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转帖]唐诗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打印本页]
作者: znlrise 时间: 2008-10-28 17:23
标题: [转帖]唐诗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李白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什么是名公“绎思”呢?绎,是蚕抽丝。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的所谓“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何等壮观,何等有气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然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你想往哪儿去呢?你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能动见不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东边则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但诗人感到,“无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啊,在现实中要有这样的去处就好了。有没有呢?诗人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象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陵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周啸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4 10:07:17编辑过]
作者: davybao 时间: 2008-10-28 21:42
确实挺美,不过忽然有一想法。既然楼主如此喜欢唐诗,尤其李太白先生的诗词,何不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鉴赏呢?
作者: znlrise 时间: 2008-10-29 09:10
上面的这首,我是刚刚背下来,还停留在文字间的品味上。
二楼仁兄所言极是,至于自己的理解和鉴赏,这方面是我要加强锤炼了。
起初只是兴趣所致,开始翻阅唐诗,后来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背诵一些,凡是我曾在家园上发布的唐诗,我是都背了的。
但有时自问:背此有何益?于现实有何补?
这个问题我现在仍找不到合适的答案(目前仍是因为兴趣在牵引着自己)。
我知davybao兄,在诗词方面定有造诣,请指点我的迷津。
作者: davybao 时间: 2008-10-29 10:03
首先我必须声明,说我在诗词方面有造诣,绝不敢当!以我目前的水准,也仅仅就是个人爱好所以,是不是附庸风雅,我也吃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对唐诗宋词的爱好,尤其对诗中相关意境的向往与追求,正一日浓过一日。所以啊,请znlrise兄高抬贵笔,千万不要将“造诣”之贵词用于向我等之身上。
其次,我昨天正在看一本书,我建议znlrise兄也不妨看看,向文凯著的《落花香残人独立》,晚上上网又看到你的帖子,突然有了上面的想法。请仁兄一定不要误解我有其它的意思。谈到你所说的背,我对此没有个人建议,但我认为,重要的在于理解,正如你自问“背有何益”一样,那我要问仁兄的是,你看这些诗词又有何益呢?问题就在这里,关键看我们心灵的需要,能爱上一个人是一种缘分,能爱上古人的优秀文化遗产,那是我们的造化。我这个人始终认为,物质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精神上的贫瘠。再说,我相信,当你读这些诗词的时候,你一定对她异常的崇敬、你也一定心情非常坦荡和淡然、或者有时候当你突然间有一感悟的时候,你也一定非常兴奋和激动。而这些对于你的修身养性是多么好的一种经历啊!所以我认为,心有所需,性有所来;淡淡然然,人生之大乐趣也。
谈到理解和鉴赏,我不敢多言,因为我自己也是在品感觉似的在欣赏我能遇到的每一首诗词、每一篇美文。我始终坚信,对于美,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欣赏,但并不是都能力欣赏。基于此,我也正在培养我的能力,但愿我也有能力欣赏到更多的美人美事美文......
能通过诗词认识仁兄,是我们的缘分,让我们珍惜缘分,共同行走在美的花园里,一起分享人生的美好。以上所言,如有不妥之处,敬请znlrise兄原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9 10:04:24编辑过]
作者: znlrise 时间: 2008-10-29 11:42
致Davybao兄
能以诗词相交真是缘分,曩者所发诗词罕有人言,及至兄台惠顾,直抒所感,我颇惊喜,今又看到上面诚发自内心的一番话,甚觉惬意。
诗中意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的收获。诗词确实给我带来了一种莫名的乐趣,正因于此这段时间我一直坚持记诵。好的诗中美词佳句我不禁多颂几遍,其描绘的意境让我们向往,其中表达的情怀让我们偶有共鸣,其中的气势让我们感到一种恢弘之气荡然于心……
其中的美好一直感染着我们。
但诚如兄言,“对于美,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欣赏,但并不是都能欣赏”,弟深以为然。祈祷上天能加于我们欣赏美、读懂美的能力。
与兄交流真的获益很多,愿意与Davybao兄一起走在探索美、发现美、欣赏美的道路上,共享人生美好!
因笔拙故,难尽其意,不妥之处,见谅。
作者: 小泥巴 时间: 2008-10-29 13:01
哈哈,读诗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熏陶熏陶气质。
作者: 阿懒 时间: 2008-10-30 19:14
为什么一定要研究对现实何益的问题?
人有点兴趣和执着是非常难得的事,当珍惜才是。
至于有用无用,不要太理会它。
而且说白了,很多“有用”是在很多很多年后,在你现在无法预先设想的情境下才发现它的“有用”的。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李白之诗直出胸襟,不刻意求工而自工,其中自有一股磅礴之气、潇洒之风、大气之象。
作者: znlrise 时间: 2008-10-31 08:23
阿懒兄,Davybao兄:
阿懒兄,感觉你和Davybao兄的话都说到我心里了。
诗词和古文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我精神的一根重要的支柱。我不会放弃对它们的追求。我会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
但在学习诗词和古文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困惑是,自己的悟性太差,自己读一首诗的时间,别人可能都读完五首了;别人读了五篇的文章,我第一篇恐怕还没有读完。这也许就是佛家说得福德和智慧不够吧。我深深地为自己这股笨劲儿懊恼,有时候都痛恨自己为何效率如此之低。
不知二位仁兄在学习或欣赏传统典籍和诗词的过程中,是否有好的方法教我,以解弟困。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