要超过80%可能的,就是自己“毛遂自荐”出击了,因而所谓策略,就是说如何“毛遂自荐”的策略。

下面讨论一下如何更好主动的达到change目标的策略。其余路径下的策略,可以依此类推,只是挑战、困难、风险、不确定更大些而已。

A、为老板扫地、打扫卫生、鞍前马后算不算?当然算了!如果你能同老板狐朋狗友、吃喝玩乐、“情投意合”的话,那么老板自然会另眼相待,会给你“最好”的机会(钱途、权途等),不过略有欠缺的是,可能看起来“好”的机会,对你而言依旧并不是“合适”的机会。

B、给自己写一份自荐信(或公司管理上的建议书?),发给老板?或者下班时间“意外”同老板在电梯内相遇而聊上几句?等等。算不算方法?当然都算。但效果会如何呢,老板会不会逆反心理啊:小样,来这一套,不务正业!
但是这些都不是本质有效的。如何本质有效?C、那就是:你需要说服别人“你适合什么”,以及别人应该给你机会去尝试。完成这个说服、攻关、职业营销工作,你就算自荐成功了一大半。通俗的说,你需要向当权者(老板、HR主管或你想去的用人部门主管),证明自己,即需要帮助别人了解你自己,你适合什么,以及那个岗位也适合你。

4、为此你需要做什么准备呢?A、 了解那个岗位,向同事们、HR、百度、谷歌等。B、了解你自己,看相关的书、做各种心理测验和分析琢磨、反省自己的历史等。C、以及一整套的说辞,说辞要 说的跟“真的一样”,仿佛深思熟虑已久、追求已久的样子,是对公司、部门和个人三赢的事情,若不做,大家都会后悔的。这个过程像不像“答辩”啊?!你不给 别人一个有说服力的“说法”,别人也就很难给你一个满意的“说法”。

1)知识的证明:你需要学习一些目标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时髦知识,理念、流程、方法和技能等,并且同你的“特长”结合起来。
2)意图和信心的证明:你是一个敬业、有事业追求的、忠诚的、坚持不懈的,不是“蜻蜓点水、水性杨花、朝三暮四”的人。
3)一些事实、行动上的证明:有什么具体事例、线索,可以实际证明你的目标方向是对的?自己找了。
4)提供一个过渡策略建议:向当权者建议,自己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parttime去尝试、跟跟班、熟悉熟悉目标岗位工作,属于业余“轮岗”、志愿者吧。
5)一个不断私下、业余、非正式的吹风、威胁和暗示:如果自己不能达到目标状态的话,自己早晚会走的,那时候就是“舍不得”公司和大家的感情,但是人活一辈子,还是要图个成就感吧,大家不做同事,也可以继续做朋友,云云。
6)同当权者的私交:工作上乐于配合,提供你本职工作上的尽可能的帮助。打动目标部门主管的心,让他认为,你是一个潜在的优秀下属。有了他的点头,HR这边和老板那边,一般就容易了。

5、做到以上这些策略,组合拳就产生了,那么对于你的change要求,当权者们一般就很难拒绝了。
A、如果运气不错的话,恭喜你,你成功了。
B、但如果运气不佳,或者策略应用不成熟,没关系,时间会改变一切的,多试试,坚持一下,也许机会就在哪一天光临了。
C、而如果1年内都没戏(假设自己的心理底线是1年),而且看起来以后也没有戏了,那么最后一招,也是“破釜沉舟/鱼死网破/虚实相间”的一招:写一个正 式的辞职报告,递交上去,报告内容包括了自己这么艰辛的追求过程,以及自己跳槽出去的理由,云云。说明这一次自己是非走不可,自己会做好工作交接,云云。

然后,耐心的进行心理博弈吧。A、如果当权者“抗不住”,会“屈服”而挽留你 的,并给你满意的答复的,最差也得给你一个“再干半年后就调岗”的承诺。B、但如果你真的在他们心目中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更惨的是,他们早就有此打算,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那么他们会拒绝你的要求,或者说出“感谢你这么多年来对公司的贡献,虽然我们舍不得你走,但是不便强留,就给你最真诚的祝福…”之 类的话,那你如果有些血气、硬气的话,也就真的走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个公司与你的缘分也就如此了。注意,这是最后一招,而且是玩真的。毕竟和 平方式不能解决问题,那就用“武力”解决吧。武力“博弈”的背后是“心理素质、实力、地位”,不是虚张声势、狐假虎威。

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那就跳槽吧。但是在跳槽之前,你需要再次思考一下,是否职业平衡的天平,真的已经从“忍耐”,明显偏向了“果断的改变-跳槽”?

当然,凡事都有一个例外,你也可以在最后一步偃旗息鼓,而选择继续留下来,但就此“死了这条心、重新做人”吧。
6、以上“毛遂自荐”的转换过程,对当事人的特质提出了要求:积极主动、沟通才能和“活动”才能。如果当事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心机、耐心和胆量,那么就简单直接而粗糙一些吧,直接走最后一步,即辞职、静观其变、走人。如果真的离开了,就从新的工作岗位上重新开始吧。

延伸讨论一下。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具有销售人员潜质的当事人,更愿意在组织内攻关、转型,反之,则用被动、消极、直接的方式处理转型事宜。对于组织内的 HR来说,一个具有“销售人员特质”的员工所提出的“辞职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要“听其言、察其意、观其行”。而一个平时没有心机的老实人,如果提交 了辞职报告,那往往很可能是当真的,需要慎重对待。有洞察力和经验的HR工作者和老板,往往能够直觉的分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这就是长期相互演化、博弈和适应的结果。从道理上来说,这就与人体免疫系统的进化规律是一致的了。

7、主动跳槽的机会分析。一般而言,跳槽时还能换工种的,比较少也比较难。因为大家都不了解对方。通过公开求职网站展示简历(简历要有针对性的写了),找合适的、公开的工作岗位,然后投简历,等待面试等。

A、小公司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都是典型的“拿来主义”用人理念,没可能让你尝试换岗的。而相对而言,B、大公司更愿意看中人的素质或潜能,愿意给予一 些尝试机会的,只要你“言之有理”(也是给出一套合情合理的说法,表现出了特定素质),且愿意从底层干起,和愿意降低薪水的话,是可能的。

有关猎头的渠道。也是一个渠道,但本质上问题一样,猎头也是一个行当,并不一定就会为了你的潜质或职业发展,帮你寻找到合适的、换岗的工作,他们也很难 办,他们怎么说服他们的客户,你是一个没现成经验、但却是潜质合适的人呢?很难做到,一旦搞砸了,他们就不会有下一次生意了。所以稳妥起见,他们一般更愿 意按照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式进行匹配,短平快,有效果,来钱快。而且猎头倾向于做成“大生意”。

除非你有猎头朋友至交,他会帮你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出现,并帮你极力推荐。但一般情况下,猎头协助你进行工作类型change的作用是平凡的,远逊于你职业更上层楼时的作用。

无论在公司内还是跳槽到新公司,一旦目标达成,转岗成功,剩下的,就是如何干好“本职工作”并取得成功了。

但如果你身处一个比较强势的、僵化的、体制化的企业内,企业对个体的要求总体来说就是“服从”,此时个体的作用、个性、能动性等都不会高,如果你主动转 型,那么最可能的是离开这个企业、这个行业,重新开始、从头再来,就是所谓的“下海”概念了。绝大多数人人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继续在原企业呆着呗。

(另注: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冬天,如果决定暂时忍耐而不着急change的话,你可不要荒废了大好时机,此时应抓紧时间修炼自己的才能,当然是针对你向往的那个职业发展道路来进行修炼,才能在下一个春天时,脱颖而出。有关这方面的谈论,参见文章“这个冬天有点冷(中)――眼望春天的组织修炼战略”。)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5:28:28编辑过]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29
案例:赖斯 从钢琴到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中的女政治家,钢琴弹的最好的是谁?当然是美国国务卿赖斯了。钢琴弹的好的女人当中,谁的官做的最大?也许也是赖斯吧。因为赖斯在大学二年级之前,一直是弹钢琴的。但故事不是这样看的。

你愿意延续现状,做百里挑一的优秀,还是不屈不挠去追寻万里挑一的出类拔萃?以下就是这样的转型故事:当事人的勇敢、父母的包容和开明、社会的多元化,也同时是一个贵人伯乐如何帮助成功的故事。


以下内容摘自《赖斯传》(美.江峡著),通过故事,可见“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之一斑。

在父亲陪同下,赖斯每天早上4点 半就起床,去滑冰场学习、练习滑冰,她受过良好的芭蕾舞训练,对学习花样滑冰又有悟性,因此对优美而且难度高的花样滑冰一度十分着迷,并曾想做一个职业的 花样滑冰选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她每天坚持练习,并参加俱乐部,与俱乐部成员们进行竞争比赛。但随着时间推移,她觉得自己没有做花样滑冰选手的天赋, 不可能在该方面出类拔萃,而且她母亲担心滑冰摔倒使得双手受伤,会断送她的钢琴生涯,因此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梦想。

赖斯后来说:我曾经努力练习花样滑冰,但我后来清醒地认识到,我在这方面的天赋有限,我决不会成为一名花样滑冰的奥林匹克运动选手

告别花样滑冰后,赖斯开始集中精力花费更多时间学弹钢琴。除了学习和功课外,弹钢琴成了她日常生活的中心。她每天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与机会弹琴,练习莫扎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巴赫等世界钢琴名家的名曲。父母贷款1.3万美元的钢琴也是为了女儿将来能够成为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并为此在十多年来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投资。

16岁后赖斯高中毕业并进入了丹佛大学音乐学院主修钢琴演奏。她每天长时间忘我地练习弹琴,不知疲倦地学习演奏名家作品,每年都要参加好几个重要的钢琴演奏会或比赛,并在全国青年钢琴比赛中得了大奖,这使她有机会与丹佛交响乐团一起演奏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

赖斯一直梦想成为职业钢琴演奏家,但大二期间,精心构造的音乐计划和梦想被打碎了。那年夏天她参加了著名的阿斯本音乐节,遇到了有生以来最残酷的竞争。她后来解释说,我参加了一个音乐节,碰到了一些
11岁的孩子,他们只要看一眼就能演奏我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在技巧上我基本上能够演奏任何曲目。但我意识到,我决不可能像真正伟大的钢琴家们那样演奏。莫扎特从不花很多时间练习弹琴,但我一遍又一遍练琴,仍不能在钢琴方面表现得出类拔萃。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耐基大厅演奏的一天了。

此时的赖斯已经完全成熟,她认识到,她在钢琴与音乐方面很有才华,但并不卓越超群,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为一流的钢琴家。而且她也不想成为一名音乐老师或给人伴奏的钢琴乐师。认识到这种残酷的现实,她的心情是极其痛苦难受的。


赖斯心高气傲,争强好胜,既然不能成为一流的钢琴家,可以转到其它方面发展。并开始考虑选择一个她感兴趣而且适合未来发展的新专业。赖斯回忆当时选择新专业的急迫心情时说:我开始盲目急切地找一个新的专业。并征询父母的意见,他们的失望是不言而喻的,但却很开明,表示理解与支持她的决定。但赖斯一时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并在大二下学期正式放弃了音乐专业。


一开始赖斯想学英国文学,但觉得太抽象,不够精确严密,实际上并不喜欢。她也修了几门政府政治方面的课,包括政党政治,选民的投票行为,联邦与州政府,以及政府结构等,这些课程对于她了解美国社会与政治很有帮助,但仍感到不是兴趣所在


在大三的春季学期开学后,赖斯选修了一门“国际政治概况”课程,由俄国和斯大林问题研究专家、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著名教授科贝尔主讲。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讲座场场爆满,很快就吸引了还未选定专业、对未来举棋未定的赖斯。她后来说:“这个课程拨动了我的心弦,苏联政治竟然如此有意思,就像恋爱一样,我无法解释,但它确实吸引了我。俄罗斯让我从音乐中跳出来了”。


赖斯后来谈到科贝尔对她决定选择国际政治专业的影响说,“我真的很崇拜他,他的真知 灼见常常令我茅塞顿开,他就是我选择这个专业领域的原因。我喜欢他的课程,是他帮助我下定决心进入这个领域并有所成就。”科贝尔是他一生中对她的学术生涯 和人生道路影响最深刻的人之一,仅次于她的父母。科贝尔也被称为赖斯学术专业道路的引路人和生活中的“智力之父”,后来科贝尔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来培养指 导赖斯,在这一点上,赖斯就像他心爱的女儿奥尔布莱特一样,都是这位慈父严师的好孩子和好学生。而奥尔布莱特和赖斯都没有辜负科贝尔的培养和期望,先后成为克林顿政府和布什政府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卿。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30

案例:吴雪筠 从科大理科才女到国际女装设计

如 果你家有一个掌上明珠闺女,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从江苏转学到北京时,就是班上第一名,你会让你的宝贝闺女报考什么大学?中国最好的大学,对不对。是 的,在1980年代,对中国的理科生来说,最好的大学莫过于中国科大,在那个“勇攀科学高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理科录取分数线最 高的是科大,最难考的是科大,理科状元们去的最多的也是科大。虽然三十年河东又河西,但这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应记忆犹新。

但是,所有的好故事都是从“但是”开始的,但是你的宝贝闺女顺利进入科大,并且学了最前沿的计算机专业后,一切会顺其自然发展,她会成为一个科学家吗?

后面的故事,就是一个内心不灭的灯塔或深藏的导航仪的故事,在茫茫不知方向的航行(航海或航天)日子里,是它们引领了一个人的兴趣、学业、职业发展。当迷雾最终散去,蓦然回首,一切仿佛早就注定中。唯一的遗憾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一开始就看到一个人最有天分、最擅长、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你应该不会主动让自己的闺女走上一大段弯路。所有的“合理”解释,都是在走上一大段弯路之后的自我安慰而已。而且一个事实是,很多很多人还在自己的弯路上走着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吴雪筠,一个被相当一部分人视作第一美女的美女,从科大理科才女到国际女装设计师的职业故事。
以下内容摘自刘志峰等著的《校友风华》栏目,这是中国科大校友基金会对杰出校友的人物访谈录。通过故事,可见“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之一斑。

刘:有人说您是科大历史上最漂亮的女生,而且大家对您独特的经历感到好奇。我们也为可以分享您传奇而卓越的经历感到高兴。还有人特地叮嘱我一定要带相机来。看来科大男校友们对这次访谈很感兴趣。

吴:其实不太对,我很多很好的朋友都是女生。科大女生素质非常高,那时候和男生接触是非常敏感的事情,因为男女比例10:1嘛。那时有一个很不利的事情是 没有隐形眼镜,女孩子都没有什么好穿。我占的便宜就是不是近视眼。很多女孩很漂亮,让毫无美感的眼镜一遮,再美也看不出来。那时候大家都不化妆。但如果女 孩喜欢跳跳舞,唱唱歌,就会引人注目些。
刘:既然男女交往如此忌讳,有没有科大男生追过你呢?
吴:有,很多。^_^。回头来想也很特别。
刘:是否有很浪漫的回忆?
吴:有的。科大最愉快的时光,可能不在我的学业上。我的学业可不出色。我从小喜欢画画、唱歌、跳舞。五岁时,我还在北京,跟我的小女朋友,拿了一张纸,就在杨树底下画小人儿,画完了之后,像得连我自己都很吃惊。那时不像现在,孩子们可以上绘画班,也没有彩笔,就是普通的铅笔。后来学习的时候我一直就特别喜欢几何。几何可能是我上科大唯一可以考得很好的课程。说到科大的男生,他们很多人非常优秀,我一进学校的时候很傻。
刘:男生傻?
吴:他们不傻,我傻。现在想起来我不会珍惜,或许我的状态太淳朴,没有任何的准备。每次一个男孩对我说他喜欢我,对我来说经常是个负担,因为不能够回答别人。由于大家都很淳朴,所以表达都比较直接,不太会用点幽默之类的轻松方式。我特别怕说不字,我觉得我或许伤了很多人。
刘:有人说说科大从81到86级学生没有人不认识你。
吴:她太夸张了。如果有机会,我想感谢那些曾关注过我、对我有过好感的男生们。这是我的幸运,只是那时我不会珍惜,不知道如何与他们沟通。
吴:那时没有这么花哨的。我记得那时候特别逗,我们班长每天去取信,都是两叠,这一叠是全班的;这一叠是我的。
刘:在科大最快乐的时光不是学习?
吴:对,我在科大唯一学习上受表扬的就是,一门所里老师开的数学课。当是他出了一道题,没有人做出来。事后老师说,这道题世界还没有人解决,但是你们班有人提出了很有创意的想法,很有意思。然后他介绍了一下,我一听就是我啊。只有这一次,其他像光学啊,我都恼火死了。^_^,
刘:你们当时有很多所里的老师来讲课?

吴:现在很少有所里老师来讲课?所以什么事都有原因,不是偶然的。不能越做越小,僵化掉了。
我们当时学生会文艺部的一个男生,非常有才华,拉弹作曲指挥什么都会,很棒。现在我看到大型文艺策划时,就经常想到他。如果这个男生毕业后去做他最喜欢最善长的事,一定非常非常出色。可惜他没有坚持,后来就去做别的去了。另外一个男孩,无线电系,没有学过画画。有一次他问我要了一张照片,就开始画油画儿。他很有创意, 把我画在树林里面,整个画面是斑驳的光彩,完全是虚构的。一年级科大图书馆办了一个绘画展,其他都风景画、静物,唯一的人物画,就是他画的我。一进门右边 就能看见,画得巨像。他在无线电系,毕业考的奖学金是物理方面的。后来他在华尔街做事,我99年去纽约再见到他,还是无所不谈,感触很深。这是我在科大遇 到又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刘:您小时候就会画画、有这些艺术天赋,为什么要舍弃艺术学院而报考科大呢?
吴:因为我在无锡读书的时候喜欢数学,我的老师傅耀良老师对我很好。我生病都是他推着自行车送我去医院。傅老师注意培养我对数学的兴趣,给了我很多数学题。高二我才回到北京十一中学。我到了十一中学二班就是第一名,我邻居的小女孩是我同桌,她觉得我很聪明,我考试做题总是很快,我就画画小人。凑巧的是她妈妈是科大的,在中科院高能所,负责北京招生。她不断的跟她妈妈说。她妈妈就去找了我爸爸,说"您这个女儿,只要上了科大分数线,专业由她挑;五年之后分回北京。"
刘:您知道科大没有画小人的系吗?

吴:我爸都已经早就替我准备好了。我对自己不是很自信,我最应该去的是建筑系,但是科大没有建筑系,所以我第二志愿报的就是同济建筑系。
刘:看来您不把画小人当成一种能力。科大与时尚设计毫无相干,您跟一群只会导公式、做演算的人在一起受教育,这段经历,对您时尚设计的事业有益处么?
吴:那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时尚设计,我很小就说过要做画家,但是画家,在文*是没有用的。你问题问得很击中要害。我一进科大,就成为科大图书馆的另类,我借的大都是西方文学、哲学和艺术类的,这些阅读对我的影响太大了
吴:^_^,我有一次借了印象派和现代派的画册,就轮流将其中的单页画面由里朝外地贴在宿舍的门窗上。那时候女生楼,房间很小窗口,所有的女生要去水房要 经过我们宿舍。我每隔几天放一副画上去,然后在屋子里听候门外的反映。最后一次放了毕加索"沙滩上奔跑的女人",马上发现很多人被吸引,画面力度不同凡 响,大家受到了触动。这就是我明白毕加索艺术魅力的一个出发点。科大为我的时尚设计经历做了非常好的铺垫。我做时尚设计,发现我和所有学艺术出身的设计师们的处理不一样。做项目经理时,我有很多助手,我的设计商业性非常强,我能想到最终用户,没有只停留在感性上,马上能想到功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商业性强、目标准确、工艺优化的整体设计,这就是一般学艺术的不具备的素质。
刘:还要到达人的心灵。

吴:对。我学了统筹学,这是科大人的特点,我不能和任何一个时尚设计师谈统筹学,他们不懂。他们感性,没有完美的答案。我们不要求完美,要求最优。我要寻找最优化的方案达到最大的感性效果。我在科大遇到很多优秀的人。中学的时候,有人说我是穆桂英挂帅。我一到科大发现,"妈啊,糟糕。所有的人比我聪明,所有的人比我还要用功!"
刘:北京排第一,科大排第七?
吴:对,对,我在我们宿舍绝对是最后一个。但是我必须经历这个,科大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这种精神对我影响很大。我们做设计时,有的时候事情进展得一团糟,我必须必冷静下来,寻找最好的解决问题方案。这就是科大对我影响,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别人都放弃的时候,我不该放弃。

刘:你们宿舍的女孩特别好,还记得您宿舍的五个女生的名字?
吴:记得,从大到小徐耀玲,在国家计委工作;杨晓琼,我是老三;老四是余昕,她一直在MIT,所有的地方她是顶尖的,非常优秀。她丈夫是北大的。最小的是 陈清。我们挺逗。我和陈清是计算机系的,他们是自动化系。我们这几个女孩臭气相投,非常浪漫。我们都不着天际。看一个电影,每一个镜头,我们都用物理或者 数学的语言来描述一番。我们经常夜谈,图书馆晚上十一点半熄灯,我们回来总要笑一个小时。
刘:你们当时住那儿楼?

吴:没有砍柴,但是住在林子边上。杨晓琼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到时候家庭挺温馨的就好。现在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家里也非常幸福。老公也是科大的。当时我在翻一本时尚设计杂志,就是从科大图书馆借的,我随口说,要是能到巴黎做时尚设计多好!结果15年之后,我们五个女孩的梦确确实实都实现了。
吴:任何一个年轻的心愿,只要想做,命运的千差万错,还是会走到这条路上来。只有把愿望留住,不要忘记,愿望就能实现。如果忘记只能说明此事对你触动不大。说到法国,这是突发事件。本来是想先出国,再去美国,一到巴黎,发现这么多漂亮的东西,我决定留下来。那时候出国可不容易。法国尤其是巴黎,是少数几个国家或城市,只要你的心打开,你就可以领悟到大量的文化魅力和生活本质,这个环境促使有心人找到自我,它帮助你在大千人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刘:您的经历特别有意思。您是计算机系校友,我们知道很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很多应用,您的时尚设计是不是也需要计算机的辅助,还是只凭借曼妙的灵感?
吴:我工作的第一步资料大多是感性的,它们是不同的材质、颜色、型体等等。这些物品给我在视觉触觉等感官上有足够大的触动后,设计的灵感和想象才能出现;后几步的工作是常用CAD做的。比如我把一个画板扫描了,然后用计算机分解,一层层的、配色。调整。
刘:计算机给了你灵感么?
吴:这倒没有,这很有意思。我总是用光或者化学的原理去配色。但是所有学文科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他们说你这纯属科学家的方式。可能我跨了行业,没有局限,所以比较宽容。我知道人经常只能从他认识到的角度看到事物的一面,我经常提醒自己有意识的换个角度,丰富观察
从事任何事业,创意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艺术上重要,科学也是。创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创意需要技术和手段去实现,但是如果我们只有技能和手段,忽略了创意,事态就会停顿不前。而创意来源于思想的碰撞,跨行业有益于这种碰撞。
刘:幸运的是科大没有扼杀您的创意。
吴:没有,科大给了我实现创意的能力。
……
吴:我在法国做了十年的时尚设计。89年去的法国,在巴黎路桥做MBA。之后就开始做时尚,已开始做的是市场。
刘:您的论文是A+。
吴:是的,当时我们系副主任说这是他听到的最有激情、最投入、最有意思的一个答辩。
刘:得A+的比例有多大?
吴:我们班五十个人大概是两个人。这个A+和A没有区别,完全是一个情感的因素,我在理论上没有任何创新,可能只是我的激情感染了他们。
刘:您到法国之前就懂法语么?
吴:不懂。路桥的工作语言是英语,我们班五十多个人来自三十多个国家。我们的教授来自英美,比如哈佛、剑桥的都有。
刘:你在科大学生中你选择了独特的西行路线,我们听到了很多有趣的经历,我想,这段西行漫记肯定也有艰辛,您的简历里我们看到了成功,请问您遇到多少挫折,您设计的MeoVenti畅销全法国,请问有没有你设计的时装卖不出去?
吴:那很多。做设计不像考试,能到70分就是极致。10款能有3款卖得很好就不错,有7款卖得好,简直是奇迹。设计有情感价值在里头,情感促动商业消费, 这情感是很不理性的东西。人需要幻想,情感就属于幻想的一部分。做任何设计,必须在形象上吸引注意,中间有5个款要有可穿性。另外两个款属于不伦不类的失 误。我想要5个款卖得很好,往往有2个款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我允许自己有20%的失误。

刘:然后销售人员扛着大布袋,背着你的作品到处卖。等待你设计的作品销售情况的时候压力是否很大?
吴:没有,我还好。因为我做了服装设计是在做了六年面料设计之后。 面料设计的六年很重要是,我考虑的也是最终消费者。我为什么说他们(国内的设计师)是小孩?法国设计师的失业率是56%,剩下的44%在做残酷的搏斗,必 须做得很好。要取得领导地位,必须考虑很多方面,捷径就是考虑消费者的心态,对颜色、款式、服装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我做面料设计就追求有的放矢。我做 服装设计时已经有了非常专业的态度。从这点来说,回国之后,这是我也能给予年轻的设计师帮助的地方。流行色是怎么出来的?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 可能是,即使在西方,少数知其"所以然"的人。
刘:失业率56%,如此之高,你是否成为过那56%的一员?

吴:没有,这可能跟我科大的背景有关系。那56%很可怜,到处打打工。我很幸运。我们在科大学到了问为什么?这是和文科设计师的区别。进时装店,大家都能发现一百件中只有这三件衣服好看?为什么这三件好看,我一定要弄清楚,它绝在什么地方,然后季复一季、年复一年地摸索出世界时尚大师的设计运作过程。老做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我进步很快。所以失业东西从没有来困扰我。这是我们学理工科人的习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刘:你的目光如此穿透力,是否对别人有压力?
吴:我前些天和树新手下一个同事去平遥。那个女孩说你这么优秀,会给男生造成压力。其实我是一个依赖型很强的人,不想在任何方面给别人造成压力,可能我没有意识到。对颜色和时尚的感觉,完全是用心的结果。
刘:PECLERSPARIS是全球领先的时尚公司,可是很多人没有概念,我问过很多女生,好像都不知道,为了补课,我跑到双安、当代中关村那些最好的商 场,都没有找到。你们是时尚界的Microsoft,后来我猜你们好像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概念的,PECLERSPARIS左右流行的色调、款式和服装材 料。许多著名公司例如奥迪汽车公司都根据PeclersParis的预测来调整他们产品的设计。你们的权威从何而来?成功之道何在?是不是像微软那样,十 多年就成为巨人?
吴:现在她还是一个精致的小人儿。我们这行和IT不一样。

刘:但是你们选择做小人儿?
吴:这个行业是非常小的一个行业,我们占40%的份额,在这个小市场里我们还是巨人。我们确实没有产品,但是很多产品,都有我们的影子,比如香奈尔的化妆品, 比如眼影,四个小块;一块是珍珠感觉的;一个像贝壳的;一块是麻麻的,不反光的。它材质的感觉,都是我们给的,我们是幕后策划的军师。我们有三十年的历 史。国际消费商品,功能性都已经达到了都具备的情况下,要比谁长得好看了。功能全、要环保,这是我们科大学生做的事。但是现在仅有功能已经不能保持市场竞 争力,消费商品还要给与客户情感的增加值。汽车的外观和内部设计的重要性就体现了这一点,电脑和手机的外观、材质的选择也是消费者选择的要素。所以奥迪、三菱、苹果和诺基亚也是我们公司的客户。
刘:汽车工业,只卖给奥迪?
吴:不是的,我们的材料就像字典,可以卖给所有人,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有字典,但是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完全不一样。^_^。给奥迪我们转让专案材料。给诺基 亚,我们辅助它的工业设计,给予颜色和表面材料的建议,以针对不同的市场。比如这款手机,就要让那些小女孩们觉得惊艳、喜欢。我们探讨的是客户喜爱的东 西,并且用形象和颜色实现它。

刘:PECLERSPARIS的概念无疑很值钱,可是我只带了一百多块钱,能不能告诉我明年时尚界流行的色调是什么?什么款式流行?
吴:比如你明年会看到大量的灯芯绒、绒绒的布,你会看到很多的蓝色和灰色,是设计感非常强烈的,不是以前蓝色和灰色总是和牛仔裤、工作服联系在一起。款式是以前比较收身,明年发现上面宽松起来,下身会收起来。比如裙子落在裤子上头。
刘:我将在哪儿大量看到?北京还是巴黎,也就是中国流行趋势是否有滞后?
吴:没有同步,任何一个流行趋势,女孩子比较追求,男人比较含蓄,所有女装,比较女孩儿的时装,跟着非常快。所有不太显身材,比较中性的服装,流行得比较慢,会滞后。
刘:我平时上街,买不到自己的衣服,满眼都是女装,因为中国女孩子的钱还赚。欧美男人的钱好赚吗?
吴:好赚。中国之所以没有,不是男人没有这个需求,而是做设计的没有品味。
刘:现在你已经看中了我们两个身后巨大的男性服装市场?^_^

吴:我从小到大,一直希望成为有用的人出名、赚大钱这些从来不是我追求的目标。我家境很好,不愁吃不愁穿。从来经济上没有任何的压力,^_^ 。出国是希望像海绵那样吸很多的东西, 半瓶醋开始成了大半瓶。在法国,或许我算是很成功的中国人。但是别人把我当我法国人用,不过如此而已。我没有觉得法国人需要我,但是中国需要。我在法国生 活很好,但是回国后自我的人生价值很高。另外,在法国呆得越长,我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管理经验。我越发现原来我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太少,对自己的根基不够了 解。现在东方文化对我有强烈的吸引力,我又可以象块海绵一样。这是第二个重要的原因。第三个是个人的原因,在外面老是孤零零的,我想回到北京,想回到父母 姐弟身边。到了中国,我觉得人气很旺。
刘:对于时尚,我们了解不多,^_^。但婷美我听过,那个婷美保健内衣,广告天天见。您为婷美设计了什么?是不是那一款保健内衣么?^_^
吴:我和婷美的合作是今年六月才开始的,正是开始做保暖内衣的时候。我做了什么?他们战略已经定了,我只是做了细节的处理,还有颜色。做保暖内衣的市场总是比较保守,永远是男人灰色,女人粉红色、艳粉、豆绿。我提出一定要做几款时尚的颜色,比如枫叶红、曙光粉。事实上卖得最好,婷美的人发现原来时尚如此重要。
……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30
案例:现代寓言 著名小提琴家在地铁口的卖艺早晨
以下内容根据互联网的相关新闻报道,整理而成,通过这个现代版的真实寓言故事,可见“三环职业发展之道”的一斑。读者也可以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得到各自的启发或感想。

2008年“普利策奖”的最佳特写奖,是一篇名叫《早餐前的珍珠》的新闻。记者安排著名小提琴家贝尔装扮成街头艺人,上班高峰时间在华盛顿的地铁站,用史特拉蒂瓦里小提琴卖艺。在贝尔出现在地铁站的三天前,他在波士顿交响音乐厅举办票价一百美元的音乐会尚座无虚席。然而,在忙碌的地铁站,来去匆匆的行人对这位街头艺人装扮的“小提琴大师”的演奏视若无睹。他拉了43分钟,共有1097人经过他身边,但只有7人驻足聆听、1人把贝尔认出来、27人给了钱,总数为37.17美元。

文章详细内容:《邮报》记者魏嘉顿(GeneWeingarten)精心安排的一个实验。他让鼎鼎大名的小提琴家贝尔(Joshua Bell)以街头卖艺人的装扮,在上班的高峰时间,出现在华盛顿一繁忙的地铁站。他在过道的垃圾箱旁站好,从琴盒里拿出他那市值350万美金的史特拉蒂瓦里小提琴,将琴盒放在脚边,并往里边扔了几个硬币,当作施舍的引钱,然后开始他的街头表演。

贝尔是当代小提琴偶像,琴技超炫,人又长得俊俏,是美国音乐界新生代巨星,所散发的气质兼具古典与流行魅力,使他成为21世纪古典小提琴界的天王。他神童出身,1998年为凄美又充满沧桑感的电影《红色小提琴》幕后献声,名气如日中天。
在贝尔出现在地铁站的3天前,他刚在波士顿交响音乐厅举行过演奏会,票价100美元的音乐厅座无虚席。然而,在忙碌的地铁站,来去匆匆的行人对这位小提琴大师的演奏却视若无睹。他拉了3分钟后,才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又过了半分钟,贝尔得到了第一份布施。一名妇女往他的琴盒里扔了一美元,然后匆匆离开。

在随后的40分钟里,他演奏了多首优美的经典小提琴曲目,其中包括巴哈的《恰空》和《嘉禾》、舒伯特的《圣母颂》、庞塞(Manuel Ponce)的《宛若星辰》(Estrellita)。期间,共有1097人经过他身边,但只有7人驻足聆听、1人把贝尔认出来、27人给了钱,总数为37.17美元。
演奏结束后,受访者被问及那天上班的路上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所有受访者中,只有一人提到地铁过道里有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其他人一概没有印象。

刊出后,魏嘉顿的邮箱挤爆了读者的回响。堂堂一位才华盖世的小提琴家,一分钟的演奏可以叫价1000美元,谁也想不到他在地铁口站了43分钟,竟连50元也赚不到。不过贝尔的知名度也因为这事而爆增,他之后推出的小提琴专辑,持续热销,连他自己也预想不到。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35

案例:曾子墨 从摩根才女到凤凰主持人

做着一份众人和父母眼中的“超级金领”工作,但是你的内心却充满了厌倦甚至憎恶,你该怎么办?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发现最真实的自己,才可能做回更好的你自己。


曾子墨,一个早年学生时代的成功故事甚至超过“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女孩,1991年 的夏天,幸运地躲过了中国式的高考,却出现在另一个考场上,并且因为那次考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这就是托福考试,最终她考了660分,而满分才是 673分。一个如此聪明的女孩,顺利进入美国“常青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大学,毕业后过五关斩六将,进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参与完成了约 700亿美元的并购和融资项目,其中包括新浪上市。

但是后来的心路历程故事,对我们每一个人才更有启发和参考意义,那就是她彻底转行了。


以下内容摘自曾子墨所著的《墨迹》,通过故事,可见“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之一斑。


决定离开投行,是因为读了棉棉的《糖》。


2000年5月初,一个周日的傍晚,我拖着跟随自己走南闯北的黑色Tumi行李箱,登上了从香港飞往新加坡的国泰航班。空姐热情的问候和体贴的服务,并没有能够化解我心中的层层阴云。


一天前,我刚刚接到一个新项目,是马来西亚两家电信公司的并购,我们担任买方的财务 顾问。这时的我已经升任经理,对新项目的热切和渴望却在日益冷却。我知道,在未来的几个月里,我又要过上那种周日晚上飞到吉隆坡、周五晚上飞回香港的日子 了。酒店和公司之间的两点一线,统统在酒店里解决的一日三餐,还有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带着一年级的分析员做模型、开会、谈判……已经数十次轮回的过程又要重新经历,这让我的内心充满厌倦和抗拒


其实,就在两年前我离开纽约时,还认定了投资银行该是我一生的职业选择。

如果子墨能被克隆就好了,哪怕只克隆出来一个子墨也行!”“这里就像你的家一样,如果你在香港做得不开心,随时回来!”“看来以后我们要多找一些像子墨这样的中国女孩!”

1998年7月,我退掉了与公司仅仅一街之隔的公寓,卖掉家具,在同事们的声声感叹和祝福中,离开了美国这个我曾经生活了6年的国家。临行前的一个月,从午餐到晚餐,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同事们用请吃饭这种最传统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心意,为我送行。


那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在即将告别纽约、和同事们说再见的时候,所有的苦和累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几天几夜不能睡觉的挣扎,还有每天下午必定如约而至的剧烈头痛,仿佛都从我的记忆里消失了,留下的只有那些激动人心的美丽片断。


飞机从肯尼迪机场起飞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无限感慨。婉拒了猎头公司一个个的电话,放弃了老虎基金的高薪聘任,我执意要回到香港,因为我知道,是时候,该回家了!

踏上归途时,我依旧对投行一往情深。我从未怀疑、也从未动摇,我一直确信,我将会、而且肯定会以最快的速度走到金字塔的顶端,获得那个“董事总经理”的称谓。

然而当我来到香港,当我在1999年夏天顺利升任经理后,一天,我却突然开始问自己: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要这样过一辈子吗?

那个夏天,我突然觉得自己累了,是那种身心都很疲惫的累。激情不在了,新鲜感也不在了,我不知道这份工作还能带给我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难道我真的要这样重复自己吗?

放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尤其是放弃这样一份众人眼中的“金领”工作和优越体面的生活方式,我也会犹豫和迟疑。三年的分析员生涯都熬过来了,希望就在眼前,半途而废是不是有些可惜?这毕竟是无数人想方设法希望从事的工作,是不是还值得我留恋?更何况,即便是辞职,我是不是也应该先找一份工作,不然,我将来如何生活呢?


在厌倦、矛盾和不时的挣扎中,我的思虑就像钟摆一样,左右徘徊。直到那天坐在飞往新加坡的飞机上,我一边喝着香槟,一边读了棉棉的《糖》。

她的文字告诉我,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从小,我就被灌输着最主流的观念:在家要做好孩子,在学校要做好学生,开始上班了,也一定做一份最好的工作。但是,我却从未真正动脑筋去想一想,什么才算是“好”?是别人都认为好的才是“好”?还是追随自己的心声,让自己开心快乐的才是“好”


那一刹那,我想我是在冥冥之中受到了上天的点拨。我突然大彻大悟,投资银行不过是众人眼中的一道光环,我为什么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快乐,去点亮别人眼中的光环呢?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国同学都会在大学毕业后去非洲、亚洲、去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方做志愿者,为什么金钱、地位和稳定的生活从来都被他们不屑一顾。


毕竟,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而后,一种从未有过的简单、轻松和愉悦笼罩了我。我就这样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个在别人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的决定。


同事问我,是不是有了新的工作,待遇比现在要好;朋友劝我,说再忍半年,到年底就可 以拿到那笔数目可观的奖金了;连公司的运营官都和我打赌,赌一年半载后,我一定还会回来。只有我自己才明白,我一刻也不能再等了,我也永远不会回头了。我 只想给自己放个长假,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天涯何处无芳草,我相信,我总不会沦落街头。


值得庆幸的是,我始终未曾后悔。至今,我仍然觉得从摩根斯坦利辞职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2000年6月,我度过了投行生涯的最后一天。在香港的办公室里,我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致电昔日的纽约同事们,与他们一一告别。

还记得最初在投行面试时,必定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如果被多家投资银行录取,你会如何选择?”在投行的世界里,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就像“芝麻开门”的口诀一样,只有一个People(人)。因为只有和志趣相投的人并肩协力,工作时才会充满热情。
我以短暂的四年时光和其后漫长的回忆印证了这一点。

有些人的名字,在生活中可能只是一晃而过,但那些同事的名字,我却永远记得。纵使相隔万里,彼此失去联络,对他们,我的心中永远有感谢。毕竟,因为有了他们,我可爱的同事们,我在美国的生活,在投资银行的生活,才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

来凤凰已经六年了,我还是不停地被问道:”怎么会想到去凤凰呢?”


是的,从金融到媒体,从华尔街到凤凰,如此的跨越让很多人难于理解,其实,就连我自己也未曾想象,有一天我居然会坐在主播台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而且一做这些年,这份工作竟然还在不断带给我新鲜感,支撑着我继续前行。

我来凤凰,牵线人是石宁宁,人称老石,我却一直叫他宁宁。

或许因为初次见面,刘老板就是一幅和蔼可亲、拉家常的样子,所以日后当他真的成为我的老板,我也还是觉得对他的亲切超过了对老板该有的敬畏。


2000年秋天,我刚从西藏旅游回到北京,在家中意外接到了宁宁的电话,凤凰刚刚上市,需要一位从事BD(业务发展)和IR(投资者关系)的专业人士。因为宁宁的穿针引线,我再次拜见了老板。我对老板说,我离开摩根,就是因为厌倦了金融,BD和IR我都可以做,但我更想做的是一份新鲜的、不同的工作,更直接的说就是真正的电视工作。毕竟媒体和电视这两个词对我有着无限的诱惑


就这样,短短几分钟,我竟然成为了即将开播的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候选主持人,而后在 2001年1月2日早上10点,在凤凰资讯台开播34小时后,我终于在《股市直播室》里露面了。一个从未经过培训、做过媒体的人就直接作为主持人在直播电视上露面亮相,这种事情只有在凤凰才会发生
我的电视生涯就此开始了。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36

案例:菲尔普斯Phelps 一个超级冠军的完美成长历程

一口气在北京奥运会上勇夺八枚金牌后,23岁的菲尔普斯Phelps已经超越施皮茨、刘易斯等昔日光芒万丈的体育巨星,成为百多年奥运历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但他说:“有那么多人说,这根本做不到。其实,需要的只是想象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但读者你相信他所说的话吗?“只要有想象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什么是出类拔萃的天赋,什么是基因决定的天分,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什么是大环境小环境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什么是贵人伯乐,什么是功成名就后顺其自然的名利双收,什么叫做行行出状元,什么是一帆风顺的螺旋上升,什么是自得其乐的刻苦修炼?……一个超级冠军的完美成长历程对此做了完美的解释。让我们超越菲尔普斯自己的轻巧话,看看背后的成长故事
以下内容根据星岛环球网、凤凰资讯网、东北网等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摘录整理而成,由此可见三环职业发展理论的一斑。

1、一个曾经被人“遗弃”的孩童
迈克尔·菲尔普斯1985年6月30日出生于美国东北海岸一个蓝领聚居的小镇,在那里人们崇尚橄榄球而不是游泳。菲尔普斯是家里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孩子。父亲弗雷德是马里兰州一位退休警官,也曾是一名运动员,母亲则是一位学校老师,同时兼任教育系统的行政官员。在菲尔普斯出生前,父母亲就经历过了离散,当7岁的菲尔普斯开始专注游泳时,两人最终还是离婚了。菲尔普斯自小就在游泳池边长大,小时候常和两个姐姐在水上俱乐部度过,两个姐姐都是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同她们一样,游泳池是逃避家庭纷争的避风港。在泳池里,他们不会听到父母亲相互之间喋喋不休的抱怨和令人心烦的争吵

在学校,菲尔普斯因为大耳朵以及口吃,被同学反复嘲笑。他母亲回忆道:“我儿子的成长并非一路坦途……刚开始是他的大耳朵,然后是他的长手臂,在哪里菲尔普斯都不可避免的被关注。”有一次,菲尔普斯在世人面前谈起他当时被深深的伤害了,别人的嘲笑成了他的噩梦。除了独特的生理结构被人嘲弄外,另一个更大的打击也来了:“在幼儿园开始,他的老师就经常对我说,迈克尔不能安静地坐着,迈克尔不能安静,迈克尔根本不能集中精力。”有22年教师经历的母亲苦涩地回忆说:“当时我说,也许他感到了厌倦。”但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回应:“你的儿子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不久,菲尔普斯被诊断出患了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他应该终生接受药物治疗,但是两年后,他就不再服药了。他妈妈回忆说:“有一天,离开泳池后,菲尔普斯告诉我,‘妈妈,我再也不想吃药了,我的伙伴们都没有吃,我能自己解决’”。

2、菲尔普斯的“第二父亲”
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早在菲尔普斯童年时期,他特异的体型便引起了游泳教练的注意。在最初的训练中,游泳教练察觉到迈克尔的恐惧,便允许他仰在水上四处飘浮。这让他最先学会了仰泳。在菲尔普斯11岁时,他的新教练鲍曼发现了他隐藏在深处的游泳基因。鲍曼说:“你会看到他总是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他给自己的压力远远超过别人对他的要求,我尽量做到不喜形于色,尽管我为他的表现感叹不已。”鲍曼注意到菲尔普斯能轻松学会别的少年所不能掌握的技巧,这位教练知道他面对的是一位游泳天才,于是对菲尔普斯的父母说:“迈克尔天赋极佳,他的潜力是无限的。”

在鲍曼的回忆中,菲尔普斯从小就表现出了游泳智慧,在他的脑子里,他可以排除一切杂念,除了游泳。在师徒相处的日子中,最让鲍曼永远难以忘怀的是,虽然菲尔普斯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而且家庭也处于麻烦中,这些让常人想起来就很痛苦,但菲尔普斯却在最困难的时期,每周在泳池游10万米,一周7天不间断,甚至包括圣诞节。“一周有7天,一年有365天,当你在圣诞节也训练时,你多少会知道你的对手不会这样做。这样的感觉很好,因为你做了对手没有做的。”鲍曼说菲尔普斯面对艰苦而漫长的训练,总能享受其中。而菲尔普斯边认为他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归功于训练。从高中毕业后,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从早晨7点钟开始长达2个半小时的训练,中餐后稍稍打个盹,然后接着游,一直从下午3点半到6点。总之,他每天游的距离多达12英里,他说:“我知道没有人比我训练更刻苦。”

菲尔普斯训练如此刻苦是因为他憎恨失败。他7岁开始游泳,但直到11岁教练鲍曼和他父母谈过以后才开始认真对待这项运动。他回忆说:“如果没有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我就会不停地去想它, 上学的时候想,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想。这样会让我发疯的。”一次,12岁的菲尔普斯输给了一个和他同龄的男孩,他厌恶地抓掉对方的护目镜,一下子扔过游泳 池的平台。教练鲍曼告诉他,下次如果再输给同龄孩子,他不允许做出类似的行为。鲍曼说:“他克服了这个坏毛病,因为从此他再也没有输给任何同龄的游泳选手 了。”
鲍曼和菲尔普斯的关系并不总是愉快,至少这位被菲尔普斯称为“第二父亲”的男人透露:“他有时会挑战我。”当然这是开玩笑,“菲尔普斯很尊敬我,在我们训练时,他从来不会质疑我。在训练中,也许多数人会说,‘明天再做吧。’但我总会强调,‘不,就是今天做。’不过菲尔普斯很少用我提醒。”
在鲍曼刚刚成为游泳教练时,即使是条件不错的孩子也很能适应他的训练强度,训练结束时,他们往往都筋疲力尽。“我以前的确热心过头了,”鲍曼回忆说。不过,菲尔普斯在11岁时就能跟着鲍曼的节奏,并以自己特有的调整方式来完成训练。“他的最强之处就是在压力下放松并集中精神的能力。压力越大,他的表现就越好--这真是太罕见了,”鲍曼不由得赞叹道,“他总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出最佳状态。”菲尔普斯还具备另一种能力,就是可以忍受“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游泳运动员所经受的都要更‘魔鬼’的训练”。

3、他是一条“飞鱼”
菲尔普斯的身体特点是人类中最接近鱼的一位。如果单从体型上看,没有人认为菲尔普斯是一个标准帅哥。他身高187cm,但是上下身的比例严重失调。上身的长度大约和207cm高的人长度相当,而双腿却只和175cm高的人长度相当。常人的身高和臂展相差不大,而他的臂展却达到了201cm,超出身高14cm,像三国时的蜀主刘备那样双手过膝。这注定了他站在陆地上时,看起来体型有点怪异。事实上,菲尔普斯的确在陆地上很不适应,不时莫名其妙地跌倒,去年10月就曾摔了一跤,导致右腕骨折。但是这样的身材,可称为泳池中的黄金比例,在泳池中双臂发力时省力而高效。菲尔普斯说过:“如果我能在水中睡觉而不需离开,那或许是我最安全的地方。我在那里永远不会受到伤害,永远不会有任何问题。”
菲尔普斯那双大脚,相当于我们通用标准47号的鞋,在水中好像安上了一副脚蹼,腿虽短但助推力极强。而且,其短而粗壮的大腿,则更容易在触壁时发力。根据了解,菲尔普斯触壁后能利用推力“滑”出10米多,比别人多滑出三四米,这远比击水游泳要快。同时,菲尔普斯臂展达到2米的长胳膊每划一下都比别人前进更多,好像划船时的船桨。而他的条状肌肉非常松弛,可以保证舒展性,又能减少池水的阻力。同时,条状肌肉的人体重比较轻,身高187cm的菲尔普斯体重只有79公斤。而同样是200米蝶泳的中国游泳队员吴鹏高183cm,体重却有84公斤。这主要是因为吴鹏的肌肉类型属于块状肌肉,比较结实,负担也比较大。

更加独特的是,菲尔普斯的肌肉属于久战不疲的极品,他在运动后体内产生的乳酸远远少于其他优秀运动员,大约只有普通运动员的三分之一。 美国国家游泳队生理部主任、体育运动科学博士吉纳迪-索科洛瓦斯先生曾在过去的20年里先后测试过超过5000名游泳运动员,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人在比赛结 束时体内的乳酸含量都在一个范围之内--每升血液中10到15毫摩尔。只有一名运动员体内的含量检测在10毫摩尔以下--在创造了200米蝶泳世界纪录 后,菲尔普斯的这个数字是5.6。当大部分游泳选手在一场比赛后要花上20至30分钟才能完全恢复状态时,菲尔普斯只需要10分钟。前几天他曾在一个晚上连续参加了两场比赛,第一场是决赛,第二场是半决赛,游完首场时他体内乳酸含量的标准超过了10,但在第二场比赛结束后,这个数字却降到了10以下,这就证明,即使在比赛的时候,他也在恢复身体。
船桨般的手掌,一身肌肉线条分明且犹如轻型战车般的体格,没有半点脂肪的肌肉,令柔软体操运动员惭愧的柔韧性,令游泳运动研究学家抓狂的心血管系统……使菲尔普斯成为一台配置精密的“游泳机器”,一条天生的飞鱼。这也是为什么菲尔普斯能够在赛程密集的比赛之中,仍能接二连三夺金的根本原因。曾和鲍曼一起带过菲尔普斯的厄班切克曾回忆说:“当1996年我第一次看到迈克尔时,我看着他的击水,看着他的体型,我就对自己说,这孩子将会成为巨星!”

4、神奇的夺金之旅
“任何事情都没有极限。”菲尔普斯经常告诫自己:“你想拥有的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游泳池外的菲尔普斯是个典型的随意少年,他喜欢嘻哈摇滚,玩电脑游戏,喜欢和朋友们闲逛。游泳事业之外,迈克尔是一名普通的少年。他通常与自己家的猫一起入睡。他有时也喜欢睡懒觉,但一旦开始一天的工作,他就不会有丝毫疏懒。一旦跳入泳池,菲尔普斯就不再是那个平凡的少年了, 他游起来像鱼一样在水中划过,蹬腿动作非常有力,双腿好像装有发动机。菲尔普斯11岁时,他的教练鲍曼专门找到他母亲黛比,“2000年,我会带他感受奥 运会;2004年,他会参加奥运会;2008年,他将会成为世界纪录保持者;2012年,奥运会将在伦敦举行,到时……”。

但事实发展的比预想还要快。1999年美国少年运动会上,迈克尔打破了20岁年龄组200米蝶泳的纪录。15岁时,迈克尔作为美国68年以来最年轻的奥运 游泳选手参加了悉尼奥运会。在悉尼,他在200米蝶泳比赛中名列第五,第二年,只有15岁9个月的菲尔普斯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成为打破游泳世界纪录 最年轻的运动员。4个月后,菲尔普斯再一次打破200米蝶泳的世界纪录,并第一次获得世锦赛冠军。2001年,菲尔普斯打破200米蝶泳世界纪录,成为最 年轻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并赢得了“神童”的美誉。同年,他在福冈世锦赛上赢得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
2003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世界游泳锦标赛期间,迈克尔成了泳坛的谈论中心。他在巴塞罗那世锦赛上5次打破世界纪录,4次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创造了在 同一届比赛中的又一个壮举。他在比赛中成功卫冕了200米蝶泳冠军,同时还夺得了200米和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并创造了世界纪录。而这些记录全是在同 一天创下的,这是世界游泳比赛史上的头一次。此外,他还赢得了混合泳接力的金牌,并在100米蝶泳的半决赛中刷新了世界纪录。凭借如此出色的战绩,菲尔普 斯当之无愧地被评为2003年度世界最佳男子游泳运动员。

2004雅典奥运会前,他是第一位获得资格的游泳运动员。雅典成了菲尔普斯打破多项纪录的舞台,在第一天的比赛中,他就以3.5秒的优势夺得400米个人 混合泳金牌,并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第二天,他在4x100米自由泳接力比赛中获得一枚铜牌,随后他在200米自由泳比赛中再获一铜。8月17日,菲 尔普斯先获得200米蝶泳金牌,一个小时后,他代表美国参加4x200米自由泳接力,再获一枚金牌。在雅典,他还获得2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在 4x100米混合接力比赛中,菲尔普斯再获一金,这样,菲尔普斯成为第二位在一届奥运会上夺取八枚奖牌的运动员。在2007年墨尔本世锦赛上,菲尔普斯独 揽7金,打破了索普保持的一届世锦赛夺得6金的纪录,此外他还打破了5项世界纪录。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了,这是一届属于菲尔普斯的奥运会,他创造了神话,他成了人类开办奥运会以来最伟大的运动员,奥林匹克之王诞生了。
“从小时候练习游泳开始,教练就告诉我要大胆设立目标。我告诉自己,我要做专业运动员,我要拿奥运会金牌,我要打破世界纪录,这些目标都已成为现实。这说明不管你的梦想有多高,有多远,都有可能实现。”菲尔普斯坚定地说。比赛前,教练鲍曼曾安慰菲尔普斯说,如果他输了,可能对这项体育是个好事,但痛恨失败的菲尔普斯不这样想。“只要有人一说我不行,我就更加想赢。4×100米自由泳接力比赛时,有法国选手说要把我们‘打倒在地’,他们的话让我更有动力,更加想要不负众望。”
俄罗斯队游泳名将苏霍鲁科夫对菲尔普斯的神奇表现叹服道:“他就像是另一类人,说不定是从别的星球来的。”
5、功成名就后的名利双收
奥运会后,“飞鱼”菲尔普斯成为各项“最佳运动员”评选的不二人选:权威杂志《游泳世界》评选的世界最佳男女游泳运动员出炉,菲尔普斯和奥运会三枚金牌得 主的澳大利亚女将莱斯荣耀当选,这是菲尔普斯第五次获得这项荣誉。但这不过是菲尔普斯最近收获的诸多荣誉之一。自奥运会结束后,只要是美国国内的综合项目 体育运动员评选,菲尔普斯必是其中的佼佼者。前不久,《GQ》杂志还将菲尔普斯登上了封面,并评选其为2008年度男人。而《美国周刊》和《人物》期刊更 是常常刊出菲尔普斯的大幅照片。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奥运会后的3个多月里“飞鱼”菲尔普斯通过广告等活动挣得将近1亿美金。菲尔普斯的经纪人每天要接到300多个电 话,但是让他感兴趣的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收益的那些市场开发计划。有10家美国的连锁快餐企业向菲尔普斯伸出橄榄枝。从电子游戏广告到自传,再到“飞鱼” 的纪录片,如果把所有收益加到一起,“飞鱼”大概赚到1亿美金。突如其来的巨额收入使得“飞鱼”奥运会后轻松花150万美金购买了一套公寓。虽然奥运会早已结束,但是菲尔普斯的忙碌一点也没有结束,整日忙于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所到之处无不是红地毯铺地,享受最高礼遇。
如今,菲尔普斯努力像夺取金牌一般疯狂签约,他成了吸金能力最强的奥林匹克运动员。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5:38:30编辑过]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39
案例:世界冠军的教练们说,冠军是天生的

你家小孩刚刚小学毕业,但是被发现有一个非常的天赋,你会不会让他辍学, 去发掘和修炼这个天分,直至世界冠军?我相信,这是一个很有口水潜力的话题。秉承道德中立的立场,我并不暗示哪一个答案是对的、哪一个又是错误的,而是指 出,这是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不同的选择都是“有道理”的,只要你多看看当事人自己的立场,就可以豁然开朗了。
丁俊晖,就是一个小学毕业之后辍学,而后成为世界冠军的青年“才”俊。而看起来专业和学业得到兼顾的伏明霞和郭晶晶等人,也成为了世界冠军。

世界冠军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是离不开一个很好的教练,对于世界冠军的成长,教练最看重什么呢?就让我们听听世界冠军们的教练发自个人内心的真实发言吧,这些话,在主流媒体上是看不到的,因为属于“道德”偏颇的。
天赋,又是天赋!但如何发现一个人的天赋呢?
以下内容根据深圳晶报、东方早报等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摘录整理而成,由此可见三环职业发展理论的一斑。

1、丁俊晖恩师伍文忠:学斯诺克要有天赋否则再花钱也没用。
丁俊晖、梁文博无疑已成为中国斯诺克的代名词,但当这两人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伍文忠这个名字。 从最早的郭华,到之后的丁俊晖、梁文博、金龙、田鹏飞,他们都曾师从过这位传奇教练。昨日,一直扮演着伯乐角色的伍文忠接受晶报记者专访时说:“学斯诺克 要看天赋。如果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千万别继续花钱。”

当年,正是郭华的天赋吸引伍文忠走上了教练之路。之后,便是丁俊晖。“小晖是2000年来的,我当时就跟他爸爸说,这孩子将来肯定错不了。”伍文忠对丁俊晖的了解胜过任何人,甚至包括丁俊晖的父母。

与中国足球后继无人的窘境相比,如今中国斯诺克运动的热门程度超出了想象。但在伍文忠看来这并不完全是个好现象。“不是我打击人,学斯诺克真的要看天赋。我必须奉劝各位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千万别继续花钱,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前途。

阅人无数的伍文忠讲起了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几年前,在他带的孩子中间,有个没有天赋但又铁了心想学斯诺克的学生,在一年之后遭到了他“无情”的拒绝。“那个小孩当时14岁,学习很好也很聪明,但真的毫无斯诺克天赋可言。我劝了几次都不管用,于是我一着急当着家长和孩子的面折断了球杆。”果然,这位被伍文忠抛弃的孩子后来考取了国内的知名大学。伍文忠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无情其实慈爱的教练,他总是在为孩子的前途着想。

去年,已经移民美国多时的伍文忠又一次回来了,吸引他的只有中国斯诺克人才。“别看我无情拒绝了很多人,但真的碰到好苗子,我特别珍惜。

目前,定居广州的伍文忠在朋友球会的旁边租了一套房子,自己就和9个学生住在那里。“当年,小晖和梁文博他们也是这样。”可要让这群812岁的男孩乖乖练球谈何容易?当然,伍文忠自有妙计,“每次孩子们打出不错的成绩,我都会带他们去游乐园疯一天。在这一天里,没有斯诺克,不用练球,我陪着孩子们痛痛快快地玩。相反,练球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练。其实小孩子不能逼,有张有弛的教育方式才能锻炼他们的自觉性。

12岁的朱英晖是伍文忠非常看好的小球手,这位来自内蒙古的小胖子内向憨厚,但在伍文忠看来,他也是与丁俊晖一样极具天赋的好苗子。在伍文忠的调教下,没准会成为下一个“小晖”。

2、徐益民:跳水冠军是天生的,练是练不出来的
中国跳水今日称雄天下,这个“奇迹”几乎就是中国跳水队前总教练徐益民一手打造的。这位秉持“天才论”的鬼才教练,培养出了高敏、熊倪等一批金牌选手,其中也包括周继红。他曾放言:“我的执教水平是世界第一!”没人敢反驳,因为现在全世界跳水界都还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着他创立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于芬作为当年他的助手,则是后起之秀,培养出了伏明霞、郭晶晶等一批金牌选手。1997年中国跳水队地震,总教练徐益明去职,副总教练于芬也被国家队扫地出门。
地震的原因可能在于名将们往往能量巨大,个性也特别,与行政系统的兼容性差。例如徐益民,常又干又硬地称:冠军是天生的,练是练不出来的。对于那些天分不是特别高又勤勉的人来说,确实很伤人。于芬,也是公认个性极强。

徐益民离开国家队后,开办了“广东国际跳水培训中心”,于芬则去清华创办了“清华跳水队”。他们以为只 要自己能够训练出人才,就能翻身。但以跳水队领队周继红为代表的体育官员们,精巧运用了制定规则的权力,使得他们训练的队员难以直接进入国家队。那些队员 及其家人显然耗不起青春,纷纷转往地方队注册,而后立即就直入国家队了。据知情人士说,现在国家跳水队的核心队员其实基本都出自徐、于二人门下

最终,“广东国际跳水培训中心”无疾而终,徐益民到美国女儿家养老去了,而清华跳水队则日渐“衰落”。于芬正当盛年,自然不愿就此雌伏,与体育行政系统的代言人周继红的矛盾就日易尖锐起来了,于是“两个女人的战争”开始上演了。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40

案例:陆步轩和陈生 两个北大才子卖猪肉的不同故事

变幻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的坎坷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秉承自己的个性特质,以及保存内心最后的一点星火,出生相同,但个性不同的两个人,最终走上了相似又不同的人生道路。
以下内容整理、摘自互联网上的公开报道。通过故事,可见本博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之一斑。

1、陆步轩与他的“眼镜肉店”
1985年,陕西长安县鸣犊镇的农家少年陆步轩高中毕业,以高出本科线10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北大中文系,是当年的长安县文科状元。
4年的苦读,仿佛做了一场梦,1989年夏天醒来时,梦境已被彻底击了个粉碎。陆步轩的毕业派遣证被开到西安市人事局,参加第二次分配。在中国,二次分配,意味着毕业生的个人能力退居其次,把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推到了前台。几经周折,各种努力都告枉然,陆步轩被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
而当时的县计委对这个高才生比较关心,借调他到机关做个临时工,从事一些文书工作内向性格的陆步轩,不会去说一些违心的话,也不会去巴结一些人,所以做很多事都失败了。后来计委办企业,陆步轩自告奋勇去了企业,但几年后企业跨了,而原单位“柴配厂”早已停产,厂里给他办的最低生活保障,就算对他的最后一点安慰。
彻底失去饭碗的陆步轩,不再有什么班上,就在社会上混。搞过装修,开过小商店。最后不得已而为之,完全是为生活所迫,2000年时,生意惨淡的小商店转成了肉铺“眼镜肉店”。

一个偶然的采访报道,使得北大学子卖猪肉的故事,一瞬间晓谕大江南北,也带来了纷纷的争论。由于媒体的“推波助澜”,“眼镜肉店”可谓已是大名远扬。肉铺的生意也一下子好起来了,还雇用三个劳动力,卖肉一年可以赚20多万,体现的社会经济价值比当时普通一个北京大学的教授都大。
那时的陆步轩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理想被现实的生活负担所代替。在说起他不愿意看书时,表情有些痛苦。他说,自己还是喜欢研究语言,尤其是对方言很感兴趣。“其实我最适合去做编辑词典的工作。”言谈中,他流露出对“书桌”的向往。
就在人们对“眼镜肉店”渐行淡忘的时候,陆步轩也在联系西安的一个普通高校,希望能够重返校园,开始教书育人和做一些研究工作,就在准备上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天而降。2003年,一个投资方,北大校友,美国特思公司高管,找到了陆步轩,准备共同成立了由美方投资合办的,以肉食类为主、品种多样的大型食业公司,面向全国,形成了连锁肉铺。
权衡再三,陆步轩放弃了重返校园的机会,而专注于连锁肉铺的开设和经营。但泡沫化的连锁店,还没有开几家,就碰上了创业企业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虽然是一番辛苦,但却是举步维艰、惨淡经营的结局。

在2005年初,陆步轩终于又进入了西安市长安区的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是一个文化部门,业务相对单一,工作之余,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他自己想做和必须做的事论。按陆步轩自己的话来说,怎么说,他现在也算是一个正式在编的国家干部,旱涝保收。而且文化部门,可以发挥他的专业所长,安安静静做学问,以争取在有生之年,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
成了新闻人物和知名人士后,陆步轩不断的接受各平面和网络媒体的采访,并开始舞文弄墨。而终于在2005年,他的自述人生《屠夫看世界》一书开始正式出版,并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
在《屠夫看世界》的末尾有一个冷笑话:某倒霉蛋匆忙上了列车才发现搭错了车, 急忙找乘务员寻求帮助,乘务员很为难:“我们这可是直达快车,中途不能停啊!”请示列车长后,乘务员有了办法:“经过车站的时候,车速会减慢,到时候我将 车门打开,你跳下去就是。不过千万注意,车速虽然不快,但是由于惯性,你跳下去的时候必须向前跑一截路,否则会摔个大跟头。”倒霉蛋感激涕零,千恩万谢。 当列车进入车站时,乘务员打开了车门,倒霉蛋往下一跳,脚刚着地就往前跑,一直跑到前一节车厢。就在他刚想停下来的一刹那,车厢的门忽然打开,另一位乘务 员老鹰捉小鸡似的一把将他拽进车厢:“先生,你真幸运,我们这是直达快车,中途还没有上来过人,来,请补票吧!”
“那个倒霉蛋便是我自己。”陆步轩以这句话完成了他的书

2、陈生:弃公务员卖猪肉,开连锁店成千万富翁
北大才子悄悄进入了养猪行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
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被人称为广州“猪肉大王”。他就是广东天地食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生,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清华大学EMBA
,曾任职于广州市委办公厅和湛江市经委,先后创办湛江市新光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东龙虎豹酒业有限公司、广东天地壹号饮料有限公司、茅台镇老伙记酒业有限公司、广东天地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额数亿元。
如果你问陈生认为自己为什么能成功,他一定会告诉你自己只不过是比别人做事的方式更灵活。“别学我,我那些都是歪门邪道。”他笑着说。而这一切,正是他的母校——北京大学为他带来的最大财富。
“北京大学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陈生如是评价自己的母校,“还记得厉以宁在成名之前,曾经在北大当了十来年的经济系图书管理员。当时,所有经济专业的都在学马克思、列宁的那一套苏联的经济理论,没有人讲西方经济学。他自己钻研了很久的西方经济学。结果改革开放来了,人们需要学习西方经济学了,可是连本翻译的教材都几乎找不到,这时候厉以宁站出来,编著了《西方经济学》,并且以讲座的形式在北大开始讲授。反而在正式的课程表上却没有这门课。就是这样,厉以宁成了如今的大牌。”

陈生觉得,正是那些正式课表上没有的讲座,带给了他许多启发,影响很大。此后他曾经再次回到母校进修,讲授的老师和学术界的主流看法分歧很大,有的同学对此提出异议,陈生很直接地质问那些同学:“你来北大难道就是想学教材上的东西吗?那你随便找个地方就行,不要来北大。这里最好的东西,就是那些和教材不一样的东西。”
陈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地方政府的秘书科当公务员。照道理,能够担任公职应该是很多人羡慕的事情,然而陈生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下海了。
“怎么说呢,和我的性格有关吧,我思维比较活跃,常做不合常理的事情,这在党政机关有点不合时宜。”多年后谈到这件事,陈生最先给出的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可是再聊了一会,陈生终于爆出真正的原因:“关键还是穷啊,那时候我们几个朋友都是从名校毕业的,可是在机关里的收入非常低。我们家睡觉都从来不关门,为啥?就是因为没有任何值得别人惦记的东西,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拿。穷得没有办法了,只好下海去拼。”

陈生做出了在当时看来有点离经叛道的决定,但是却没有受到来自家庭的阻力。倒不是说家里人就完全没有意见,而是对于陈生来说,自己下决心去做的事情,不会被外界的因素干扰而改变,这也是他所谓的霸道。可以说,他决定下海的时候脑子里就不再考虑成败、得失或者旁人的看法了,他认为在一件事开始时不能想太多,因为考虑太多,到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做不了。
陈生卖过菜,卖过白酒,卖过房子,卖过饮料。走到今天,他已经成为拥有数千名员工的集团的董事长。在商海浮浮沉沉这些年,最后能够成功存活,陈生靠的是永远领先别人的想法
他认为,很多事情不是具备条件、做好了调查才去做就能做好,而是在条件不充分的时候就要开始做,这样才能抓住机会。至于条件的不足,可以用种种办法调动一切资源来解决。 正如他卖白酒的时候,开始根本没有能力投资数千万设立厂房,可是他直接从农户那里收购散装米酒,不需要在固定设施上投入一分钱便可以通过广大的农民帮他生 产,产能居然能达到投资5000万的工厂的数倍。之后,他积累起一定资金再开始从买成品酒转变成来料加工,这才开始租用厂房和设施,再之后才有自己的厂房,打造自己的品牌。迅速的进入和占领市场,让他在白酒市场上打了个漂亮仗。

而陈生最著名的产品“天地壹号”苹果醋,其诞生说起来十分简单。当时有一位著名国家领导人到南方视察,在途中该领导人用陈醋兑雪碧当饮料。当时人人都跟风照此喝,陈生没有和大家一起尝味到,他直接想到了如何将这种饮料生产出来。经过多次尝试,“天地壹号”苹果醋就此诞生。
2006年,陈生在湛江和广西交接处附近打造他的土猪养殖厂,2007年开始在广州开猪肉档卖猪肉。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发 展成为广州乃至广东最大的猪肉连锁店“壹号土猪”。陈生认为,除了确保质量上乘、采用低价策略外,在经济增长放缓的今天,无数企业为了能更好地撬动市场, 都在抓破脑袋思考各种各样的办法,一些企业正是成功运用精细化营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国内家电零售企业巨头国美就一直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去考虑,采 取“定制”的方法来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
陈生卖猪肉,用的也是这样的战略。他告诉记者,在中国,猪肉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市场空间大,中国每年的猪肉消费约500 亿公斤,按每公斤20元算,年销售额上万亿。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猪肉这个行业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基本上没有形成像样的产业化,竞争不强,档次不高, 机会很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率先推出绿色环保猪肉“壹号土猪”,开始经营自己的品牌猪肉。他把猪肉消费群进行细分。虽然走的还是“公司+农户合作”的 路子,但针对学生、部队等不同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的农户,提出不同的饲养要求,为部队定制的猪可肥一点,学生吃的可瘦一点,为精英人士定制的肉猪,据传每 天吃中草药甚至冬虫夏草,使公司的生猪产品质量与普通猪肉“和而不同”。

陈生认为,即使是卖猪肉,也要卖得和别人不一样,将“歪门邪道”进行到底。我是一个霸道的人,基本上可以算是独裁者,凡事我做了决定,很少会更改,所以我下面的人可能也经常很为难。其实,经营一个企业是很困难的,没有人敢说自己的企业一定能存活百年,这不像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企业的生存是个系统工程,包括了执行、管理、战略、文化等等,甚至有时候只是运气就能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而我的做法,是各司其职。现在我只管大方向、发展战略的问题,其他具体的事务一概交给别人,比如怎么花钱,那都不是我的事情了,所以我还蛮清闲的,都是别人在忙。

一个人要多少钱比较合适?这问题很难回答。在没钱的时候你会拼命地去想,而这也是我当年下海的原因。但是当钱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开始虚化。像我现在,每天基本花不掉钱,身上的衣服也是几十块一件的,太多的钱就变成数字游戏,缺乏实际意义了。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具体限额的话,我想一千万的数字比较合适。达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保证自己身边的人衣食无忧,过上比较上层的生活。
现在钱可以说是挣得差不多了,但是我不干事业太无聊,没事做,而且我也不会做别的。只好继续这么做下去,也让这些跟着自己的弟兄过得好一点。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是将手头的事情整合,而不是进军新行业。人一辈子能做好有限的几件事情就已经足够了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41
案例:清华厨师张立勇 从打工仔到研究生的成长故事

张立勇的成长历程是一个勤奋刻苦、执著坚持的学习故事,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向命运低头而追寻理想的奋斗故事,也是一个如何摆脱现状、顺利转型和自我修炼的策略故事。在一个激情、毅力、奋斗、理想和成功的故事背后,其中滋味,任人评说了。

但从“内行看门道”的视角来看,全部的成长故事,表面看起来是说明了“如果…就可能…”的成功规律(也是主流的价值观念),但实际上说明的是“只有…才…”的变革与进步的客观道理。而且所有的记者,都没有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并得到真正的答案。即当事人“为什么会如此”的问题:他为什么会孜孜以求、刻苦学习英语呢?
以下内容整理、摘自互联网上的公开报道。透过故事的表面,可见“三环职业发展之道”之一斑。

张立勇,1975年出生于江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92年高二时辍学离家,后曾在广东的竹制品厂和玩具厂打工。1996年进入清华食堂做洗菜工、厨师。1999年起,先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成绩630分,并通过自学拿到了北京大学对外经济与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文凭。被清华学生尊称为“馒头神”。辞去了厨师工作后,全力备战研究生入学考试,顺利成为南昌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说起为什么从广东打工,转到北京打工时,张立勇说,“在一间狭小潮湿的屋子里住着七八个工友,天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我就是想学习也不可能有那样的环境和氛围。”虽然去广东打工时,他带着他的高中课本,但工作的劳累和周围的环境,使他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在1996年6月,不想浪费时间的张立勇通过介绍来到北京,成为清华大学食堂的一名切菜工。的确,清华对张立勇而言真是一个如鱼得水的好地方,尽管待遇要比广东低一些,但如张立勇所说:“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能维持我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氛围和环境让我学习,就OK了,that's enough足够了。”

“在清华12个人一间的宿舍,也很难安静看书。感谢清华东大操场的那盏路灯,在它的照耀下我完成了很多的学习。”满怀着对那段青葱岁月的眷恋与深情,张立勇回忆起了自己边打工边自学的过往,“能在清华生活工作学习是很幸运的,我遇到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我把自己看成是清华的编外学生。”
张立勇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先跑20分钟步,然后再学习英语,用他的话说跑步是锻炼人的耐力和毅力的基础,在跑步的同时还可以思考很多问题,比如人生、哲理,当然更多的还是英语。

“我和这里的大学生不一样,他们有的是时间,而且能正规学习,而我只有不断地积累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放过……英语也可以随时随地学,方便面的包装袋、调料包上都有中英文对照,比如sugar(糖)、salt(盐)之类。其实北京这座城市就是一本流动的英语辞典,走到哪里都会有英语的身影,只要留心就可以……”一谈起学英语的感受来,张立勇的话匣子就再也合不上了。

食堂规定,在给学生开饭之前,厨师们先吃,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为了能让自己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张立勇硬是给自己规定必须在7分钟以内吃完饭,余下8分钟躲到食堂后面一个放碗柜的地方背英语课本,有很多同事觉得张立勇这种行为简直让人难以理解。
就这样,他每天除了在菜墩前、窗口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每天工作将近11个小时,一天下来虽然早已人困马乏,晚上还要读书至深夜,但在7年的时间,他一直坚持下来了。张立勇说,初到清华时靠的就是一种信念。

张立勇一直坚持按自己的学习计划走,每天就能坚持自学七八个小时,有时候学到凌晨一两点钟。他和清华学子一 样,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去教室、去图书馆、上英语角、参加英语协会、聆听大师讲座。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他对英语的学习从来都没有中断过,所有能学习的 机会,他都不放过。在自己的床头,张立勇用毛笔写着“克己”和清华的校训“行胜于言”,以告诫自己不许偷懒。
“食堂每年年底都要考核,为了能够长期留在清华,食堂里一些最脏最累,别人不愿干的活儿我都干,我想,勤奋工作是留在清华的唯一途径,所以我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英语。刚开始学习英语时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学到很晚,第二天早上4点钟还要上早班,一天的压力太大。后来食堂领导知道后很感动,破例允许我可以不上早班……”

他认为,学英语就像刷牙,每天都要张嘴,每天都要坚持。“或许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你觉得自己不能坚持,但如果你认为是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会在不能坚持的时候继续坚持下去。
“其实英语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关键就是需要一种勇气和毅力,开口讲英语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只要做到这两点,你就成功了一多半。学英语就是要挤时间,就像从海绵里挤出水一样,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抵制诱惑,各种各样的诱惑,长时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以前找我参加婚礼、各种Party和生日聚会的同学和朋友特别多,我一没钱二没时间,都婉言谢绝了,后来他们有了活动也都不喊我了,久而久之朋友们都认为我面子大,不愿花钱,抠门,还送我一个外号‘铁公鸡’!”张立勇边说边笑。
“当时包括自己都不理解自己,觉得很孤独,没有人理我。但当我成功后,朋友理解了,因为我证明给他们看了;我自己也理解了,因为我做到了,我没被诱惑打倒。”当张立勇几年苦读终成正果后,同学和朋友们都理解了他,更多的还有对他的敬重和钦佩
而他的出名则是在一次卖饭中,一位学生无意中对他说了句英语,他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了。此后,一传十,十传百,张立勇的卖饭窗口成为了英语高手和他过招、切磋的地方

2004年,张立勇获得团中央颁发的首届“中国青年自学成才奖”,在“感动江西人物”评选中榜上有名。2004年,他写的《英语神厨》一书,被教育部、团中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青少年喜爱的图书”,并获得“冰心文学奖”。
但被问到他是否认为自己已经成功时,张立勇说:“我可能在语言学习方面有点成绩,但说成功,还为时过早。

当被问到梦想是什么?他的回答简单得出人意料:“帮助别人”。在有些人看来,这四个字多多少少带有些“矫情”的成分,而在张立勇看来,能为这些年来帮助他的人提供一些帮助,正是他的唯一梦想。
“我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父母生病,领导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买不起英语教材,一些素不相识的学生给我各种英语辅导书和磁带……在北京8年多了,我几乎没有买过一件衣服,都是同事、领导们送的……”
“我爱清华,对它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儿时的梦想是能坐在像清华这样的大学学府里读书、学文化;在广州打工时我想挣很多很多钱来补贴家用;来北京后我的梦想是能和真正的清华学子们一样,有整日的时间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当我考过托福后,我又想着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回报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

在清华大学九十周年校庆的时候,第一次有媒体来找张立勇要求采访他。当时,被他坚决拒绝。在领导和电视台的多次劝说下,他勉强答应了。可是节目播出后,一位家长来找张立勇表示感谢,说自己迷恋网游的儿子看了他的经历后受到震动,不再沉迷网络了。不久,一位大学生拿着自己的毕业文凭来找张立勇,要请他吃饭,因为不是他的访谈他可能因为贪玩而拿不到毕业证书。“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经历还可以帮助别人,给他们以启发。从此之后,我不再拒绝媒体采访。”
为北京奥运做志愿者,进社区鼓励居民学英语、为青年朋友做报告演讲,用自己的自强不息鼓励他们……张立勇说,他要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将来他有个梦想,为更多想要学习但没有条件的青年提供一个平台

自从张立勇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后,他学习的经历和故事也成了全国各地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当张立勇接到一封封全国各地的来信时,他感到很欣慰,很有成就感,也为自己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学习的动力而感到高兴。以前他几乎来信必复,但后来信件越来越多,他根本回复不过来了。

在张立勇刻苦学习的故事在电视台播出的当晚,青岛的一位阿姨便打来电话,哭着对张立勇说:“孩子,你需要什么尽管说!”也 曾有教育机构和报社开出了每月七八千元的月薪让他去工作,张立勇拒绝了。张立勇在清华做厨师的工资依然是七八百元,除去留给自己几十块钱的零花外,剩下的 全都寄给了父母。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还要继续在食堂当厨师,这不是“人才浪费”吗?还有的人甚至认为张立勇在“作秀”。“做人不能太浮躁,要有一颗平常心,厨师也是一种职业,我很爱我的工作,虽然大家都反对我做这份工作,但我觉得它不是什么低下的职业,它有存在的价值,我希望不要有人去歧视它。我也想过要去找份薪水高的工作,但更多的时候我问我自己:凭你现在的能力,这份不错的高薪你能拿多久?

在清华园里,张立勇以英语知名,但他并不是只攻英语一门。他自学了北京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还自学了计算机课程,还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电脑;广泛阅读与新闻采访有关的专业书,旁听经济和法律课程,还听过麦肯锡公司、比尔盖茨等人的讲座,这是令他骄傲的一笔财富。听讲座让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拓宽了视野,他知道钱不是靠积攒起来的,也不是能挣多少的薪水,而是你的思想、你的能力是不是真的超过别人……

张立勇说,人生是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任何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都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眼界。作为青年人,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42

案例:钱永健 我似乎生来就要走这样的道路

又一个具有华裔血统的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再一次说明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对于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争论,争论的实质应该是“为什么1949年之后在大陆接受高等教育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尚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当然本文不是讨论这个话题的。

本文想问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自然有好多方面不同,但是决不包括“他们的道 路是一帆风顺”的。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钱永健虽然很聪明,但是职业路程也是一波三折,最后的超级成功,是多个看似偶然的因素在时间轴上综合在一起的 结果。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成功之路,其实也是如此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天分、修炼道路和时代机会等等各种非必然的因素,在时间轴上偶然综合在一起的一个最终结果,就是说“在恰当的时间、地点,恰当的人,做了恰当的事情”,而且“恰当的做了一段时间或者又恰当的抓住了另一次事情机会。”

以下内容根据解放网-新闻晨报、新华网等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摘录整理而成,由此可见三环职业发展理论的一斑。

2008诺贝尔奖化学奖公布,包括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在内的三位科学家获得这一殊荣。钱永健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系教授。这位祖籍浙江,1952年出生在纽约的华裔,也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出生于工程师世家,钱永健自称“分子工程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他说,“我似乎生来就要做这样的工作,走这样的道路。

钱永健从小对化学很感兴趣。小时侯他的身体不是很好,因为气喘病只能经常待在家里,当两个哥哥在室外玩户外运动时,钱永健就在家里的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父母还专门为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用具。不过,很快钱永健就对这一套安全的化学装置感到了厌烦,“在学校的图书馆,我发现了一本老旧的化学课本,里面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化学实验。”于是,钱永健开始“玩”起更危险的化学实验,甚至接触火药。一次,他和两个哥哥还用火药自制了一个手榴弹,不过手榴弹最后没有爆炸成功,只是把家里的乒乓球台的一部分炸坏了,弄得满屋子是烟。

出于对化学的热爱,再加上天资聪颖,钱永健很小就是众人眼中的“天才少年”。16岁时,钱永健还获得西屋科学天才奖和西屋奖学金,之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不过,钱永健在大学并不是一个“乖学生”,他对于学校安排的化学课程并不非常满意,觉得设置和内容颇为僵硬呆板,所以同时也上了不少钢琴课。不过,钱永健大学毕业时依然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物理与化学学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全美著名的马歇尔奖学金,前往剑桥大学深造。

在剑桥大学时,他想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所以从化学转到了分子生物学,又转到了海洋学。“我梦想着在蓝色海洋上远航,那样一定很浪漫,但我最终发现它(海洋学研究)完全不是这样。我的研究只是在海湾中测量石油污染的程度,最终我发觉自己根本不关心藻海的高度。”就这样,钱永健转而开始专注于一项看上去永远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人类大脑,他因此获得了一个生理学博士。在钱永健看来,人脑是一部让人心醉的织布机,“它需要更为熟练、更为精细、更有创造性的方法把碎片拼织起来。”

此时他又“回归”化学,开始了自己对于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之路。凭借化学与生物方面的天分, 钱永健找到了让绿色荧光蛋白更亮更持久发光的方法,并创造出了更广泛的荧光蛋白色彩,包括黄、蓝、橙等颜色。他最大的贡献是发明荧光染剂技术,用以追踪观 察活体细胞内钙离子信号的流动和变化,并在基因上改变令水母发光的分子,这一技术被称为“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而他对于自己的功 绩却这样表示:“我只是将一本晦涩的小说变成了一部通俗的电影而已。”钱永健说,“最基本的想法其实不是来自于我们,但是我们帮助很多人理解了这一点。我只是那个制造工具的人。

对于自己的创造性想法,钱永健把它归功于自己感性的一面。“我喜欢色彩,”钱永健说,“我总是被色彩所吸引,”正是色彩,让他的工作更有趣,“当工作进展得不顺利时,因为色彩,我可以把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如果我天生是色盲,估计我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了。”

正是他对艺术的感性与科学的直觉综合在一起,才让他在细胞生物及神经生物方面做出了如此革命性的贡献。钱永健说,“你的科学领域应该完美地契合、滋养你个性的深处,在你的沮丧时期不可避免地到来时,这样的契合会为你提供最本真的愉悦,帮助你度过不可避免的情绪低落期。

对于钱永健来说,自己下一步目标,是自己的发明能应用于攻克癌症。目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一个初步应用是,检测蛋白酶的活动。钱永健希望将这一技术运用到观察及发现癌细胞,为癌症治疗带来革命性帮助。他致力于攻克癌症的另一个相关的原因是,他的父亲就是因为得癌而死。“他得了胰腺癌,诊断出来6个月后,他就离开了我们。”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44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1:综述

三环理论的所谓“三环”,简单通俗的说就是,做你“喜欢做的、善于做的、也值得做或应该做”的事情或工作。喜 欢做,就是兴趣、爱好、意愿、动机、专注与投入。善于做,就是特长、知识、技能、经验、经历和能力。机遇,就是值得做、应该做的事情或工作,适应了社会需 要(天时),具有环境条件和资源供应优势(地利),以及良好的组织或人际关系基础(人和),并且能给自己带来好的物质和精神(情感)回报。按照三环方式发 展职业和学业,你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得到的物质、精神(情感)回报,会令你个人比较满意,你的职业生涯也会充满愉悦感和幸福感。

“三环”的另一种通俗理解:性格、才能、外部机遇。命运就是由这三个因素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性格决定了命运”。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通俗的”理解,并不严格,也不全面,以及没有动态性。为便于理解和加深记忆,本文捎带说过一下。
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其内涵远远超出以上的简单通俗说法。三环职业发展理论的原理图如图所示,该图是系统思考的结果,所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三环理论系统。阅读以下内容时,请务必同时参看该原理图。


居于原理图核心的是三个圆环,它们的共同交集就是“成”:“成效、成果、成绩、成长、成功、成就”。“成”是一个事实结果。而决定它的就是三个环的内容,分别为“1 态度/努力水平:专注、持续、稳定的心理动力能量”、“2思维与行为的才能种类与深度:知识、技能、经验、智慧等”、“3 外部事业与成长的实践展示机会/机遇、支持”。三个环可分别用“态度、才能、机会”来冠名表示,这样更直观一些。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成功”,是由他的个人才能、努力态度以及外部机会等三个因素决定的。如果只有一个或两个因素,其余因素不合适或不好,那么就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主观成功与客观成功的统一,详见博文“什么是职业成功”。),除非对“成功”进行定义改造。(I、II、III的状态说明……,略。

从三个圆环往下看。“成功”之后,就是回报了,一方面是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回报”,另一方面是外部他人对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回报”。自己的回报就简单直接了,“成功”经过与自己内心的隐含预期(或没有什么明确的预期)比 较后,立即就会产生成就感、愉悦感等美好的感觉。而外部他人的回报则会延迟一段时间,并且经过与他人对当事人的预期的对比,按照考评和回报机制进行的,应 该符合“公平公正公开”,也应该是及时的。在实际中往往做不到这“三公一时”,如果明显不“公”或不及时的话,外部他人的“回报”可能会产生挫折感、压力 感、失落感等负面感觉,而不是立即的成就感等美好感觉。

以上感觉的产生还要遵照个体的心理需求或欲望进行,只有符合个体心理需求或欲望的回报,才会产生共振式正面或负面感觉,即 回报越是“对口满足了”需求或欲望,正面的成就感等美好感觉也就越强烈,或负面的挫折感等负面感觉也就越强烈。不对口的,也许会有轻微的心理感觉产生,但 是对于个人来说,没有进一步的影响作用。
无论是正面的心理感觉,还是负面的心理感觉,都会进一步影响、决定当事人的外在努力水平,即态度。正面的成就感等美好感 觉,会进一步刺激和维持当事人的兴趣、爱好,以进一步保持良好的态度。而负面感觉,起作用的方式则不同,有可能会激发当事人更好的努力水平,例如“屡败屡 战”、“不服输”、“激发了斗志”,也有可能抑制当事人的努力水平而使得偃旗息鼓。这与当事人的个性特质是相关的。

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好的态度,使得事业(更可能)成功,进一步(应该)得到好的回报,为此产生了好的心理感觉,进一步使得当事人兴趣盎然,以维持良好的态度。这样的正面循环,是每个当事人都希望得到的。但也可能是另一个循环:当事人虽然得到了负面的心理感觉,但却激发了当事人更加卖力的努力水平,以期“扳回”不成功的结果或向外部他人证明“他们对自己是不公的、自己其实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后者情况相对于前者比较少见,不是一般人常有的反应模式。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的简化静态公式:
你的成就=你自己+你的外部实践机会或机遇{任务或事务、天时地利人和、贵人、资源、运气}+
一个动态的时间过程{修炼才能、积累历史成就、积累资源},
其中,你自己=你的思维和行为的才能{知识、技能、经验、智慧等}+你的态度或努力水平{专注、持续、稳定的心理动力能量}+你的个性特质{偏好特质(心理需求、欲望、动机+个性倾向)、潜能特质}+气质或性格(与职业发展关系不大)+其它(与职业发展不太相关)

以上是三环职业发展之道的总体概述,详细的说明和讨论见后文。
<EN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5:47:08编辑过]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49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2:态度
阅读本文时,请务必对照博文“三环职业发展之道1:综述”中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原理图
1、态度是什么

1)“态度”就是当事人思维和行为的努力水平, 表现为专注、持续、稳定的心理动力能量,反过来说,努力水平的品质,就是心理动力能量的品质,体现在专注的定向性、持续不间断以及稳定的幅度。思维和行为 的努力水平高,其实就是心理动力能量的品质高,进一步说就是,当事人在时间和精力投入方面,是聚焦专注的,且能不断持续的维持这个稳定、高强度的专注。相 对应的,努力水平低的表现就是,心不在焉、索然无味、(小和尚念家)有口无心、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反复无常等。

2)思维,主要是指动脑子的活动。而伴随动脑子的动手、动腿、动口等,就是行为。当事人的活动,也就主要体现思维和行为这两大方面了,这也是一种大概的分法。

3)毋庸置疑,好的态度有利于当事人的事业、任务或学习的成功。从道理上来说,为了成功,每个当事人都应该是理智的,都应“信誓旦旦”认为自己是可以保持良好的态度的,毕竟为了自己的成功嘛。但事实上,态度不是保证出来的,也不是道德说教出来的,更不是随随便便说说就可以出来的。放眼四周,同一时间内不同人的参差不齐的态度水平,以及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内参差不齐的态度水平,作为事实存在,已经说明了事情的复杂性。态度作为一个自己心里清楚、别人也较看得见的外在表现结果,背后是有较复杂的心理动力过程的,即由一些更深入的原因因素决定的,是这些因素的一个产出结果而已。那么当事人的态度从哪里来?

2态度的来源
态度来源于三个方面,1)其一为短暂的新鲜感,面对新鲜的事物,当事人常会有一个起码的、短暂的好态度,是否维持,就意味着新鲜感的失效与否。新鲜感不能长期维持一个良好的态度。

2)其二为大脑中多巴胺系统的作用结果。如果人脑得到了愉悦的、快乐的、富有乐趣的、爱的、成就的等正面的好感觉,就会产生足够的多巴胺物质,进一步刺激或维持人脑神经细胞对所承担事情、任务、工作或学习的兴奋性,体现出来就是努力水平高。即脑细胞看起来喜欢“吃”这些“材料”的,就是通俗的兴趣、爱好了。一个Hobby之所以成为兴趣爱好,就是我们喜欢啊,可以乐此不疲、疲而不倦、倦而不厌的做它们啊。打游戏的学生和打麻将的成年人,他们的努力水平那是没得说的,不吃不喝不睡也可以玩很长时间,如果将这种努力水平用在学习、工作上,该会产生多好的成功啊。但是这不太容易,因为对“打游戏”感兴趣的脑细胞不一定对“学习课本知识”或“干好本职工作”感兴趣,因此关键在于“对不对口”。如果能够培养起来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那么至少表现在大脑中,就是有了一大群喜欢“吃”学习和工作“内容”的脑细胞了。这 么一群有定向偏好的特质化的脑细胞群体,就属于一个人的心理特质了。比如说吸烟上瘾的人,就是一部分大脑细胞爱上了尼古丁,没有尼古丁,多巴胺系统就不能 正常工作了,脑细胞就要罢工了,表现出来就是当事人呵欠连天、流鼻涕、无精打采或萎靡不振。所以这个过程可以直接看作是脑细胞喜欢“吃”尼古丁,而吸烟就 是为脑细胞提供了可口的饭菜。

那些工作狂人,干活不知疲倦,就是脑细胞不累的缘故。不累有可能是脑细胞确实喜欢干活的内容,也可能是脑细胞对多巴胺的需求天生很低,即很少的多巴胺就可以使得脑细胞得到满足,以继续输出稳定的努力水平,表现为一个功率强大、稳定的心理动力能量发生器。工作狂人对工作的满意度确实可能是不同的,有狂人声明自己享受工作,因为喜欢,所以投入。而有狂人则一本正经的声明自己其实对工作“无所谓、没什么感觉”的,只是自己身不由己就能不知疲倦的干活了,虽然老板或公司喜欢这样的人,但同时他们的多巴胺系统运作不太正常(与大多数人不同),也是一个事实。

3)其三是负面的心理感觉,例如仇恨、压力感、不安全感、恐惧感、 屈辱感、嫉妒感、挫折感等。负面的心理感觉有时候对有些人甚至可以激发起更大的努力水平,促使他们去奋斗、拼搏和抗争。譬如秋菊打官司一般,“人活一口 气”,故可以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与地头蛇势力“斗下去”,目的只是“讨一个说法”。这种心理动力能量,不是来自于快乐,而是来自于屈辱感、仇恨感,促使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同样的,因为嫉妒感的“烧心”,也会促使有些人暗地里做一些不断“揭发、控诉、对抗、举报”被嫉妒对象的事 情,也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水平,看起来仿佛成为了一个业余乐趣一般。“破釜沉舟”的恐惧感激起了士兵们更勇猛的杀敌热情,即战斗的努力水平,那是知晓只能成 功,不能失败,否则自己及家人(或公司)会很惨,这就是因为害怕失去的恐惧感,所激发起的努力水平,强度也可能超过单纯兴趣爱好所能激发的水平。爱可能比恨让人感觉更痛苦,而恨可能激发出比爱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工作中比较经常遇到的是压力感,有些人喜欢压力感,可以让他们产生更好的动力(化压力为动力)去做事情。而一般人在长期的压力下,体内皮质醇浓度增加,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使得大脑的功能、效能和人体的体质下降,甚至出现神经衰弱、忧郁症、亚健康、慢性病等,自然也就不能长期维持努力水平了,即便心里想如此,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负面的心理感觉,即使可以短期或长期激发起更强烈的努力水平,但是对当事人的心理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走极端、没有快乐,甚至有些心理变态了。

所以说,负面的心理感觉,是否能够激起好的努力水平还是带来更差的努力水平,也同样取决于当事人个体的心理特质。通俗说的“心理素质如何如何”,就是心理的特质及其水平如何。

3心理欲望需求及其满足来源
因而这就引出了一个“心理欲望、需求、动机等偏好特质”的说法。不同当事人个体的这些“特质”是不同的,虽然大家所能有的特质类型大体上是差不多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大致说明了这个道理。因而个体的差异,就在于具体特质的差异上了。同工作相关的心理欲望或需求一般包括了:外激or内激,X欲、价值观、信仰等。外激是指当事人依靠外部他人给予当事人以物质、精神和情感的激励。内激是指当事人自己给自己以心理激励。外激型的人容易被他人“激将”、“挑战”,内激型的人对他人的“激将法”往往不为所动。
欲望(X欲)有哪些呢?包括了:亲和欲、权力支配欲、表现欲、好胜心、自信心、被尊重欲(面子名声)、物质欲、安全与健康欲、平和欲、求知欲、好奇心等等。

在这些欲望种类上,每个人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有 人从小到大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有人则争强好胜、追逐名利、争权夺利。有人自得其乐,有人则渴望他人的认同。有人以和为贵、化解矛盾,而有人则以挑拨离间 为乐,唯恐天下不乱。一旦某个欲望比较强烈了,那么可以设想,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当事人的心理是失落的、焦虑的、不满足的、受挫折的,是体会不到快乐和 幸福感、成功的。反之,得到了满足,那么就是成就感、满足感、愉悦感等好的心理感觉。也可以设想,同一个满足因素,因为不同人的心理欲望或需求不同,对不 同人产生的心理满足一定是不相同的,这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道理,毕竟各人“口味”不同嘛。

那么给予当事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因素,来自于哪里呢?能不能按需供应呢,让每个当事人都可以得到个性化的满足,然后每个人都可以很享受呢?俗话说“众口难调”,现实中,供应与需求失衡,甚至是类型不匹配的情况,比比皆是。

对个体而言,对心理欲望、需求、动机的满足供应因素来自于两个方面,1)其一是自己供应给自己的。即自己对所做事情的成果(此处就不用“成功”二字了),进行自己内心的评估,然后产生心理感觉。这个过程是内在的、立即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无形的,对自己而言是“真实可以感受的”。2)其二就是外部他人供应给当事人的。经过了一个考评(评价、认可)以及回报的过程机制, 给予了当事人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含情感方面)回报,可能包括了方方面面、种类繁多的具体回报,也可能就是单一的回报,例如一笔钱,或一大笔钱等等。 但这个过程是“操之在外”的,是外在的、延迟的、受外界控制的,对自己而言可能是“非直接可以感受的”。当事人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学生或成年人)、不同 的组织内(企业、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其可能得到的回报也可能是极其不同的。

供应因素或回报,最终都会转化为当事人的心理感觉。感觉如何,A、一方面取决于回报的种类和强度,例如是一笔钱,还是一个荣誉证书?是一大笔钱,还是一点意思?是一般般的“优秀员工”称号,还是“突出贡献的终生荣誉”?B、另一方面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心理需求类型和强度。 例如强烈需要一个荣誉激励以更上一层楼时,却给了一笔俗气的钱。两方面匹配,就产生了一个好的心理感觉,反之可能没什么心理感觉,或温吞水式的平平淡淡, 或者得到一个负面的心理感觉。比如说,感觉回报极其不公正或受到了轻视后的屈辱感等,自然与给予他回报的他人或组织“事与愿违”了。除非他人或组织是故意 如此,以用“负面刺激法”,吃定了当事人会产生愤然的感觉,进而反会表现出更好的努力水平来。如果顺其自然,可能对当事人是“温水煮青蛙”,慢慢侵蚀消耗 了当事人的努力水平。当然这需要极高超的激励艺术了,只要少数著名领导才会娴熟掌握这个艺术。这就类似于“激将法”了,但该法往往只能单次使用,一般不会 长期使用,或一次使用会有长期的持续效果。特例除外,确实有人被他人刺激一次后,痛下决心、痛改前非,而奋发图强去读书或干活而最终有所成就的。

4态度产生的过程规律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当事人的态度或努力水平,是两方面匹配的最终结果,匹配过程当然会比较复杂,此处只描述主要的过程规律。A、一方面就是当事人主观的心理特质(个性倾向特质、心理欲望或需求的种类与强度),可以先看作是先验的、先天的、提前就存在的(后文还将讨论)。B、另一方面就是对当事人的做事成果进行体验(当事人自己)或考评(外部他人)后给予回报,当事人自己对自己的只有直接的心理体验(满意还是不满意),外部他人给予的是各式各样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回报的种类和强度。这就是,客观要素作用于主观当事人的个体心理,主观心理受客观刺激而产生了心理感受的过程。进一步可以辨别出几个子过程。

其一为:0)外部做事情的新鲜机会,导致当事人短暂的新鲜感,因而使得“感兴趣”,并产生一个好的努力水平,这是一个非闭环的,短暂的过程作用链。新鲜感过去后,就会淡出了。

其二为有“兴趣”参与其中的过程闭环作用链1)兴趣->态度->“成”->自己对自己的预期->成就感->兴趣;或2)兴趣->态度->“成”->外部他人的预期->给予当事人的物质和精神回报->成就感->兴趣。

其三为:3)态度->“成”->外部他人的预期->给予当事人的物质和精神回报->负面感觉->态度。

简单讨论一下属于闭环的三条作用链1)、2)和3)。 作用链1)是纯粹当事人自己激励自己,并根据兴趣作出努力的模式,是典型的“按兴趣做事情,并且享受过程”。作用链2)是当事人作出事情成果,外部他人给 予回报,正好也是当事人兴趣所在(也可能是培养出了当事人的兴趣),因而自然有进一步好态度的模式,是“按兴趣做事情,得到他人认可和回报,并且也享受的 过程”。

而作用链3)可以有两个说法。A、其一为当事人没有得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回报,因而产出了负面的心理感觉;或外部回报与自己内心的需求不匹配,因而没有产生什么心理感觉,因此就进一步产出了负面的或平平淡淡的努力水平,这使得做事情的成果可能下降。B、另一种说法就是,当事人的个性特质坚韧、顽强,在负面的、未有多巴胺系统作用的心理感觉下,产出了强烈的努力水平,以期望做出好的事情成果。

以上四条作用链,共计5种作用链的说法或描述,也就是当事人可能遇到的常见情况模式,也是当事人经常挣扎其中的模式。

好的组织,可以让大部分组织内的当事人做到作用链2)的情况模式其余大部分组织的大部分时间,对组织内的当事人只会做到作用链3)的两种情况模式,具体的是3)A或者是3)B,则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个性特质,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往往是在差的、不景气的外部环境或组织内更显得正确。但组织不应期望个体员工每个人都能“逆境成才”或在“压力下反而能更好的表现”,如何走正道做好组织自己该做的工作,参见另文“组织问题解决之道”。

对当事人个体而言,如果想要不依赖于组织管理水平的好坏话,应该追求的、有保证的就是作用链1),即内激或自激。对学生而言,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不是“学校和老师是决定性的”。亿万富翁的儿子也不可能花钱买到好的学习兴趣啊。

本文是对个体当事人而言的职业发展解决之道,因而主要帮助当事人自己如何发现自己(心理欲望或需求),如何寻找到依靠自己的内激“兴趣”就能做好事情(工作、任务或学习成长)之路,而不用看别人脸色或别人的给予,或取决于别人的情况,就能获得自己的学业、职业的成就感、满意度和过程快乐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50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3:兴趣

阅读本文时,请务必对照博文“三环职业发展之道1:综述”中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原理图
1、兴趣是什么?

兴趣是一个半外显的特质,一半他人立即可见,一半不可见。是一般的个性心理特质、心理需求或某些欲望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强化情感作用,蕴含于多巴胺系统内,是强化了的综合体验的结果。A、有可能是,脑细胞天生就喜欢按某种个性心理特质行事,如果当事人真的如此做了,那么脑细胞就会立即表现出很满足的愉悦感,表现出了对这些行为方式或事情的“兴趣”。例如天生喜欢秩序感、条理性的个性特质,就是喜欢收拾、整理,喜欢看到事物井井有条。B、做一件事情后所间接得到的愉悦感、成就感、满足感、津津有味等都可以形成并增强为兴趣。

前者A说明事情本身就可以带来快乐。后者B说明一个好的工作成果可以激发成就欲,产生成就感,并激发对其的兴趣前者直接易得,操之在我;后者间接难得,受制于人。 故前者常被用来做自动自发的业余兴趣,纯属放松消遣之用,自己激励自己了(打游戏、下棋、看足球、逛街买衣服等)。后者则成为工作的目标追求,可以得到外 部他人给予的价值回报,前提是你的所作所为得到他人的认可。不少专业化人员的专业本身就是当事人的兴趣,例如影视歌星在表演时大都很投入、享受的,不同于 一般人会时不时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没精打采一下。

因此一个操之在我的、内在完全靠自己的作用链1)是最理想的,即作用链:兴趣->态度->“成”->自己对自己的预期->成就感->兴 趣。唯一的要求是,所作所为,恰好符合自己的个性倾向特质或心理需求欲望。符合这个要求,就会直接得到愉悦感、快乐的,铸造并巩固兴趣。而不需要外部他人 评价后给予回报。例如亲和欲、交友欲等算一个,但笼统性质的成就欲就不算了(需要一个涉及外部的、更复杂的作用链)。亲和欲的个性偏好所带来兴趣,是因为 当事人就是喜欢与更多的、相互喜欢的人泡在一起,仅此而已,不带什么目的性或支配性。戏迷们对戏曲片段的津津乐道,足球迷们对射球进门的津津乐道,也是如 此。

一个人的特长才能带来的成就,例如交际才能。通过施展交际才能,可以搞定大部分人,取得他们的信任、友情、认可和帮助支持等便利,据此所产生的“搞定”后的成就感,使得成就欲得到了特定的满足。故由交际攻关才能所导致形成并增强了的兴趣,不同于天生的亲和欲所带来的兴趣。 但有时候情况更复杂,例如作为政客们职业习惯的“与人斗”,可以给政客们带来无穷乐趣,就是掺杂了天生争强好胜的“兴趣”,以及后天打败对手后的成就“兴 趣”。而一个对足球兴趣不大的人,也可能通过足球运动给自己带来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和情感利益,而慢慢喜欢上足球运动。

这样说来,兴趣作为一个半外显的特质,可类似于外显的才能,有一个可发掘、可培育的成长过程。A、有可能很直接,一步到位就兴趣浓厚了。B、有可能经过“干一行才爱上一行”了。 有人信奉“干一行爱一行”,有人则坚持“爱一行干一行”,都是源于这两方面都可能正确的,都有大量事实个案的支持。这就使得“兴趣”更加复杂,认识上的困 难也更大。对某个事情的兴趣究竟能不能培养?什么情况下可培养,什么情况下又培养不起来?针对具体个人在某个时期的特定事情上,哪句话才是对的,就不得而 知了。也许只能个案分析,需要进行提前微观分析,以及过程中、事后的验证。

但无论如何,兴趣是一个显著的、重要的因素和中间变量(工具手段),也就可以作为一个分析和追求的阶段性目标而存在,存在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兴趣、好奇心和特长一起导致的对特定事物的钻研精神,是一种高品质的心理能量发动机,而它们可以看作是发动机的“燃料”。一个人没有可以让烈火燃烧的能源,也就没人能够点燃他的心理能量发动机。当然了,其他的心理感觉,例如害怕失去、渴望得到、不甘落后、爱恨情仇等,都是一些微型心理能量发动机的能源,只是说兴趣是一个正反馈的、功率强大的稳定能源,可作为心理能量主发动机的主要能源。

2如何发现先天的兴趣或培养后天的兴趣呢?
1) 先天兴趣需要给予不断尝试的机会,入门级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钢琴课、绘画课、戏剧课、奥数班、跆拳道、多个选修课程、实习期内的不断轮岗等等,就是不断尝试一下不同的机会,不求有所成就,只是看看自己的直接反应如何。如果感觉不错,那么就可能有深埋的“金矿”等待挖掘了。这一个方法,类似于能源勘探或有色金属勘探的方法。

2)用外部他人的物质、精神、情感的回报,来激发潜藏的欲望、个性倾向或潜能,创造出外部成就,并进一步得到回报。重复这个过程,就会慢慢培养起兴趣了。养成习惯,让习惯成为天性,来维持稳定的兴趣。但对事情的兴趣预期(客观方或自己的),又取决于当事人已经取得的“成”,以及组织文化、社会竞争、个性心态与追求等,过程也许会比较复杂。有一些家族政治背景深厚的人,年轻时候对政治是不感兴趣的,后来勉为其难从政了,一帆风顺那是不在话下,渐渐的喜欢上了政治行当,毕竟带来了丰厚的各方面回报。

3)做那些能够(或自以为能够)实现自己理想、信念、动机的事情,或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即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兴趣也就产生了。但倒不一定会产生“成就感”。这是一个临时的、不稳定的、“人工合成”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事情的发展本身并没有给自己带来间接的成就及成就感的话,久而久之,这个“人工兴趣”就会慢慢消亡,这时候回过头来看,当初的理想、信念、动机,也许是一个幼稚而美丽的错误。大部分人不断改变自己的“职业兴趣”,就是如此的道理。

因此,如果真的想要实现理念、信念或动机,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计划,可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与实效,才会增强当事人的信心,获得成就感等心理感觉,才能维持过程中的“人工兴趣”,最终达到目标。

类似的,仅仅有一个做本职事情的兴趣,但是周边相关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不满意,以及外部他人给予的回报不满意,也会导致本职工作兴趣被慢慢影响、侵蚀,而牢骚满腹、处处不满意了。 许多技术人员其实还是喜欢承担技术任务并享受过程的,只是其他林林总总的事情,导致他们总体上的工作满意度不高。例如上级领导安排的行政管理工作,自己不 喜欢、也做不好,但是必须要做,才算“服从组织安排”。或者遇到刁难、苛刻的客户或服务经理,维修人员即使做好了维修工作,心里面也会不爽,渐渐的,对于 维修工作也就不怎么上心和进取了。

4)先天的兴趣可顺其自然或推波助澜让其成长。但后天由特长才能方面引申出的兴趣,切记不可有过多压力,以防引起逆反心理,反而可能扼杀了有天分的潜能挖掘和修炼,或影响了才能的发挥。这就是少部分有天分的当事人,却厌恶自己的天分或特长的缘故,源于曾经遭受过的强烈的负面心理感受。(逆反心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啊。)

5)依靠操之在我的兴趣,将职业快乐的遥控器掌握在自己手上。但要注意一个误区:没有实践过并感到“有兴趣”的“兴趣”可能只是一种“危险”的假象, 它也许被主流价值观所同化、所污染了。例如很多人会声明自己对“赚钱”很感兴趣、对“当老板”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看了《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之后。如果你 也是此,那么恭喜恭喜,你很可能已经被“污染”了。你只是将自己在一个物质方面的暂时不足(例如要花钱买房子什么的),或主流人群的某个追求(例如升官发 财),当作了自己主要的物质心理欲望,并夸大到了自己的唯一欲望,进而将这个欲望或需求误作你的兴趣了。但你可能还是会说“我就是对赚钱感兴趣啊”?那好 吧,就问一个问题:“你为了赚钱或当老板,可以放弃、牺牲什么呢?”如果很难回答,那么就先放一放,后文再谈吧。如果你的回答很干脆“放弃一切、在所不 惜”,那么好吧,just do it
!试一试吧。如果半年后,在你失去了很多很多,但是当亲手点着赚来的钞票、当着“光杆司令”老板时,你的内心是真的感觉不错的话,那么再次恭喜你(真诚的),你极可能真的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了。

兴趣不灭!兴趣万岁!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50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4:才能与潜能

阅读本文时,请务必对照博文“三环职业发展之道1:综述”中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原理图
1、个人的才能从哪里来

一个“成”的产生,从个体当事人方面来说,除了当事人的态度努力水平之外,显然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当事人针对所 做的事情而言的才能,合适的才能才会有较好的“成果”,取得“成功”。这个才能属个体所有,但是显现表露出来的,显现为思维与行为两方面的才能,包括才能 的种类与深度,例如知识方面的、技能操作方面的、经验智慧等方面的。才能是综合的。
才能具有时间特性,即“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特性。一个1980年代计算机毕业,具有计算机才能的当事人,可能在2000年时的绝对计算机水平并不比1995年毕业的人强,但因为他是前辈,他的才能具有先发的时间优势,就可以帮助他成就在行业内更大的竞争优势。另外,才能都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否则当事人才能会相对下降,直至“过期”而最终会被淘汰。
才能从何而来?是教育、学习、实践、磨练而来,随着时间、经历的逐步积累而来,可以通称为修炼而来,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修炼过程是当事人学习、习得思维与行为的习惯与技巧的过程,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物质等代价。修炼过程具有时滞性,即才能是慢慢长成的,且过程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也同时具有时间窗口效应,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2、我们是不是可以修炼得到任何类型的才能?
概括来说,应该是可以的,但相对于同龄人或绝对化来看数十年内的同类人来说,才能的水平就有高有低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 可以重新来过,所以这个答案没有多大用处。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我们能够在哪些方面修炼得到较好的才能(至少要比80%的人强吧),那么就不可能是在所有方 面了。A、一方面是时间精力和资源有限,B、另一方面是目的、目标有限,C、以及第三个方面,也是以前存在较大误区的,我们每个人的天分其实都是有限方面的。我们只能在我们具有天分的方面,修炼得到显著的才能。例如围棋高手往往并不同时是象棋高手,篮球超人乔丹玩橄榄球的水平是平平的,因为显著的才能都要经过后天的不断训练、磨练、修炼,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达芬奇这样多才多艺的天才是“亿里挑一”水准的吧,历史上也就上百年才会出一个。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潜能特质,即潜在的能力、潜力、天分、天赋,但我们往往不知道具有哪些潜能以及潜能到底有多大,因为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也许没有机会去发现、培养自己的潜能,让它们成长为显性的才能。潜能无法直接衡量和评估,但修炼而成的才能可以(例如IQ测试也是测显性才能),所以如果当事人的环境条件具备,但不能修炼而成为才能的,确定是无潜能了。反之存在潜能,但环境条件不具备,也无法修炼而成为才能,而且无法核实是否有潜能。
知晓潜能,然后修炼出才能;还是根据需要的才能,而去挖掘潜能并修炼才能。这两条路哪个对路?也许两方面都对,但是需要一个尝试性的实证过程,对每一个个体均应如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方面就是很正确的了。

3、才能其实也是一个成长成果
显性的具有一定水准的才能,实际上同时也是作为“成”的一个成果,即“成长”,此时当事人的活动主要是修炼活动,通过学 习、实践或工作,都可以修炼才能,促进成长,此时原先已有的才能实际上是新增长才能的“输入原因”。这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才能的成长是个螺旋上升的过 程,发源于当事人的潜能也是踩在已有才能的肩膀上更进一步的。譬如数学家都是从小学开始学数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也继续学数学,最终慢慢修炼而成 数学家的才能的,最后针对某个课题进行研究工作,日积月累,最终取得了数学成就。修炼而成的是工具性质的才能,而所取得的是目的性质的成就,成就也可以作 为成长的一部分,成为数学家自己的进一步才能。这个三环理论模型也可以这样来认识和理解。

4、当事人个体的才能有哪些类型呢?
三百六十行,每行都有很多具体职业,那么全部来看,每一个具体职业、职位(具体到每个公司、组织内)都可能是一组独特的才能,则才能的种类将会是非常繁多的。但可喜的是,作为才能发源地的潜能却不会有这么多种类,也就十数种吧,包括了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表达力以及各专项XQ。XQ按照一种分类法,可以进一步分为数理、语言、交际、空间、音乐、绘画、反省、运动等。
另外,才能的来源也可能是当事人个性特征的直接结果,不需要长时间的刻意修炼,这些个性特质与思维和行为相关,包括了原则性、条理性、秩序感、轻松性、谨慎性、敏捷性、抗压性等,它们可以作为当事人做事情的输入因素,直接帮助当事人更好的做事情。例如条理性对于资源类管理的工作岗位来说,就是一个加分的因素,因而可以视作是当事人的一个才能(技能的一个辅助方面)。相比那些条理性一般般的人来说,条理性好的当事人将会也可能更加胜任该类工作。
                  
5、潜能特质与个性偏好特质的差异
潜能特质与个性偏好特质(个性倾向特质、心理欲望或需求),都是个体当事人个性特质的组成部分,但差别在于,潜能是有深度的个性,正因为有深度,所以需要修炼,并且能够成就才能差异很大的不同个体。而其它个性特质主要是体现了倾向性,比如说一个乐群的小孩与一个乐群的成年人,不存在谁更“乐群”的差异,大家都是偏好、倾向而已,其乐群特性主要是倾向于“乐群”(与一群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而不是说这有什么深度,也不是说数十年后这个深度能够成就多高的乐群水平。如果有差异的话,那也是交际才能的增长,这是需要修炼而得的。
一个外向的文盲,从小到大都可能是一样程度的外向,但是一个有数学天分的文盲,长大了其数学才能可能表现在快速心算技能,例如很快算出几斤几两大米应该是多少价钱,但这个技能可能比一个拿纸和笔的小学毕业生低。为什么?因为潜能是有深度的,需要修炼并螺旋上升为显性的才能,没有机会修炼或过了时间窗口,再深的潜能,也会成为“伤仲永”的平庸。反之,再平庸的潜能,只要修炼过程得当,也是可以混个一般水平的。现代人经过初中教育,大部分可以顺利建立并且解出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技能而已。但是要靠这个一般般的技能出类拔萃、功成名就,就显然不够了,混口饭吃也许有可能。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有交际天分的文盲(文盲中也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潜能天分的人),一辈子就在自己的农村圈子里晃荡,长 大了以后,他也许会成为周围数个村子范围内的交际红人,专门做一些人民内部矛盾调停、主持公道、媒婆中介之类的社交事务,但其社交才能会远逊于同样一个有 天分但是在城市长大的人,在那个农村圈子里就是百里挑一的出类拔萃。城市长大的人可能是外交学院毕业,至今已经是驻外使馆的大使了,可以斡旋国与国之间的 复杂外交事务。这说明,一方面潜能会抑制不住的想要显露为突出的显性才能,但另一方面也同时必须有意识的、恰当的进行过程修炼,方可最大可能释放潜能的所有能量。另外,他们两个人的职业满意度、成就感反而可能是一样的。成功化解一次外交危机给外交官带来的成就感,与成功撮合一对门当户对的“美满”婚姻给媒婆带来的成就感相比,应该是彼此不分上下的。

6、潜能与才能的关系
以上就是潜能和才能的基于时间过程的、修炼长成的复杂关系。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我们当然不愿意接受大众化的修炼过程,以得到“大众化”种类的才能,尤其是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化的时代。我们最希望的是,发现自己具备什么潜能,然后挖掘、修炼它,日积月累10~20年,自己就可以成就独一无二的罕有才能了。此时就会一览众山小,他人想要追赶,也会因为闻道有先后或天分各不同,而只能望其项背。这样就构成了当事人独特的、个性化的、不可转移或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岂不是离成功更进一步了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大致也是如此的
“莫把才能当潜能”,就是说,你真正的潜能也许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修炼。也“莫把潜能当作就可以成就才能”,就是说,潜能的成长过程需要不断的修炼。两方面来说,就是“需要发现、也需要修炼”。在发现中修炼,在修炼中发现,也许这个过程会很久远。齐白石就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自我发现、自我修炼并成就者。当然,能够大器晚成,也算不错了。

一个在某方面有“天分”的人,会在别人漠视时,其本能的给予关注。别人放弃时,其继续钻研。别人认为简单时,其认为有奥妙。别人认为没意思时,其孜孜以求而不倦。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51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5:选定一个合适的外部机会

阅读本文时,请务必对照博文“三环职业发展之道1:综述”中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原理图
1、合适的外部机会是什么?
前面文章已经讨论完毕个体的态度或努力水平、兴趣、隐藏的潜能和显露的才能,就可以将注意力放在需要当事人面对的外部客观事情了,它们是一个范围无限广阔的集合。
“外部职业发展机会”的外形,就是一个看得见的、有形的具体工作岗位或学习任务,统称为“外部事情”。当外部事情是一个岗 位、工作任务、项目等时,对其客观完成的成功率的预测,可以看它,是否具备了合适、清晰的工作目标或要求,是否具有合适的组织、部门、团队、他人或资源的 支持配合水平,以及是否具备了做事的规矩(流程制度规范及执行预期)等。当外部事情是对当事人而言的一个学习成长任务时,预估客观成功率,主要看是否有培 训、引导、教练、交流的机会,是否有合适的师资、时间、资源等投入等。

个体当事人需要去做、去完成的外部客观事情,若是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则顺利完成之后,社会或他人自然会给予当事人以较好的回报(物质和精神、情感)。如果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潮流,或者社会价值不大的(不仅仅是物质价值),或者客观完成的成功率不高的,那么当事人所需要付出投入的就会更多,而同时能得到的回报就会比较差,甚至从“先驱变成先烈”。这是不依赖于当事人个体特质的“外在适合性”。而“内在适合性”是指,外部事情的内涵与当事人的个人特质恰好匹配,不相匹配的,就不会是对当事人而言“合适”的,尽管这个外部事情本身是外部适合的。通俗的说,就是有价值、成功率较高、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外部机会,也许只是适合其他某些人,但绝不适合当事人自己。

如果外部发展机会本身并不“天时地利人和”,事情还是那个事情,但并没有合适的支持配合水平(比如说,组织内人际关系恶 斗、政局动荡),或者没有明确的执行规范或政策等(政策不明朗或有政策高压线),那么即使当事人的努力水平和才能都很合适,也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式的窘境,导致“成”不了事,自然也就不是一个好的“机会”,而可能是个“挑战”或“困难”了。那就继续耐心等待,或择机转行寻找更适合的外部机会去吧。
这就强化了外部发展机会的“外在合适性”的重要性,所谓“时者,命也;命者,运也。”这些事情没有合适的“天时地利人和”,而需要当事人自己的特质去填补的话,成功可能性自然就会大大降低。因而三 环职业发展之道,就是要寻求三个圆环(集合)的交集,在原理图中表示为区域“成”。符合这个区域的外部机会,才是对当事人而言最佳的机会,既有外在适合 性,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价值,客观成功率高;也符合对当事人而言的内在适合性,符合当事人最擅长的才能特质和个性特质。从现实或历史的例子来说,有所成就的,最终都是“三环”的交集,缺一不可。个体英雄和时势背景是一个成功故事最基本的要素。

这样一个算作“天时地利人和”的外部“成”机会,自然就是一个多重“合适”的机会。是需要当事人碰运气的,是需要当事人去寻找、去选择、去调整、去把握或创造出来的。但是“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头脑)”, 因而机会与个体当事人的碰撞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抓住机会”就是要顺利、胜利完成机会所赋予的事情,而前提又是“机会”本身的合适性,以及当事人自己的 努力水平,才能种类是否符合事情的需要,以及是否具备所需要的才能水准。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就是所谓的与“当事人的个体特质相匹配”的含义,也就是这句名 言的内在含义了。
为了“做好准备”,个体当事人能够做的准备工作就是根据自己的潜能,尽可能修炼出最高水平的才能,发掘出自己的自激或内激 的兴趣方向,然后耐心等待、选择并把握客观的事业机会的光临。当然,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事业机会来。一味寄希望外部机会的光临,也可能 因为自身特质不足,而无力把握或识别机会,最终实现不了机会。
三环理论原理图中的区域“成”,是多重的、交叉的、综合的、平衡的,因而是具体的、狭窄的、机会窗式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个性测评或评估中,越具体、细节化和准确的信息,越有利于当事人把握自己的特质,以寻求得到最适合的外部发展机会的缘故。

2、外部职业发展机会与时代情境的关系
情境包括了时代脉搏、周边环境、未来机会的发展潮流等方面。不同的情境下,同一类型职业的发展机遇是不同的。例如同样的计算机职业,在10年前和10年 后的发展机遇是不一样的,虽然对个体角度来说,其是“匹配的”(即喜欢也擅长计算机专业),但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前景,就存在很大疑问了。上文说过,只 有具备了发展前景的,才算是“外在合适”的。此时选择计算机与某些学科或行业的结合,所谓交叉学科或专业,也许比单纯学计算机专业要更有发展前景。很多学 物理或数学的人,转行到华尔街做金融,就是如此“交叉”的。这比起为了某个热门发展前景,而选择一个匹配程度差一些的职业,要强很多,因为后者的“合适” 程度已经下降了,这会带来整体上的、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有一些是“显而易见”的好机会,例如在一流商学院学MBA,比起二流、三流来自然是更好一些,无论学MBA对当事人而言是否合适或有用。
两个同种类型的职业发展机会,比如说都从事同一个方向的科学研究,去两个不同的科研院所;或者出国进修,选择不同的国家,就是一个大的匹配、合适前提下的,优化选择问题,可以考虑一些更细节的情况。

3、如何选定一个合适的职业发展机会
总而言之,构建一个尽可能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应该依据的是,首先看是否与自己个体特质相匹配;在数个匹配度很高且差距不 大的职业类型上,进一步选择更有前途的未来发展机会;或者在同一个职业类型方面,进一步选择更具体的职业发展机会,此时的“更合适”就是意味着一般意义上 的“好”。
例如同样做机电工程师的,从事传统的加工机床,与做数控机床的相比,职业发展前景机会就差好多。而从事数控机床的岗位,在 内资企业内做,比起在外资企业内做,也差一些了。在民用企业做机电工程师,总体来说,比起在军工企业内做,档次就差一些了。在一个小直升机制造商内做,比 在大型客机制造商内做,进一步比起在航天飞机、航天飞船、运载火箭制造商内工作,依次就更差。

职业发展机会,就是在一个基准工作满意度的基础上,对于物质利益、情感利益、外界认可、发展前景、上升空间的综合追求。但无论如何,做一个你不喜欢、没兴趣、没天分的职业,是没有多少意义讨论什么发展前景的。非要讨论的话,也是讨论“0分~79分范围内的较差、更差或还可以”,而不会是“60~99分范围内的不错了、还好、更好、最好”。我们平常评价职业机会好坏的标准,也只是在大的职业类型方向选定的情况下,才是有用的,否则没有了大方向的把握,再精挑细选,也是总体上“不合适”的决定,注定了要走大弯路。
这也就是通俗所说的简单过程:先选定一生的事业方向,再选择所要从事的职业方向,最后选定一份具体的有形工作或岗位。或者将一个具体有形的工作,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最外面的包装应该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而内核应该正好同当事人的天生潜能和个性特质一致,那就是一份最合适的工作了。

4、理想是什么
职业理想是什么?就是在选定了对自己而言“合适”的一生事业方向后,可以公开口头说出这个方向的一段话,或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段文字,如是而已。否则,如果理想不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话,那么理想就会经常破灭、更换,或者遭受失落的厄运,而起不到北斗星的稳定向导作用和启明灯的自我激励作用
很多企业组织的使命、发展远景等理想,并没有建立在是否“合适”的基础上,因而变成了两层皮的状态:需要的时候,滔滔不绝的说说理想;干活的时候,就不知道甩到哪个爪哇国去了。内在道理也是如此的。是为题外话,不多说了,读者自行体会。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53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6:动态的实践道路

阅读本文时,请务必对照博文“三环职业发展之道1:综述”中的三环职业发展之道原理图
1三环职业发展之道的动态本质

才能与努力水平、兴趣其实是有关系的,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的兴趣往往就是他的才能所在,在发挥他的才能时,也就是他表现 出最佳努力水平的时候。当然这一切都要在外部机会合适的情况下(运气不错),才能取得好的成就成果,取得职业成功。这将进一步会强化兴趣和努力水平,强化 取得的外部他人给予的物质和精神回报,也会强化潜能训练为才能的可靠性。
找到一个你心甘情愿做的事情,并且除了这个“专业”之外,你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当你感觉做什么都可以的时候,也就是自己也不确定你的价值在哪里,即价值相对于你的潜力来说,未发挥出来。如果个体当事人可以善于运用这个职业发展的三环之道,也就可以成就一个自我发现与探索之旅、自我引导之旅、实践与修炼之旅、一个才能和成就缓慢长成之旅,旅途上同时伴随着乐趣、欢乐。

三环职业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动态的调整、匹配与合适的过程:根据潜能修炼自己的才能,根据才能调整、挑选更合适的外部机会,对照外部机会(岗位)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修炼自己的才能,再根据崭露头角的才能来发掘潜能……最终取得高水平的职业成就,获得真正的职业成功,自己也就获得了职业成就感和满意度。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外部机会、兴趣、努力水平、才能、潜能、修炼、成就、个性特质等多因素,相互激发、交织和影响的复杂过程,在时间轴上体现出动态性。
如果这些因素取得了河蟹一致的相互适应状态,就会创造一个稳定的指数式职业增强环,这就算走上职业正轨了,职业道路会一帆风顺的发展下去,直到进入一个饱和的职业平台期。此时客观上的职业成就越高,也就越难按比例得到更进一步的回报,此时需要change“变革”,以打破职业瓶颈,进入下一个职业增长期。

2、职业规划的说法为什么不恰当
职业的发展是一条不断探索、调整和适应的道路,而不是提前很多年“规划”出来的。“规划”所隐含的预见性、确定性和规定性 较多,而这不太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实际职业发展状况,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反而会更多一些,这就是探索性、不确定和灵活性为主的特征。从三环职业发展之 道可知,我们所能确定把握的就是原则、方法和方向,而不太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静态的、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标准答案”,否则就成了无所不知、洞察未来 “算命先生”。
职业发展的动态性决定了,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的才能、欲望与需求特质、职业积累 都会变化,这也导致自己的职业兴趣、注意力产生变化,进而导致原先已经相互匹配、相互适应的三环变成不匹配、不合适,而必须再次动态调整,进行重新匹配并 重新适应。所谓“解决了”职业发展的问题,都是阶段性的、暂时的,瓶颈总会在数年之后出现的。如何突破瓶颈,如何恰当的更上层楼、转型或与时俱进,就是个 永远的策略话题。不能“恰当”应对,职业发展道路就会遭遇重大挫折。
一个企业组织的发展也是一样的,每隔三五年总会有新的瓶颈或挑战出现,过得去,就是下一个一帆风顺,过不去,那就是挫折、波折或衰败下去。因为这是任何事物发展所必然要面临的普遍挑战,也是任何事物都需要服从的普遍运动规律。

3三环职业发展之道的价值
自我发现、匹配之后,还是要慢慢的螺旋上升,而不可能一下子就功成名就。如果一切都是漫长的,无法确定的一劳永逸,都是注定要遇到瓶颈而过时被废弃的,那么三环职业发展理论究竟还有什么用呢?答案就是,有了对三环职业发展理论的把握和实践,你会发现你更加善于发现自我,更加善于把握自我修炼和选择的关键,在面对外部世界的不同机会时,你更能敏锐的洞察先机,并且在行动上从容不迫,在需要加速前进时更少犹豫,而在面对瓶颈和危机时则更加胸有成竹。
现摘录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的一段话作为类比:“前刺猬状态就像 在雾里摸索,可能你在长途跋涉,每天都在进步,但是你不能把一切都看清楚。在每条路的交叉口,你可能只能看清前方一点点,而且只能谨慎、缓慢地爬行。有了 刺猬理念,你突然走进一片开阔地,雾消失了,你可以看得很远。从那以后,经过每个路口都不再需要那么谨慎,而且你能由爬行转为行走,由行走转为奔跑。在后 刺猬状态里,当你快速地作出在雾里很难清楚看到的决定时,路就在脚下飞驰,岔路口在飞速地掠过。”(注:“刺猬理论”是柯林斯有关企业如何卓越发展的理论)。

4、一个清晰的实践过程阶段
如果说,职业发展的实践有什么过程阶段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希望它是清晰的,有利于认识、掌握。一个清晰的实践过程阶段,包括了:发现自我(分析、定位Niche)+转型过渡、准备启动、修炼、建立螺旋上升的基础+盘桓上升、波动、挫折、中断(螺旋上升)
当事人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可以做的事情,或者说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可以准备、执行、操控的因素就是,辨别或识别(潜质与选取)、选择、才能准备与提升、体验、学习、修炼、适时的心理状态调节、寻找、把握、创造等。

1)“发现自我”。
即认识你自己,就是职业方向的定位或构建独特的缝隙机会。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真正发现自己是因为“不足”,而不可做某类事情,而不是“没时间”、“没兴趣”、“没必要”或“没机会”才不做而已,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自我发现。即发现自己所不能和所不足之后,才算界定了自己的“所能”。知道不能、不可为之事,才是认清了自己以及战略规划的第一步。
定位到更细节的特质,需要拿高倍显微镜才能看的清你个性特质的内在“边边角角”。举例来说,不是比普通人会唱歌就可以做歌星的,而要进一步辨识,对某个歌手来说,唱什么风格类型的歌最适合自己呢,以使得自己最好。王菲的歌别人一般唱不好。target和place的方法论适用于任何行当,因而这是基本的方法论。
定位就是一种自我“解剖”,对这个“解剖”结果的描述,只用那些“传统”的日常词汇,例如内向、外向、自私、感性、理性、复杂性格等,是远远不够的,表达上也不太准确。正如只是知晓一个人的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性别、教育水平,就想判断他的擅长方面一样,都是不可靠的。毕竟冰山处于水面之下的冰体是大部分的,等待我们去识别、评比并作出判断,否则就同数千年前的用人当官制度,只靠推举、靠出生(举孝廉)一样,是荒唐而无效的。

不能“发现自己”的话题,就是有关“发育和开窍”的话题,在几大主 题(智商类、情商类、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策略知觉、情感知觉、科学方法论知觉)等方面,发育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差异可能有10年以上。例如有人在 25~30岁才“发育”了社会知觉和人际知觉,这比数理逻辑方面的知觉晚了10来年(10多岁的少年就已经对数理逻辑开窍了)。总体来说,大部分人的心智在35岁以内仍在继续发育、转型、开启、领悟的。有早有晚的原因在于,A、一方面,没有契机,外部环境比较单纯,知识上也无熏陶,就不容易开窍。例如在思想品德课《青少年修养》上只得了53分,就属于理解上不开窍。B、而另一方面,人比较单纯、正统、乖乖仔,提升不太“懂某些事情”。
为什么说35岁是个分水岭呢?其实是一个经验结论。预计绝大多数人(95%以上),在35岁之后将不会再改变他已经塑造并习惯了的心智模式,并且会振振有词来维护自己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心态就算到了稳定期了。
如果读者你自己在某个大的主题方面还没有发育和开窍,而如果你还没有超过35岁,那么还是很有机会开窍的,抓紧时间启发、修炼吧。如果超过了35岁,也可以试一试啊,毕竟也还有一些机会再开窍的。开窍之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一览众山小,就可以反观以前的自己和许许多多尚未开窍的人,都是幼稚和蒙昧的。

2)转型过渡的策略路径
何时该果断跳槽或转型的契机:外部环境巨大变革之机。是被动的适应性等“人之常情”模式,还是主动的“适应”或主动的“变化”?一个最有利的行为模式是,既要象大众一样思考和行为,也要有独特的不一样的思维和行为,否则就是标准的芸芸众生。
参见博文“转岗的策略少数人适用”。

3)修炼以奠定成功的基础
定位以及转型之后,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奠定一个职业发展螺旋上升的增强环的基础:A、一方面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B、另一方面是自己已经揭示出并准备就绪的天分,C、 还有一个就是“性格、品格、团队合作、人际合作、心胸、心态”等方面的基础,使得自己更加“适合于”在人群中成功,否则会遭受“人际关系、人群政治”的挫 折,影响自己的热情和才能发挥,进而影响成就等。当然如果你不是纯粹的搞政治或人际关系,要求不是很高,但不至于不及格,因此属于“制约性”基础工作。
需要准备的增强环基础,是个“目标”,是需要完成的任务,但为此需要克服修炼过程中的阻力和惯性,A、其中第一个就是是否 能够“修炼”三环之道,B、是否需要花钱脱产?C、修炼的形式分析,面对的社会阻力、情绪波动、心态宽容化、心智模式等。D、修炼的障碍与动力机制:不喜 欢、没时间、没能力、没动力、没压力还是没信用?不会、不宜、不该、不敢VS想要、需要、应该、适合、压力、动力等。方向的一致性:方向管理、趋势管理, 行动管理。另外,E、修炼的时间和花销从哪里来?F、以及修炼需要服从的一个基本过程规律是什么?
有关修炼的更多内容,请参见博文“修炼的过程规律,从了解、理解到引导与创新”等序列文章
4)螺旋上升与波动
公开取得成就的途径:1)一个团队内的重要角色,与团队或组织共同成功。2)自己创业,当领头羊或狼。3)成为知名的专业人员,例如教师、医生、律师、会计师、评论员、主持人、记者、作家、科学家、顾问等。
而取得自我成就的途径:1)私人投资,买房、炒股、搞黄金期货等;2)艺术创造,自娱自乐;3)回归家庭价值等。
A、有些人的职业发展比较简单、比较“顺”:自我发现和调整,弥补不足,职业机会都会很适宜。B、有些人“不同凡响”,很难瞬间让传统势力理解他、认同他、接纳他的。C、而其余大部分往往不知道“自我”为何。
在关键机会点给予帮助的贵人、傍人、傍团队、傍组织,可以是他人、得力助手、研究生、下属;或政策、机遇的推波助澜;不小心成了典型代表了等等。
螺旋上升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中断平衡”现象,应用在职业发展之中,震荡式螺旋上升、线性上升、平稳螺旋上升、中断式螺旋上升等上升轨迹模式。总会遇到中断甚至倒退,或主动选择,只要不“死亡”,都要秉承一个最大化的原则,那就是“我最能成功什么?”
一般而言,三五年就会遇到一次比较大的职业发展危机或瓶颈,可能会导致发展方向的转折或改变,以及为自己的见识或思维能力带来长进,所谓层次、档次变化了。
职业发展低谷之时:一个兴趣不灭、一个潜质而已,都是处于原点状态。

5、一个不清晰的、非优化的过程阶段
如果无法认清自己,无法找到机会,无法完成定位,怎么办?或者“非最佳”、“非最准确”、“非最贴切”、“非最清晰”,怎么办?那就次优、马马虎虎就ok吧。先上路,边走边看,车到山前必有路吧。这就是一个探索的、应变的、逐步逼近的职业发展策略和职业发展道路,也就是一个不清晰和可主观上不断优化的过程。
但也许反而恰恰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导航、自我探索的终成正果之路呢,毕竟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以及本性难移、秉性难移啊,回过头来看,一切仿佛早就是注定的。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意识的动态策略,静心倾听你“发自内心的声音”,让你的大脑和身体跟随你的心,一同向前不可预见的演化进步。

6、生存还是发展?
生存再发展,还是先发展而不用考虑太多生存?先干一行到温爱、热爱一行,还是先热爱一行才能干一行?
先工作赚钱,以解决生存问题(有收入、能独立生存)->不愁温饱(有稳定收入、有活钱)->一家老小能够小康(有房、有收入、有活钱)->中产阶级(有房有车无贷款、有活钱)->一家老小今生衣食无忧(这辈子基本上是花不完钱了)。哪一个阶段才可以正式转型,开始做自己感兴趣和发挥特长的事情呢?
答案因人而异。一个特例,温吞水式的职业生涯若正好处于低谷,是应该毫不犹豫、痛下决心放弃“鸡肋”的最佳时机,可以视作一个另类的“天助我也”。当年一些在体制内无关系背景、不得志的人,毅然抛弃铁饭碗而下海弄潮,反而取得了先发优势的巨大成功,成了先知先觉、提前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群。而被迫下岗的人群,无路可去不得不摆摊做生意,成就了新一批的民营老板。HW的任当年就是“走投无路”,才碰上了创建HW的职业发展机会,冥冥之中有天注定乎?注也,自助也。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54

三环职业发展之道6:动态的实践道路B

1、慢慢长成了哪些职业发展成就

职业发展之后的成就会有哪些呢?
1)功名利禄。其实它们并不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追求目标,也不应该作为大部分当事人的特长和兴趣点,而是当事人职业发展成功之后的结果之一,是顺其自然获得的。发财、升官、荣誉、地位、成就、成长等,都是你的职业顺利发展后的必然结果,是一个指数式增强环发力后的自然积累,取决于增强环的速率和持续时间,以及是缓慢上升、较快上升,还是陡峭上升。过程中也许伴随着一定的波动,但是基本面是上升的。
2)获得对归属于一个事业团队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耀感。从事某个职业的年代久远之后,会因为融入了一个吸引人的团队,并喜好这个团队,而对于所做的具体事情,不再特别关注了。尤其作为团队中的管理者来说,日常的一般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都是可以胜任的,而不再苛求于是否做了喜欢或感兴趣的事情。

2、对发财的态度
机会来临时,每个人都可以趁机发财,你当然也可以发一些吧,随大流跟潮流即可,但要控制住自己的贪婪。发财的时候,不要固执于一两句话的所谓“绝对真理”,例如“永不进入…”、“不搞多元化…”、“不分心在非核心业务…”,这些教科书式的所谓“战略、文化、价值观”,往往成为一叶障目的心智模式,丧失对机会窗的把握。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事实上几个大的家电连锁都是伴随着房地产业而腾飞的,因为房地产业是这几年(2006年前)中国经济的总发动机,也是财富重新分配的契机,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某一段时间内的“印钞”行业,借势而为,何况是大势,也未尝不可啊!!!譬如C老板等这几年在房地产、股市的收益超过了主营业务的收益。
审时度势,有短期行为也有长期行为,在动荡的环境Re-Shaping期(重塑期),“权大于法”;稳定的期间,“法大于权”。(“法、权”,都是一种隐喻。)

3、瓶颈和挑战可能出现在哪里?
有人运气不错,一下子就找到了滋润的岗位,然后呆在岗位上盘桓数年,一帆风顺,不断累积职业成就、取得成功。但能够数十年一直线性往上走,不断的再上一个又一个台阶的,其概率是不高的(几分之一或更低<10%), 即一帆风顺仍是少见的,鲜有不遇到天花板、饱和区、瓶颈的。故职业成就的“长成”过程,也同时是问题慢慢积累的过程。最终一旦问题成形,就会成为职业进一 步发展的制约力量,而可能终止自己的职业成就感。问题总有一天会突然爆发的,每个人都可提前扪心自问,自己如果离开当前公司、岗位或事业,还能干什么呢?

一般而言,瓶颈来自于:
1)那些曾经的特长都会随着年龄、时代的变化,而慢慢变的平庸或过时,例如年轻时的棋圣到了中老年也就不再可能做棋圣了,毕竟干这一行的,也是吃“青春饭”的。奥运冠军总有一天要退役的,退役后干什么才有下一次职业腾飞的机会?有一些冠军,最终沦落到街头从事体力活,何尝不是个人和社会的悲剧。
2)为功名利禄所累。当然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现时的、许诺的功名利禄还是有诱惑力的,免疫力往往在充分富足,或者遭受身心摧残后的理智中诞生。如Y君后来再也不会娶漂亮lp的缘故。正如男人容易被女人的年轻美貌所吸引(趋之若鹜),大多数人在社会上也会与团队或组织在追求、信念和价值观方面的共振或同化。例 如,学而优就寻思着仕途,你不寻思你就是“异类”。财大就应该要气粗些,你不如此就得不到你想进入圈子的承认。只有在一个教育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 才会享受多元化发展的乐趣,而不像封建社会中拼权力、拼地位、比经济温饱(例如比谁家的咸肉多),而且富人自己也不再有特别的优越感,而是充分自知之明, 并且善待财富,回报社会,例如合情合理的Bill Gates的裸捐。

3)社会对你的制约惯性与反作用。对社会潜规则的适应问题,有人适应潜规则而升迁,有人适应而职业发展更顺利了,但也有人倒台而“悔不该当初”。故“潜规则”不在本文所讨论的三环之内,非“正义之道”,亦非“邪恶之道”,都可能是成功之道或败落之途径,本文并不作道德方面的规劝,而秉承道德中立的立场。机制对人的反作用:习惯、本能、策略、心态、行为方式。
中国社会的变迁是整体(宏观、中观)和个体(微观)机制的变迁,遥望美欧的差距有殊途同归、百花齐放或其他吸引子的可能。 譬如中国的“人情关系”作为一种文化、行为机制而融入到社会与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是成事的大背景,很难“清者自清”。设立容忍度与其有限度的“共 处”,适度借力,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大社会的本质是:关系型人才、整合型人才作为主体人群,浮现于各个中、宏观层面。有些人做事也做整合,即成了;有些人 不做事只做“资源运作与整合”,一旦时运不佳,并且不重视中微观(人、制度、流程、资源使用等)的管理模式,而瞬间垮掉,成为社会的笑柄或负面典范。
另外如QFS、JF们知识文化不足(小学毕业),但为人处世的奋斗机制,提供了迎头上升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天生的,不 需要自我心理调节,也是适者生存。要在一个环境中适应生存,沉入社会大多数之中,会发现大多数人不认为比他人“差”,表面上看每个人内心都有“需”。发展 上升的同时也才可能改变环境结构,或者成为大背景环境的牺牲品,不是因为你特别怎么样,而是你被选中了,你的职业发展道路就会受到挫折,正如你也有机会莫名其妙坐上职业发展的直升机一样。一切没有定数和定论。

4)情绪干扰:情绪不稳定或压力感很强等,受外界干扰较大的波动, 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有时候是巨大的。须知这是我们人体内激素分泌的结果(皮质醇的故事),是“一小撮”基因操控了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心理应该会更坚 强一些。你知道“那个情绪恶化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你,而是寄存在你体内的小魔鬼,是你的敌人。我们常说“自己是最大的敌人”,就是这个意思。战胜它就是战 胜了自我,超越自己的心情、心智、理想等,成为一个开放、自信的自己,可操之在我了。

5)更遥远的未来之路(10年以上)的挑战,不可预期的新事物目标、章法、坚持,是成功工具箱的基本装备。做大做成,主要依赖于“远见、眼界+资源整合力+魄力果敢行动力”。而做久做强,更依赖于“心胸+智慧(睿智)+意志力、孜孜以求”。
a、如何面对SOHO的兴起、远程办公、IT技术及“世界是平的”、组织扁平化趋势等等,它们是促进三环理论更新换代的结构力量(Forces At Work,即FAW)。应把握并顺应形势,人人都做自由职业者或灵活上班的职业者,不也是既有“自由”、“独立性”,也有兴趣勃勃吗?这就说明,不一定非得辞职做老板吧。如何了解未来可能的冲击,首先增加你的阅读面,查看本博“阅读书籍推荐-清单”中所推荐的阅读书籍,发掘职业发展的长尾潜能(来自于《长尾理论》一书)。
b、世界越来越平,多元化、民主化、普世价值将成为主流,如何灵活处理复杂的公共危机或敏感的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或反对派等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倾轧之时的复杂状态。

6)过了中年而迈入老年的门槛之际,应开始转型而发挥自己人生经验的价值,在方法论+价值观方面的传播和引导、团队的领导、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增光添彩,发挥自己的能量、余热…当你心态上已经进入退休的心理适应期、行动上已经为退休而做准备之时,也就是你有形的职业生涯结束的时候。


4瓶颈的性质和如何突破瓶颈?
遇到职业发展的瓶颈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1)一种情况是,职业发展问题又回到了问题的开始状态,即又站在了迷茫、彷徨的重要十字路口,那么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再出发了:要靠自己的“重新发现自我”,对自己的修炼(补充修炼),以及对外部职业发展机会的再分析和把握,踏上一个新的职业发展征程。比如说,1990年代那些从机关单位下海到南方的人们,一袋行囊、一腔热血、两手空空,茫然站在陌生城市的火车站,也就是如此的。新人生、新征程,只不过从头再来。

2)当然也有比较简单而特殊的情况,即在修炼成长、职业发展的瓶颈口或临界点时,并不需要进行大的转型或启动“新的发现之旅”,而是属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此时,只要有关键的引领、支持、帮助,还是可以把握机会,踏上下一阶段成功的不归列车的
A、所谓“贵人伯乐说”,就是关键的那几步,导致职业发展成功的路径依赖。点拨人、引路人把你“领进门”,或推荐给更大的平台,或者危机期间伸出援助之手的贵人,都会成为你职业发展道路突破瓶颈而腾飞的助推器。这就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的“天注定”部分的关键运气。例如Sina上市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相助作用的某主管部门司长,“碰巧”就是Sina某人的校友,否则在当时Nasdaq已经开始崩盘的国际IT产业发展大背景下,Sina上市就极可能功亏一篑了。一个设想,如果没有Sina,那我们现在到哪里去看如此丰富的新闻和博客啊?!
B、或者如果自己的才能足够的话,也可以自己为自己创造这样的关键点,即将自己的事业看作整装待发的火箭,需要的就是一个引爆点Tipping详见同名书《引爆点》)。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贵人”,他们就如同联络员connectors,是自己的才能实力(附着力)、机遇本身(大环境)的push力 量。通俗的说,就是“千里马”找到了、创造了自己的“伯乐”,然后走向飞黄腾达的职业上升之路。此处的“伯乐”可以是自己的经纪人、代理人、代理商,也可 以是广结人缘的推荐者,也可以是具有权威的专家。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从”,也有这个策略的部分影子。这也是一种“毛遂自择”啊,关键点不在 “荐”,而在“选择”。

3)大部分情况下,突破这个非线性瓶颈,只需要结合一两个新挖掘和长成的特长,就可以塑造一个全新的、完整的、适合的职业发展道路。 例如因年龄、经验、历练的增长而所修炼得到的新才能,适应这个新才能,就可重新定位职业发展方向,转向那些能够更好发挥现时综合特长的岗位。毕竟在一个组 织内部,CEO、CFO、COO、CTO、CHO、CMO等CXO是极少数人,而顶级技术、商务、营销专家也是少数人,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向上晋升官阶的话,失败的人必然是95%以上的。因此,最终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最佳能量的话,必须采取各不相同的、价值多元化的外在岗位形式。多元化的职业价值形式,必然要代替本质上是单极化的金字塔式职业上升通道。且同时每个人自己的需求、兴趣也需要、也应会多元化一些。
这就是大型组织内部必定需要制度化轮岗的原因横向的流动是一种激活和价值新定位和新发现。再比如说人到中老年后,会以身体健康、家庭生活与事业的平衡为主要考量,或以“为社会或团队做贡献”为价值观,而不仅仅再以自己狭隘的“成就感”作为主要追求,尤其是用牺牲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换来的“成就”。对 技术天才而言,人到中年之后也需要逐步转型,以做团队领导、方向战略把握等工作来发挥自身主要价值,而不能简简单单用技术天才的才能和方法来团队管理、战 略管理和组织管理。退役的奥运冠军们可以做教练、做体育官员,或者经商、嫁入名门做富豪等,开启各自不同的人生职业发展新路。例如克林顿时代的副总统戈 尔,竞选总统以细微之差而败给小布之后,转行从事环保事业,成绩斐然,数年之后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也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对于企业管理者或企业所有者来说,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他们的企业的发展,因而如何突破企业的发展瓶颈,可以参照《组织问题解决之道》中的方法。
<END>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5:55
终于发完了。好累啊。

欢迎讨论啊。

作者: robert8888    时间: 2008-12-23 16:17
好长啊!大略看了,作用不大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3 16:22
有时间时静静的看,多些耐心啊,"大略看了", 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用啊。

本文不是快餐式的股评文章,不可能给出一两个具体股票供抄底用的 ,那是直接的“作用大”。

作用大还是小,最终取决于能够了解、理解、认同并实践的多少或程度啊。

本文是我数年来管理实践和钻研的结晶啊...... :-) [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3 16:32:48编辑过]

作者: sichouzhil    时间: 2008-12-23 18:00

不管怎样,回去拜读一下


作者: gxggys    时间: 2008-12-23 20:12

很好道理的文章,我需要复制下来  打印好 慢慢品味,慢慢消化  很难得的个人写真    谢谢了   你辛苦了  感谢您的分享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作者: skyler99    时间: 2008-12-24 16:28

太长了,看得好累


作者: zhp16888    时间: 2008-12-24 17:54

记号,下来阅读,谢谢


作者: dqsvictor    时间: 2008-12-25 19:36

是够细致的.多谢!


作者: 梦想花圃    时间: 2008-12-26 15:09

感谢钱老师的详细讲解啊


作者: rendao    时间: 2008-12-28 01:28
确实太长了,我都没有看完,也确实没有时间看了!
不好意思,楼主!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28 09:36
可以下载、保存或收藏下来,再慢慢看吧[em01]
作者: yuwg    时间: 2008-12-29 00:48
起了个头,希望能学完。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8-12-30 08:16
补充一个题外话,做一个对比,我们学驾驶、拿驾照,为了能够顺利驾驶骑车,这是一个学习新技能和交通规则的过程,为此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过来人都是知道的。那么同样的,掌握这个新的独特技能(职业发展的“驾驭”技能),你准备花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呢?


以上的系列文章“系统化的职业发展之道”,其实就是一个“不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的教材,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一定程度上,掌握“驾驭”自己独特的职业发展道路的技能的。



作者: billcan    时间: 2009-1-4 14:37
下载了.  慢慢拜读.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9-1-4 17:29
回复billcan“下载了.慢慢拜读.  ”

也可以同时上我的博客,结合其它文章一起阅读、帮助理解。希望对你有用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4 17:35:04编辑过]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9-3-6 09:34
本帖“职业发展之道”系列文章,在我新浪blog上已经全面修订整理过一遍了,尤其是“我是谁,测试一下”系列,可以看最新版: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78b7a0100bfm6.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6 9:36:26编辑过]

作者: cnqian    时间: 2009-3-6 09:39
有兴趣的也可以看看一份真实的职业规划案例,比较全面详尽的一份职业DNA分析报告,都是JPG格式的,比较多,下载后查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78b7a0100bg1f.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6 9:41:49编辑过]

作者: 心之原野    时间: 2009-10-15 09:51
 谢谢分享 很好

作者: 83720527    时间: 2009-10-16 16: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咏恩    时间: 2012-7-26 15:22
非常好的关于职业发展的帖子,谢谢楼主呕心沥血的奉献啊,我要慢慢看,找到它对我已经太好了。激动呢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