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以旅游者的身份游象鼻山
------ 记桂林市卓诚旅游纪念品公司团队活动
平地拔起的象鼻山,真可是青黛秀山,水之精灵,天地之纤手,传说的物化,神话的注脚,诗章的序言。雾起为云,云落为雾,云雾缭绕山川万物,富蕴生命的信息,形象宇宙的真理,温柔抚慰……
以前几次来到象山,多半是陪朋友们来玩,对这里的一些景物,并不十分注意,今天的一游,显而易见是闲荡而尽情放松的了。
这次游象山对水月洞颇感兴趣,坐在江边久久地看着这洞,这个由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一个卷篷式的半圆大洞,每当月明之夜,与江中的倒影,正好合成一个大圆形,如一轮明月静浮水上,故称“水月洞”。
水月洞的形成是大自然造就的,大约三亿六千万年前,象鼻山未曾露出地表之时,地下河水对象山进行冲刷侵蚀,日积月累,岩层被冲刷成一个大圆洞,当地壳运动使象山露出地表时,就成为今日的“水月洞”。
水月洞吸引了天下游客,古今文人墨客,触景生情,诗兴大发,留下了众多赞扬象山水月洞奇景的名篇佳作。宋代有位叫蓟(jì 音计,北京古称“蓟”,为周代的诸侯封地)北(古地名,北京西北)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的游客,以《水月洞和韵》为题,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这首诗刻于水月洞内。前两句诗中所写的“明月”,前者指水月洞倒影,后者指水月洞。后两句诗中所写的“月”,前者指水月洞及其倒影,后者实指空中明月。该诗生动地描绘了“天上月”、“水上月”、“水底月”,融汇一起,争相辉映的神韵。“象山水月”是古代桂林的八景之一。
清光绪九年(1883年),清代广西巡抚倪文蔚 (wèi) 刻在洞外临江东壁悬崖上的《皇清中兴圣德颂》,是一件桂林形制最大的摩崖石刻,为清朝统治者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歌功颂德。
在象山东面的崖壁上,刻有清代广西布政使黄国材书题的“放生池”三个大字。
放生池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的风俗,每逢初一十五,就会有一些信佛向善之人来此放生,久而久之便取名为放生池象山水月1984年,泰国华侨丁耀
这次作为游客来象山,还真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除了领略这美丽的风景,对这古时的文明和传奇的故事,还真让人流连忘返,我们在象山一玩就几个小时,直到肚子闹意见了,我们才慢慢的离去。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