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这个行业这样有着太多的人才动荡和变动了,每年的3、4月份是人员流动的高峰,那么,作为员工甚至
高管,为什么执意跳槽?作为企业,要求员工的哪些方面?什么是你我不能触及的底线?什么是我们共同
合作的基石?为此,本刊编辑部特别编辑了本期专题:什么是你我不能触及的职业底线?
诸如当面顶撞争论得脸红脖子粗等都只是外在形式,不足以会让老板开杀戒。可是如果和老板没有交心的
交情,和老板顶撞后果就很严重了。
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同时发动了对他们的老板蒋介石的政变,结局是张终身软禁,杨事隔13年后被杀
害。对张而言,失去一生的自由确实很残酷,但相比于杨虎城应该说还是幸运得多。
如果真按责任大小来看,张学良在杨虎城之前,且本身政变指挥第一人还是张,蒋介石不可能不知道
这一点,但为什么老板没有杀害领头人,却对副手事隔13年还不放过?
这缘于一个老板对下属的底线——
对身为老板的蒋介石来说,这场政变不是一次简单的政见不和与抗命,而是对自身尊严和人格的
严重刺激和侮辱。
所以,在当时专制的状态下,蒋介石的心态变化左右着两人的命运。
西安事变后,作为一国之君,蒋多次让手下官员和杨协商,让杨对外宣称是共产党策动了西安事
变,这样西安事变就成为了国共之争,蒋介石就可以在历史和子民之前雪耻:他不是不爱国,不是不抗日
。
可是杨死活不认这个账:历史会证明蒋先生做错了还是我做错了,我就是把牢坐到死也是这个态
度。恰恰就是这个态度让蒋介石起了杀心。
但张学良也从来没说这场政变是共产党策动的,也没有配合蒋介石,为什么他没被杀害呢?
我们可以从事变之后,张学良不顾众人阻拦,非要亲去送蒋到南京,以及张学良给蒋介石辞世时
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看到他对蒋介石的感情。张学良说过,“在家靠
父亲,父亲不在了靠大哥,大哥就是蒋介石。”他的义气使他完全交心给蒋介石,把他当作大哥一样的家
人。
不管蒋和他有怎样巨大分歧的政见看法,但是情感不变。这种情感在已经触及了老板的底线时,
还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是政见不同,行使管理权没有了。
而杨虎城对蒋人格上的讨厌断送了性命——
他尊称蒋介石为“蒋先生”,可是在他内心里的看法呢?
从他对蒋介石“蒋先生”的称呼,以及他说“历史会证明蒋先生做错了还是我做错了”的态度,可看
出杨和蒋一定是面不合心也不合,这个心不合就是他已经从人品上讨厌蒋的为人,他不接纳蒋,套用心理
学的流行语——他不是无条件地接纳他。
政见意见可以不同,可是一旦从内心里讨厌老板了,完全否定了老板的人品,那么做老板的人能感受
不到吗?即使你再会表演,你也绝对演不出来张学良那样的真情来。
这也是张和扬同样作为不同命运的原因。所以,老板的一个底线是下属对自己的不认同不接纳,如果
他心中感受到了下属对他的感情和认同,那么诸如当面顶撞争论得脸红脖子粗等都只是外在形式,不足以
会让老板开杀戒。可是如果和老板没有交心的交情,和老板顶撞后果就很严重了。
所以,对于一个创业成功,企业已比较成熟、规模壮大,享有盛名的企业,其老板的心理底线不
在于具体事务的决策权力,而在于他的思想对企业的影响力上。他不会为了获得权力,在乎那数百元、数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审批权;或是对用人的拍板权,他的底线不是这些具体的东西,而是个人的影响力是否受损!
与这种类型的老板共事,一定要学会高举“毛泽东思想”。但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中不必要“早请示晚汇报”,否则他会觉得你无能,没有魄力。
说穿了老板此时要的是“名”,戴大红花的机会千万要给老板留着,如果你认为自己辛苦打下的田地应该自己来收割,那就危险了。
些不及时,比如,因为出差耽误了重要客户会见;临时口头吩咐的工作,没有引起员工重视,之后再问起来,员工还在等待例会上的正式通知。这样一来,员工就产生了许多情绪。
恰好不少员工联合起来找到我,要求举行一次恳谈会,和老板进行交流。我只认为这是员工对企业和老板负责的行为,没有仔细考虑,便把员工们的意愿传达给了老板,恳请举办恳谈会,老板答应了。
会议的前十分钟进行得非常有秩序,因为发言的是财务部、行政部和策划部,前两个部门的员工大多是老板的亲戚或朋友,平常和老板交流也比较多,所以,大家的问题都是些“公司效率可以再提高一步”、“员工考核可以更加完善”之类的不疼不痒的问题。
而其他部门的发言就尖锐多了,如有的指出员工加班频率过高,没有加班费……业务部的某位员工,还说老板曾无意中骂过他,说他是“笨蛋”,这等于侮辱员工。
整个会议马上进入失控的局面,员工们轻易不肯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纷纷把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拿出来数落老板。开始老板还能回应,“我以前这样做过?”“我说过这种话?”“这个问题以后会尽量少发生。”可到了最后,随着员工变本加厉的细节性批斗的深入展开,终于等到有个员工提出“老板你要求我们8∶30上班,可你总是不按点来,有事总也找不到你”时,老板震怒了,拍着桌子说:“谁不想干,就给我走人!”。
大家面面相觑,我知道这次可闯下了弥天大祸。
在一周后,老板终于用了个委婉的方式,逼迫我辞了职。
我出局的原因是主动组织了这次弹劾会,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当老板难堪的时候,我没有及时站出来终止会议或捍卫老板的尊严。
此类老板的底线是:公开场合一定不要让他难堪(有些错误,你跟他面对面提出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相对于他的尊严和地位,你所做的其他工作都是次要工作。
员工的不同底线
周仲庚
新加坡华点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我来到中国的第四年,大约是1997年,一位相当有才气的二级主管,她干活没话说,在任何中国
企业里都称得上好员工。单独聊天时,她突然说了一段令我一时很难会意的话。她说:“老板,你虽然来
了中国很久,但我发现你还不了解中国员工。中国员工你只要看重他,他替你卖命都可以。公司里其实有
很多这样的员工,但你没有重用他们。”她不是在谈待遇,也没有直接说她个人,我当时就谢谢她,然后
回家思索。
一阵子之后,由于我没有进一步的积极表态,这位能干的主管不久后就失望地离开了。
于是我理解了她表达的是一个普遍的道理:中国的人才和用人、留人的枢纽在于义气、感情及良
心,好像三国、水浒中描述的那样,识货的头颅都可以卖给你,不识货的我也不屑向你效忠。
这就是员工对领导“宋江式反应”的渴望,我触及了她的心理底线!
我在新加坡的一个高中同学,华人,高中毕业后到美国念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他大学毕业后
,前往底特律汽车城就职于一家专门为通用汽车设计零件的公司,六年之间就升至总经理,掌管这个六十
余名工程师的企业。
一次在洛杉矶聚会,他叙述了一段雇佣中国工程师的经历。他说:“我尝试雇佣了几个留学后留
在美国的工程师,弄得我烦得很。美国本地的工程师每次谈薪水时都据理力争,一旦谈定了,合同期内无
论贡献多大,绝不会再来和你谈收入的事。
中国来的工程师却不一样,雇佣时什么都不争,但人一进来有一点小成绩后就开始用各种机会告
诉你他生活中的难处,暗示你可以考虑为他调整薪水了。他也从来不走进你办公室正式地提要求,而是饭
桌上聊天时提那么一两个暗示,走廊上甩出一两句话,连上厕所时正好站在你旁边都不放过机会。”
这又是两类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的心理底线。
曾与一位上海奥美广告的业务总监交往过,他来自台湾。才上任六个月,他就苦笑地说:“大陆
员工好奇怪。我在台湾大学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就是进入奥美广告,由底层干起。那时,我们老板是海外派
来的,薪水是我们的十倍都不止。一开始,我很不服气,因为那外来老板其实也不怎么样,凭什么他就拿
比我高十几倍的薪水?但很快我念头一转,这样的人在奥美里都能拿到这么高的薪水,只要我努力,干得
比他好,我肯定能拿比他更高的薪水。
现在我被公司派到上海,我的下属薪水只有我的十分之一,我企图鼓励他们,但最后发现,他们
的基本价值观是:‘既然我只拿你十分之一的薪水,我只要干你十分之一的活就对得起公司了。’”
这又是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发展结果的员工心理底线。
在中国做经营管理的十几年当中,每一年我都看见穿着甚至谈吐内容都已经与国际接轨的年轻员
工,走进我们队伍,当他们走进书店或上网时,最吸引他们的是美国现代管理思路的书籍。但当事情发生
时,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们“宋江式反应”的渴望,以及对“康熙式手法”的预期。
一年之后,当他们察觉这个环境中其实没有宋江、康熙之后,有些人开始充分掌握了新的游戏规
则,也有些人开始“填补空缺”,在组织里玩起了宋江,另有些人开始认为没有宋江、康熙的组织就没有
前途而选择了离开。
当然,也有人勤勤恳恳地“服从组织安排”而成了中坚骨干。
在今天中国的多变环境中,我们很难断言心理底线的好坏,只能说它必须合拍。
形形色色影响底线的因素
黄铁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
1.性格
老板也是人,人尽管有共性,但恰恰是个性,才决定人与人的不同,而恰恰也是个性,才决定了
老板的底线很特殊。
比如,王石是一个图名大于图利的人,因此不仅王石经常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万科分公司有些
总经理也经常出现在当地媒体的版面上。
任正非好像是一个非常不喜欢出名的人,因此华为公司的高层个个也都好像隐身人似的。
所以,我相信这两个老板对下属在新闻媒体曝光率上的心理底线,可能完全不同。
2.体制
比如,国营企业老板和私人企业老板的心理底线肯定不同。如果你在国营企业打工,如果不是工作
需要总同你老板的上级接触,你老板心里肯定不舒服,不舒服久了,老板心理底线一过,你就大难临头了
。
当然这条规则也不仅限于国营企业,如果在合资公司或上市公司打工,你经常越过CEO同大股东或
董事会成员打高尔夫,老板心理也一定不舒服。
3.性别
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曾被第三者夺走丈夫的人,你恰好是个如花似玉、风情万种的年轻女下属,
你就要加倍小心了,特别是在她的生理敏感时期,你分分钟钟会触及她的心理底线。这就是长得丑的女老
板很少有漂亮女下属的原因。
4.公司不同发展阶段
当他的资金链快断了,你只要能帮他搞到钱,他可能除了自己老婆不让你睡之外,什么心理底线
都没了;
当公司开始像模像样了,老板也有闲暇到北大清华学EMBA了,回来之后,老板的心理底线可能就
变了。为什么?因为老板眼界开了,知道什么是“高素质”的人才了,因此那些打江山的非正规军“低素
质”下属,可能就会经常触及他的心理底线——“这种素质的人,怎么可能实现公司的宏图大略?”不仅
如此,通过学习世界500强,老板也知道了“企业要想成为百年老店,就必须有高尚的企业文化”,因此
,过去那种习以为常的“不正规”做法,很可能就不被变得“高尚”了的老板所接受。
4.人生不同阶段
因为人都是一天天成熟的,一天天变好或者变坏的。当老板的钱越来越多,多到他这辈子都花不
完时,老板就开始真心关注社会责任了,这时你一旦提出一个有创意的慈善活动,很可能就会得到赏识;
反之,当他正在同竞争对手进行短兵厮杀时,如果你提出一个增加处理污染的开支,可能就会在他心里永
远留下一个不识时务的烙印。
5.心理
老板尽管是高级动物,但还是动物,是动物就有非理性的时候,别以为有着大把钞票和美女的老
板们心里就幸福,其实大多数老板的压力要比打工的大:打工的被炒了鱿鱼,大不了影响一家人;老板要
做不好,就会影响一大群人。
不仅如此,当过老板的人大都不会打工了,因为人都是上去容易下来难的动物。因此自己的公司
砸了,老板们打工都没地方去。这就是为什么被人整天前呼后拥的老板们总是紧锁着眉头的原因。心理学
已经证明:心理压力过强,人就会变态。
于是,老板的心理底线有时就会跟着心理压力变;于是,有些人就被莫名其妙地炒了鱿鱼;以至
于过了很多年他们仍然对老板耿耿于怀:那家伙是个喜怒无常的疯子!
所以,天底下根本就没有一套标准的老板心理底线,聪明的打工者必须有伴君如伴虎的职业精神,要
审时度势地试探你老板的特殊底线。
不过,要知道大部分老板是天底下最大的实用主义者,赚取利润是他们的天职。
作为下属只要能帮着老板完成老板本人的使命,老板们一定是天下最宽容的人。
我见过太多的老板,在能干的下属面前,他们有着上帝一样的包容心;面对不能干的下属,他们
转眼就变成了黄世仁。
同样,我也看过太多精明的下属,他们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放到揣摩老板的心思上,这些人有时如
鱼得水,很快得到老板们的欣赏,可是搞企业也是个中长跑的硬活,他们不久就会在讲究实效的老板那里
失宠了。
职业底线,确实值得仔细玩味!
真切的感受到,职场生存绝不是做好分内事那么简单。
而且还感受到,员工就是老板的工具,只是现在不是“哞哞叫”了。
坚持底线。。。
很好的文章,非常受启发,谢谢。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