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对中国企业家的影响并非全是正面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相信大家都会认同,在这个博大精深的外衣之下谈谈小问题,我认为中国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投机取巧(或者叫智谋)。
大家应该都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投机取巧。在《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位男主角——诸葛亮同志,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最著名的是赤壁之战、空城计。可能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马上想到这两个,别的估计大家都想不起来了。一想到诸葛亮,就会想到赤壁之战、空城计。
赤壁之战和空城计,不但大多数人想到,还经常在京剧、各种章回小说和古典小说中提到。当然历史上不一定有这两件事,但是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历史真相,而是《三国演义》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三国演义怎么演绎这两段呢?赤壁之战的决战因素是什么?东风!因为当时是冬天,刮西北风,那么曹操的战船在北面,东吴的水军在南面,如果用火攻刚好逆风火烧到自己,所以得等到东南风才行。于是故事的男主角诸葛亮上场了,七星宝剑一挥,终于弄来了东风,然后就简单了,孙刘联军猝然发难,这就是赤壁之战。谁看着都觉得精彩。
但如果来个逆向思维,想一个问题:万一我们的诸葛亮同志没借到东风呢?如果东风没借到,浓烟滚滚的可就变成孙刘联军的大营了。那诸葛亮害得自己的董事长大耳刘“扑街”不说,估计曹阿瞒都会被他玉成了“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好事。这是什么事件?标准的小概率事件。
第二件是空城计。诸葛亮敞开城门,偃旗息鼓在城楼上弹琴。他赌什么?赌司马懿的多心,因为司马就是一个多心的人,可是诸葛亮有没有想到,万一司马那天没有多心呢?拔营出发前不小心和老婆吵了一架,被老婆臭骂一顿,脑门上挨了两鞋垫,到了城下正气得头晕脑胀,后果就是二话不说甩开膀子挥军攻城,那乐不思蜀的好戏搞不好就会换男主角了。
想这个事有没有可能?当然有。吵架是天经地义,司马懿真的把诸葛亮抓走的话,我们今天看的就是《二国演义》了。堂堂一国的宰相,怎么可能冒这种风险。什么概念?小概率事件。
中国人听得最多的就是杀鸡不用牛刀、四两拨千斤等等,起码我认为这些看似有道理的基本上都是片面的。四两拨千斤,如果拨不了怎么办?估计得被千斤给压坏了。为什么中华文化不喜欢千斤拨四两呢?为什么杀鸡不用牛刀呢?回过头一想,真正有必胜把握的其实是千斤拨四两,是狮子拨兔。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典型的小概率事件,概率在统计学中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做大量的重复试验,一个事件出现的次数和总的试验次数之比。人们把偶然发生的重大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彩票中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概率虽然不等于不可能,但它是一个期望值,由于其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从而风险极大,企业家在考虑风险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风险背后的机遇”。认为及时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取得成功,但如果判断失误,与机遇如影相随的风险很可能会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喜欢做大做强,而且手法投机取巧,喜欢小概率事件。他们大多有世界500强的病态心理,做到一定阶段后就想做世界500强。以什么方式做到世界500强呢?收购兼并,因为收购兼并在他们看起来是最容易的办法,这种想像非常值得我们关切。我想说,我们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是非常不到位的。中华文化缺乏一种程序流程的概念,所有企业家都像大厨师,什么都一手包办。但它的缺点是,大厨师一走就什么都带走了。正确的做法是,要有一套工序制度留住大厨师的手艺,这一点我们做得最差。举一个例子,我们把大厨师炒菜水平分成20个阶段,第一个切葱花,第二个切肉丝,第三个倒酱油……菜不好吃重新调有问题的工序,经过无数次调整之后总有一套工序能炒出跟大厨师一样好吃的菜。这个积累是今天企业积累必要的关键,但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大厨师水平。
当企业家把目标放在大企业身上的时候,这个人不是现代意义的企业家,他还是大厨师,他永远不知道把他炒菜的技术用20道流程分解下来,而且是科学、积累式、数据式的分解。我们今天引进汽车制造商,引进他的技术,引进他们的模型,我想问,它整套工序流程你积累了吗?没有。浮躁使得一些企业想迅速做大,像联想。投机取巧,总喜欢走捷径,比如找个收购兼并来做。联想在2004年做互联网、手机以及IT服务业,当时为什么做这三项呢?因为这三项最有潜力,但联想没有找到真正的行业本质,购买IBM电脑部门就是投机取巧,它并没有像IBM一样把握行业的本质。
中国的传统文化恰恰太强调所谓“智谋”的作用,于是整个中华文化圈有了一个神一般的诸葛亮,而最重要的问题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实力。如果诸葛亮手中有百万精锐,曹操还敢来赤壁吗?司马有胆量到城下听一曲吗?在压倒性的实力面前,智谋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如此推崇吗?
诸葛亮这位成功的CEO的故事只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正面对抗的实力,那就只能祈求上天给一点好运气了。就像诸葛亮所经历的,东风真的在寒冬的江面上吹过来了,司马懿出征时真的没有徇私带上老婆。
但是,好运气不是人人都有的。
《新世纪》周刊
诸葛亮在罗贯中《三国演义》文学小说的笔下,成为中华人民津津乐道的智谋与道德的化身。可是,在《三国志》真实的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身上的许多功劳原来是从刘备身上转嫁过来的,是从罗贯中笔下转嫁过来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皆败而归,是军事上、用人上的重大失败,诸葛亮在理财方面倒是一等一的好手。
另外,这篇文章不像出自郎大侠之手。
已看
有一定启发,谢谢!
做企业就有风险,没有风险的事情估计大家都去做了,郎咸平观点太偏面
这两件事的成功并不是诸葛亮撞上的,而是在用计之前有过非常精密的计算,通过看天文得知当晚有大雾,得知有东风,为了加强众人信心才来了这么装神弄鬼的一段,司马那段就更搞笑了,用计要看准对方心理,诸葛正是抓住了司马的多疑心理,越空越不敢来,话说张飞跟着诸葛学用计之后,在撤退樊城时以假炮衣假火攻吓住曹操,后来怕曹军赶来,把桥给拆了,事后告诉诸葛,诸葛跌足,说,哎呀,你干嘛把桥给拆了,你如果把船绳穿好,桥梁不拆,老贼必又会疑计中有计,反而再会延迟一天追来,你这一拆,曹操便会料到自己中计,立马会赶来。
所以用计需要运用心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呵呵,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称为卧龙的。
不过孔明坏就坏在凡事必亲力亲身,权力过于集中,以至他死后,蜀国一败涂地。
建议大家去看张国良老先生的《三国》,那个相比罗贯中而言,文笔更集中在刘备方,而且各类细节描写更为详尽与细致,语言风趣幽默,不失为一部好书。
文章讲的是有些道理,可感觉思路有些混乱。
其实诸葛亮被人千古传诵,大家不会去崇拜他具体哪个战役是怎么操作的,我想给大家影响最深的应该是他的个人思想,战略方向,为什么这几千年来不能再出一个诸葛亮,我觉得这是根本原因,没人能超过他的思想高度。
中国的企业管理发展时间断,底子也不好,要说管理在中国都存在了好几千年了,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咱们的王朝,你能说每个王朝的兴衰是因为起流程没理顺,哪个环节没优化吗?即便如此,那中国还一直处于全球霸主地位呢,那时候怎么没有国家能超过中国呢,回归根本还是帝王个人的战略,要是治理国家的君主都重视科学研究了,我估计现在咱就不止什么四大发明了,说回到企业管理的发展,的确中国的很多管理者有些急于求成、好大喜功,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人家都住别墅了,你还住村屋,你能不着急吗?关键还是要靠领导者的智慧与谋略,就说文中提到的什么流程啊、程序啊,首先要不是人先想到,那咋能做到呢?
我始终还是佩服古人的智慧的,我们没有很好地继承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啊!
逻辑混乱
语不惊人死不休
所谓艺高人胆大啊 要是诸葛亮确实是能推测那天出东风呢~~ 不该去做吗?
再说司马懿多心是性格,难道某一天他就不多心了?太牵强的理由
司马懿 是何许人 和老婆吵架能影像他的话何来3国鼎立啊~
司马懿一直最忌惮的人就是诸葛亮,他也很小心~
做企业当然希望平稳、有保障。
但当企业被逼到近乎绝境的时候,在经过缜密分析之后,倒也可以期待一下这种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运气。
啥叫文学作品,啥叫戏剧性?
千斤拨四两,当然必胜,但这样的东西写出来,会有人看吗?能成名著吗?
你拿需要戏剧性的文学作品做论据,这个论点太牵强了
太经典了,非凡的诠释和讲解,茅塞顿开
1、感觉不像郎咸平的风格。
2、资源不一样处理事情的方式就会不一样;
3、企业家是不是“厨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得在自己掌握的资源下生存下来;
4、企业的发展确实跟领头人的风格有关,强行改变未必是好事。
个人认为:诸葛亮是优秀企业家!
不能因为诸葛亮有过些许的过错就否定人家的成绩
毛泽东还功过三七开呢
那个优秀的企业家能保证自己永远没有失误呢?
10楼很有深度哦
个人认为有点偏激
帖子揭示的小概率事件问题,确实是我们应该反思的。
别忘了诸葛亮还有三气周瑜、七擒孟获、骂死王朗、戏耍司马懿呢
商场如战场,为什么空城计用成功了?因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要是老考虑意外,那什么事都办不成,那你说万一空城计那天司马懿和他老婆吵架一怒之下把他老婆杀了,后来后悔不已辞官回乡了,那后来不久没有那么多周折了?
论点本人不敢苟同。。。
已阅
观点是赞成的, 真正的大企业对流程的分析、沉淀、取精都是长期而痛苦的。
流程上的建立,是对公司文化、公司精髓最好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事无巨细,必然一一审阅,他确实不是一个能够建立良好的流程的人。当然这样也开创不了万世之基业,但不失为人民好总理。说其投机取巧,其实不然,他应该是很好的利用的心理。说到底,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对人的认识,诸葛亮只不过是对人认识比较深罢了。
企业做大做强,我想不出来有什么理由反对的,但是我想应该是,在比大小的时代,大的吃过小的,在比强弱的时代,强的胜过大的。
这个想法有些异类,
不过人生有时候就该博一博
有点片面
以正合,以奇胜。就不能总指望千斤拨四两。
厚积薄发,该文章是要说明这个命题吗?
刚看<赤壁>
里面把诸葛亮塑造的有点过了...
不错
三国演义,我看了一次又一次,确实一部奇书.想一想与自己的企业比较,我认为有很多鉴戒的地方。比如用人,因为用人导致三国鼎足,如果曹操有大耳刘的用人之道,识人之道,三国是如何呢?如果大耳刘有江东的富裕,是不是三国也就不书本那样写呢?所以说,渊源、缘、巧合,造就现在的三国演义了。
不是很理解郎先生的论证思路,但是诸葛亮自己应该不是优秀企业家,单凭最终蜀国的结局就看出来了!!
精辟……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
确实有所借鉴之处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成功的CEO!蜀国成功是他,失败了也是他!没有为国家的今后培养出来接班人,是他最失败的地方!我不相信阿斗有那么无能,只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给他表现的机会,让他慢慢的起来,反而荒废了他!
哈哈,发言比较多,因为题目比较感兴趣,不过对朗并不感兴趣
恩,对于这个分析,我认为,首先,郎咸平明显是看中国古代小说看多了,哈哈,其实古代大多数重要的人物并不是投机取巧的,当然,他们也有用计的一面,但是,全部都是以务实为基础的,在历史上,单单凭着小聪小明的人是很少取得成功的,语文对于这类人也有专门的形容词。
这里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吧,首先是孙武,兵法大家,但他的做法却很实际的,我们从他一条重要的军事原则可以看出,大意为“军事打的是国家的财力物力,要想取胜,首先国家得国富民强”,这可不是取巧的东东啊。另外,曹操的兵屯,诸葛亮的严谨(史实上的诸葛亮可是和《演义》里的差很远,正好是相反的,有兴趣的看看吧,不多说了),唐太宗的民可载舟、亦可覆舟,都是很务实的态度,凡此种种,大多中国英豪都是这样的
第二是关于取巧的,哈哈,郎先生貌似把商场看得好像方正规圆的游戏了,不知道郎咸平有没有经过商,但是在商场上,基本上都必须投机取巧,问题是度而已了,外国的大商家就没有投机取巧了吗?别傻了,谁能像个老实巴交的人那样在商场上呆到今天啊,只不过国外有国外的投机取巧罢了
小可初来乍到,第一篇就看了郎咸平先生的大作,有些许感想:
1、通读全篇文章,论点和论据都显得非常牵强,感觉不像是郎咸平的文章,郎怎么也不能写出这样的 文章;
2、诸葛亮得赤壁之战和空城计说成是小概率事件,是十分不妥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东风,是因为对规律有把握,敢于布空城计更是对敌有把握,或许已经调查过司马懿近段时间没有过情绪波折,更没有和老婆吵过架;
3、以少胜多,四两拨千斤更是智慧与智谋的存在。如果说,诸葛亮以少胜多是存在侥幸心理,那么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不是依靠以少胜多一步步走向共和的吗?共军在实力上能和国军抗衡吗?军事智慧和经营有必然联系,又有截然差别,联系不能太过于牵强。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