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播与新兴媒体的整合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城乡家庭开始有了电话机。在此条件下,大板块、主持人直播、热线参与的广播节目火热兴起,“经济台现象”席卷大江南北,广播焕发出“第二个春天”。这一历史跃进给我们的启示是:新的、普及性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往往是广播变革的重大契机。电话普及了,广播把它充分利用,发展了自己。那么,互联网普及了,手机普及了,IPTV普及了,广播可否从中有所作为,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新路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5年末在网络开设了银河台两套节目,并因其影响,加速了我国“播客”队伍的孳生、壮大。各地电台也在近几年大举进军网上直播。据了解,北京台将在奥运会期间,联合手机厂商举办推介活动,发放带广播功能的手机,打造广播媒体的现代化宽广平台。这些做法对我们各地、各级电台进一步做大做强有着积极的启示。如何把自己整合进手机、网络、IPTV等新媒体,同时展现广播的个性魅力及原有优势,是我们的发展新课题。
二、广播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广播求生存,谋发展,尤其需要克服思想上的障碍,打破划地为牢、固步自封的局面,勇于“借鸡下蛋”、“借船出海”。实践证明,善于借力借势,是使广播影响力迅速扩大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扬州台和全国各地一样,开设了《行风热线》节目。这个节目将广播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也为广播媒介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提供了有力佐证和发挥空间。但在电话参与、户外直播等形式为社会大众习以为常之后,如何使节目常办常新,继续保持品牌效应,带动和提升广播的影响力?我们继2006年推出网络视频直播后,2007年春又在扬州广电总台的大力支持、协调下,与台内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相互嫁接、渗透,共同打造新的《行风热线》节目。现在,除了广播《行风热线》节目直播和网络视频直播外,电视新闻节目从每期广播节目中选取群众关注的内容进行报道,跟踪采访问题的解决处理情况;《扬州广播电视报》每期刊登节目的主要内容,预告下周上线单位和群众关心的主要话题。这样,地方几大强势媒体共建一个节目平台,资源共享,媒体互相推介,形成了节目的立体交叉互动,取得了1+3>4的效果,《行风热线》节目跨上了新的台阶,在2007年全省政(行)风热线业务研讨会上,受到了江苏省纪委、省政府纠风办的好评。我们准备在多个广播节目上拓展、应用《行风热线》的成功做法,来提升各个时段的收听率,拉抬各节目群的运行质量与影响力。与此同时,我们尝试逆向操作,让电视节目上广播,同步直播扬州电视台《绿扬茶馆》专题节目,剪辑、播出扬州电视方言类新闻节目《今日生活》,增加了广播的收听人群,实现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双赢或多赢。
三、广播媒体自身的联合
广播媒体开拓发展新路,题中应有之义是加强广播之间的联合。历史上,广播界有上、下、左、右互传新闻稿件的传统。但这样的合作,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十分单一、单薄,离形成合力的理想境界相差甚远,更谈不上多个船队扎在一起变航母,抗击其他强势媒体的风浪。
广播媒体自身走联合发展之路具有开拓性和广阔的前景。近几年,扬州电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同上、下、左、右广播电台的合作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以市内为例,我们一是在新闻节目中开设了“市县传真”栏目,由各县台联办,这不仅为县(市)电台提供了一个宣传的专门窗口,还通过这一平台,得到县台的支持,与县台形成宣传上的互动,扩大了本台在基层的听众群;二是不定期地联办节目。如与县台联办《行风热线》节目等;三是采编播人员交流。宝应、江都、高邮、仪征等台都不定期安排主持人到扬州台跟班上节目,互相学习,交流业务,不断在业务上取长补短。
目前,台与台之间的合作还停留在新闻信息的提供和大型新闻行动的配合上。其实联合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向深度、广度拓展,从宣传业务、节目共享、多种活动等方面探讨多层次的协作。文化类、财经类、音乐类、娱乐类节目的地域特征不明显,可以通过建立节目交流平台,共享节目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益。联合的最终结果一定是既做强自己,又做大做强了整个广播业。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